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地理学研究(一)_壮族论文

壮族地理学研究(一)_壮族论文

壮族地理略论〔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壮族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壮族的地理分布与人口特征

1.1 壮族的历史源地

考古工作者在岭南地区发现了许多文物。在柳江河畔的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中,发现了五万年以前壮族祖先的化石“柳江人”,在桂林市甑皮岩洞中发现的人类骨(距今约一万年),经鉴定体质形态继承了“柳江人”的特征。这种古人类面部低平、塌鼻梁、颧骨较高、下巴微突,已经初具今天壮人的面部特征。此外还有柳州市白莲洞、柳江县陈家岩、木罗山思多洞、南宁贝丘遗址、桂北山顶遗址、百色、都安、平果、崇左以及桂南桂西南等地的其它洞穴遗址等等,还有最近于1993年4月在右江河畔的田东县发现的古遗址(距今约73万年), 都被认为是壮族祖先的活动痕迹。

从考古资料或最早的汉字记载,这一地区均未发生过大规模的人类迁徒活动,也未发现在其它地区有壮族先民活动的各类证据。因此有理由断定,岭南地区就是壮族的源地。壮族传说中认为他们是布伯子女伏依兄妹之后裔,是在气候炎热、多怒雷暴雨和洪水滔天的地方繁衍下来的,所居住之处是山峦重叠、森林密布、虎狼成群、猩猩出没的环境,这也与岭南的特征相吻合。

根据壮族各类文物主要分布在广西境内树枝状水系各流域,以及近现代壮族聚居的特点,可证明红水河、左江、右江、邕江、黔江、龙江、融江、柳江和漓江等江河流域是壮族先民最为主要的生息和繁衍地带。

1.2 当今壮族人口的地理分布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壮族总人口为1548万人。地理分布上集中在以广西为主(占壮族总人口92%强)并包括一些周边地区的范围内:即东经99°57′到112°,北纬21°31′到26°45′之间。 西起云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占壮族人口7%), 东至广东的连山壮瑶族自治县(占壮族人口约0.3%); 南和西南起于北部湾岸和中越边境,北达贵州的从江县一带(占壮族人口约0.1 %)及湖南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占壮族人口约0.03%)。

其中广西的壮族人口又主要聚居在桂西、桂西北并以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最为集中, 南宁、 百色、 河池和柳州四地区的壮族人口约达1100多万。广西壮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70多个县市。壮族人口密集区集中在各河谷低地、盆地和山间盆地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1.3 壮民族的人口特征

(1)人口数量特征。壮族是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 人口基数较大,1953年就有649万多;同时人口增长很快,1982 年第三次普查时增加到1233万人,年均增长率达22.3‰,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比第二大少数民族(满族)人口多566万人,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将保持人口第一大少数民族。

(2)人口构成特征:性别构成是男性略多(50.52%),女性略少(49.48%);年龄构成较年轻,年龄中位数只有19.45岁,0—14 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38.84%〔2〕;人口产业构成则以农业就业为主(表1)。

表1 壮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各类专业 国家机关党团 商业 服务性

农林牧渔业

技术人员组织企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劳动者

2.89

1.49

0.70

0.66

90.59

生产、运输 不使分类的 合计

工作和有关人员

其他劳动者

3.650.02 100.00

(3)文化素质特征:壮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从人口普查资料看,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南宁、河池、百色、柳州四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0—6岁以上人口的32.68%。 受各层次教育人数的比例均低于汉族和广西全区水平(表2)。此外,占全县人口半数以上的县份, 六岁以上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的百分比是:占20—29%的有邕宁、武鸣等十三个县;占30—39%的有柳江、来宾等十六个县;占40—49%的有东兰、凤山两县;占50—59%的有那坡、田林、西林三县;占60%以上的有乐业、隆林两县。

表2 壮族人口文化程度反映表

项目平均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人)

民族 大学毕业大学肆业高中 初中 小学

或在校

全区

2.860.81 65.41157.15388.46

汉族

3.651.06 73.29170.90399.68

壮族

1.580.42 54.85141.70378.51

项目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2岁及

以上人口的比重(%)

民族合计

全区

24.96 12.2538.56

汉族

21.02 10.0733.16

壮族

29.60 14.2445.02

2 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1 自然地理环境

温暖湿润的丘陵山区。壮族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地形上属于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的地带,地势由北南倾斜,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包括石灰岩山地在内的丘陵山地合占总面积的70%强。

由于雨水和地下水充沛,温度较高,卡斯特地形特别发育,形成了大量的岩溶风景,包括千姿百态风景秀丽的峰林、峰丛、残丘等岩溶山体,大量长短不一、大小与形状各异的溶洞、落水洞与地下河等溶蚀洞穴,以及千奇百怪、仪态万千的石笋、石林、石钟乳、石幔和石柱等溶蚀和化学沉积物。

2.2 社会经济地理环境

(1)汉壮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壮族虽然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但实际上壮族地区是以汉族人口为主(占总人口约61%)的多民族地区。除汉族外,壮族占绝对优势(约占总人口34%),此外还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合占总人口约5%)。各民族在区内呈“大分散小集中”的掺杂聚居方式, 友好相处,共同建设本区经济。在壮族地区工作和落户的还有布依、满、黎、蒙古族等近30个民族的同志。

(2)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直到80年代中期,南宁、百色、 河池、柳州四个壮族主要聚居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有300 多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49个山区贫困县人均工农业产值和人均纯收入又均及广西全区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广西还有近1/4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其中80%以上分布在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科技发展水平最低的。

