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凯恩斯企业定价模型-成本奖金定价原则_凯恩斯主义论文

后凯恩斯企业定价模型-成本奖金定价原则_凯恩斯主义论文

后凯恩斯主义的企业定价模型——成本加成定价原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模型论文,原理论文,主义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3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3)03-0099-04

(一)非均衡的分析方法

后凯恩斯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代表着一种相对年轻、富有特色但缺乏同一性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

后凯恩斯主义批判了新古典的均衡方法,他们认为,均衡意味着所有市场同时出清和所有经济主体的计划都预先协调一致,用均衡方法建立的模型虽然能够得出惟一确定的解,但是新古典这样一种逻辑不可能解答现实世界的各种经济问题,均衡状态实际是新古典经济学家虚构的一种情形。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的真正特性是时间不可逆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为了解释经济现实本身,后凯恩斯主义并不刻意寻求均衡解和建立求解均衡解的模型。

后凯恩斯主义倡导历史时间,反对均衡分析的逻辑时间。历史时间强调时间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时间具有不可逆转的特征,时间的不可逆性意味着当人们犯错误的时候,不可能回去纠正。逻辑时间与历史时间不同,它具有可逆性,过去是由未来决定的,在逻辑时间中没有错误,人们可以自由地回到过去纠正错误,也能完全预知未来。后凯恩斯主义主张建立模型应该依据历史时间,反映人们在做决策时不仅依据对不可知未来的预期,而且还依赖于过去正确或错误的经验。

强调不确定性是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一大特点。他们认为,现实中普遍存在不确定性。人们很难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至多只能预期。而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预期的改变会造成模型的变化。新古典假定不确定性可以用概率来表示,后凯恩斯主义则强调不确定性和风险两者之间的差别,前者是不可衡量的,不能用概率来描述;后者则可以用数学上的概率来表述。在现实世界里,错误和失望是人的状况的一部分,所以严格的理性行为是不可能的。

厂商理论及其定价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用其特殊的分析方法致力于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之一。他们摒弃了需求和供给决定价格的新古典均衡传统,创建了包含有预期的厂商价格决策理论。

(二)成本加成定价原理的核心内容

成本加成定价理论是一种以成本为基础的价格理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耗费——成本是价格的基础,同时产品价格还取决于附加到成本上的价格加成幅度。

1.成本和价格决定。卡莱斯基将产品分为初级品和工业品。在初级产品(主要是原材料和农产品)市场上,由于充分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弹性很大,初级产品的价格就会对需求产生反应,因此,初级产品的价格由需求决定。工业品市场很少是完全竞争的,在拥有过剩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工业品的供给比较有弹性,工业品的价格无须对过度供给或需求作出反应,生产工业品的厂商可以通过调整产量来适应需求的变化。因此,初级产品部门和工业品部门的价格决定机制不同。初级产品的价格由市场上的供求决定,而工业品的价格却由成本加成决定,生产者代替了市场操控价格,这使价格对需求不敏感,只对成本和厂商对市场的控制程度敏感。

对于工业品来说,成本是决定价格的一个变量,需求方面的变化并不是直接反映在价格上,而是依赖于对厂商所产生的效应,这反映了企业对市场具有影响力。

如果价格由供求决定,那么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因为,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可能低于或高于成本。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不是成本出清的价格,而是供求相等的价格。在长期中,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可能等于成本,但是在短期中,价格等于成本是偶然现象。当价格低于成本的时候,即使生产效率比较高的厂商也会被淘汰。也就是说,当厂商受到市场价格支配的时候,它的存在是不稳定的。对企业来说,市场价格调整的结果有可能不是优胜劣汰,而是毁灭企业。通过观察发现,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一些能够影响市场结果的企业,它们通过产量调整来左右产品的价格。

这种以成本为基础的价格并不是达到市场均衡的价格,而是企业有意识的目标价格。这种价格是受支配的价格,因为这种价格是由需要补偿生产成本的企业所决定的。

2.垄断程度决定加成幅度。在成本加成理论中,加成的部分表现出企业定价力量要受到产品市场的限制,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程度不同,价格加成的部分就不同。企业垄断程度越高,价格提高而出现的销售减少就不会太明显,价格加成幅度就比较大。所以,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程度和其价格加成的幅度之间是增函数的关系,产品价格高于成本的加成部分可以衡量垄断程度。

但是,价格加成幅度不需要和垄断程度完全相当。企业获得的利润虽然不能大于垄断程度,但却可以低于垄断程度,这又依赖于企业的市场目标。

3.利润最大化和增长最大化。后凯恩斯主义者对厂商的目标到底是利润最大化还是增长最大化有一些分歧。卡莱斯基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区分了厂商的不同目标。对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合适的,但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价格并不一定是最优价格,非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水平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利可图的。

完全竞争厂商不考虑未来,不考虑定价策略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他们满足于已有的竞争优势,接受它在行业中的地位。行业中的竞争条件被认为是既定的,厂商在利用其竞争优势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的同时,并不试图加强这种优势地位。这时,利润最大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进行这种调整适应的厂商不会对价格加成。他们不得不接受市场决定的任何价格,这种价格没有市场垄断力。在这些将市场条件看作是既定的、也无法影响市场的竞争性厂商看来,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既正常又合理。

而在能够影响市场的厂商看来,利润最大化却不一定是他们的定价目标。不完全竞争厂商可以为将来定价,保护市场份额和扩大市场份额可能是其定价目标。所以它的定价是战略性的而不是适应性的。厂商不是利润最大化者,厂商的目标而不是市场的目标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加成幅度。

