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发展对集装箱运输的影响

物流发展对集装箱运输的影响

一、物流的发展对集装箱运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郑平标[1](2021)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运营组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陆海新通道是我国西部地区实现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区域联动和国际合作、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复合型对外开放通道,海铁联运班列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三种运输模式之一,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存在问题和发展形势,本文围绕其班列运营组织,提出西部陆海新通道货源市场分析、班列通道布局优化、班列产品设计优化、班列品牌建设4个关键科学问题的模型、方法,在理论上深化既有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通道布局和班列设计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货源分析方法。利用我国西部地区与东盟进出口贸易实际数据,结合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运营调研数据,分析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的货源结构及目标市场;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货源吸引范围划分模型,设计了改进近邻传播(AP)聚类算法,在算法设计中内嵌衰减函数,可充分体现时空交互影响下的货源吸引衰减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市场需求预测方法,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的货运市场需求预测模型,采用网格搜索法确保模型的最佳参数;对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钦州通道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货源吸引范围划分模型、货运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的有效性。(2)提出了基于网络设计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通道布局优化方法。结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通道主要线路的能力利用现状,识别铁路通道存在的能力瓶颈;分析影响铁路通道布局的主要因素;结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通道布局问题与交通运输网络设计问题的共通点,将该问题转化为线路能力离散性变化的混合网络设计问题;以箱流总运输费用、线路新/改扩建费用及未运送箱流惩罚费用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箱流不可拆分、箱流树形径路、线路离散性变化的能力限制等约束,构建基于网络设计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并进一步转换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可直接采用商业优化软件求解;对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通道布局开展案例分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通道布局规划提供决策支持。(3)提出了基于列流备选集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设计优化方法。分析近几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方案和开行情况,提出班列运行组织存在的问题;总结班列方案构成要素,分析班列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引入列流备选集和服务网络,以含班列开行固定成本、箱流在途运输成本、箱流在途中转成本的班列设计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箱流守恒、箱流补轴次数、箱流运到期限、车站能力、线路能力、列车能力等约束,建立了基于列流备选集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设计0-1线性规划模型,可采用商业优化软件有效求解;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实际数据进行案例分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方案优化提供支撑。(4)提出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品牌建设方法。根据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组织开行现状,从发展政策、市场需求、铁路自身三个维度总结海铁联运班列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结合海铁联运班列特征,从加强班列精细组织、构建信息平台、延伸服务链条、优化多方合作等品牌建设发展策略,运用点-轴渐进扩散理论设计通道多点行动、通道发展协同、通道共建共享的品牌建设实施路径。

朱翔宇[2](2021)在《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文中提出近三十年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大,我国物流能力有了极大提升,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物流业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但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业依旧存在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国际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发展要求下,充分了解我国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现状是帮助行业进行改革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在现有研究中,尚未存在与“我国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这个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展开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研究以及专家调查法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数据可得性,分别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关键指标遴选法删除冗余指标,并通过信息贡献率的计算对筛选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其次,针对筛选后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其中主观赋权法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物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客观赋权法采用CRITIC法,以定量分析的方式体现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基于组合权重值对当前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更深入了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现状,本文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驱动水平进行分析。首先,建立三阶段DEA模型对创新、绿色、信息化、开放四大驱动力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其次,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全国的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协调性分析;最后,以定性分析的方式对当前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水平做出评价。此外,本文以现有指标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出2019年-2023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对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本文构建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新要求,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线参考依据。评价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可以直观了解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基于评价结果找出行业发展瓶颈,有助于为行业改进措施提供有效建议。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为了消除政策因素变化而带来的行业发展变动性,能有效规避因实施举措周期短而导致的评价误差,从而完善对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并提供更为有效的发展建议。

