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问题的探讨

关于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问题的探讨

黎荷芳[1]2002年在《关于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讲究方法,教育研究也不例外。 20世纪以来,研究方法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各种教育研究方法纷呈异争,让人目不暇接。综观教育研究的整个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贯穿教育研究的两条主线。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期,定量研究处于研究方法的主流,定性研究处于研究方法的边缘。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理论基础、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者的角色等方面存在不同。两类研究各有优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社会活动,教育研究需要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教育研究方法应从一元走向多元。

安黎黎[2]2010年在《混合方法研究的理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混合方法研究是指在单一研究项目中融合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路径。混合方法研究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战。混合方法研究被看作是区别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第叁种研究路径。作为一种研究路径,混合方法研究适应了教育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的需要以及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成果中存在使用混合方法设计策略的研究案例,但是在国内,鲜有学者将混合方法提升到理论的层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文章旨在引进和介绍这样一种研究路径,为教育学者在选择研究教育问题的方法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能够更合理的使用混合方法,以便更深入更全面的描述和解释研究问题。混合方法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强调研究方法服务于研究目的。实用主义和折中主义为混合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混合方法设计中主要有四种设计类型,分别是顺序性解释设计、顺序性探究设计、并行叁角互证设计和并行嵌套设计。不同的设计类型会有不同的抽样策略和数据分析方法。对于抽样策略,常用的主要有基本抽样法、顺序抽样法、并行抽样法、多层抽样法。对于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有数据压缩、数据聚合、数据转换、类属分析、极端案例分析等。在抽样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混合方法的研究结果解释主要有叁种处理模式,分别是趋同结果处理模式、互补结果处理模式和互异结果处理模式。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辅以具体的例子对上述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

张世贤[3]2008年在《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学生评价成为理论研究人员及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而进行价值判断则定然要选择判断的基本范式。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总结将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定义为控制——量化和观察——理解两种基本范式。当前学生评价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学生评价的两大维度即学生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行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如果说传统的纸笔测验或强调量化的评价范式可以较好地测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话,那么现代社会更加强调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公民素养等综合素质维度的评价该选择何种价值判断的基本范式以及如何进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相对评价方法不可避免的现实条件下,选择何种学生评价价值判断的基本范式从而在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应对现实必须面对的问题。学生评价实践给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的选择与操作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突出表现为评价活动中对两种基本范式选择的困惑,本文在方法论层次上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受教育研究两大基本范式的启发,同时为规避学生评价相关概念使用上的争议,本文首先界定了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一词,继而展开研究。从哲学角度分析学生评价价值判断两种基本范式存在的基础,控制——量化范式的哲学基础主要为实证主义,而观察——理解范式受多种哲学思潮影响,其中主要受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选择研究,本文从历史的、已有研究及实践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的选择倾向。通过分析发现,从历史的角度看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选择倾向,其主要经历了一个从观察——理解范式的最初萌芽到以控制——量化范式为主再到探讨两者结合的一个过程。从当前学生评价的两大维度即学生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角度分析已有研究及实践中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的选择倾向发现,在学生学业评价上,主要是以观察——理解范式为指导思想,对控制——量化范式的科学化进行研究,倡导两者的结合;而在综合素质评价上,提倡观察——理解范式的运用,同时也在研究与践行其与控制——量化范式结合的方式,以期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在必要时更好地实现选拔功能,但对如何较好地反映学生历史发展轨迹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了解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为了了解现实情况,本文以问卷的形式对广大中小学师生对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选择的态度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现行学业评价在较大程度上以控制——量化范式为主,而在综合素质评价上观察——理解范式得到运用和推广。此外,在对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选择期望的基本态度上,师生差异不大。但是不同性别、教龄、任教学科、学校层次教师及教师是非班主任对基本范式的选择态度有所差异,而不同性别、学校层次及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在对基本范式选择的某些题项上的认识上也有所差异。在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及策略。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在选择时应注意遵循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及实效性原则五大基本原则。其具体选择策略包括:明确评价目的,构筑“问题中心”选择机制;借鉴他人有益经验,树立“权变”选择思想;广泛征询意见,推行“渐进式”选择原则;借助现代评价工具,实现两种基本范式的有机结合。

