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初探_政治论文

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初探_政治论文

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时期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用新的价值体系对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全面整合,是对社会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一场深刻变革。当前,改革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不仅表现在体制上的转型,更深层面的、更具根本意义的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提高。改革要获得重大突破并保持改革的向度和韧力,不仅仅取决于体制上的成功调整,更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社会新价值体系的确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和组织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基本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问题,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以塑造和构建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和政治保证。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失调与社会教育的“失范”、“失态”——信仰危机与价值危机探源

我国改革开放实施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务实发展战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克服物质匮乏、摆脱贫困,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其特点是通过利益机制的拉动,激发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之一。但是,这样一种利益机制的拉动,如果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就难免带来副作用,原先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地位让位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理想、信念的神圣性让位于经济的现实性,使社会弥漫着物化的趋势,伤害人作为社会本体的价值,造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精神文化的沦丧和人的理想、信念的迷失。当传统的价值观念解释不了现实的生活时,一部分人就失去了评判人生意义的标准,从而导致心理结构的失衡。有的陷入现实虚无主义的泥沼,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追求物欲的满足、感官的刺激,在追逐金钱中迷失了自己。有的则步入神秘化的虚无主义,把精神寄托于“乱、力、怪、神”,为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而陷入虚幻荒诞的神秘玄思之中。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的弱化和淡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社会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失调的直接结果。

这里所说的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社会本体进行教育,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教育要走向社会,综合运用社会的各种有利因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这实际上只是社会化的手段和结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单向度的为权力服务的教育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提高人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功能。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本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体理所当然应与政治本体一致。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做到既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使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掌握在党手中;又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体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其人民本体的价值向度,显得非常困难。建国以来逐渐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权力的高度依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分属各级政权部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内也相应地形成了严密的层级。结果,本应取向于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在实际运行中却只对各级权力部门负责。这种体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教育主体的责任心和素质能力;二是教育客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思想觉悟。前者缺乏制度的保证,充满着太多的变量,不具普遍意义;后者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在实践中是个悖论。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各级教育组织把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教育任务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把对群众的教育仅仅作为完成任务的手段,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内容,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效果甚微。当思想政治教育过分依附于权力的框架而不能立足于社会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是其组织系统的自我服务,陷入空谈,流于形式。同时,社会的心理结构也就失去了真实的支撑点,随之而来的理想信念的迷失和价值体系的混乱,各种思潮、信仰的杂然纷陈也就不足为奇了。

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调适、引导、规范社会价值体系的主动性。立足于社会本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的,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教育机制。它能够敏锐把握时代的价值趋向,准确掌握社会的心理需求,及时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始终掌握着调适、引导、规范社会价值体系的主动权。而游离于社会本体之外的教育机制,则较少考虑社会的心理和情绪。所以,反映迟钝、缺乏活力、效率低下,总是落在实践的后面。内容上满足不了社会的心理需求,成为喋喋不休的空洞说教;方法手段上因循守旧,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失去了调适、引导、规范社会价值体系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就出现了功能性障碍。

(二)社会教育的“失范”和“失态”,加剧了社会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

社会机体有着自我调节的功能,当它的某一系统出现功能性障碍的时候,其它系统就会自动修补甚至取代这一功能。在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价值观念嬗变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其部分职能就会被社会的自我教育取而代之。从根本上说,在人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社会教育(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组织等的自我教育)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规范。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失调,不可避免的就会带来社会教育的“失范”和“失态”,使之不仅不能为社会良好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对错误思想、观念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媚俗与混乱是当前社会教育中存在的两个突出的问题。维护民族精神、 弘扬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教育的基本功能。所以,媚俗是社会教育最大的“失态”,它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如对于当今物质主义观念——一切行为都表现为追求物质的满足——的泛滥,大众传媒的不适当宣传是要承担很大责任的。社会教育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它作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过滤器”的功能。常态下的社会教育机制应能有效排斥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异质”文化的侵入,有效防止社会机体自身“病毒”的滋生和蔓延。社会教育这一功能的失落,无疑破坏了社会的“免疫系统”,打开了思想混乱的“阀门”。封建迷信就会沉渣泛起,资产阶级腐朽文化和反动思想就会招摇过市,从而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曾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我们搞的现代化, 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又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所以,“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培养有“坚定信念的人”, 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履行这一职责,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回归社会本体是其当务之急。

二、立足于社会本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途径思考

立足于社会本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社会心理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质,依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那么,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笔者对此问题作了初步的思考。

思考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社会本体,必须从现实人的思想实际出发,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社会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切入点,从而进行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革新。

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超大规模的社会状况和后发型的现代化特征等具体条件,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必须把理想信念的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9月29日。)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避免重蹈过去流于形式、陷入空谈的覆辙,关键是要找到理想教育进入社会的切入点。