桂晨桓[3](2021)在《我国铁路货运战略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铁路尤其是高铁不仅支撑和带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成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的重要行业领域。近年来,随着其它运输方式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铁路运输结构发生了变化。按货运周转量计算,2010年铁路所占市场份额为28.8%,而到2019年已降至15.1%。因此应该重新审视铁路货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铁路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地位和作用,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铁路货运发展战略,对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铁路货运市场现状为背景,首先总结分析法国、德国、美国及国内铁路货运发展概况,为我国货运市场发展提供经验及启示;其次,对我国铁路货运的综合效益、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铁路货运市场定位研究:发挥技术经济优势,稳定中长途货运市场;发挥运输骨干作用,稳定大宗货物市场份额;发挥公益运输作用,保障国民经济顺利运行;依托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铁路现代物流;结合市场需求趋势,积极开发特色运输产品;然后,分析铁路货运需求,采用灰色理论预测方法对我国铁路货运市场未来六年货运量和周转量进行预测;最后根据我国铁路货运市场定位研究和预测结果,提出了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的策略。

何艳艳[4](2021)在《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自2009年3月北部湾港正式由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整合而成,在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北部湾港就如同沉睡的雄狮正在慢慢觉醒,其港口物流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不仅承载着广西与其他城市、国家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任,还在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北部湾经济区(本文中指的是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四市)正逐步建设成为投资的热点、多区域合作中心及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基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北部湾港经济腹地的中心位置,在国家大力发展与支持的背景下,了解其港口物流对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论文以北部湾港港口物流与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选取货物吞吐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代表港口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基于VAR模型考察其港口物流对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趋势,进一步构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各维度层的综合得分,以经济发展维度层的综合得分为参考序列,以港口物流维度层的综合得分为比较序列,计算其港口物流对经济区经济发展各维度的关联度,进而了解其港口物流对经济区经济不同层面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与北部湾经济区GDP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港口物流对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短期内十分显着且为负,长期看来这种负向影响会逐步弱化,朝着正向推动发展;其港口物流规模大小与基础设施水平对经济区经济总量及第三产业产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投资水平,对经济区贸易水平的影响最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有利于促进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发展,进而带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冰新[5](2021)在《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贸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运是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手段,作为陆上与海上的中转站,港口物流在海洋运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作为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港口物流的发展也应当积极向高质量发展靠拢,目前,港口物流的发展已由原来的提供装卸、运输、仓储等服务转型为提供更为广泛的新型港口物流服务。研究影响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对于提升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在考虑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的复杂性及多反馈路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阅读、实地调查、因子分析、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分影响因素、影响机理两个步骤展开分析,深入研究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照港的实际运营状况,得到了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因子分析理论,构建了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然后收集整理有关数据网站和实地考察得到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影响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2)基于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索了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代入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数据,对系统动力学模型可行性进行检验,对其进行模拟仿真,揭示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内部特征与动态演化趋势。(3)综合上述对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的分析结果,根据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运营状况,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通过以上工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五个方面均与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说明港口物流发展规模、城市经济状况、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资源环境影响五个指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其中同步变化程度较高的指标有:城市经济状况、资源环境影响,其次是对外开放程度、港口物流发展规模,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较小,但同样不可忽视。