万国威[4]2013年在《社会福利转型下的福利多元建构:兴文县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城镇化的大踏步推进,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到城市中,成为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群。他们在为城市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在默默的承担着本来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很多代价,其子女的抚育问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由于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和富含在户籍背后的福利排斥,我国约4000万到8000万的儿童被父母留在了家乡,在生活、健康、教育等方面面临着新的社会风险。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所遭遇的问题予以研究,不但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有序发展,也对优化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自2005年以来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这些研究都围绕留守儿童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并为实践领域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提供了学理指导。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出现了一定的纰漏,因此无法从社会福利转型的背景下去观察留守儿童的福利建构问题,亟需在学理上进行优化。本研究正是从上述问题出发,采取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核心理论,采取广义社会福利作为观察视角,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证调研方式来对留守儿童的福利供应问题展开细致的剖析。本研究紧紧围绕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状况及福利供应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希望通过对四个问题的讨论来研究留守儿童福利的基本状况。基于四川省兴文县的实证调查,本研究具有四个基本的发现:(1)儿童群体间在福利获取上的整体差距已经显现,留守儿童在整体福利获取上显着落后于普通儿童,且留守儿童在某些福利项目上的落后幅度非常巨大,因而福利供应和福利获取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结构性问题,留守儿童在福利获取上的弱势地位未能够得到有效的转变;(2)留守儿童的福利衰减主要集中在外出家庭的福利供应领域,留守家庭的福利替代则较为明显,国家、社区和志愿组织未能出现积极的福利替代,因此留守儿童的福利责任转移实际上嬗变成为了家庭内部之间的责任调整,外出家庭主要负责资金供应,留守家庭主要负责服务供应,留守儿童的福利服务呈现出了一定的空巢化现象;(3)留守儿童在遭受到市民化福利排斥的同时也在居民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福利的衰减,家庭内部的福利责任重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是却在福利供应的责任转变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因而使留守儿童在福利获取面临较强的社会风险;(4)留守儿童的福利供应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福利责任转移问题,而是福利供应中多元主体的责任分担问题,其本质上反映出我国福利多元主体的构架不合理,并充分体现出了我国补缺型儿童福利制度的脆弱性和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构的必要性。研究建议,我国应当逐步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福利供应差异,形成家庭支持型的社会政策,积极推动儿童福利服务的发展,努力实现儿童福利制度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进行转型。

邓峰[5]2007年在《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现行化学新课程,尝试构建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同时对该模式与传统化学模式、化学学习、化学表象、化学思维、化学探究能力的关系作相关探索。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建模的思路,大致分为四部分:(1)选模——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建模的教学目的,并选取广州市两所高中(广州市47中与花都区新华中学)实施教学与科学探究辅导工作,以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即预做实验);(2)建模——对教学案例做深层次的分析,结合其特征确定关键词,简要地表述新教学模式(“6S”与“10C”两个子模式)的含义;(3)用模——再次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承担高二年级两个化学选修班(实验条件平行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为选修模块4中第叁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并根据教学实际对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检验与修改,其中在实验班、对照班分别以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施教;(4)评模——结合相应的量表与问卷等研究工具调查师生对新模式的态度,并通过前、后测的方法研究新模式对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学习兴趣与态度、概念理解、元认知水平及图像技能的影响情况。主要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开放性问卷与量表相结合)、访谈调查法(半结构性访谈与个别访谈相结合)、观察调查法(参与型观察与非结构型观察法相结合)、口语报告法;相关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等。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与国外研究接轨,并弥补有关领域的空缺——手持化教学模式研究是目前国外关于教学模式方面研究的主流,但在具体化学学科的应用并不多;(2)基于理论建构与案例应用两个层面,一定程度上拓展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国内虽不乏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网络化化学教学模式及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对于将手持技术整合于化学课程(尤其是新课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科学”的化学教学模式研究非常罕见;(3)首次实现手持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化学教学绝大多数建立在定性教学的基础上,如教学手段常为定性演示或探究实验等,而相对缺乏以手持技术作为定量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4)进一步将手持技术作为化学学习的认知工具研究——国内有关研究大多倾向于将手持技术作为探究工具使用于课题探究,而较少探讨手持技术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等认知领域的问题;(5)通过定量数据与定性材料综合分析学生与化学教师对手持技术的态度与感受以及手持技术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帮助——国内非常缺少数据表明师生对手持技术的态度,以及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概念理解与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6)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有关量表的编制及其信度与效度的分析,以及一些较高级的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的使用。

