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的框架构建与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框架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依法行政、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完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2006年修订后的《审计法》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进一步凸显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地位。
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与中国审计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审计制度创新,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控制度。近年来,国内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文献较多,在经济责任审计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涉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经济责任报告以及经济责任风险等诸多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理论研究领域,涉及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过程,也反映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历程。
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赖以有效开展的各项关系、制度、程序和规则的总和,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经济责任审计这种审计类型极具中国特色,其在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重点、审计评价、审计证据的选取及审计报告方面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有着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与一般意义上的审计运行机制将会有所差异。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经济责任审计主体要素为逻辑起点,构建了由审计动因、审计委托机制、审计执行机制、审计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五大方面所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框架,从审计动因、审计委托关系、审计对象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内涵四个方面讨论了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的特征,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设计对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影响,并对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效率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展望。
二、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框架的构建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运行机制强调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学界,诸多领域都有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如市场运行机制、企业运行机制、财务运行机制等。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想实现目标,都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来协调各主体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亦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来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各主体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保障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开展涉及四个主体要素,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经济责任审计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使用者。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是指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经济责任审计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以及协调上述四个主体要素之间关系的各种制度安排,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赖以有效开展的各项关系、制度、程序和规则的总和。从具体层面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应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动因,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与经济责任审计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应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人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应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人与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应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信息传递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使用者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应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机制,即经济责任审计运机制由五大板块构成,包括审计动因、审计委托机制、审计执行机制、审计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其中,经济责任审计动因既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与理论基础,同时又是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即审计委托机制、审计执行机制、审计信息传递机制与审计成果运用机制都是以审计动因为理论前提假设的,经济责任审计动因在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中具有前提性、基础性地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划分,广义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包括审计动因,狭义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不包括审计动因。
三、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的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理论与中国审计实践相结合而产生一种审计制度创新,其运行机制与一般意义上的审计运行机制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彰显了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审计基本理论的创新。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审计动因、审计委托机制及审计执行机制等方面。
1.审计动因方面的特征。关于审计动因解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代理论、信息论、受托经济责任论、保险论、冲突论以及信号论等。审计动因是审计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与原因,审计动因的解释应该是多视角的,即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促进了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依据代表性的审计动因解释观点,经济责任审计的动因可以从公共受托责任观和委托代理观的视角来进行解释。但从经济责任审计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动因解释之民主政治观与公共行政行动观更能体现经济责任审计动因自身的特点。
(1)经济责任审计动因解释之民主政治观。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政方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完善领导干部任用考核制度是我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与发展。①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需要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行政问责制就需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进行确认与解除,而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本源使命就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确认与解除。因此,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可以成为对官员进行行政问责的一种有力手段。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与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标准。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履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公共权力运用的过程。责任与权力具有对称性,是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权的两个具体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其实质就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公共权力运用情况进行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用情况的监督,形成对领导干部权力使用的有效约束,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从而有助于促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③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需要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业绩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业绩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从而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依据。
(2)经济责任审计动因解释之公共行政行动观。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相比,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审计对象为特定的行为人,而非特定的组织。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为何直指组织中具有特定职务的行为人,就是因为具有特定职务的行为人对组织负有个人责任。美国著名行政学者哈蒙的公共行政行动理论为行政组织中个人责任义务的判断与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哈蒙对传统责任体系的理解,上级向部属下达命令、行政人员在执行行政程序的过程中,由于自主性和参与决策而负有个人责任。以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为依据,可以认为担任特定职务的领导干部也间接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并同时对集体决策的行为负有个人责任。根据这一逻辑关系,承担公共受托责任的特定行为人,即领导干部,也应通过审计来确认和解除他们的公共受托责任,从而成为审计对象。因此,公共行政行动观既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为特定的行为人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成为解释经济责任审计动因的观点之一。
2.审计委托机制方面的特征。审计基本理论认为,审计委托关系包括三方主体,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委托人。审计委托人为资源或财产的所有者,被审计人为资源或财产的受托经管者,审计人为确认和解除财产或资源所有者与财产或资源受托经管者之间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独立第三方主体。经济责任审计在委托机制方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审计关系上,即党委部门成为审计委托人。《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为公共财产和资源的所有者;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根据审计关系人理论,审计委托人为财产或资源的所有者。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委托人是全体公民;第二层次委托人是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层次委托人是各级政府。
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既包括政府部门,也包括党委部门。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是党管理干部的重要部门,虽不代表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公共财产或资源所有者、出资人职责,但根据《宪法》和党的有关规定,党管理干部原则是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体现和执政的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不仅包括政府及其部门领导干部,还包括党委领导干部,其审计对象的范围具有特殊性。因此,党委部门成为审计委托人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机制的特征之一。
3.审计执行机制方面的特征。经济责任审计执行机制方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审计内容上。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新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收支责任、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政府债务责任、政府投资重要项目管理责任以及对直接分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责任,应关注的内容包括发展责任、法律法规政策执行责任、重大经济决策责任、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责任以及廉政责任。从上述相关内容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同其他类型审计相比在审计内容上有着自身的特征。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仅强调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且强调组织的发展责任、国家政策制度执行责任、国家经济安全责任以及廉洁自律责任。
另外,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传递机制与成果运用机制也有自身的特点,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传递机制中,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仅要报送审计委托人,还需要报送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必要时还需报送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