因此,重视港口物流基础设施与发展规模的全面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步伐、吸引及利用外资对于实现日照市城市经济与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局面具有重要意义。(2)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由港口物流子系统、城市经济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外开放子系统五个子系统构成。港口物流子系统受港口投资额、环保投入力度的影响较大;R&D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子系统的影响较大;科技创新子系统当前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短板,其对其他子系统的影响较为微弱,同时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也较小;资源环境子系统在系统中主要是起到一个抑制作用,在资源压力、环境压力的限制下,日照港港口物流的发展会有所减缓;对外开放子系统中外资依存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吸引外商投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是当前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有效举措。

张羿[6](2021)在《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探究》文中指出大连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东北地区国际贸易的主要门户。将城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是大连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自然地理、历史与政治等因素,海铁联运是大连多式联运体系发展的重心,且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运动的推进,大连的多式联运体系正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在后续多式联运体积构建过程当中,规划工作者需要去思考如何认识物流产业的空间属性,如何开展物流设施的空间规划,来承载物流发展规划的意志。在这种背景下,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空间问题需要被更多的探讨。本文立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经济空间化,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研究大连多式联运设施的空间问题,思考大连多式联运体系的建设发展。在梳理现状空间设施基础上探讨未来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方向,对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物流专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下城市规划人员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再认识、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对多式联运发展空间的影响,并从政策经济等角度分析大连现状多式联运的发展环境,探寻“一带一路”给大连多式联运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一方面聚焦市区,从陆路体系、港口、机场、物流场地四个方面调查大连市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布局概况,重点关注海铁联运,发掘市区现状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不足。通过物流场地面积演变与城市经济的相关性分析,分析大连物流业特征。另一方面观察市域,梳理现状在建物流节点、港口体系建设情况,重点关注空港物流园的空间规模预测。将市域多式联运的“点”与“线”叠加起来,分析市域多式联运体系的空间格局。通过综合调查分析,最终提出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建议以及未来发展探索。研究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问题,对大连国土空间规划的物流课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鹏[7](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运输集装箱化等多重背景下,港口发展日益根植于宏观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港口区域发展环境也从传统上小尺度的港-城发展环境扩大至区域尺度内更紧密的发展环境。天津市经济增速放缓和环渤海港口群建设加速等外部环境变化情况直接导致天津港港口物流发展速度下降。本文在了解港口物流影响因素并建立港口吞吐量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使用LSTM、GRU和Bi-LSTM等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建模,得到适合天津港集装箱预测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情景变化系统对天津港未来集装箱吞吐量变化趋势进行解析,针对提升港口物流发展水平提出港口建设和腹地协同策略。具体实现以下研究:首先,针对天津港港口建设和港口腹地协同发展对港口物流相互影响的问题,通过港口吞吐量趋势分析和腹地经济特性分析,获取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影响因素,同时针对时序数列波动性和周期性特征,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设计了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通过实证对比得到Bi-LSTM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在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中的稳健程度,实现通过使用港口建设和腹地经济数据预测得到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发展趋势。其次,结合港口建设和腹地经济数值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政策规划导向,对天津港预测指标进行未来趋势的情景划分,并通过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最优预测模型得到2019-2022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在不同影响因素情景变化下的预测结果,通过对情景变化下预测结果的趋势变化分析,深入剖析天津港建设和腹地经济对港口物流的影响情况,探究提升天津港港口物流水平的策略重点。最后,依据港口建设和腹地经济要素在不同情景变化下得到的天津港口集装吞吐量预测结果分析得到的天津港港口物流发展水平趋势,探寻得到天津港物流建设的重点,并针对港口腹地经济情况和港口建设条件提出天津港港口腹地协同发展和智慧港口建设策略。

鲍金见[8](2021)在《低碳视角下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交通运输业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在监测与管理上存在诸多困难,且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承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设定绝对上限,提出与新碳排放达峰目标相衔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故而本文将在低碳视角下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研究其绿色发展水平。首先,本文对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近年来,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规模发展迅速,船舶运力及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增长较快。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时空上存在差异不均衡,存在诸多问题。然后对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状况与碳排放状况进行近似测算,得出我国近1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的结果。其次,确定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模型。