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丽当年小鸡凤声--读“童年#183;青春#183;青春”_托尔斯泰论文

清丽当年小鸡凤声--读“童年#183;青春#183;青春”_托尔斯泰论文

清丽当年雏凤声——读《童年#183;少年#183;青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丽论文,童年论文,当年论文,少年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学大师们描写童年的作品,都是饶有兴味的。鲁迅的《朝花夕拾》、郭沫若的《少年时代》,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童趣盎然的美妙世界。在描写童年故事而获得成功的众多作品中,老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

1852年,当时俄国最有影响的进步文学刊物《现代人》杂志第9期上,发表了署名“列·尼”的中篇小说《我的童年故事》,一举震惊俄国文坛。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称赞说:“作者的倾向、朴素的风格和现实的内容,构成了这部小说独具的优点。”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处女作《童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此后陆续发表的《少年》(1854)、《青年》(1857)和其他一些小说,使他一跃进身于当时已负盛名的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大师之列。屠格涅夫在读过《少年》之后,曾心悦诚服地说过:“比起这篇作品来,我们的那些玩意儿简直成了儿戏。”

这三部小说之后,作者原计划还要写第四部《成年》,然后冠以《成长的四个时期》这一总书名。后因情况变化,《成年》未能写成。这三部小说的情节是连贯的,写的是主人公巴古连卡·伊夫捷涅夫的成长过程,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姑且叫它“三部曲”吧。

三部曲带有自传的性质,这是中外的托尔斯泰研究家们所公认的。熟悉托翁生平的读者都会发现,三部曲中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是实有的,不过稍有虚构和艺术加工而已。当然,小说就是小说,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取舍、提炼深化,再用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体现出来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照像似的实录。

忠于现实生活,是三部曲的一个突出特点。列夫·托尔斯泰继承了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果戈理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贵族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尼古连卡等一系列典型形象。

《童年》的故事,主要是以乡村庄园和莫斯科邸宅为舞台展开的。托尔斯泰多彩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瑰丽的俄罗斯大自然,使我们如闻草的地芬芳,如见森林的神奇,如置身黄熟的麦田……不过,作家目光凝聚的焦点,还是尼古连卡的家庭。这是一个普通的贵族之家,有宽敞、华丽的宅第,有成群的奴仆,有专门的家庭教师,有丰盛的筵席,有热闹的舞会,有壮观的行猎……托尔斯泰着力刻画了妈妈的慈爱,卡尔·伊凡尼奇的善良和娜塔丽亚·萨维什娜无微不至的爱心,通过对教室、出猎、游戏、舞会等场面优美、细腻的描写,使我们非常生动地看到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温柔富贵之乡”的日常生活图景,有一种温馨的气息拂面而来。所以,当时就有权威的评论家认为,托尔斯泰这样真实地反映现实,发掘出了贵族家庭生活中诗意的美。

我之所以借用《红楼梦》中的词语来比喻尼古连卡的家庭,是因为感到它们之间确有相似之处。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托尔斯泰,并未完全陶醉于贵族家庭生活的诗意之中,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农奴制度的弊端和危机,虽然还很肤浅而模糊,更谈不上深刻而自觉,但他毕竟已经感觉到了,并且在他的这部处女作中作了尖锐的反映,我们阅读时常常可以看到他犀利的笔锋。十岁的尼古连卡所听到的爸爸与管家的一场谈话,写得要言不繁,但却让我们看出,在阔绰、豪华的场面背后,是地主家庭入不敷出、坐吃山空的窘境。农奴制度培育出了尼古连卡爸爸这样只会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他一辈子的两大嗜好就是赌博和女人。在有关尼古连卡外祖母的篇页中,托尔斯泰写了她对待女婿和侍女的态度,寥寥数笔,就活生生地勾勒出这位贵族老夫人高雅外表下的乖戾和残忍。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仿佛见到了贾母和贾珍之流的影子,窥见到“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内幕,预感到贵族之家“忽喇喇似大厦倾”的结局。

由于题材所限,三部曲所反映的生活是很有限的,当时就有批评家指责它未能提供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美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针锋相对地反驳了这种责难,他以饥讽的口吻写道:这三部曲里岂止缺乏社会生活画面,它缺少的东西多着哩!比如,它就没有战争场面,没有历史回忆,没有意大利风景……等等。他紧接着说:“作者要把我们带到孩子的生活里去,而一个孩子难道能了解社会问题、能有社会生活的概念吗?……所以,在写《童年》的时候,要描写的正是童年,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战争场面,不是彼得大帝,也不是浮士德,不是安蒂亚娜(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名小说中向往妇女解放的女主人公——引者),也不是罗亭(屠格涅夫同名小说中出身贵族的民主革命家——引者),而是孩子以及孩子的感情和想法。”

尼古连卡一家尽管是生活在温室里,但也还是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所以三部曲里仍然有丝丝缕缕的社会联系,有时也会触及尖锐的社会问题。卡尔·伊凡尼奇的悲惨身世,疯僧格里沙和那些长途跋涉的朝圣者,去莫斯科途中所见的那些贫困的农奴,咪咪和卡健卡母女的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大学教授们的虚伪做作、徇私舞弊,征兵制度腐败,新兵贩子从中牟利……等等,都透露出农奴制度的种种痼疾。当然,这都是从一个少年儿童的眼里所见的角度来描写的,三部曲里也不可能像作家后来所写的《复活》那样,对俄国的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作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是,可以说,托尔斯泰初登文坛之时,就已经有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想要“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尼古连卡毕竟是个贵族子弟,他有强烈的贵族优越感,总是“居高临下”地俯视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他认为伊连卡没有资格与他平等,他与非贵族出身的大学同学们格格不入,总是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显赫的门第和亲戚,死抱着“文雅人”的成见不放……这些描写,都真切地反映出贵族家庭出身的尼古连卡身上深深的阶级烙印,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矛盾。