李雪峰[6]2008年在《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及反思》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产生于西方欧美国家以来,其理论和研究范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我国,于70年代末、80年代开始引进教育经济学,并在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任何科学都有一个方法问题,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方法问题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是构成一门学科的叁个基本要素。本研究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切入点,以《教育与经济》杂志上的文章为样本,按照一个分类体系,考察在1985——2005年间,我国教育经济学定量实证和定性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数据来源情况,分析数据情况和展示研究成果的情况。通过内容分析、讨论与反思,本文发现:1、以定量研究为主的文章占总数的31.9%,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文章占总数的68.1%,两者存在相当大的差距。2、在数据来源方面,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主要是采用从文献、统计年鉴、数据库、问卷和访谈这五种方式和途径来收集研究的数据。其中应用最频繁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是文献法,其次是统计年鉴和数据库法,再次是问卷法,最后则是访谈法。3、在分析资料方面,应用最频繁的是描述统计法,其次是模型法和调查法,再次是回归分析、比较法、F检验、相关分析和T检验,然后是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应用最不频繁的则是卡方分析、实验法和内容分析法。4、在展示研究结论或者说明问题时,我国学者越来越多的使用了图示法。5、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历史观、本体观和思维方式在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在方法论上还存在着的二元主义的倾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间,两者的适宜性在受到关注,并且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而企图构建一种新的方法体系来与之相适宜;在定性规范和定量实证方法论上,明显感到一种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趋势;数学作为一种分析的工具或手段,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其方法论价值越来越大。

张继平[7]2011年在《从冲突走向和谐: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文中提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开展高等教育评估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世界各国普遍的价值选择,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其间的冲突也更为突出,需要从价值取向上进行探讨。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评估主体与客体在面对或处理评估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信念、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体现于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起着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判断一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是否合理,其价值标准为评估理念合发展性、评估主体合包容性、评估客体合自觉性、评估指标合逻辑性、评估方法合规范性和评估结果合目的性。放眼世界,当今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存在着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控制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委托代理模式、以荷兰为代表的迭加评估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合作模式,其保证质量与提升效益和合相应、政府参与与社会评估和协有序、自我觉醒与外部推动和衷共济、综合评估与分类评估和美交融、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和雅共生、公平竞争与绩效拨款和顺相依的共同特征,体现了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择其善者而从之,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回归国情,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在价值变迁中际遇了理念性冲突、主体性冲突、客体性冲突、指标性冲突、方法性冲突和结果性冲突,其形成原因是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强制,主要体现为符号暴力、行政权威、话语剥夺、绝对主义、非理性逻辑和不公平分配等。平衡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价值冲突,促进高等教育评估事业的和谐发展,首先是要建立起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平衡机制,其次是要建立起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平衡战略,再次是要建立起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保障体系。综观全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等教育评估是作为冲突与和谐的统一体而存在的,但冲突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第二,和谐的高等教育评估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长远的征程,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第叁,现实中的冲突不可能颠覆高等教育评估的存在价值,坚持评估的立场不可动摇;第四,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冲突暴露了高等教育评估本身的弱点,评估制度需要不断完善;第五,公民的理解与支持是高等教育评估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田虎伟[8]2007年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现状、问题与出路为主线,对我国高等教育界使用研究方法的现状进行了文献调查,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首先,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调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方法论层面看,定性研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定量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仅占约有1/5,但高等教育着作属于例外;同时,哲学方法论的主导地位有所动摇,学科方法论和原则层面的方法论呈现上升势头。第二,从研究法层面看,比较法、文献法、历史法、调查法位居于研究法的前4位,四项合计约占所有研究法使用频次的3/5;定量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调查法,定性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理论研究法;新研究法种类急剧增加,研究法出现了多样化。第叁,普遍对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与技术重视不够等。其次,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主要问题包括:研究方法认识和使用中以偏概全现象突出;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淡薄,定性与思辨研究结构有待优化,定量与实证研究有待加强,混合方法研究亟待发展;间接研究中以理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哲学性思辨等为主,定量研究中的比较法、测验法使用较少。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主要因素有:第一,研究共同体具有复合性,研究机构具有群众性与自发性;专业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能力贮备还不够充分。第二,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性存在和研究主体与对象关系的特殊性,客观上使得使用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存在着不少困难;目前定性研究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定量研究的开展。第叁,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学科信念的缺失,是研究方法中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东方特有的注重综合的思维方式是导致经验总结法、理论研究法等运用较多的“遗传性”因素;研究所需要的经费短缺和数据采集困难已经成为制约定量与实证研究顺利开展的障碍。再次,在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势部分,发现如下情况:第一,在方法论层面,从文章类型上看,定量与实证研究类文章占据3/4以上,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从宽泛的研究设计和方法类型上看,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混合方法研究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73.4%、20.3%、6.3%。第二,研究设计按照出现频率的多寡依次有:相关研究、描述性定量、纵向研究、案例研究、描述性质性研究、事后回溯研究、扎根理论等。第叁,在具体方法与技术层面,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文献、访谈和观察是其主要收集资料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技术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二元系列相关、注释性因素分析、一元或多元变方差分析、X2、独立性样本T检验等。第四,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是开展混合方法研究。最后,针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论文主张应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思路、立场及方法范式。第一,转变高等教育研究思路和立场,使高等教育研究奠基于高等教育生活世界,重视实践理性的培养。第二,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包括活动性存在、观念性存在和研究反思性存在的高等教育。事理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性质,它以研究高等教育的综合生成和动态转化过程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揭示这一生成和转化过程的一般规律为其理论研究的目的;把理论研究所揭示的一般规律运用于对高等教育实践的直接认识及其合理性、有效性的研究,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第叁,高等教育研究对象和性质的特殊性,制约着其研究方法的总体特征必然具有综合性。从方法范式的角度看,这种综合性的研究就是混合方法研究。混合方法研究相比于“多学科研究方法说”和“独特的方法组合说”而言具有更大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的可能性,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想范式。