为了科学评价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水平,本文在前人对绿色交通运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绿色海洋交通运输业进行概念界定并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绿色物流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初步确定三级评价指标,并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指标筛选并确定10个最终的评价指标。通过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建立了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模型。最后,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测算其绿色发展水平。由于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暂未披露,中远海运集团的海运规模占海洋交通运输业一半以上,为此本文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为例,对其绿色发展水平及障碍因子进行研究。为了增加中远海运重组前后绿色发展水平的对比性,在2016—2019年中远海运数据的基础上,将2010—2015年中远集团数据作为补充,测算出中远海运集团重组前后10年间(2010—2019年)的绿色发展水平。结果显示,中远海运集团绿色发展评价的分析结果符合文献表述,具有一致性结论,从而验证了以低碳视角下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基于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影响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的障碍因子诊断分析,进而根据不同年份的主要指标障碍度,从企业和政府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杨桂红[9](2020)在《南通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交汇点,南通拥有天然的江海岸线资源,而南通港在南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南通港港口在全国排名中一直处于同等水平,货物吞吐量增长速度较慢,因此,本文通过对南通港港口物流和腹地经济之间协同关系的研究,确定南通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关系,为港口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在定性分析方面,本文对南通港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也对南通港的腹地经济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在定量分析方面,首先通过改进过的高斯烟羽模型进行南通港腹地划分,由划分结果可以选出与南通港联系紧密的几个城市,它们分别为上海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泰州市,而南通作为港口所在城市在定性腹地确定的方法里默认为是南通港的直接腹地,采用定性的方法分别对苏南两市的苏州市和无锡市以及上海市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再对苏中三市的南通市、扬州市和泰州市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实证研究上,首先建立港口物流子系统和腹地经济子系统指标,构建有关模型并且进行协同发展水平的划分,将协同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协同度:低度、中度、高度和极度协同。通过南通港、苏南两市、上海市和苏中三市有关数据的收集分析,算出南通港与各市经济的协同度值。根据得出的结果和协同度的划分标准将六市分别划分成四个阶段,从四个阶段的发展来看,南通港与六市的协同度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从贡献度大小来看,在低度协同时期,南通港港口物流子系统对复合系统的贡献度大于各市经济子系统,而在中度、高度和极度协同时期,发现各市经济子系统对复合系统的贡献度要大于南通港港口物子系统。通过南通港港口物流和腹地经济子系统协同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分析,分别给出了四个建议:加强南通港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南通港港口物流的江海河联运体系发展;提升南通港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促进南通市与苏中两市、苏南两市和上海市的港口合作,最后对于本文研究的一些缺陷提出看法。图[15]表[21]参[81]

吴心意[10](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云港港口作为新亚欧大陆东桥头堡和新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是我国中西部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但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等港口相比,其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运输体系的规模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连云港港口面临着如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大格局,促进港口物流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本文在对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所使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目前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后根据所收集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对国内和国际上发展较好的港口在物流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经验,以及各自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探究,从中提取对连云港港口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然后通过利用SWOT方法分析了连云港发展港口物流所存在的劣势和优势,以及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连云港港港口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进行灰色关联度评价,将连云港港口与周边港口进行比较,以探索符合该港口自身特点的物流体系及对策建议,切实有效地提高连云港的港口物流竞争力。该论文有图18幅,表14个,参考文献75篇。

二、物流的发展对集装箱运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流的发展对集装箱运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运营组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集装箱运输需求分析研究综述
        1.2.2 运输通道布局研究综述
        1.2.3 班列组织优化研究综述
        1.2.4 货运品牌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海铁联运班列组织理论基础
    2.1 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发展概述
        2.1.1 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历程
        2.1.2 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内涵
        2.1.3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组织情况
    2.2 海铁联运班列运营组织理论
        2.2.1 货运需求理论
        2.2.2 运输通道理论
        2.2.3 货物班列理论
        2.2.4 集装箱运输理论
    2.3 小结
3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货源分析方法研究
    3.1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货源市场需求分析
        3.1.1 我国西部地区与东盟进出口贸易分析
        3.1.2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货源结构现状分析
    3.2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货源吸引范围划分模型
        3.2.1 建模思路
        3.2.2 显着性因子筛选
        3.2.3 变量标准化清洗
        3.2.4 改进AP聚类算法
    3.3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货运市场需求预测模型
