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国军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国军

刘国军

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康复科 150088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其病程呈良性,一般不超过3周,多在2周以内,一般预后较好。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散发性脑炎[1]。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黏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

1临床表现

本病无地区性和季节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0岁以下和20~30岁是两个发病高峰,男女无差别[2]。本病临床变化很大,常急性起病,前驱期可有呼吸道感染,发热、乏力、头痛、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

1.1发热

起病早期多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有些病例的体温正常或在病程中才出现发热。

1.2头痛

早期头痛轻,若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则头痛剧烈伴呕吐。

1.3精神症状

由于病变损害颞叶、额叶和边缘系统,因此精神症状突出,表现为人格改变,行为异常;反应迟钝、呆滞、言语和动作减少;或接触不良,答非所问,易激惹和谵妄;时间、空间定向障碍和近事遗忘;幻想、幻听和妄想。

1.4神经症状

常发生在精神症状之后,呈多种多样改变。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发作,不对称性的神经系统损害征和脑膜刺激征,50%以下的患者出现肢体瘫痪,脑干损害征偶尔发生,锥体外系的不自主运动罕见。

1.5意识改变

大部分患者早期仅有嗜睡和昏睡,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后,意识障碍加重,呈现昏迷,自发病至昏迷平均6~7天;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呈现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状态。

1.6病程

大多数病情发展迅速,病后数小时至数日达高峰,经治疗后完全康复或于半月内因脑疝或内科合并症而死亡;少数病例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长达数月之久,存活者多遗留精神迟滞、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极少数临床治愈后1~3个月内复发。

临床体征有颈强直、失语、眼同向偏斜、瞳孔不等、偏盲、偏瘫、肌张力增高、反射改变和病理征出现。32%患者出现脑神经功能障碍,如眼联合运动障碍、展神经麻痹等。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去大脑强直姿势,最后由于脑实质坏死、水肿造成脑疝而死亡。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约80%由单纯疱疹Ⅱ型病毒所致[3]。从分娩过程中经产道感染或胎儿期经产道上行性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的潜伏期为4~2l天。常见受损部位是皮肤、肝脏、肺、脑等。神经方面表现为难喂养、激惹、嗜睡、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囟门隆起、角弓反张、瘫痪、去大脑强直、昏迷。病死率高。胎儿早期的感染常造成畸形,如头小畸形、小眼球、颅内钙化等。

2诊断依据

2.1临床有病毒感染所致的脑实质受损征象。

2.1.1精神障碍型:单纯精神障碍或以精神障碍为主。

2.1.2癫痫型:单纯癫痫发作或以癫痫发作为主,局限性发作、较大发作常见,可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在开始发热中出现。

2.1.3有单瘫、偏瘫、交叉瘫或四肢瘫,同时可伴失语、失用及脑神经损害。

2.1.4脑瘤型:以局灶症状为主,伴有头痛、呕吐、眼底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血管造影示局部肿胀。

2.1.5昏迷型:起病后不久即意识发生障碍,以后迅速发展至昏迷,其他症状可有,但不突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6多动型:以手足徐动、舞蹈症、扭转痉挛为主,可有低热或不热,无其他症状。

2.1.7共济失调型以动作笨拙,站立行走不稳及吟诗样语言为主要表现。

以上7种症状中2个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或先后发生。一般1~4项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3治疗原则

由于本病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脑实质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预后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如在发病后3~4天进行有效治疗则其存活率可大大提高。治疗原则是:病因治疗;免疫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3.1抗病毒药物

3.1.1阿昔洛韦(acyclovir)

为一种鸟嘌呤衍生物,对疱疹病毒感染有高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是目前治疗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最有效药物。50%可通过血脑屏障,对正在细胞内复制的病毒有抑制其DNA合成的作用,而且毒性较低,因此较其他抗病毒药物,如碘苷(Idoxuridine),阿糖胞苷(Cytarabine),阿糖腺苷(Adenosinear- abinoside,Ara-A)等更加有效,但不能清除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阿昔洛韦用量为10 mg/kg,对婴儿或12岁以下小儿,每8小时按体表面积250mg/m2,溶于100ml溶液内静脉点滴,1~2小时内滴完,连用14天为1疗程,治疗时间较短容易复发,若病情较重,可延长治疗时间或再治疗1个疗程。

3.1.2更昔洛韦(gancictovir)

抗HSV的疗效是阿昔洛韦的25~100倍,具有更强更广谱的坑HSV作用和更低的毒性。对阿昔洛韦耐药并有DNA聚合酶改变的HSV突变株对更昔洛韦亦敏感。用量是5~10 mg/(kg•d),疗程10~14天,静脉滴注。主要不良反应是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4]。与剂量相关,停药后可恢复。

3.1.3阿糖腺苷

用以治疗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对免疫系统无抑制作用,故可用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通过抑制DNA及RNA多聚酶起作用。此药进入人体后,分布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浓度的2/3。但此药必须静脉注射,且其溶解度低(不超过0.7mg/m1),故需较大量液体以溶解之。用量为lO~15mg/(kg•d),每日静脉滴注至少12小时,疗程约为lO天,不超过14天。不良反应重,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大剂量还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由于这些不良反应,限制了该药在临床上的使用。此外,Ara-A对治疗巨细胞病毒脑炎有效。

3.2免疫治疗

3.2.1干扰素、干扰素诱生剂(聚肌苷、聚鸟苷)、转移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曾用于治疗本病,但疗效不肯定。

3.2.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病毒性脑炎尚未取得一致意见。虽然激素属免疫抑制剂,能破坏淋巴细胞、对抗B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抑制干扰素和抗体的形成,但激素又具有减轻炎症的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稳定溶酶系统、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内病毒抗原与抗体反应时产生有害物质.而且有人通过临床应用证实激素可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因此目前多主张应用激素治疗。对病情危重、头颅CT见出血性坏死灶及脑脊液白细胞和红细胞明显增多者可酌情使用;地塞米松10~15mg加糖盐水500ml,静滴,1次/d,10~14天。

3.2.3对症、支持治疗

细致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必须密切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而适当地控制高热和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液体、电解质平衡和营养需要,保护皮肤和黏膜的清洁,防止压疮与继发感染。当患者出现颅内高压征的表现时,要及时应用脱水药物以减轻和控制脑水肿,并预防脑疝的形成。

4小结

病毒性脑炎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等,成流行或散在发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只有极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5]。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

病毒性脑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会出现昏迷。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了解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及早检查确诊,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有助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昆.病毒性脑炎临床特征分析及临床诊断质量评价[J].医学信息,2014,(14).

[2]查蕾蕾.38例病毒性脑炎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2014,(22).

[3]黄磊瑛,金雅.142例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13,13(7).

[4]张丽丽,杨志华,王红.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及诊治[J].中国伤残医学,2014,(15).

[5]李设香.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5,(7).

论文作者:刘国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  ;  ;  ;  ;  ;  ;  ;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国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