对俄国贵族作家持严峻批评态度的高尔基,在其所著的《俄国文学史》中,曾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托尔斯泰文艺创作的基本主题,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在混乱的俄国生活中为这个善良的俄国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找到一个合适的位子?换句话说,就是托尔斯泰伯爵要在生活中为托尔斯泰伯爵找个位子,因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捷涅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起初,我们看见他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里用尼古连卡·伊尔捷涅夫这个名字出现,这是一个好梦想而又极其自尊自大的孩子……后来,这个孩子又离开了大学,换上聂赫留朵夫公爵这个名字跑到农村去了。”

平民知识分子的兴起,是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三部曲里以祖辛为首的大学生群体,正是这一新生的社会力量的代表。他们聪慧精明,知识渊博,踏实肯干,勇于实践。尼古连卡这样养尊处优、懒散委糜、四体不勤、不谱世事的贵族青年,在他们面前真是相形见绌,黯然失色。《青年》的最后几章里,着力描写了双方在性格上的矛盾和冲突。尼古连卡直觉上已经预感到这群新人是有能力创造未来的。但是,看起来可笑的是,阻碍他加入这一群体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讨厌他们的外表(指甲难看啦,衬衫太脏啦,喜欢揿着一只鼻孔擤鼻涕啦,等等生活小节)。其实,这恰恰表现了尼古连卡的贵族偏见是如何深入骨髓!祖辛这个人物在俄国文学所创造的平民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画廊中,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光辉之地。五年之后,屠格涅夫的名著《父与子》写成,书中的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就不由得令人想起三部曲中的祖辛,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我们在三部曲中,已经看到了托尔斯泰后来形成的“道德自我完善”学说的雏形。他着力刻画的娜塔丽亚·萨维什娜,是一个非常生动、真实的典型形象。这个农奴的女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尼古连卡一家三代人:她少女时代起就服侍尼古连卡的外祖父母,后来又成了尼古连卡妈妈的保姆,并随她出嫁,再往后,又侍候尼古连卡这一代。托尔斯泰盛赞她舍弃个人幸福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宽厚博大、纯洁无私的爱心。这种想要用“博爱”来消弭社会矛盾的企图,正是托尔斯泰主义的病根。萨维什娜这个人物形象,确实塑造得生动感人,充满诗意。但究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做稳了奴隶、也自甘于当奴隶的人物,我们是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聂赫留朵夫公爵这个人物,在三部曲中正处于大学时代、但他已经开始在实行“道德自我完善”了,作家描写这个人物时,绝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公爵作为贵族,要实行“道德自我完善”是多么痛苦和困难!在他对柳波芙·谢尔盖耶芙娜的爱情中,在他与大学生别卓别朵夫的关系中,都使人感到无法掩饰的矫情和别扭。这位公爵还要在“道德自我完善”这条艰难崎岖的道路上久久跋涉,才能修炼成《复活》中陪送玛丝洛娃向西伯利亚茫茫雪原走去的聂赫留朵夫公爵!

三部曲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质朴和淡雅。语言风格清新明快,犹如涓涓清泉,汩汩涌出,而不作刻意的雕饰。情节安排顺应自然,娓娓道来,使人读着倍觉亲切,如听知心朋友的讲述,而不觉得是在读一部精心编选的小说。

小主人公尼古连卡是一个感觉非常敏锐的孩子,作家借他的眼光捕捉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用来刻画人物,就能准确、深刻、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善于运用独特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可以说是三部曲在艺术上的优点。你瞧,雅科夫在背后转动的手指头,多么生动地表现出这个管家为主子精心算计的心理呀!再看外祖母一再向侍女嘉莎要手绢的那个细节,又怎样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这位贵族老夫人的专横任性啊!

三部曲在艺术上的另一个优点,是心理描写极为出色。三部曲中的心理描写,被评论家誉为“心灵的辩证法”。作家全身心地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表现他们心理活动的全过程。有许多篇章描写了尼古连卡的幻想,有时甚至整章整章地专门描写他的幻想。特别是读到他受圣热罗木欺辱,被关在贮藏室里的那一整章幻想之后,仿佛就有一个自尊心极强、感情又极其敏锐的男孩站在读者面前似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此,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思想家克鲁泡特金在他的论著《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中,曾经精辟地分析说:“托尔斯泰把他自己与他所描绘的人物在思想和感情上完全融为一体的这种才能,是无与伦比的;这种才能在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要是描写儿童,他自己就变成了孩子。”

从《童年》问世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百四十年,但托尔斯泰这部成名之作,依然熠熠生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从中获得美的艺术享受,也在思想上获得教益。托尔斯泰祖国的一位伟大哲人这么说过:“在托尔斯泰的遗产里,有着不会成为过去、而是属于未来的东西”。《童年·少年·青年》是这份遗产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

标签:;  ;  ;  ;  ;  ;  ;  ;  

清丽当年小鸡凤声--读“童年#183;青春#183;青春”_托尔斯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