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考试形式与对策--以2013年高考试题为例_地理论文

地理概念的考查形式及应对策略——以2013年高考试题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题论文,为例论文,形式论文,地理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概念与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共同属于地理程序性知识,具有较强的可再生性,常常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步骤或规则,因能够凸显“能力立意”,所以这一命题理念成为高考试题的“宠儿”。但反思我们平常的教学和备考过程,却存在着重原理、轻概念的不良倾向,造成学生在答题时由于对概念认识的模糊,出现审题和表述的失误,进而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遗憾。为了纠正这种教学和备考偏差,本文以2013年各地部分高考试题为例,对地理概念的命题表现形式进行全面剖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

一、地理概念的命题表现形式

1.从概念的来源看,主要存在课内、课外两种考查形式

(1)考题源于课内的地理概念,主要考查对教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综观各类考题,地理概念主要在两个方面影响答题过程,一是影响审题的精确程度,地理概念出现在选择题题干或者综合题问句中,理解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审题的正误;二是影响表达的规范程度。复习备考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表达,避免口语化和文学化,而术语是概念的表达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概念数量的多少和理解概念的深浅,不仅影响思维的逻辑性,也影响表达的科学性。实践证明,考查教材中的单个概念时,学生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失误,但当相似概念和群组概念出现时,因为缺少对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充分理解,常常会陷入思维的“黑暗期”,造成判断、审题或者表述的错误。如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1题就考查了与地质构造相关的概念群组。

例1.图1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分析:题干中出现了“地质构造”这个概念,图中显示了“地貌”这个概念,选项中则出现了相近、相关的4个概念,如果不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在选择时就会因题意模糊而感到无从下手。反过来看,如果非常清楚地质构造就是“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与变位”,而图中的褶皱属于地质构造的一种,解答此题就易如反掌,甚至在不看图的情况下就可以作出选择,这样也可以为学生在高考考场上赢得宝贵的时间。

关于对相似概念的考查,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体现得比较明显。例如,7~8题的总题干中出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选项中出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上述两个概念是区分不清的。再如,26题第3小题,学生纷纷反映解答此题时“拿不准”农业类型该怎样答,究其原因主要是审题时把“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混淆,而记忆中的农业地域类型与题目的情境对应不起来,造成不知如何作答的局面,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失误。

(2)考题源于课外的地理概念,主要把概念以材料的形式呈现,作为解决问题的情境,现学现用,考查学生的临场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这类题目中,地理概念在解题中的作用更为显著。综观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把新概念作为情境的题目不胜枚举。有些题目为了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甚至把新概念用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突出图像阅读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如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中的11~12题就比较典型。

例2.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2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下页图3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图3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Ⅱ)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分析:学生对梯田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对梯田的外延,即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和反坡梯田却非常陌生,超出了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范围。但是题目以图示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梯田的四种类型,学生通过读图,完全能够迅速了解梯田的外延新知识,并且可以马上运用。第(1)题还与等高线图的判读相结合,这是对剖面图的一种逆向考查形式,即不再根据等高线图判读或者画出剖面图,而是根据剖面图判读等高线图,对考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图转换能力的考查更为灵活和到位。

2.从概念的本身看,主要包括内涵、外延和相互关系三种考查形式

(1)地理概念内涵的考查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本身所特有的属性。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而定义是通过一个个的限定条件来实现的。因此,在解答考查概念内涵的题目时,关键是找准、找全定义中的限定条件,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增加审题的精度,从而不断校正思维和答题方向,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如2013年高考重庆文综卷第10题。

例3.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分析:题干中给出了“流域产沙量”的定义,而四个选项本身就是对概念内涵的注解。正确的解释来自对定义中限定条件的提取和分析,结合选项可把“一定时间内”理解为一年,“流域内”所限定的测量地点不应在“流域源头”而应在“流域出口处”,“泥沙总量”不是“每次暴雨”而是“年终”总量,因为流域内的产沙现象是常年存在的,并不单单暴雨时才有。通过对定义中限定条件的逐一分析,概念的内涵逐渐明朗,正确答案则渐渐浮出水面。