(3)有利的经济地理位置。 本区东部和东南部紧靠经济水平较高的广东省,又接近港澳地区,黎湛铁路和珠江航道可直接与广东以及港澳地区联系;本区还是我国沿海开发地带的最西端,为大西南的出海口,可以获得大西南地区和国外两个原料地与两个市场。此外,本区西南部与越南接壤,是我国通往中南半岛便捷的陆上通道。

2.3 人地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本区人地关系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日益过度,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壮族地区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宜农荒地不足0.18亩。

由于粮食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壮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柳州、河池、百色、南宁四个壮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区的40个县市是国家重点扶贫对象或自治区重点扶贫对象。

3 壮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3.1 语言文字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和十二个土语区。但壮族没有文字历史,为了创建壮文,1952年中科院和广西有关单位组成了壮族调查组, 对广壮语进行了普查和文字试教工作。 后于1956年制定出《壮文方案》,1957年获国务院批准, 文革期间受阻, 1980年5月在壮族地区又恢复推行使用经修改的1957年《壮文方案》。

壮文全部采用拉丁字母,并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县)音为标准音。现于广西专门设有壮文学校,也有专用壮语广播的电台节目。通过掌握和使用壮文,可使壮族地区能更有利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掌握经济和科技信息。

3.2 古文化与宗教

壮族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和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代表性的古文化是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江、黑水河的陡壁峭崖上的崖壁画群,共84个点183处287组巨型崖壁画,绵延200余公里。 推断其创作年代,上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下限可推到两汉时期。内容非常丰富,以人物图象为主,也有许多物象,但没有文字,是壮族古文化最宝贵的资料库,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铜鼓也是古代壮族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至今在广西出土和收藏的铜鼓已有500多面。

壮族地区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宗教。从先民开始走过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到信仰多神的宗教轨迹。据有关学者研究,壮族古文化中的崖壁画就是原始宗教祭祀的反映〔3〕。壮族祖先从祭雷神(天神)、 祭河神、祭山神一直到祭祖先,并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逐渐掺杂在一起,形成信奉多神的宗教观念。唐宋以后佛教和道教传入壮族地区,但祖辈世袭下来的多种信仰也依然未受削弱。由此形成了一个以道教、巫术、佛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等多元性“揉合式”的宗教信仰模式。

3.3 民族传统文化

(1)壮族的传统风俗很多。有的是壮族地区处处都有的, 如抛绣球、对歌、打扁担、寿米缸、巴哈等;也有的只流传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如哭嫁歌主要在宾阳县流传,“拉力庆丰收”主要在天峨、宜山、南丹、东兰和都安等县。值得指出的是流传下来的风俗,许多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寿米缸是壮族青年为老人祝寿的敬老活动,打扁担是一种反映出高度灵敏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体育游戏,巴哈则是一种保护森林和生态的良俗——壮乡村后都保护有一片苍翠欲滴的山林,壮语称“巴哈”,这一习俗的内容就是限制村民对林木的砍伐,至多每年春节前几天集体进林砍一次柴火,平时则不许进林砍柴。

壮族的节日最有特色也最典型的传统节日是“三月三歌节”。其他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还有四月的牛皇诞节、二月和八月的社节、六月的祭田节等壮族节日。

(2)传统工艺文化

传统工艺产品有壮锦和精美瓷器等。壮锦是用棉纱、五色线绒等织成,在题材内容、图纹造型和色彩运用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做工非常精致。历史悠久,在唐宋时代就有记载。

从出土文物资料表明,壮族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煮食和盛藏食物的夹砂粗陶器,到宋代瓷器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较大的手工业工场和较细的专业分工,开始有批量系列化产品的生产,所产精品还沿西江经广州运销国外。

建筑工艺产品也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麻栏”楼居建筑,集中分布在广西北部和西部地区,具有朴实、大方、轻巧的建筑风格,造型合理适用,民族特色鲜明。

3.4 汉文化对壮族地区的影响

中原汉文化向壮族地区传送的途径一是移民,二是开办学堂。秦始皇统一岭南时中原汉族到壮族地区“与越杂居”〔4〕, 带来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壮族地区社会的发展。秦将赵佗统治壮族地区时,还大力鼓励汉人与壮人通婚,大力推广汉族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汉武帝时期汉族迁来岭南的陆续增加,壮汉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期间,岭南比较安定,不少中原汉族为了避开战乱而南迁到岭南。

隋王朝统一岭南时,汉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并在岭南多数郡内“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5〕, 有些地区“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汉人)了〔6〕。 唐时已把科举制度推入到岭南地区。从秦起壮族地区一直为外族统治,缺乏建立壮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统治阶层用汉字,壮族文人和壮族首领也用汉字。南宋以后许多地区已设立灌输汉文化的义学、学社和书院等,使壮族中的封建文人逐步增多,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广东汉人的西迁,主要从桂东南地区进入并不断西进,沿着珠江水系支流深入到壮族主要聚居地,如深入到左右江河谷(上至百色市和龙州镇),沿河城镇均有不少广东人迁入定居,大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在壮族地区星罗棋布的圩场中开店营商者多为广东人。因此这些沿河谷城镇大多操粤语,而乡村则是壮语。迁入的广东人也和壮人通婚,能讲一口流利的壮语,这也是壮汉民族融合的缩影。

注释:

〔1〕本文的写作得到张文奎教授生前的指导, 修改过程是在孟春舫教授的悉心指教下完成的。特致谢忱。

〔2〕黄贤林等主编《中国人口广西分册》,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3〕《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第52—57页。

〔4〕语出《史记·南越尉佗传》。

〔5 〕语出《隋书》卷六五《令狐熙传》和《隋书·南蛮传》序言。

〔6〕同上

标签:;  ;  ;  ;  ;  

壮族地理学研究(一)_壮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