        3.3.1 模型选择
        3.3.2 模型构建
        3.3.3 模型预测流程
    3.4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货源组织案例分析
        3.4.1 通道货源吸引范围
        3.4.2 通道货运市场需求预测
    3.5 小结
4 基于网络设计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通道布局优化研究
    4.1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通道能力情况分析
        4.1.1 现有铁路通道及支撑网络
        4.1.2 铁路通道能力利用现状
        4.1.3 铁路通道能力瓶颈分析
    4.2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通道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4.2.1 箱流需求
        4.2.2 铁路通道能力
        4.2.3 铁路通道扩能措施
        4.2.4 铁路箱流组织要求
    4.3 基于网络设计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通道布局优化模型
        4.3.1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通道布局问题分析
        4.3.2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通道布局优化流程
        4.3.3 优化模型构建
        4.3.4 整体模型及线性化
    4.4 案例分析
        4.4.1 案例数据处理
        4.4.2 计算结果
        4.4.3 对比分析
    4.5 小结
5 基于列流备选集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设计优化方法研究
    5.1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组织现状分析
        5.1.1 图定班列方案分析
        5.1.2 班列开行情况分析
        5.1.3 班列组织存在问题分析
    5.2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设计分析
        5.2.1 班列方案构成
        5.2.2 班列设计影响因素
    5.3 基于列流备选集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设计优化模型
        5.3.1 问题描述及假设
        5.3.2 班列设计优化流程
        5.3.3 列流备选集生成及服务网络构建
        5.3.4 模型构建
    5.4 案例分析
        5.4.1 案例数据处理
        5.4.2 计算结果
        5.4.3 不同班列方案对比分析
    5.5 小结
6 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品牌建设研究
    6.1 海铁联运班列品牌建设制约因素
    6.2 海铁联运班列服务品牌构成要素
    6.3 海铁联运班列品牌建设发展策略
        6.3.1 实行班列品牌化经营
        6.3.2 加强联运班列精细组织
        6.3.3 构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6.3.4 延伸联运班列服务链条
        6.3.5 优化通道各方运营合作
    6.4 海铁联运班列品牌建设实施路径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物流业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2.1.2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 研究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2.2.2 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2.2.3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2.4 物流行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2.2.5 行业发展相关预测方法研究综述
        2.2.6 文献综述总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2.1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2.2 初步指标体系及说明
    3.3 指标筛选
        3.3.1 筛选步骤与方法
        3.3.2 筛选过程与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4.1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介绍
        4.1.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相关理论
        4.1.2 客观赋权CRITIC法的相关理论
    4.2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2.1 基于ANP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4.2.2 基于CRITIC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4.2.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4.3 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类评价
    5.1 相关方法介绍
        5.1.1 三阶段DEA法相关理论
        5.1.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相关理论
        5.1.3 耦合协调模型相关理论
    5.2 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效率测算及分析
        5.2.1 创新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5.2.2 绿色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5.2.3 信息化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5.2.4 开放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5.3 我国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5.3.1 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5.3.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下的有序度分析
        5.3.3 耦合协调模型下的协调度分析
        5.3.4 我国物流业协调发展分析总结
    5.4 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水平分析
        5.4.1 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现状
        5.4.2 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水平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预测及分析
    6.1 灰色预测模型介绍
    6.2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预测结果及分析
        6.2.1 模型检验结果
        6.2.2 预测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ANP法超矩阵数据
附录3 客观赋权法计算表
附录4 灰色预测模型python源代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我国铁路货运战略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国内外铁路货运发展概况
    2.1 国外铁路货运发展概况
        2.1.1 法国
        2.1.2 德国
        2.1.3 美国
    2.2 国内铁路货运发展概况
        2.2.1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2.2.2 我国货运整体发展形势
        2.2.3 我国铁路货运发展形势
    2.3 经验及启示
        2.3.1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2.3.2 体现铁路公益性服务属性,保障社会平稳发展
        2.3.3 增强铁路的骨干运输作用,构建高效运输系统