(2)地理概念外延的考查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属性的所有地理事物。明确概念的外延对审题环节帮助最大,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地理概念而言,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是提取和分析定义中的限定条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划分概念外延的能力。例如,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36题第(3)小题,解答此题目时,除了注意读图获取信息和运用比较思维外,更重要的是对“地理条件”这一概念的外延进行划分,把划分的概念外延转换为思维路径,使读图分析有条理,比较项目有依据。众所周知,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又包括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市场、资源、政策、技术等,在这个思路的引领下,从图中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和筛选,经过分析后最终形成问题的答案。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较大程度地解决乱套“公式”、硬搬模板回答问题的顽症。

(3)概念关系的考查概念有大小之分,对于多个概念,首先要明确其大小,是一级概念还是二级概念,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现以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为例,说明正确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对解答试题的重要性。

例4.图4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4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以下概念的数量关系,迁出(入)人口数量与迁出(入)人口比重、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它们的关系是迁出(入)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迁出(入)人口比重,人口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比重-迁出人口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明确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后,结合图中显示的各个变量的数值,经过简单的计算才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二、应对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作为地理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应使概念由抽象性的规则转化为支配人行为的程序。

1.提取关键词,挖掘概念内涵

对地理概念的学习不能仅限于“勾、划、背”,而应通过实验、观察、图像等形象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概念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每个概念都有其“定义性特征”,就是把地理事物集合在一起的共同属性,又被称为“关键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提取定义中的关键词并采用直观的方法加以诠释,挖掘概念丰富的内涵,是掌握概念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例如,“滑坡”和“泥石流”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地理概念,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它们的内涵,弄清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和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对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取概念中的关键词形成下列表格,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则一目了然。滑坡和泥石流虽然都形成在山区,但泥石流的发育必须有沟谷,水是泥石流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对滑坡而言则是可有可无的。

2.找出下位知识,明确概念外延

概念系统最典型的等级表现为上、下位关系,包含水平和概括水平高的概念属于上位概念,反之则属于下位概念,它们构成了概念间的类属关系。由于上位概念是人们对大量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往往一个上位概念包括多个下位概念,下位概念多是上位概念的外延。如“生态环境问题”的下位概念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这三个概念就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外延。立足于概念外延的划分,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基本思路。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36题第(2)小题“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推测”的依据是题目中的图文材料,但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推测,则需要对“天气特征”这一基本地理概念进行划分,确定其外延范围,从而形成思路。“天气特征”是大气物理要素短期变化的表现特征,其外延是降水、气温、风力、风向、气压、湿度等,回答问题时,要根据材料从要素中选取几个进行推测。教学中进行下位概念学习,划分概念的外延非常必要。

3.构建基本图式,理清概念关系

地理基本图式不仅包括直观的图像,还包括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在解题过程中发挥着推论和搜索的重要作用。推论就是人们可以利用图式变量间的内在联系,推测出那些隐含或未知的信息。搜索就是利用图式形成目标指向性,积极主动地寻找有关的更多信息。对学生区分不清的相似概念和概念群组,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基本图式的构建。构建基本图式要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些概念之间是并列的,有些是从属的,有些概念的外延是部分叠加的。基于概念之间的这些关系,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数学上集合的表达方式,用封闭曲线(内部区域)表示概念属性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例如,“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三者的关系可用图5表达,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矿物燃料既属于矿产资源也属于自然资源。集合表达式适合表达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二是还有很多概念之间存在等级排列,可以参照组织结构图构建“图式塔”,它能够形象地反映各概念之间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例如,“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貌”这一概念群组,可以通过图6所示的“图式塔”梳理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从属关系。结构表达式能够表达并列、从属、先后等各种概念间的关系,适用范围较广。

标签:;  ;  ;  ;  

地理概念考试形式与对策--以2013年高考试题为例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