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战略性论文,浅谈论文,经济结构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今年初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发展到新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联系我们金华市的实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这个决策,是十分及时的、正确的。现就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问题,阐述本人的几点认识。
几年来,金华市的农产品供应已由长期短缺不足转变为供求平衡部分有余;农业发展已由受自然风险制约转变为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农产品销售已由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买方市场;农民生活已由基本解决温饱转变为进入小康生活。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全市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经过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已经结束了农产品短缺的历史。今后农产品生产,就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引导农民顺应市场要求进行组织和安排。这次战略性调整结构,就是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的。
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核心是要面向市场,突出一个“优”字。即:优化区域布局、优化作物结构、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具体来说,要按金华地处红黄壤丘陵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突出本地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可以适当减少粮食面积,增加高效的经济特产作物;河谷平原和部分丘陵的粮区,要发挥粮食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种养业。粮食要注意单一品种向多种经营和优质专用品种发展,增加粮食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山区和部分丘陵生态脆弱的地区,重点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特产,该退耕还林、还草的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要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把种子、种苗工程作为调整结构的突破口,下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各种优良品种,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变一次性产值为多层次增值。要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大力发展“精品农业”,以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占领市场,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二)
这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之所以是战略性调整,就是因为这次结构调整与以往几次调整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不同特征。
首先,取向不同。这次结构调整,是以效益农业、市场农业、现代化农业为基本取向,而过去结构调整,是以粗放农业、数量农业、传统农业为基本取向。通过这次结构调整,对农产品不仅要注重数量要求,更着眼于质量要求;不仅进行产中环节的调整,更着眼于产前、产后环节,尤其是加工增值和市场营销环节的调整;不仅采取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更着眼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引导农业生产尽快跳出第一产业的范畴,向二、三产业拓展。
其次,目标不同。这次结构调整,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总目标。通过结构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生产,使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目标。而过去调整结构,处在农产品短缺年代,调整结构的目标是增加农产品数量,坚持以增加粮食生产为主,在此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主要依赖于粮食产量增长和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这次调整结构,明确调整仅仅是手段,其目标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又是为农民增收。因此,要把确保农民增收作为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手段不同。这次结构调整,主要依靠科技支撑,依靠农产品高产、高效、优质耕作技术和加工、保鲜、储运技术以及降耗、增收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依靠适合本地自然条件栽培模式的更新,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丰收的侵袭。总的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而过去调整结构主要靠拼资源,扩大种植面积,特别是扩大粮食面积;拼劳力、增加体力投入,科技在农产品中的含量不高。归根结底,是偏重农产品数量忽视质量和效益的调整。
第四,服务不同。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农产品在市场的挑剔性越来越多,个体分散经营的农民,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自己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也相应增加。面临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来局限单项内容的服务和产中环节的服务,已不适应农产品向优质、高效、高产发展和买方市场的需要,通过这次结构调整,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要求搞好生产过程即产中环节的服务,而且要求搞好产前环节特别是产后加工、销售环节的服务。在激烈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主要依靠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这就离不开市场信息的服务,只有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实现其价值,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进程。为此,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缩小,不但不应忽视农业,相反更要强化它的基础地位。要增加农业投入,特别要发挥农业投入主体——农民增加投入的作用。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把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发低丘红壤结合起来。要切实维护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护好基本农田。要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结构。
其次,要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权、收益权。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的调整结构。对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的问题,都由农民自主抉择,领导和干部不可以包办代替,更不可以强迫命令,瞎指挥。
第三,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土地、劳力、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调整和聚集。要通过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经济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调整乡镇企业布局,深化企业改革,鼓励多种形式和多种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四,要坚持两手抓。把调整结构与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观念的调整放在重要地位。重点是克服农村干部和群众对农产品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值、轻效益的思想倾向。
收稿日期 199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