        2.3.4 大力发展创新型运输产品,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2.3.5 坚持推进铁路市场化改革,增强企业经营活力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铁路货运市场定位研究
    3.1 铁路货运的综合效益分析
        3.1.1 铁路货运的比较优势
        3.1.2 铁路货运与产业布局
        3.1.3 铁路货运与社会公益
    3.2 铁路货运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
        3.2.1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
        3.2.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3.2.3 产业结构布局方面
        3.2.4 外贸出口方面
    3.3 铁路货运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3.1 经济新常态对铁路货运市场的影响
        3.3.2 三大战略对铁路货运带来的影响
        3.3.3 绿色发展对铁路货运带来的影响
    3.4 铁路货运市场发展的定位研究
        3.4.1 铁路货运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
        3.4.2 铁路货运市场发展的基本目标
        3.4.3 铁路货运市场发展的战略定位
    3.5 本章小结
4 铁路货运需求分析与市场预测
    4.1 我国铁路货运需求分析
        4.1.1 大宗运输
        4.1.2 快捷运输
        4.1.3 多式联运
        4.1.4 专业运输
    4.2 我国铁路未来货运市场预测
        4.2.1 预测方法选取
        4.2.2 预测模型建立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策略
    5.1 运输物流化策略
    5.2 运输设施优化策略
    5.3 运输服务优化策略
    5.4 运输价格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特色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2.3 特色与创新之处
    1.3 文献综述
        1.3.1 港口物流研究
        1.3.2 经济区经济发展研究
        1.3.3 港口物流对经济区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1.3.4 文献评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相关理论综述
        2.1.1 港口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2.1.2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2.1.3 增长极理论
        2.1.4 集聚经济理论
        2.1.5 规模经济理论
    2.2 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2.2.1 港口物流的支撑和乘数效应
        2.2.2 港口物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2.2.3 港口物流的出口竞争效应
第三章 北部湾港港口物流与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
    3.1 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3.1.1 北部湾港港口整体发展概况
        3.1.2 北部湾港年吞吐量和泊位数
        3.1.3 北部湾港运输集散网络
    3.2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
        3.2.1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总量
        3.2.2 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
        3.2.3 北部湾经济区贸易水平
        3.2.4 北部湾经济区投资水平
第四章 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基于VAR模型的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4.1.1 VAR模型简介
        4.1.2 VAR模型分析
        4.1.3 结果分析
    4.2 北部湾港港口物流与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指标权重的测算
        4.2.3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北部湾港港口物流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2.1 优化港口功能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形式
        5.2.2 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5.2.3 加强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区域合作
        5.2.4 加快落实北部湾国际枢纽港的规划
        5.2.5 积极引进物流人才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总体评价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港口物流
        2.1.1 港口物流的定义
        2.1.2 港口物流的特征
        2.1.3 港口物流的功能
    2.2 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
        2.2.1 新发展理念
        2.2.2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3 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4 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因子分析法
        2.3.2 系统动力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的基础分析
    3.1 日照港概况
    3.2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现状
    3.3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分析
        3.3.1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
        3.3.2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不利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
    4.1 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构成
        4.1.1 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分类
        4.1.2 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原则
        4.1.3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初步确定
    4.2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2.1 港口物流发展规模
        4.2.2 城市经济状况
        4.2.3 科技创新水平
        4.2.4 对外开放程度
        4.2.5 资源环境影响
        4.2.6 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
    5.1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学适用性
    5.2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构成
        5.2.1 港口物流子系统
        5.2.2 城市经济子系统
        5.2.3 科技创新子系统
        5.2.4 对外开放子系统
        5.2.5 资源环境子系统
    5.3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5.3.1 港口物流子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5.3.2 城市经济子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5.3.3 科技创新子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5.3.4 对外开放子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5.3.5 资源环境子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5.4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流图构建