尽管卡莱斯基认为厂商的定价要考虑长远利益,但是价格加成的幅度是由短期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决定的,因此,卡莱斯基的模型被认为是一个短期模型。由于定价不可能在短期范围内确定,市场增长和结构性发展等长期因素同样需要考虑,因此有必要将卡莱斯基的模型长期化。施坦德尔和埃克纳(Steindl,1990;Eichner,1975)将卡莱斯基的价格理论置于长期的背景下,彻底抛弃了利润最大化的假设,认为只要企业着眼于未来,不论完全竞争企业还是不完全竞争企业,成本因素和企业要达到的目标就应该是企业定价的出发点。其中,成本是产品的全部成本——长期单位成本,不再是短期原始成本,因而厂商的定价目标就是投资和市场扩大的长期目标。这个长期目标被称为增长最大化,厂商的增长需要决定了产品价格加成的幅度。

(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出现了割裂的局面。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则在将凯恩斯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的过程中,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成本加成定价理论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有益尝试。

1.成本加成定价决定价格水平。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价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生产的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过去中间产品的价格和劳动力工资,加上一个习惯的成数或百分比。不同产品、不同行业的加成是不同的,反应出不同的市场条件(或垄断程度),但它在一段时期内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所以,微观层面上厂商的成本加成定价决定了宏观的价格水平,而且,成本加成定价原理还说明了价格水平有粘性的特点。用公式表示为:

价格水平P[,t] ,在任何时期都是惰性变量,它是前期的成本C和加成数u的函数:

P[,t]=(1+u)C[,t-1](1)

公式(1)表明价格水平是在生产体系中决定的,是通过把一定的利润率加到工资和其他主要成本上这一过程来完成的,即宏观的价格由工资成本加成定价决定,价格随着工资升降而升降。温特劳布(Weintraub,1979)将公式(1)改写为更加一般的形式:

P=mW/q(2)

P代表一般价格水平,m代表整个经济中单位劳动成本或总边际利润上的平均加成,W代表平均货币工资,q代表平均劳动生产力。公式(2)中,m比较稳定,因此,价格上升主要是由于货币工资的上升超过了劳动生产力的增幅。

2.通货膨胀的形成和滞胀。既然价格水平是在生产体系中决定的,会随着货币工资同方向变动,那么就能得到一个推论:价格的波动造成货币供给量的波动,而不是相反。因为,当产出量在原有货币价格水平上发生变化时,如果产出量的增加引起劳动力需求增加,而且工人拥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那么货币工资上升。工资成本上升使价格水平上升,价格水平变化使信贷需求随之变化,信贷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后凯恩斯主义者的这种观点完全不同于货币主义者的观点,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造成了价格变动。既然价格水平的变动决定了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因此,后凯恩斯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对于滞胀,后凯恩斯主义者的解释是这样的:当石油(初级品)价格上涨时,制造品成本增加,价格上涨。工人为了防止真实工资的下降,会要求增加工资,这样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的压力。可见,初级品价格上涨必然会带来工资一价格螺旋式上涨的通货膨胀。而这种通货膨胀本身也有着抑制有效需求削减产出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制造品价格过高,初级产品部门购买减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工业国的政府,可能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使收入减少,投资受到限制,从而出现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局面。

(四)成本加成定价引发市场结构的变迁

在新古典的模型中,市场结构是先验给定的,企业定价准则依据不同的市场结构而变化。这是静态均衡分析的典型,完美的均衡解也留下了遗憾:如何解释从完全经济竞争市场向不完全竞争市场过渡?后凯恩斯主义则非常重视伴随着厂商定价而出现的市场发展和结构变化,认为追求增长最大化的企业成本加成定价扩大了市场份额,加剧了行业的集中化程度,并伴随技术进步。这种市场发展和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是成本加成定价造成的。

1.企业投资和价格决策。在增长最大化的目标下,厂商从战略角度利用其定价力量,会将产品定价行为和投资行为联系起来。因为厂商要增长就需要对市场份额加以保护,而市场份额的保护需要投资。在外部融资受到限制以及外部融资比内部融资风险大的情况下,利润成为投资的主要来源。实现利润增长的直接手段是提高价格加成的幅度。因此,厂商的产品定价是增长策略的一个部分,厂商的投资和价格加成是在同一个决策过程中被共同决定的。

2.市场结构的变化和价格决策。价格加成幅度的提高是有成本的,埃克纳(Eichner,1975)将这种成本称为厂商获得资金的利息。厂商在定价的时候,要对获得资金的利息和应用资金所产生的利润加以衡量,利润由投资的边际效率决定,而利息则依赖于政治环境和垄断程度,垄断程度越高,利息越低。在垄断竞争行业,行业中有许多厂商,行业成员在生产成本、市场份额和金融保证等方面存在差异。规模最大的厂商获得资产的利息比较低,因而具有最低的成本和最大的持久力。当增长最大化作为其定价目标时,大厂商的定价策略可以扩大他们的市场份额,导致规模较小的厂商破产,所以,大厂商使行业的集中化程度提高。另一方面,垄断程度又是厂商定价策略的结果,垄断程度会随着价格加成幅度的下降而提高,所以垄断程度的演变和产品的价格加成是同一过程。

但是在寡头垄断行业中,这种行业中成本加成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Steindl,1990)。因为,寡头市场上厂商数目少而且规模巨大。厂商的生产成本相似,没有一家厂商可以通过制定驱逐价将其对手逐出行业。也就是说,行业中的厂商虽然可以互相以牺牲对方厂商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但价格竞争是无效的,产品的特色和技术才是竞争的关键。

标签:;  ;  ;  ;  ;  ;  ;  ;  

后凯恩斯企业定价模型-成本奖金定价原则_凯恩斯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