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景凯

“学案导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景凯

景 凯 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 224200

摘 要: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政府更是投入了大笔专款用于中职教育建设项目。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语文学科兼具工具和人文色彩,它的教学实践研究值得深入分析,特别是“学案导学”模式引进之后,激发了更多人的探究和思考。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对“学案导学”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学案导学” 中职语文教学 实践分析

一、教学实践情况

本文以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中对口单招的高三学年财会专业的学生为例。样本以班为单位,共2个班,每班有40至46人不等。按照6人一组的划分方法,学习时每个班级可划分成6至7个学习小组, 下表是学生按照“学案”学习时的情况调查统计表。

文学常识一般知识点 重点难点 能力拓展

学生解决问题情况 100% 85%~90% 40%~60%  20%~30%

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100% 95%~98% 80%~87%  40%~50%

注:学生解决问题情况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查阅书籍、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是指学生通过老师引导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领悟情况。

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学生基础相差悬殊。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源于中考分数不是很好的学生群体,有的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过。他们有的没有学习兴趣,有的偏科严重,有的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就语文这一个科目来说,他们处在不同的起点和高度,对语文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参差不齐。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习惯等也都存在悬殊的差距。

2.问题设置难把握。因为学生基础相差悬殊,在设置问题时常常站在总体的高度,这样的结果是:“学案导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过于空泛,不够具体,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问题间的联系过于薄弱,问题过于繁琐。因此,该模式“导”的作用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3.小组讨论状态不一。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是一个比较耗时的环节。但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学习的内容也都已经安排好。因此,在讨论时不同的小组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有的讨论得细致,成员的思路刚刚打开就结束了;有的则把讨论时间当作聊天时间,抱着“反正老师看不见”的心理;还有的学生只是做做样子,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讨论;也有的学生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对同学的讨论结果奉行“拿来主义”,自己不去思考。讨论有时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实际操作显得浮夸。在一些公开课和展示课上,经常会用到“学案导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小组讨论,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课堂气氛看起来相对活跃。但也正因如此,该模式常常沦为华而不实的境地。看起来一节课学生积极踊跃,但最终效果并不明显,课本知识没有真正掌握,个人能力也没有丝毫提高。

三、解决方法的探索

1.设置具体化的问题。问题设置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是重要的一环。如果问题设置得好,会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想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给他们更多的启发。反之,如果问题设置得不好,就会起到反作用。

2.采取相应手段掌控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学案导学”模式的核心环节。

(1)严格规定小组讨论时长。老师应该对每个问题的难易程度有明确把握,从而在讨论之前规定该问题讨论的具体时长。避免时间过长导致浪费或者过短讨论不充分的问题。另外,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

(2)评价讨论结果。对于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汇总,同时给予中肯评价。适当比对不同小组的讨论结果,使学生看到差距,营造互相竞争、小组合作的氛围。另外,也可给小组讨论中表现突出的小组一定的奖励,树立标杆小组等。

(3)打破标准答案思维。小组讨论就是为了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更多的角度,因此,老师在教学时不要用标准答案及类似的字眼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语文这样的开放学科,标准答案没有存在的必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要能够自圆其说,有一定的道理,在大方向上没有错误,老师就应给予肯定。这样,学生不仅会更自信,思想也会更开阔。语文的学习本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3.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教”的场所。“学案导学”模式正在打破这种师生关系,逐渐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课堂变成“学”的场所。老师正从传授者向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转变。教学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推动“学案导学”模式的运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冬梅 郑红飞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理论、实践与展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7),117-120。

[2]李保强 肖夏 我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8),47-49。

[3]莫少金 “学案导学”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3),105-106。

[4]孙晓宁 学案导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4。

论文作者:景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学案导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景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