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综合应用能力的新高考作文——对2020届山东省大联考作文的思考论文_崔晓敏

指向综合应用能力的新高考作文——对2020届山东省大联考作文的思考论文_崔晓敏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在“表达与交流”中侧重考察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①。基于上述课程标准要求,本次2020届山东省大联考的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关键词:新高考;作文;综合能力

作文题目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材料的整体来看,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要求考生多说真话;从形式要求来看,明确为写“发言稿”,框定了立意,较大程度上避免了跑题。

对于本次作文的审题,一是必须为“在校园内”该不该用手机,在范围内的才属于“符合题意”。如果全抛开“校园”不能打及格分;如果中间偏离又回来,内容上不能给一类分。

“结合材料”意味着考生的作文必须与材料内容发生密切关联,如果游离于材料,从外线贴着材料论证,及格线(36分)以下。

二是必须要有身份意识。无身份、前后不一、产生混乱,内容分不在一类卷。

在文体形式上,明确发言稿是一种公关类文体,具有论点鲜明、事例清楚、逻辑性强、有说服力等议论文的特点;但更具有灵活性,具有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多种说理形式。

 根据省招生考试院提供的16份阅卷样卷,其中高分作文的题目有:《手机不是成长“拦路虎”》(57分),《勿食精神鸦片,自律成就未来》(56分),《手机绝非教育的“拦路虎”》(58分),《手机不该进校园》(57分)......

通过上述高分作文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题目观点鲜明,一语中的,没有刻意的文学化的修饰,也没有刻意的辞藻的炫耀,而是典型的“就事说事,就事论理”的应用性指向明确的文章。

根据样卷和阅卷过程中的高分作文、切入分数线附近的作文和及格以下的作文,新高考作文需重视以下要点:

语言生活化,说理文笔活泼,生动形象。如令专家组非常欣赏的《手机不是成长“拦路虎”》一文,在论证手机进校园的合理性的时候,是这样说理的:“如果没有手机,那么我们只能等着学校小卖部的阿姨翻箱倒柜,好长时间后,面露尴尬的说:‘同学,没零钱了......’”“当课堂上老师出示大量学习资料需要记录时,没有手机的同学仿佛回到了原始人时代”“当天气突然降温,同学们却无法联系家长添衣保暖,冻得仿佛误入了北极......”这样的语言,既贴近生活实际,又符合发言稿这一文体“生动活泼的说理”这一要求,因此受到阅卷专家组的青睐。

文学性的表达要自然,不要刻意为文学味而文学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仍然有大量的考生作文套用大量名言警句来为自己的文章增添文学色彩的现象。但是,由于没有吻合发言稿说理的要求,导致所引用的名言警句和作文内容融合不够,游离在所要论证的核心道理之外,因此使作文行文僵硬,失却了发言稿的表达力度。有的考生引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来论证手机进校园的坏处,这些还是不错的说理。但是有的考生动不动就引用尼采、黑塞等流行的名言,而且几乎是每段都有一句,导致表意偏离说理的核心,矫揉造作非常明显。另外,如果化用或者套用名句,一定要注意为核心表意服务。如果积淀不够,不如说大白话。笔者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一篇作文,书写非常漂亮,内容和说理也很出色,其题目化用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一名句,但用成了“手机凭借力,送我上青天”。“青云”和“青天”一字之差,意思相去十万八千里。所以,这篇作文最终没能得满分。

作文内容必须要紧扣材料进行拓展,论证要有层次性。如果作文游离了“手机进校园”这一核心,而是游走在“手机”边缘,谈自律、自控,手机的利弊等,分数一般在40分以下。单一说理的作文可以拿到45分左右,但是真正好的作文一定是体现了说理的思辨性和纵深梯度的。如材料中给出的三种观点,如果选择拒绝手机进校园的观点进行说理,那么在说理过程中最好也要说到手机在校园中不可否认的用处,例如海量的学习资源,便捷的联系,贴近时代等优点。如果只是罗列手机在校园中的坏处,单向度说理,是拿不到高分的。样卷中优秀作文的论证说理,除了思辨性外,还基本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道理、从理论到方法等说理的梯度。有一些考生在说理和提出建议的内容中,用了“一、二、三”这样分条陈述的形式,阅卷组专家明确指出,这种形式是符合发言稿要求的,阅卷教师不能因为作文的文学性就去否认这种符合文体要求的说理形式。

书写有灵性,僵硬刻板整齐的字不受青睐,内容一定要充实。透过僵硬刻板整齐的字,我们可见考生的语文素养。书写应该是活的,是带着人的情感和温度的。因此,僵硬刻板的书写一般不会给印象增色。而混乱的字迹更是不可能拿到高分。有考生洋洋洒洒写满了作文纸,一直写到最后一行,但是整篇作文就是讲了一个手机的故事。这是明显的内容单薄,没有说理的深度。

说理的逻辑能力是核心,驳论文形成梯度,给出的建议要具体。针对本次作文题目,“先破后立”是很好的说理方法。“破”体现在开头的“驳”的艺术上,这实际上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要求给出建议,最好是具体化的。关于手机是否进校园,如果只是泛泛地讲“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提供“我们怎么去做”,是拿不到高分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指出,“高考试题的设计应以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质量水平四为参照②”,而质量水平四中明确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③。所以,新高考指向下,对作文的具体情境设置和对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会越来越突出。

[本文为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开放性阅读课程研究》(课题编号:2018ZJ121)阶段性成果]

————————————————————————————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8页

②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44页

③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7页

论文作者:崔晓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

指向综合应用能力的新高考作文——对2020届山东省大联考作文的思考论文_崔晓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