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

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

张建华[1]2011年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研究》文中认为世纪之交,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入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在普通高中具有着特殊课程地位的研究性学习迅速展开。着眼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试图在回顾理论研究的同时,考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现状,在对课程实施具体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推进建议。论文具体分为四章:论文的第一章概要说明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并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研究进行回顾。论文的第二章撷取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论研究上的主要观点,结合实际,探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特点、实施过程和实施模式。论文的第叁章是对江浙沪地区几所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如实地反映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实施策略和管理的现状。论文的第四章概括了目前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现实问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几点建议。

金建生[2]2002年在《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立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识别研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关联,解读研究性学习课程和传统学科课程的本质区别,追溯研究性学习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时代呼唤研究性课程的回归,研究性学习怎样在实践层面具体操作的现实性问题,本文即从以上几个角度出发最后落脚于实施模式的建构,属实践性研究。 研究性学习发端于苏格拉底,发展于卢梭、裴斯泰洛齐,光大于杜威,至布鲁纳、施瓦布已形成一种相对于接受式学习的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时代呼唤教育创新,研究性学习正是以方法和课程并存的方式从自我、社会、环境及学科课程中汲取课程资源,改变以往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它从属于人类的好奇心理,起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探究。作为方法,它理应向学科课程渗透,和接受式学习方法一道承担塑造学生完美个性的使命。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它从属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以显性课程方式强制设立的、学校自主开发评价的校本课程。它指以专题或项目设计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我、社会、环境中选择感兴趣的事实进行个人或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学习和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立为促进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搭建了平台;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的结合为研究性学习的持续发展捉供了强大支持。但从试点学校运作情况及作者对二百多位宁、陕、豫叁省教师调查分析看,广大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存在巨大认识误区,他们要么视“研究”为神秘;要么对“研究”有误解,更不知怎样“教”好一门既无“纲”又无“本”的课程。 本文从研究性学习的历史与现在,研究性学习和传统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几个方面分析、解构,从而指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得出如下结论: l)研究性学习不论作为方法还是课程都应大力在中小学提倡。 2)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它们是统一交互,相辅相 成,相反相成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税又有整休忖,向上性,开放性,生成性特2.L。 在此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第二部分重点建构了四种研究性学习的具体 实施操作模式并在实践中作了尝试。 l)学科课程模式 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于所有学科教一学中,其流程为:呈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交 流论证—一归纳提高。 2)专题研究模式 它以专题为课程载体,用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方式为学 习方式,关注自然,社会及自身,注重亲历实践,重在转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培养发现型人才。其基本思路是:知识准备——一专题分析—一建库选题—一 成立课题组——一论证课题——一开题报告——一实施研究——一结果分析——一成果 交流——一成绩评定。 3)项目设计模式 通过学生对某一目标项目的要求为总起点,亲历环境 分析,资料收集,创意设计以达到项目要求的学习活动。其流程为:项目计 划——一项目招标——一项目设计——一项目展示——一项目评价。 4)实验研究模式 利用学校实验室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的研究学习活 动。具体作法是:选题——一方案设计——一实验验证——一结果分析。 对实施的操作自然会遭遇各种具体问题,作者在第叁部分专门对可能遇 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的解析,指出了实施中的误区,实施中教师的素质素历 要求,实施中要处理好的关系、实施中的指导及评价和管理等问题。

李兆锋[3]2007年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科课程探究》文中提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倍受关注的新型学习方法,已深刻影响了教育理念。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的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搭建了一个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将研究性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具体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例,利用康盛创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supesite系统设计出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并在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系进行了实践。我们的研究旨在从具体教学实践出发,在网络技术背景下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网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做了有益探索。论文首先从研究性学习定义出发,围绕研究性学科课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内涵与一般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等方面,对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其次论述了supesite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并结合supesite系统设计出研究性学习平台,该平台包括:资讯、日志、论坛叁部分,设计了基于该平台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最后提出了具体的网络环境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对实践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本项研究表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尤其表现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方面;表现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人交流协作能力方面;表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等。研究表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和优势。当然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科课程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习效率较低、学习的条件要求较高、学习的深度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姜昊[4]2012年在《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课题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数学学习论和数学教学论的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本篇文章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和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创新点,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和核心概念的界定,然后对研究性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和数据结果分析,最后还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第叁部分为结论部分,得出教师和学生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应起到作用,形成了初步的实践研究模式。通过整篇文章的分析论证,指出了目前初中学生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强,是形成创造能力和合作的精神最佳期;所以结合教学实践,希望我们广大教育者在教学方面研究性学习,坚持让学生通过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通过自己的能力学好数学的成就感,进而更大的激发其潜在的能力,使其收获终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丹[5]2006年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改革席卷而至,高校招生推行了“3+x”方案,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具有更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更强的自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高中化学新教材增添了阅读、资料、研究性学习等内容,更为学生创设了亲自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强调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强调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注重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强调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必须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很多人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要求认识不足,有些学校虽然已经开展起来,但也仅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一是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过于简单,仅把以前提倡的搞一些小制作、课外活动当成研究性学习,根本涉及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二课堂教学课内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研究性学习就会失去支撑和依托,基于目前这种现状,笔者本人想通过本篇论文,使一线的教师通过研究能够构建新课改下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有效使研究性学习与化学教学主体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主体课堂上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研究性课题及创新因素,通过在课堂教学改进课本实验、利用课本上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资料”、从而使研究性学习逐渐固定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打好坚实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新课改实验工作的开展,激发他们的灵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论文的主要见解:1.研究性学习是中外教育改革的融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2.研究性学习从发现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方式,发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表述观点及评价的能力。3.化学学科的特点,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它使学生由“坐”着学科学,为“做”着学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还原”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创设相当的环境,“再现”未知到真知的发现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在化学教学中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学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进行综合介绍的基础上,针对鞍山市第二十四中学化学学科课堂教学中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为鞍山市深入开展普通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中提供参考。

