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西部生态环境?_生态环境论文

如何建设西部生态环境?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生态环境如何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水 通过管理缓解供需矛盾

张宗祜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926年出生,河北满城县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获地质矿产学博士学位。多年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专业工作。著有《中国黄土》等专著;主编《中国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等多部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主持人:水资源在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在人们的印象中,那里总是严重缺水,从你们研究角度看,情况怎样?

张宗祜:根据“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所估算的结果,西北地区可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为年1391.9亿立方米,而1997年全区工农业及城镇生活用水量达823.4亿立方米,由于西北地区生态脆弱,必须保证一定的生态需水资源量,防止生态恶化,估计当年生态需水246.6亿立方米。即便如此两项需求之和并未超过可利用的资源量。当然,地区分布不平衡,宁夏及陕西的关中、陕北地区严重缺水。预计2000年西北各省区用水总量为952.89亿立方米,加上246.94亿立方米生态需水,仍在可利用水资源量之内。根据科学的测算,现有水资源可保证西北地区2030年前的使用。

我们分析西北地区出现的水资源紧缺现象,不是资源型缺水,而是工程型和管理型缺水,即由于供水工程体系不完善,开发利用程度低,加上管理不科学,浪费现象严重等造成的。

主持人:你提及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否详细说明?

张宗祜:我认为主要问题有:一、水资源利用过度、无序,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管理,水资源情况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流域开发不能上下游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如塔里木河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上中游用水过度,造成下游断流,不能保证下游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致使植被退化,自然植被大面积死亡,造成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二、农业灌溉用水有较大浪费。西北地区灌溉形式仍以大水漫灌为主,而且90%的水用于洗碱压盐,有的地方灌溉定额高达700~1000立方米/亩,造成很大的浪费。三、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

西北地区目前和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矛盾的焦点是: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是否还需要大量水资源来保障继续开拓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作为主导经济。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的利用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比,否则只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损失。

主持人:你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何见解?

张宗祜:我们认为,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论从当前,还是从远景来看,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立足于本区内,采取多种按各地自然条件特点和水资源分布规律的因地制宜的措施,包括修建必要地表水调蓄利用工程,开发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修建必要的工程调整区内水资源的分布不均的现状,以及全区的水资源合理规划,统一管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浪费。

主要对策包括:加强科学管理,全面规划协调好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用水矛盾;改善宁夏、内蒙古西部的引黄灌区的灌溉方式;重视塔里木河的治理,保护南疆生态系统;科学合理地调配利用好地表水和地下水;解决好黄土高原区居民生活用水问题等。

土 通过分类确立治理措施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1941年出生,安徽六安人,196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地球化学所研究生毕业。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黄土的堆积、演化及其与古气候、古环境的关系,并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起来;率先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引进我国,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为建立一个新型的地球环境研究中心作出了重要贡献。在《NATURE》、《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SCI检索第一作者被引用200余次。

主持人:西部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安芷生:我国西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0%,大体可划分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南山地丘陵区。对西部的自然环境背景状况如何认识,直接关系到西部开发能否持续顺利地进行。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西北地区进行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对于西北地区过去的生态环境的演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距今约8~9百万年前,随着青藏高原有意义隆升,我国西北干旱化已经开始,东部季风气候开始出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3.6~2.6百万年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可能驱动全球大冰期来临及促使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加剧;从2.4百万年开始,中国目前这种季风气候系统就基本形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变干的趋势上,仍然存在有意义的干湿波动。现代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应该是小面积的改善,大面积的恶化,这由毛乌苏沙漠1950年与1990年的沙漠景观图的对比就可以看出。

总的来说,西部地区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这种相对脆弱的生态格局是自然环境长期演变的结果。可以说,青藏高原隆升引起我国西部干旱化是客观存在的背景,但随着全球和区域气候的波动,西部内陆也发生多次干湿气候变化。当今我们处在温暖的间冰期,干旱程度应有所缓和,但近几十年人类的强烈活动和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剧了西部尤其是西北部干旱化的强度,引起了沙尘暴和其他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

主持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已被列为西部大开发的两大任务之一,作为对此有深刻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你有何建议?

安芷生:首先在确定目标规模的进度时,要科学规划,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近期与长远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坚持“富民为本、科技先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其次要正确理解“山川秀美”的含义。恢复由于人类活动所改变的原始自然植被状况是“山川秀美”的基本目标,也就是按照自然分带的基本规律,进行植被重建,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是:一、生态环境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二、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关键在于处理好植被重建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关系。三、分类分片治理。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草,改放牧为圈养;青藏高寒区:保护草场、森林、合理开发利用草场和森林资源;西北干旱区;限制开荒、重点是节水;西南山地丘陵区:工程、林草、农耕结合;保护江河源头植被。四、当前生态环境重建重点应置于半干旱一半湿润区,降水量应在300~500mm以及西南山地丘陵区。五、加强西部生态环境科学和工程问题研究,包括干旱化演变规律的研究,分类分片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措施。

林 通过投入扩大覆盖面积

江泽慧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专业。我国著名林学家和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及省市科研项目13项,获国家组、省部级奖励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有《东南亚木材识别及用途》、《中国现代林业》等专著5部,《木材学》教材1部。

主持人: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西部森林资源是如何减少的?