        5.4.1 构建系统流图
        5.4.2 主要方程式
        5.4.3 数据来源及参数估计
    5.5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模拟仿真
        5.5.1 模型有效性检验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5.3 情景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优化策略
    6.1 从影响因素视角的优化策略
    6.2 从影响机理视角的优化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0-2019 年日照港港口物流相关数据(1)
附录B 2010-2019 年日照港港口物流相关数据(2)
致谢

(6)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持续增长的国内沿海港口货运吞吐量
        1.1.2 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连港铁联运体系
        1.1.3 积极倡导多式联运建设的国家政策
        1.1.4 被国土空间规划释放的多式联运内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多式联运概念界定
        1.3.1 多式联运的定义
        1.3.2 多式联运的路径
        1.3.3 多式联运的设施
    1.4 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多式联运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2.1 国内外多式联运与枢纽经济的相关研究
        2.1.1 多式联运与内陆港型枢纽
        2.1.2 多式联运与海港型枢纽
    2.2 国内外多式联运与空间优化的相关研究
        2.2.1 区域与路径优化
        2.2.2 节点与基础设施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2.4 国外多式联运的实践案例
        2.4.1 “孟菲斯”美国空港的崛起
        2.4.2 鹿特丹港的核心竞争力
        2.4.3 德国多式联运常态化发展
    2.5 国内多式联运的实践案例
        2.5.1 郑州物流产业建设对标“孟菲斯”
        2.5.2 青岛港升级转型初步成果
        2.5.3 “枢纽重庆”的多式联运建设
    2.6 成功案例的重要启示
3 大连多式联运的发展环境
    3.1 国土空间规划下对多式联运的再认识
        3.1.1 国土空间规划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3.1.2 国土空间规划的政治内涵
        3.1.3 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内涵
        3.1.4 国土空间规划的经济内涵
        3.1.5 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分析多式联运
    3.2 国土空间规划对多式联运的空间发展影响
    3.3 大连区域物流角色的战略定位背景
        3.3.1 设施发展历程
        3.3.2 地理区位优势
        3.3.3 城市经济环境
        3.3.4 政策指导积极
    3.4 搭乘“一带一路”的发展新机遇
        3.4.1 “三星班列”与“辽满欧”
        3.4.2 辽海欧
        3.4.3 其他班列
4 大连市区多式联运的设施现状与问题
    4.1 货运陆路体系
        4.1.1 高速公路空间现状
        4.1.2 铁路发展空间现状
        4.1.3 道路体系问题总结
    4.2 沿海港口体系
        4.2.1 港口体系空间现状
        4.2.2 港口与城市社会经济
        4.2.3 主体港区空间规模探究
        4.2.4 港口问题总结
    4.3 空港
        4.3.1 空港发展空间现状
        4.3.2 空港问题总结
    4.4 物流场地
        4.4.1 物流场地空间现状
        4.4.2 大连市物流场地空间特征
        4.4.3 物流场地问题总结
    4.5 大连物流场地面积与城市经济的相关性
    4.6 本章小结
5 大连市域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现状
    5.1 大连在部署物流节点
        5.1.1 大连金州湾新机场
        5.1.2 太平湾港区
        5.1.3 栗子房(海洋红)港区
    5.2 完善大连港口体系建设
        5.2.1 港口功能调整
        5.2.2 港务机构改革
    5.3 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的空间格局
    5.4 本章小结
6 多式联运空间发展战略探索
    6.1 国土空间规划下联运设施体系的空间发展战略
        6.1.1 现状设施问题总结
        6.1.2 完善多式联运现状设施
        6.1.3 现状体系问题总结
        6.1.4 加快大连联运体系建设
    6.2 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的未来发展探索
        6.2.1 大连港逐步向第四代港口转型
        6.2.2 大连联运体系实现海陆空“三港联动”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局限性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名词解释
附录B 图片说明
附录C 表格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深度学习的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3 主要创新点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港口物流相关研究文献
        2.1.1 港口物流影响因素研究
        2.1.2 港口物流竞争力研究
        2.1.3 港口物流与腹地关系研究
    2.2 港口吞吐量预测相关研究文献
        2.2.1 基于数理统计的港口物流预测研究
        2.2.2 基于机器学习的港口物流预测研究
        2.2.3 基于深度学习的港口物流预测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天津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天津港口物流现状分析
        3.1.1 天津港概述
        3.1.2 天津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3.1.3 天津港港口吞吐量时序分析
    3.2 天津港腹地发展现状分析
        3.2.1 港口腹地概述
        3.2.2 天津港港口腹地划定
        3.2.3 天津港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筛选
        3.3.2 港口发展水平对集装箱吞吐量的影响
        3.3.3 腹地经济水平对集装箱吞吐量的影响
第四章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4.1 实验设计
        4.1.1 预测思路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数据
    4.2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构建
        4.2.1 实验数据预处理
        4.2.2 预测模型架构
        4.2.3 模型参数与功能指标
        4.2.4 深度学习预测模型构建
    4.3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结果分析
        4.3.1 天津港集装箱预测结果分析
        4.3.2 预测模型性能评估
        4.3.3 预测模型灵敏度分析
第五章 天津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5.1 不同情境下的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5.1.1 情景分类
        5.1.2 预测结果及分析
        5.1.3 天津港港口物流发展问题分析
    5.2 天津港港口建设策略
        5.2.1 加速智慧港口建设
        5.2.2 拓展港航业产业链
    5.3 天津港港口与腹地协同发展策略
        5.3.1 构建贯通腹地的运输网络
        5.3.2 打造海铁多式联运航运枢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低碳视角下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绿色物流理论
        2.1.2 低碳经济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文献综述