刘艳超[9]2017年在《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知识迅速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课程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比较复杂,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表征与评价工具,能够很好地对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与水平进行评价。本研究成果对于教师知识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共分八章,涵括四个研究问题:一是对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理论分析;二是对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探讨;叁是对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比较研究;四是对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和概念图评价方法的优化策略研究。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理论分析部分,主要探讨了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类型、发展阶段,以及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范式演进。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探讨,主要包括概念图理论的简要阐述、概念图评价的方法论探讨、教师课程知识概念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应用概念图进行评价研究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的处理。概念图是一种以图表的形式反映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概念图很好地融合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方法论的优势。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实证研究,结合教师的日常工作选取了四个与初中物理教师关系密切的主题: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的理解、教科书二次开发、科学探究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以处于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探索。研究表明,通过概念图可以很好的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课程知识在内容与结构两个维度上的差异,且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课程知识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研究的五条基本结论:一是教师课程知识类型分布以经验型、理论型和融合型为主;二是从“机械照搬”到“自主创生”是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叁是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课程知识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四是专家型教师课程知识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和结构性特征;五是概念图评价法在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上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就优化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及评价方法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发挥专家型教师专业优势,构建教师课程知识发展共同体;二是针对教师课程知识发展不同阶段与特征,实施精准的培训活动;叁是关注教师能力的“自变量”,促进教师专业内生式发展;四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概念图方法,提高教师课程知识评价有效性。

王荣[10]2010年在《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进步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突破,正确地运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可以更能有效地提高研究质量,反映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由于高等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时间不长,在理论和方法上都不是很成熟。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促进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创新,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研究主要是围绕高等教育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开展调查分析,主要从叁个方面开展。一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现状进行调查。二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还存在着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使用不规范;研究方法运用的意识不强,以偏概全的情况比较突出;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研究方法的结构失衡。叁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加强研究生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与训练,提高研究生对研究方法的驾驭能力;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重视定量与实证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高等教育研究要走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之路。

参考文献:

[1]. 关于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问题的探讨[D]. 黎荷芳.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 混合方法研究的理论与应用[D]. 安黎黎.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 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选择研究[D]. 张世贤.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4]. 社会福利转型下的福利多元建构:兴文县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D]. 万国威. 南开大学. 2013

[5]. 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D]. 邓峰.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6].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及反思[D]. 李雪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 从冲突走向和谐: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D]. 张继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8].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D]. 田虎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9]. 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研究[D]. 刘艳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10]. 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D]. 王荣. 中南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关于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