江泽慧:历史上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林的地区,如三千年前的黄土高原,是林木蔽天、水草丰盛的地方,据估算西周时森林面积约有4.8亿亩。我国西部曾历经四次较大规模的开发,即西汉的屯垦戍边、唐代的屯田综合大开发、元朝的交通金融大开发和清朝的全面大开发。综观这四次大开发,多以屯田开发为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西部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沉重的隐患。据1993年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占国土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仅2.78%;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严重退化草场绝大部分在西部地区;全国15度~25度坡耕地西部地区占70%。西部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也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是长江、黄河两大河流泥沙的来源地,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尘源地。而且,西部地区林草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重状况仍然在扩展。

主持人: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江泽慧: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河流发源地,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在目前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科技和教育为内容的西部大开发中,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前提条件,是切入点,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是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性设施。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到2010年,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及严重荒漠化的治理将初见成效。到2030年,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到2050年,基本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根治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和适宜治理的荒漠化土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十分艰巨。

主持人:恢复西部地区森林生态环境的技术方向如何选择?

江泽慧:一、强化对现有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坚决实施天然林保护,目前我国天然林面积约8700万公顷,占我国全部森林面积的65%,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要依法从严保护林地、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所有林业资源,实行严格的封山制度,严禁滥伐、滥挖、滥垦;建设一批濒危物种种质基因库、珍稀植物培植基地;扎扎实实地做好森林防火、防治森林病虫害和防止乱砍滥伐的工作。二、保证荒山荒地造林和退耕还林的质量。认真实施工程造林,严格按规划科学设计、施工和管理;切实办好各级各类苗圃,把苗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完善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三、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在恢复西部地区林草植被中,宜造则造、宜飞则飞、宜封则封。四、共同努力将陕西建成西部生态省。陕西省自然条件非常复杂,景观类型多样,既有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也有汉中盆地“小江南”;有干旱、风沙、水土流失、洪涝、盐碱等我国普遍存在的环境灾害和环境问题,又是黄河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在地理位置上,既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枢纽,又是西南到华北、西北的通道,是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的经验和模式对整个西北、华北具有直接示范作用。

沙 通过市场形成新型产业

刘恕 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1934年出生,河北滦县人,1960年苏联列宁格勒森林工程学院毕业,1983年任甘肃省副省长,1989年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曾在中科院治沙队、地理所、沙漠所长期从事治沙及沙漠化防治研究,参加包兰铁路沙坡头防沙体系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持中国北方沙漠化发展战略研究,获国家区划一等奖;主持科尔沁草原沙漠化过程及防治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有专著及论文多篇。

主持人: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例证是土地的荒漠化,你长期从事沙漠治理研究,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基本情况?

刘恕:现在有人讲荒漠化,也有人提沙漠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根据这个定义,我国荒漠化面积有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而我国现有沙漠面积是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我国荒漠化问题中突出的还是沙漠化,而且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主持人:目前我国荒漠化仍以每年一个中等县的规模在发展,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恕:我想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可以说,人为因素是土地退化为荒漠的主导因素,而贫穷又是其中最主要的诱因。今年北方地区发生多起沙尘暴,之后媒体有大量报道,内蒙古、宁夏等大量的滥挖甘草、发菜,造成大片草场沙化,根本原因就是贫穷!所以我有一个观点,治沙必须与治贫相结合。

主持人:从国外的经验看,比如以色列,这目标应该能实现。这方面我们目前有没有什么成功的模式?

刘恕:近年来,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市场的带动,在治沙与脱贫相结合方面已经出现不少成功的典型。

一种类型是在半干旱地区,由市场经济牵动环境保护。在内蒙古的科尔沁沙地,当地规划建立了一个纤维板厂,其原材料来源于附近防护林的枝、叶等。原材料的持续需求牵动了防护林的不断更新,而得到及时更新的防护林也为纤维板厂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原材料。毛乌素沙地盛产适于编织的毛柳,但以前人们只是去砍而不管复植,因此毛柳资源越来越少,环境不断恶化。现在人们成立起联合公司,既组织生产,也负责毛柳的复育,结果财富有了,环境又得到改善。当地群众总结出一个很漂亮的口号:“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

另一种是在干旱区的沙漠上建立新绿洲。在甘肃河西走廓的沙产业基地上,人们利用地膜、塑料大棚和温室等设施,以及无土栽培、滴灌、渗灌等新技术,充分利用少量的水资源和取之不尽的光热资源,在戈壁滩上建起新绿洲,平均产值达到每亩5000元左右。张掖地区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在戈壁荒滩上建起了13个沙产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沙区人将沙产业通俗地概括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这两种类型都表明,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海战术相比,当前防治荒漠化更应该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利益机制来拉动发展。

总体上看,虽然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局部地区控制了荒漠化的进展,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

主持人: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防沙治沙无疑是一项重要任务,当前许多地方已行动起来,但也出现了凭长官意志,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现象。

刘恕:沙漠的治理,具体办法很多。但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就是沙漠有其本身的自然功能,它是一个蓄水库。因此,治理它一定要讲科学,按规律办事,方案怎么定,是植树还是种草,要听专家的意见。就整个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也应该如此。党和政府是提出总的决策,具体怎么做,则要有科学家的参与。

标签:;  ;  ;  ;  ;  ;  ;  ;  ;  ;  

如何建设西部生态环境?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