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肤病及心理治疗的综述论文_徐霄

关于皮肤病及心理治疗的综述论文_徐霄

莒南县人民医院皮肤科 山东莒南 276600

摘要: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应用到疾病的防治实践中去的一门科学。在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时,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日益增多,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另外,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上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过去的单纯生物一医学模式已发展到今天的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而研究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一步认识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如何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减轻病人痛苦和提高治疗效果,是皮肤科工作者今后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研究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身健康,对皮肤病患者保健、养生和疾病的治疗、康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皮肤病;心理分析;心理治疗

皮肤是人体上最大的器官,在一个人的意识借助身体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皮肤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与世界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联系以及在该联系中产生的各种情感都会在皮肤上有所反映,而不正常的联系和情感还会在皮肤上以病症的方式予以表达。因此,要想正确地诠释皮肤病,我们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而应从皮肤的功能及有关病症的深层原因上作出综合的分析。

一、关于皮肤的功能

皮肤作为人体这个巨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命的正常存在发挥着及其复杂的、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它是一个人现实自我形象的建构表征,是现实自我意识和情绪表达的工具,是自我的现实边界(一个人的认知范围和能力所机及范围则是该人自我意识的非现实边界);同时又是该人自我要素认知的主要内容;②它是人体的感觉器官(主要负责触觉);③它是对自然环境中有关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入侵人体的重要防御阵地;④此外它还有呼吸、交换、联系、性体验等功能。

二、关于皮肤病的定义

皮肤作为人体的一种器官,既有其复杂的结构,又有其复杂的功能。皮肤结构的正常存在、功能的正常发挥被称作皮肤的健康态,而所谓的皮肤病就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皮肤的结构变异和功能失常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反常现象(如斑疹、渗出、瘙痒和过度角化等),这些反常现象就是皮肤病的症状。

三、皮肤病与心理因素

过去常把皮肤病看作是单纯的生物因素所引起的皮肤组织损伤性疾病,例如过敏因素,感染因素等。其实不然,许多皮肤病如湿疹、痒疹、牛皮癣和神经性皮炎等,固然是以过敏性因素为主要原因,但精神与心理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患神经性皮炎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每逢精神紧张或焦虑之时,皮炎部位就会充血,瘙痒和糜烂,而当紧张或焦虑解除后,炎症也会逐渐缓解,甚至愈合,而当再次紧张或焦虑时又会在原部位复发。又如,某位对漆树过敏的患者,有一天晚上他在梦中梦见自己走进了漆树林,面部及背部又痒又肿,果然在他梦醒后感到眼睛难以睁开、面部肿胀及瘙痒。还有一位对花粉过敏的女患者,当她接触到一束纸做的鲜花后不久,浑身便感到瘙痒难忍,出现了片状的风疹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心理学家研究后指出,心理因素致病者在于它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作用于靶组织,促进血管壁或组织细胞释放缓激肽、组胺等介质增加,便可能诱发或加重原有皮肤病。因此,在皮肤病的治疗中,不能只是靠药物治疗,还需要加强心理调整和治疗。

四、皮肤病与情绪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皮脂腺分泌及毛发的营养与植物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皮肤汗腺分泌,微血管舒缩受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神经机能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以影响皮肤。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烦恼、抑郁等是荨麻疹的诱发条件。心理研究还证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过敏性皮炎、荨麻疹、银屑病、多汗症、湿疹等皮肤病发生与情绪有关。例如:一位从未患过荨麻疹的妇女听到女儿自杀,顿时全身出现风疹;一位姑娘听到高考落榜大惊失色,一会儿工夫荨麻疹起了一身;一位教师因父亲突然死亡,悲痛欲绝,数日未眠,头发就大片大片脱落。有学者随机抽样研究了200例牛皮癣患者,发现其中5%具有强迫症性格,16%有焦虑及恐怖倾向。

情绪不但与皮肤病的发病有关,而且影响皮肤病的治疗。有一女性,性格内向,情绪大起大落时常常是全身起荨麻疹,但有一次她在哭了一场,就没有起疹;一位病人与家人怄气,一夜之间“遍身开花”,患了荨麻疹,医生了解到病人的心事,并没有采取药物治疗,仅仅安慰劝告了一番,病就治好了;一位患神经性皮炎近十年的病人,采用了多种治疗未能奏效,而给予暗示催眠却很快治愈了。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使你伤心、喜悦、愤怒和烦恼的事情。因此,怎样调整你的情绪使机体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免受疾病的侵扰是十分重要的。总之,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创造丰富多采的生活,乃是预防和治疗皮肤病的有效手段。

五、关于皮肤病的心理治疗

1、改变观念,解决冲突,重建自我。皮肤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环境客体事物之间的不正常联系,而这种不正常联系的建立又是来源于对有关客体事物夸大的负性认知(或感知)。因此,改变了对有关客体事物的错觉和幻觉,就会有效地解决主客之间的冲突,变负性联系为良性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强大的自我意识。同时如果能重新构建一个强大的自我并使之在现实中被体验(或曰被实现,即使自我需求与社会期待相一致),也会有效地解决冲突,改善关系,从而使有关病症痊愈。

2、皮肤放松疗法。以此来缓解皮肤对环境的过敏性对抗防御。放松的实质就是放弃防御。放弃防御的前提就是放弃对负性客体的恐惧。如果能再代之以爱和接纳,就不仅会解决冲突,而且还会使分裂转化为统一。过敏性防御解除了,有关的皮肤病症状就会消除。

3、对自然因素刺激的过敏可以用“系统脱敏疗法”或“满灌疗法”等予以调治。

4、反向构想(即注视冥想)法。也称完形疗法。即重新构想一个新的、坚定的自我整体形象或局部形象,以佛教“观照”的方式去获得一种特殊的现实体验,以此使“神全、气满、精生、形复”,从而实现其治愈皮肤病之目的。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药物治疗,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周守红;皮肤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 第9期

[2]吕元凤;皮肤病患者心理干预治疗;吉林医学 2013年8月第34卷第22期

[3]孙传寿;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治疗初探[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0年02期

论文作者:徐霄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  ;  ;  ;  ;  ;  ;  ;  

关于皮肤病及心理治疗的综述论文_徐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