        2.2.2 低碳运输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2.2.3 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海洋交通运输业政策与规模现状
        3.1.1 政策发展状况
        3.1.2 港口发展状况
        3.1.3 船舶运力发展状况
    3.2 海洋运输业发展的时空差异
        3.2.1 海洋交通运输业时间变化趋势
        3.2.2 海洋交通运输业空间变化趋势
    3.3 我国与世界海洋交通运输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比较
        3.3.1 国际海洋交通运输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3.3.2 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第四章 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设计
        4.1.1 绿色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4.1.2 指标选取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模型构建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等级
第五章 中远海运集团案例分析
    5.1 中远海运集团发展概况
        5.1.1 组织架构
        5.1.2 发展状况
        5.1.3 绿色发展面临的阻力
    5.2 中远海运集团绿色发展水平测算
        5.2.1 数据来源
        5.2.2 中远海运集团绿色综合发展水平测算
        5.2.3 中远海运集团各指标发展水平测度
    5.3 中远海运集团绿色发展障碍度诊断
        5.3.1 障碍因子模型
        5.3.2 绿色发展障碍因子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企业层面对策建议
        6.2.2 政府层面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筛选确定的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南通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创新点
2 港口物流和腹地经济相关理论
    2.1 港口物流和腹地经济相关概念
        2.1.1 港口和港口物流的相关概念
        2.1.2 港口腹地与腹地划分相关理论
    2.2 协同理论相关概念
        2.2.1 协同学基础概念
        2.2.2 协同学原理
    2.3 港口和腹地经济协同发展作用
        2.3.1 港口物流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2.3.2 腹地经济对港口物流的推动作用
        2.3.3 港口物流和腹地经济的协同作用
3 基于烟羽模型的腹地划分和现状分析
    3.1 南通港港口发展概况
        3.1.1 南通港基本情况
        3.1.2 南通港港区发展现状
    3.2 南通港港口物流发展总体分析
        3.2.1 年度集装箱吞吐量发展现状分析
        3.2.2 年度生产用港口码头长度和泊位个数现状分析
    3.3 南通港腹地的界定
        3.3.1 港口腹地的界定
        3.3.2 苏南两市和上海市经济发展现状
        3.3.3 苏中三市经济发展现状
4 南通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4.1 建立港口与腹地协同模型指标体系
        4.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港口物流和腹地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2 建立协同评价模型
        4.2.1 系统的贡献度函数
        4.2.2 协同发展有序度函数
        4.2.3 权重的确定方法
        4.2.4 协同度模型
        4.2.5 协同度层次划分标准
    4.3 南通港港口和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结果
        4.3.1 南通港港口与腹地两个子系统有序度的权重系数
        4.3.2 南通港港口物流和腹地经济序参量及各子系统有序度
        4.3.3 南通市港口物流和腹地经济协同度结果
    4.4 南通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度研究结果分析
        4.4.1 南通港港口物流和苏南两市及上海市经济协同度结果分析
        4.4.2 南通港港口物流和苏中三市经济协同度结果分析
5 策略建议
    5.1 加强南通港的基础设施建设
    5.2 促进南通港港口物流的江海河联运体系发展
    5.3 提升南通港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
    5.4 促进南通市与苏中两市、苏南两市和上海市的港口合作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3.1 连云港港口基本概述
    3.2 连云港港口基础设施及物流运输现状
    3.3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地位及优势
    3.4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4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4.1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
    4.2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和国内外港口的联动关系
    4.3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对连云港港口的借鉴意义
5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与灰色关联度评价
    5.1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 港口物流发展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5.4 评价结果分析
6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建议
    6.1 发挥“一带一路”优势,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6.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体系
    6.3 完善物流运输体系构建,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6.4 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促进特色链网联动发展
    6.5 改善港区生态环境,提高绿色发展质量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物流的发展对集装箱运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运营组织方法研究[D]. 郑平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
  • [2]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D]. 朱翔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3]我国铁路货运战略定位研究[D]. 桂晨桓.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 何艳艳. 北部湾大学, 2021(08)
  • [5]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D]. 高冰新.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探究[D]. 张羿.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深度学习的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研究[D]. 张鹏.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8]低碳视角下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D]. 鲍金见.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9]南通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 杨桂红.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吴心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物流发展对集装箱运输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