从理想的层面看。理想,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形式,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它构成民族文化深层的观念结构及其核心部分;它发生于主体的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主体要求超越自我的愿望,它以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对现实的再构造和对主体自身的再塑造为特征,是主体未来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从哲学的最基本意义上讲,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以实践为基础,并在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实现其自身,只有当它在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客体的内在价值基础上相统一时,才能获得科学性,也才具有了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要内化为个体的理想,关键要看它对主体价值取向的满足程度以及与主体思想实际的契合度。

从社会心理层面看。概言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理变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理性的回归,即由过去的空谈理想、轻视物质利益要求的非理性向重视物质利益的理性的回归。这一转变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发展,但同时也诱导了人们的物质欲望,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利已主义、功利主义的行为选择。这种理性又可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层面,前者是形式上的事功目标,具有本能和排他的特性;后者是内容上的价值取向,具有趋同和可塑的特性。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都是这两种理性的统一,既注重实际效果的功利目的,也并不排斥理想、信念的合理性。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重视人的这种理性的回归,在尊重和维护人的切身利益的前提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放在培养、塑造人的价值理性上。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培养和塑造人的价值理性,在内容设置上,就要弘扬主旋律,“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9月29日。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注: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但长期以来,社会上包括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总认为现在讲这些“过时了”、“不管用了”,讲理想是“虚”的,抓经济才是“实”的,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理不直气不壮。理想教育的内容真的“过时了”吗?社会主义弘扬人的个性的自由和发展,倡导民主、平等和共同富裕,主张社会的广泛参与,消灭阶级剥削和奴役,符合人的价值理性追求公正、平等的选择;集体主义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调节个人与集体、群体之间的价值规范,也是超大规模的中国社会必然的价值选择:“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8页。),作为历史范畴的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规范,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实际上也是任何一种社会的价值体系必然具备的内容;艰苦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大力提倡和长期保持的价值准则。任何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信仰都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也是每个人安身立命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人的理性回归并不排斥社会的共同理想,市场经济也不应当排斥理想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倡导的内容与转型时期社会心理需求与价值取向是并行不悖的,它既是民族的,也是民主的,更是现实的,完全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工作内化为社会的共同理想。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空”,主要的不是“空”在内容上,更多的是“空”在操作层面上,表现在不能富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人的思想一般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综合体。它既具有个体性、社会性的内容;又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从思想结构的内容看,人的思想既有符合社会共同规范,追求崇高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一面,也有追求个性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设计的一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操作中,既要坚持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共同理想教育,从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又要十分细致地识别带有特殊性的个人理想,从而获得全面掌握、引导人的思想的主动权;既要允许、培养和促进人们个人理想的树立,又要用社会的共同理想引导规范个人理想,把人们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从思想结构的生成看,人的思想又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思想的形成总是由低到高不断进步的,在时间上呈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同时受个体生存环境、文化素质、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人的思想在空间上又呈层次性分布的特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确定、内容设置、方法选择上必须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阶段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统一。

思考之二:立足于社会本体,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社会风气的好转,注重党的作风建设,强化对社会教育的调控和引导。

一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社会教育的引导与调控。社会本体的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社会教育的“失范”和“失态”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意识淡化的必然结果。思想领域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牢固地占领思想政治阵地,使各种唯心论、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没有可乘之机。”(注: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999年第14期《求是》。)当前,尤其要注意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规范。大众传媒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掌握在党手里。所有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发挥其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决不能给它们提供舆论阵地。另外,要高度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精神产品和社会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决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9月29日。 )通过对社会教育强有力的控制和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引导,规范广大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选择。

二要以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全社会。当今中国社会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为“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9月29日。 )这种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生存方式与组织形态的多样化,使社会主体出现了层次性、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特别是,大量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正常体系之外的个体与群体的出现,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适应这一新的变化,以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之真正落实到企业、农村、学校、社区等社会的每一个领域,真正落实到包括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以及社团组织等在内的社会所有成员。

三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工作,党的形象如何,党的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端正党风, 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当前,党内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内的一部分人逐渐失去了信任,进而对党的性质和宗旨产生了怀疑。这种消极情绪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失去了真理性和权威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建构社会的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关键要看党能否首先以更高的标准践行它所倡导的理想信念,实现党的风气的根本好转;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立足于社会本体,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党必须首先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向度。同时,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提高。理论要为群众所接受,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理论的科学性;二是理论满足群众需要的程度;三是理论传导体的素质和能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单位显得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者素质不高,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对所要教育的内容,教育者自己必须首先真学、真知、真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谈何教育效果?另外,教育者还必须注意自身的形象建设,“己不正焉能正人”?某些教育者说和做的严重背离,要求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要求别人讲风格、讲奉献,而自己却斤斤计较、寸利不让。再科学的理论、再活泼的形式,失去了教育者良好的自身形象,也产生不了感召力和说服力,甚至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使群众产生被愚弄和欺骗的感觉,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标签:;  ;  ;  ;  ;  ;  ;  

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初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