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车候车亭防接触电压措施的研究论文_谢宝永,隋晓峰, 黄源,朱舒曼

方富勇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老厂分公司

摘要:老厂矿田湾子街矿段南部区域花岗岩次级小型突起发育,近年来,围绕区域内次级小型花岗岩突起找到多个矿体。通过对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类型、矿体赋存规律、矿体形态的分析。明确其控矿因素,对该区域深部花岗岩接触带矿床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关键词:湾子街矿段;花岗岩突起;控矿因素。

湾子街矿段位于老厂矿田中部,处于五子山复式背斜南端,这里矿化集中,矿床类型多,地面有残积、坡积、洪积型砂锡矿床。原生矿床有层间氧化矿、网状矿以及深部花岗岩接触带矿床。本文主要对该地区深部接触带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矿体赋存规律控矿因素等进行分析,为今后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借鉴。

1 . 矿段地质概况

1.1地层

该区地层自上而下为T2g16、T2g15地层,是有利于成矿热液活动的部位。均为矿体赋矿地层。

T2g16:中厚层状浅灰色石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具纹理及条带构造。厚度208~425米。

T2g15: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大理岩,含泥量较高部分为浅黄色含泥质灰岩。厚度大于360米。

1.2构造

1.2.1褶皱构造

矿段处于个旧矿区一级构造五子山复式背斜轴部。二级构造为东西向的湾子街背斜、北东向的黄泥硐背斜以及东西向的银硐向斜。

东西向的湾子街背斜及北东向的黄泥硐背斜都以东西方向的构造为基础迭加改造而成,对矿化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银硐向斜则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老厂矿田湾子街矿段总结报告,1966)

1.2.2断裂构造

矿段内断裂由北至南有近东西方向的梅雨冲断裂、湾子街断裂、龙树坡断裂、老银厂断裂、蒙子庙断裂。由西向东有北东向的坳头山断裂、黄泥硐断裂。南北向有菜园山断裂。以上三组断裂与沿东西向构造面发展的湾子街背斜、黄泥硐背斜及银硐向斜,构成矿段内菱形构造骨架。(见图1)

图1 湾子街矿段构造纲要图

层控: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碳酸盐岩不仅为矿床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围岩条件,而且由于其石灰岩和白云岩岩性组合差异,一方面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层间剥离和层间滑动等构造软弱带,为花岗岩和矿液的充填、交代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另一方面由于其孔隙度较高,在岩浆热液活动过程中为含矿热液的扩散、渗透、沉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决定了含矿热液体的侵入强度,对矿体的形态及厚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构控(褶皱控矿和断裂控矿):褶皱的控矿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老卡花岗岩岩体的产状和形态;而次级突起的岩株、岩舌的产状和形态则受断裂活动的控制,是区内构造控矿的主要作用形式。根据工程揭露分析,东西向断裂控矿作用明显大于北东向、南北向的断裂。东西向断裂的形成时期早于北东向断裂,但在成矿过程中又有复活现象。沿断层局部有白岗岩、细晶岩、长石岩、云煌岩脉和氧化矿充填。在断层氧化矿中可见大理岩和氧化矿矿石胶结的角砾破碎带。由此可以推测该组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一般为成矿前——成矿时——成矿后三次活动。此外东西向断裂带内及其旁侧围岩,铁锰矿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现象较为明显。在断层弯曲部位、与旁侧羽毛状裂隙交切部位、与有利层位交切部位、与花岗岩交切部位。往往赋存有层间氧化矿矿床和接触带硫化物矿床。由此证明,东西向断裂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决定着矿化单元的规模、形态及强度。对矿床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北东向断裂只是对一些条状矿体有一

下转第310页

虽然根据国家规范[1]规定,防雷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小于10.0欧姆都是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但从上面计算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当接地电阻等于10.0欧姆时,单排结构候车亭的安全距离大于1米,双排结构的候车亭的安全距离也接近1米,也就是乘客在靠近候车亭1米附近的时候,将是不安全的,要求乘客远离候车亭1米之外,一般情况下,候车亭为2米宽,这种情况下,乘客站在候车亭里面,很多地方都是不安全的了,因此,降低接地电阻,有利于减小安全距离,从而保证候车亭有更多的地方是安全的,从计算结果看,如果接地电阻降低到2.0欧姆,这时,不管是单排结构还是双排结构,安全距离都小于等于0.3米,因此,建议候车亭的防雷装置接地电阻设计为小于等于2.0欧姆是比较合适的。

3.2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在候车亭接闪雷电流时,为了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要避免乘客无意识接近防雷装置,因此在防雷引下线周围安全距离处设置护栏,确保在候车亭下或附近候车的人员与防雷装置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遭受旁侧闪击。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分析,如果接地电阻小于等于2.0欧姆,在距离防雷装置0.3米处设置护栏,可以保障乘客在候车亭下的人身安全。

3.3对引下线做绝缘处理

大多数公共汽车候车亭用金属钢架做防雷引下线,当候车亭接闪雷电流时,乘客不小心触碰到防雷装置,强大的接触电压会造成乘客人身伤亡。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分析,接地电阻小于等于2.0欧姆时,在防雷引下线四周设置耐压强度大于160kV的绝缘材料,可以有效降低乘客因为不小心触碰防雷装置而造成人身伤亡的概率。

4.结论

本文考察公共汽车候车亭的结构,通过计算分析公共汽车候车亭在接闪雷电流时,对候车乘客造成的影响的可能性,提出了在公共汽车候车亭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减小防雷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保持安全距离、引下线做绝缘处理三种防护措施,当候车亭遭受雷击时雷电流沿防雷装置引下线排泄到大地的过程中,有效降低因旁侧闪击或接触电压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8.

论文作者:谢宝永,隋晓峰, 黄源,朱舒曼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公共汽车候车亭防接触电压措施的研究论文_谢宝永,隋晓峰, 黄源,朱舒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