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陈蓓蓓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 226000

摘 要:目的:通过临床疗效观察,探讨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过程中泮托拉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对照法,将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名,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名,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实验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通过对照疗程内两个不同组别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平均止血时间对两个组别临床治疗效果的显著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平均止血时间方面表现也更为优异。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进行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具有见效快、安全可靠的优点,应予在临床中重点推广。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泮托拉唑;临床试验

1.前言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症之一,其特点为发病急,诱因多,诊断复杂,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较大威胁。通常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黑便、便血和呕血等,同时伴有血容量下降导致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虽然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具有较大差异,但是如何更快,更有效的缓解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及时止血是帮助患者摆脱病痛的重点。基于此,本文选定在2015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临床对比的方式对应用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出血症状进行了临床效果观察。

2.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73例男性,47例女性;年龄为19~72岁,平均年龄(54.7±5.1)岁。出血原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6例;消化性溃疡57例(其中33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24例);急性胃黏膜病变56例;应激性溃疡8例。随机将选取的12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原因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样本,将上述12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两个组别——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名,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名,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维生素K1、止血敏止血,同时给予患者胃肠减压以及禁食等综合治疗,若患者大量出血,则需要给予新鲜血或全血输入。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将21U血凝酶加入100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天,再给予40mg泮托拉唑静脉推注,2次/天。两组患者均给予1个疗程3天的治疗。

2.3 临床疗效对比

为了便于区分将两个组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划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其中,显效:经过3天治疗后,患者无呕血、黑便症状,给予大便潜血试验为阴性;有效:经过5天治疗后,患者无呕血、黑便症状,给予大便潜血试验为阴性;无效:经过≥5天治疗后,患者无呕血、黑便症状,给予大便潜血试验为阴性。

2.4 统计方法

本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均值±标准差(x±s)对计量资料进行标示,采用t检验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5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从下表1两组别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来看,显示的两种不同方式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来看,实验组显效率(83.8%)总有效率为(95.2%)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止血时间为(0.34±8.47)明显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临床疗效讨论

3.1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急慢性消化道黏膜炎症、上消化道肿瘤、消化道溃疡、肝硬化等。呕血、黑便和便血是上消化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当血容量下降过多时也很容易造成周边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原发症状和全身性并发症状。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症之一,其特点为发病急,诱因多,诊断复杂,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较大威胁。通常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黑便、便血和呕血等,同时伴有血容量下降导致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当患者出血量超过60毫升时,由于大便颜色受到滞留于肠道内血液的影响呈现出柏油样的黑便,如果出血量加大,肠道蠕动过快则会表现为鲜红色或者暗红色的血便。还有部分患者通常前期不会表现出便血、黑便或者呕血症状,而是出现血压下降过速,心悸乏力等症状,约10h表现出黑便或呕血症状。因此,在进行上消化道出血诱因的诊断时,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在对黑便、便血等常规检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血压、心率等方面的观察,以增加诊断的准确度,做到针对性的治疗。

3.2 泮托拉唑的药物机理

泮托拉唑属于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其在活化时,相对较少的对p H值变化有依赖性,能够很好的抑制H+运转以及H+-K+-ATP酶活性。由于其与H+-K+-ATP酶之间具有较多的能够结合的靶点,其相比H2受体拮抗剂而言,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是20倍,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够对24h胃酸分泌的90%进行抑制,同时,由于抑制后的负反馈作用能够导致高胃泌素血症,能够使胃黏膜血流量有效增加,由此达到促进溃疡、糜烂的愈合或血痂的形成。因此,泮托拉唑不仅能够对出血面由于胃酸造成的损害进行阻止,同时又能够使机体的自动止血作用得以发挥。同时,其见效快,能够使胃内的pH值在最短的时间内升高,由此为其他药物充分发挥药效提供一个理想环境,有效的增强杀菌作用。

4.结语

通过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平均止血时间方面表现也更为优异。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进行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具有见效快、安全可靠的优点,应予在临床中重点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辽,杨代喜,蒋丹,范瑾. 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成药,2014,03:491-497.

[2]李兴丰,陈亚萍.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01:124-126.

[3]郑冬梅.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治疗胃溃疡疗效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2:2461-2463.

[4]陈明会. 泮托拉唑、奥美拉唑与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肠溃疡的疗效比较研究[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02:225-226+229.

论文作者:陈蓓蓓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  ;  ;  ;  ;  ;  ;  ;  

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陈蓓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