论我国当前的“经济盈余”_企业经济论文

论我国当前的“经济盈余”_企业经济论文

浅议我国当前的“经济过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0)01—0023—03

过去,经济过剩一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人们一般很难把它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我国经济起点低,生产力水平落后,长期为短缺所困;另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生产落后加上计划,当然不会出现过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经济不仅告别了短缺,而且逐渐出现了过剩。

(一)我国经济过剩的主要表现

经济过剩,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它的主要特征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出现相对过剩。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资源配置、产品供求、收益分配,一切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根据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内的总结,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短缺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短缺的一面越来越少,近年更是出现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出现了过剩,它主要表现在:

1、经济增长长期持续下落,物价增幅继续走低。从1993 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来,社会需求不足已初见端倪,经济增长逐渐下滑。经济增长速度在1992年达到14.1 %的高峰后, 逐年回落,1998年已回落到7.8%。在物价方面,目前已统计的各类物价指数, 如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等均呈全面回落态势,有的已持续数月负增长。

2、消费品严重积压,供过于求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根据国内贸易局对1998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在610种主要商品中, 供求基本平衡的403种,占总数的66.1%,与上半年相比减少8.1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206种,占总数的31.8%,增加了8个百分点;供不应求的只有一种,占总数的0.2%,消费品市场继续疲软。不仅如此, 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也不容乐观,能源、发电量等部分生产资料也已出现相对过剩。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3、企业生产能力放空,大量产能过剩, 失业和下岗职工不断增加。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目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比较充分的占36.1%;生产能力利用不足,闲置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占27.2%;生产能力利用严重不足,闲置一半的占18.9%。由于存在大量的产能过剩,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经济效益继续恶化,企业下岗和失业人数明显增多。从失业率看,这几年失业率逐年上升。199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1993、1994年上升到2.6%、2.8%,1995、1996 年上升到2.9%、3.0%,1997年上升到3.1%。 农村隐性失业人口也呈上升趋势。

(二)我国经济出现过剩的主要原因

形成我国当前经济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出现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为我国经济告别短缺走向过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一些以前中国从未有过的工业部门,如汽车、电子、宇航等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了东方的奇迹。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据资料统计,从1950年到1979年,我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13.4%,而同期的美国为4.5%,日本为11.9%,联邦德国为6.7%,英国为2.4%。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更是远远超过同期发达国家,以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率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原煤、钢铁、水泥、布、家用电器、自行车、食品等十几种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正是由于产品的极大丰富,中国经济才有可能从短缺逐渐转向过剩。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是我国经济出现相对过剩的重要原因。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由国家严格控制,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品。生产任务由政府下达,原料、产品由政府定价统购包销,企业间只重合作而忽视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出现过剩的可能性很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上述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自由调节;企业间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为了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期获得规模效应,而在消费水平不可能迅速提高的情况下竞相扩大生产规模必然导致过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

3、分配的多元化带来的收入差距的扩大, 特别是近年居民收入增幅的减缓,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形成相对过剩的又一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分配方式由以前单一的按劳分配变成了现在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方式在克服了以往的平均主义的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收入差距趋于悬殊。统计表明:我国最贫穷的20%的家庭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这种差距已超过同期的美国。另外, 最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也一直呈减缓趋势。在农村,各种正常建设的需要加上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摊派,农民的实际负担不断加重。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加之“剪刀差”依然存在,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城市,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低,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出现了大批职工的下岗、失业,降低了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的减缓,都导致了市场有效需求的缩小。另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住房、教育、医疗等改革的逐步推行,居民的消费也变得更加谨慎。

4、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矛盾, 是我国经济出现结构性过剩的原因。一方面,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由于计划体制的非效率化和政府优选能力的不足,加之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和某些政策的失误,造成我国现有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和专业程度低,这又导致了我国生产领域的产品构成不能按市场供求关系和最终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转换。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我国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型消费品不断成为市场热点。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这种矛盾不但造成了我国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和产品的结构性过剩,而且还为外资商品抢占我国市场大开方便之门,而外资商品的大量涌入无疑会使我国的经济过剩“雪上加霜”。

5、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是我国经济出现过剩的外在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正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国家彼此间在经济上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95年,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已达47%。当前,世界经济的普遍不景气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已给我国的商品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给我国的外贸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在主导性出口产品的结构和水平上都差不多,加之我国为维护地区经济的稳定而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从而使我国经济更是面临着出口和引进外资难度加大的双重压力。出口困难带来的产品返销和外资减少引起的投资消费不旺,都对我国的经济过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落后,某些体制上的不健全以及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勤俭节约习惯也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形成过剩的原因。

(三)对我国当前经济过剩的认识

1、经济由短缺转为过剩,应当说是历史的进步。首先, 它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改善和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建国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和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性。其次,适度过剩造成的竞争加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而经济过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又能为我国下一步的经济改革指明方向。再次,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经济过剩还在实践上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2、经济由短缺转向过剩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经济过剩也不是完美的经济形态。大量商品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必然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资源闲置、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减慢、社会购买力下降、商品过剩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危机,实质上就是经济过剩的危机。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采取了市场经济的模式,经济过剩的负面作用,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

3、中国目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过剩”现象, 与经济发达国家的过剩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供给上看,我国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能力和产品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从需求上看,中国居民总的购买力水平低,生活水平还在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从供求关系的结合上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供求衔接还有体制和机制上的时滞和错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经济的过剩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不能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过剩同日而语的。

(四)消除经济过剩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扩大投资,启动消费。财政、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就我国当前而言,政府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通过这一投资刺激经济发展,以确保在私人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增加投资的同时,还要积极扩大消费。因为投资和消费都是国内需求,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测算,1978—1996年,我国GNP 平均每年增加1360亿元。其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61.7%,投资贡献率为34.7%。虽然我国当前的国内消费因种种原因不是很旺,但增长的潜力仍十分广阔,为此,应积极有效地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并进一步开展和扩大信贷消费。

2、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经济相对过剩, 说到底还是个支付问题。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支付能力上去了,消费需求自然也就扩大了。因此,从长久战略考虑,必须把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的支付能力放在扩大消费的首位。在城市,要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等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以确保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并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在农村,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保持农副产品价格的稳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并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3、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目前国内很多产品过剩, 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升级滞后,企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要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另外,根据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大、存在不同消费需求层次的实际,应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以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作为出发点,增加适销产品,扩大市场容量,同时也不忽视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

4、扩大出口,加大引资。 坚持把扩大内需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结合起来,努力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针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出口方面,应调整对外经贸关系布局,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率并大力降低生产成本。在引进外资方面,充分利用人民币不贬值,国际资本对我投资预期看好的有利条件,正确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积极引导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并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倾斜。

总之,中国经济的过剩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改革开放后,在我们经历了商品由无到有、由少到多之后,在人民生活水平由低到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过剩现象的出现,在给我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更多地带来了发展机会。可以预见,在市场过剩压力下,我国经济的结构升级、企业重组、创新意识、优胜劣汰等都会加速,由此导致社会生产力和市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逐步克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标签:;  ;  ;  ;  ;  

论我国当前的“经济盈余”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