王德伟[6]2007年在《建筑学专业建造课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造作为一种学习建筑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建筑院校的重视。在英国、美国、芬兰等西方国家,建造已经成为建筑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建筑院校也进行了建造课程的尝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逐步把建造课程引入到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建造课程一般是指那些在大学的教学环境下,将实际的建筑物作为教学手段的课题,使用真实建筑材料制作大比例模型或实际建造、注重现场操作体验的学习方式。建造课程的特点在于“通过建造活动学习建筑”,开启了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通过图画学习建筑”互为补充,是沟通经验世界和先验世界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换,为我们的建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在国内,建造课程主要以实验课程的方式展开,相关研究还很薄弱,特别是在课程理论方面。论文首先需要对建造课程的属性做出判断,并据此寻找相关教育理论,初步搭建研究的基本框架。其后,收集国、内外建造课程的相关案例,开展对比分析,力求为建造课程的编制方式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依据以上研究思路,论文共分五章。首先对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线路做出交代,而后通过对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辩证思考,并结合建造课程自身的特点,指出建造课程是研究性学习在具体课程中的运用,以此作为建造课程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其后,论文从课程编制的四个主要方面,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近年来所实施的典型建造课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对建造课程在开设方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最后,作者结合自身所参与的建造课程教学实践,对建造课程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建议。

王颖[7]2008年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强,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具备“会工作、会学习、会研究”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这种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主要有叁大功能:培养开放个性与前瞻眼光、激活探究兴趣与创新意识、塑造务实精神与动手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信息社会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它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无疑是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物理教育,笔者认为也应重视研究性学习。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具体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从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入手。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以及研究性学习在各国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描述在大学物理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和在大学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具备的客观条件,该文论述了研究性学习在高校中实施的可行性,并根据大学物理教育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前沿性、探索性、应用的广泛性和方法普适性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与网络相结合,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并通过“电磁波”研究性学习案例为研究性学习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给出了直观的操作范例。

李燕[8]2004年在《现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文中认为未来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具有全面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新学习观和终身学习观的社会,学会学习成为一种教育观念、学习观念和生存观念,不懂得如何掌握知识,如何学习的人很难在社会中立足,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实现高校产、学、研的结合;探索适应学习化社会要求的现代大学生学习方式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重点内容;现代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主动、双向、探索、研讨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但目前,以灌输、接受为主要特征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教学方式制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严重束缚并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纵观全国,目前高校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本论文对大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理论探讨、分析了可操作性的范例,希望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和高校教学方式的改革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学习理论出发,分析了大学学习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提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要求的叁种现代大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典型的现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在高校实施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研究性学习做了系统论述,结合大学物理学的教学实践,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物理学科内的一种学习方式进行了实践讨论。 本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实验操作法等,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学校学院文件、学生科研报告、毕业论文设计等做了详尽的调查、分析和整理,并对案例做了亲身的实践指导和体验。

王锐[9]2012年在《网络环境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新兴的课程。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获得结论,然后将结论运用于实践,这与与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特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各类社会活动的环境因素和新手段,为人类架起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广阔平台。因此,在政治教学中以研究性学习形式为载体,整合网络技术与资源,可以创造出一种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全新学习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对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一、明确课题研究的背景,简述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动态,阐明研究的意义,分解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第二、认识、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提出网络环境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并对其特点加以简要分析。第叁、分析网络环境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第四、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索,阐述网络环境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步骤和策略;并从学习方式和课程形式两个方面,提出“诱导探究型”和“专题研究型”两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并以实践案例加以佐证。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又符合现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起政治学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刘倩倩[10]2007年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分析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选题困难、资源不足、教师专业知识局限以及管理评价困难等问题。网络的出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平等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快捷方便的交流平台,从而为更完善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拓展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时间与空间。本文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下几个主题: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师生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的转变;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分析以及利用Moodle构建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平等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建设学习群体。自由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将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网络作为一个自主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也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积极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要基于网络平台来开展,然而当前国内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并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开源网络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与国内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支持系统相比,其评价功能更为完善,有更好的交互功能,非常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利用Moodle构建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其目的是通过有效的网络平台的支撑,促使今后更好地将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研究[D]. 张建华. 苏州大学. 2011

[2]. 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 金建生.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3].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科课程探究[D]. 李兆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D]. 姜昊. 天津师范大学. 2012

[5].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 李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6]. 建筑学专业建造课程的比较研究[D]. 王德伟. 重庆大学. 2007

[7]. 《大学物理》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 王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8]. 现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 李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9]. 网络环境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思考[D]. 王锐.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0].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分析与探讨[D]. 刘倩倩.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