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快乐的童年和模范父亲_钱学森论文

钱学森:幸福童年和楷模父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楷模论文,童年论文,父亲论文,幸福论文,钱学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懈的学术进取精神,被江泽民同志评价为“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正确道路”。从他成长的过程和他们夫妇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启迪:一个人的童年境况和父母教育对一生道路至关重要和影响深远,而父母的身教远远重于那种教训指责式的言传。

妈妈:诗画的启蒙者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杭州,落地不久便随父母移居上海。3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他是家中的独生子,家境非常优裕。眉清目秀的钱学森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但知书达理的父母,精心地教育和引导他,培养他对传统文化和绘画艺术等多方面的兴趣。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心地善良,开朗贤惠。钱学森常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淳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次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而父亲则为家庭营造了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

钱学森还不到上学读书的年龄,母亲就开始在家中教他读书、识字。钱学森自幼学习就很勤奋。每天清晨,不用母亲催促,他自己会按时起床。早饭后,就开始跟母亲背诵唐诗。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3岁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心算加减乘除;4岁时,他在画画和毛笔字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这大半来自母亲的遗传。

邻居们都很惊讶地传说着钱家生了个“神童”。其实,神童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父母精心的培育和家庭氛围的熏陶。钱学森的爸妈特别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他对自然界的兴趣。在钱学森少年时代,几乎每年的春秋季节,父母都要带他到北京郊区的农村或风景优美的香山、西山去郊游,让幼小的儿子懂得餐桌上的饭菜是农民怎样辛苦耕种收获起来的,让儿子充分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在郊游中父亲告诉他,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有一种不能分离的缘分。这样的引导和启发,让钱学森自幼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与山川田野建立了深厚感情。

爸爸:英雄不是神话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谦恭自守,在儿子的心目中,他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位尽心尽责的好父亲。他懂得,教育孩子,帮其学,莫如立其志,还要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幼时背过的古诗词为钱学森奠定了良好的文字功底,他在5岁时就能读懂《水浒》。一天,他问父亲:“《水浒》中的一百零八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颗星星下凡的。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情的,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父亲觉得这问题挺大,认真想了一下,回答:“《水浒》是人们编写的故事,其实,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像岳飞呀,诸葛亮呀,还有现在的孙中山呀,都不是天上的星星, 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人。”钱学森听罢,大受鼓舞,他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则高兴地对他说:“英雄都是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的人,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钱学森心上。

6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北师大附小,与杨绛同年同校。那时,男孩子喜欢玩一种飞镖,它是用硬纸片折成,头部尖尖的,有一副向后斜掠动的翅膀,掷出去能像燕子一样飞行,有时还能在空中回旋。聪颖过人、活泼好动的钱学森是此道高手,他折的飞镖,飞得又稳又远,小伙伴谁也赶不上。有人不服气,拿过他的飞镖检查,看看里边是否搞了什么“鬼”。

这事恰巧被自然课老师撞着了。老师走过来,把钱学森的飞镖复原,让他重掷一次,果然飞得又远又稳。老师把学生召拢来,让钱学森讲解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儿一点儿改进的。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就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头轻了,尾巴就沉,先是向上飞,然后就往下栽;翅膀太小,飞不平稳,太大,就飞不远,爱兜圈子。”钱学森的话,让小伙伴们大为折服,更让自然课老师大为震惊:小小飞镖,里面有科学,这个小男生竟然无师自通,悟出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这小同学不能小看,他很可能是一个大科学家的料!

为人父:只身教,不言传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生有一儿一女,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钱永刚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是高级工程师、上海交大的兼职教授。钱永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著名科学家,儿女又都那么有出息,自然有很多家长对钱老如何教育子女十分感兴趣。钱永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却有点让人出乎意料:“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几乎没有什么‘言传’,主要靠‘身教’。”

钱永刚说:“回想我们从小到大,我们兄妹主要是看父母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他们从来不会跟我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我们。”

有一件事他印象很深。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从此,钱永刚也向父亲学习,一直保持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钱永刚回忆说:“有一年夏天,我路过父亲的书房,发现他正满头大汗地看书,认真程度让我自愧不如。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什么是永不停步,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确实,钱学森的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这样的身教当然比什么语言都管用。

标签:;  ;  ;  

钱学森:快乐的童年和模范父亲_钱学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