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内隐条件类型分析_高考试题论文

例析高考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类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试题论文,条件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命题者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敏捷而严密的思维能力,常常在题干中设置一些隐含条件。若对试题中的文字表述不作深入剖析,很可能会使思路误入歧途,得出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答案。如何挖掘试题中的隐含条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就隐含条件的类型做些探讨。

一、隐含在概念中

例1 实验室用加热KClO[,3]固体的方法来制取O[,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常常加入催化剂,下列物质:①Mn、②MnO[,2]、③KMnO[,4]、④K[,2]MnO[,4]中可作为催化剂的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

解析:本题的隐含条件是“催化剂的概念”。MnO[,2]是使KClO[,3]分解的催化剂,可加快KClO[,3]分解的反应速率。若不能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以为只要产生MnO[,2]的物质就是催化剂,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B。殊不知,催化剂是指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故正确答案为D。

二、隐含在组成中

例2 已知由NaHS、MgSO[,4]、NaHSO[,3]、MgS、NaH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a%B.2a%

C.1-1.75a% D.1-0.75%

解析:混合物中虽有五种元素,计算时似乎束手无策,但若能抓住“Na、H合起来当Mg来考虑”这一组成中的隐含条件,问题就可简化。

n(Mg)∶n(S)=1∶1,m(Mg)∶m(S)=3∶4。

则m(Mg)%∶m(S)%=3∶4,m(Mg)%=(3a/4)%,即钠、氢、镁三元素总质量分数为(3a/4)%=0.75a%,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a%-0.75a%=1-1.75a%,选C。

三、隐含在物理性质中

1.物质的溶解性隐含

例3 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H[,2]S于常温下在定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待充分反应后恢复至常温,容器内的压强是原压强的()。

A.1/2B.1/4C.>1/4D.<1/4

解析:根据题意先按反应中的物质的量找出标准,再分析可能的变化。SO[,2]与H[,2]S两气体反应按:SO[,2](g)+2H[,2]S(g)=3S(s)+2H[,2]O(1)进行,其比例为V(SO[,2])∶V(H[,2]S)=1∶2时,气体的压强可视为0。按题意设SO[,2]与H[,2]S两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反应后SO[,2]剩余1mol,其物质的量是原来的1/4。同温同容下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题中气体在反应前后的压强之比为4∶1。若只分析到这一步时,思维会受阻,导致错误。但因常温下水溶解SO[,2]的体积比为1∶40,所以有SO[,2]大量溶解,尚未溶解的气态SO[,2]远不及原来气体的1/4,故压强小于原来的1/4。

2.空气浮力的隐含

例4 0°C,1.013×10[5]Pa时用一只塑料袋做实验,所得数据为:塑料袋的质量为35.23g,充满气体的体积为0.45L。充满氧气后的质量为35.29g,充满某气体后的质量为35.53g。该气体的分子式为()。

A.COB.CO[,2]C.C[,3]H[,8]D.C[,4]H[,10]

解析:若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其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应有:(35.29g-35.23g)/(35.53g-35.23g)=32/M,解之得:M=160。观察选项,没有式量为160的物质。错误出在哪里呢?化学原理和数学运算都无懈可击,仔细想来,题给条件下0.45L氧气的质量m(O[,2])=32g·mol[-1]×(0.45L/22.4L·mol[-1])=0.64g,为什么连同塑料袋只有35.29g呢?相差0.58g,此时便可挖掘出题中的隐含信息;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受到了空气的浮力(即气体体积与空气密度的乘积),其大小为:0.45L×(29g·mol[-1]/22.4L·mol[-1])=0.58g。同一气球在相同条件下充满不同气体所受的浮力是相等的,所以充满某气体的气球的实际质量不同气体所受的浮力是相等的,所以充满某气体的气球的实际质量应为:35.53g+0.58g=36.11g,气球中某气体的质量为:36.11g-35.23g=0.88g,再按思路可求得:0.64g/0.88g=32/M,解得:M=44,故正确答案为B和C。

3.密度大小的隐含

例5 (1998年上海市高考试题)在100g浓度为18mol·L[-1],密度为ρg·cm[-3]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9mol·L[-1]的硫酸,则加水的体积为()。

A.小于100mLB.等于100mL

C.大于100mLD.等于100/ρmL

解析:本题的条件设置比较抽象,不但给出浓硫酸的密度为字母,而且没有稀释后硫酸溶液的密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产生猜测心理而忽视逻辑推理步入误区。若根据硫酸稀释前后H[,2]SO[,4]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且硫酸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减小而减小计算求解,则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设稀释后硫酸的密度为ρ[,1]g·cm[-3],则有ρ[,1]<ρ,因为:

这些副反应都消耗了乙醇,故需乙醇的质量一定大于4.6g。

2.反应滴加顺序的隐含

例7 在10mL0.01mol·L[-1]的纯碱溶液中,不断搅拌并逐滴加入1.2mL 0.05mol·L[-1]盐酸,完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生成CO[,2]的体积为()。

A.1.344mLB.2.240mL

C.0.672mLD.0mL

解析∶Na[,2]CO[,3]与盐酸反应产生CO[,2]的量与其操作顺序有密切关系。向盐酸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发生的反应为:

3.反应进程的隐含

例8 (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向50mL 18mol· L[-1]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A.小于0.45mol

B.等于0.45mol

C.在0.45mol和0.90mol之间

D.大于0.90mol

解析:题干中隐含了“反应进行过程中硫酸

区,导致错选B。事实上,随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会逐渐变稀,当稀释到一定程度时,铜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了,所以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应小于0.45mol。答案应选A。

4.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隐舍

例9 在含有1mol HNO[,3]和2mol H[,2]SO[,4]的混合稀溶液中,加入1.5mol Cu,加热,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为()。

A.5.6LB.11.2L

C.22.4LD.44.8L

解析:分析本题时,若认为Cu只与稀HNO[,3]

由计算可知,H[+]过量,Cu与NO[,3][-]完全反应,得NO的体积V=22.4L,正确答案为C。

例10 1950年,Brown等人合成的NaBH[,4]与氯化镍在水溶液里的反应十分令人瞩目,这个反应的主要产物是Ni[,2]B,是一种神奇的有机反应催化剂,例如,它可以使硝基苯还原成苯胺,使腈转化为伯胺,等等。已知NaBH[,4]与氯化镍的反应物质的量之比是2∶1,反应使所有的镍转化为Ni[,2]B,硼的另一产物是H[,3]BO[,3],反应还放出氢气,余留在溶液里的还有氯化钠,试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本题给出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可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元素原子守恒,以及所限定的反应物系数比2∶1,可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难点在于氯化镍中的镍是几价镍,只有通过试配平过程才能确定其为NiCl[,2]。答案为:

五、隐含在数据中

1.数据的隐蔽性隐含

例11 (1995年上海高考题)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A.50% B.75% C.92.7% D.100%

解析:初看起来,要计算碳酸氢钙的分解率,由于原试样的质量和已分解的试样质量均未知,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仔细分析碳酸氢钙分

达到平衡后,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1/2,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1/8,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

A.1B.2C.3D.4

解析:本题若按常规解法求解,则显得繁琐,解题时若能挖掘出题中隐含条件:从正反应开始建立平衡后,混合气体总质量未变,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这说明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了,即存在关系式:n+2<4,n<2,选A。无需计算可直接得解。

3.数据的迷惑性隐舍

例13 0.1g某饱和一元醇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将燃烧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增重0.26g,已知该醇不能进行催化氧化反应,则该醇为()。

A.2-戊醇B.2-丁醇

C.2-甲基-2丙醇D.2-丙醇

解析:倘若通过计算来求解,无疑是相当复杂的。若抓住题眼“醇不能进行催化氧化反应”,根据醇的氧化规律可直接得出正确答案C。

六、隐含在实验仪器中

1.实验仪器量程的隐含

例14 实验室里需480mL 1.0mol·L[-1]NaOH溶液,若用固体NaOH配制,则应称取NaOH的质量为()。

A.19.2gB.20gC.29.6gD.39.2g

解析:480mL溶液中有NaOH 19.2g,但实验室里无480mL容量瓶,只能用500mL容量瓴,故应称取20g NaOH。

2.实验仪器精度的隐含

例15 (1996年上海高考题)准确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mL量筒B.10mL量筒

C.50mL酸式滴定管 D.50mL碱式滴定管

解析:量筒、滴定管均为量器,可量取液体体积,由于量筒的精确度不高,选择量筒不符合题意。滴定管的精确度符合要求,但碱式滴定管下端有一段内塞有玻璃珠的橡皮管,由于橡皮管易被高锰酸钾溶液腐蚀,故应选酸式滴定管(下端是一玻璃活塞),即选C。

七、隐含在实验操作中

例16 实验室用氢气还原mg CuO,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质量为ng,共用去氢气为wg,此时生成水的质量为()。

A.(m-n)8/9gB.(m-n)9/8g

C.w9/40gD.9wg

解析:该题在题干中隐蔽一些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迷惑因素,既已知失氧的量又已知H[,2]的消耗量,似乎有两个选项,这样析题时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忽视了隐含的信息:实验室里用H[,2]还原CuO消耗H[,2]的量,包括排除空气、还原CuO、冷却灼热的Cu三部分。所以题目所给的共用wg H[,2]不是实际参加反应用去的H[,2],故不能用它来计算,它是个干扰数据。剔除后,采用差量法求得答案为B。

标签:;  

高考试题内隐条件类型分析_高考试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