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100例的临床疗效论文_谢素春1,王志栋2,李艳红3,张丽华4,王艳君3(通

(1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 河北邢台 054001)(2河北省邢台市中医院康复科 河北邢台 054001)(3河北省中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1)(4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 河北沧州 061001)

【摘要】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调督和胃针组、普通针刺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面神经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调督和胃针法论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改进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调督和胃针法;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038-02

面瘫主要是因为面部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的面肌瘫痪,属于临床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中主要是以口眼歪斜为主,无法完成闭眼、嘟嘴等基本的面部神经操作,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听觉、味觉减弱、患侧局部腺体分泌异常等症状[1]。当前,临床中最为常用且常见的方式是以针刺为主,因为针刺方式较多,所以临床中还没有一个统一性的治疗方案[2]。相关研究认为调督和胃针法对于周围性面瘫有着卓越的临床疗效。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本文以我院患者为例,探讨调督和胃针法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42.2±14.2)岁。病程最短3d,最长10d,平均病程(6.2±2.1)d。将10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调督和胃针组、普通针刺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多项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同时病程在15d之内,均为初次单侧面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普通针刺组:患侧地仓、颊车、四白、承泣、迎香、巨髎、颧髎、阳白、健侧合谷。合谷、下关的进针方式为垂直进针;迎香的进针方式需要以朝向地仓穴的方向进行斜刺,阳白穴则主要是使用捏提的方式进行进针;其他穴位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轻触揉按所针刺部位,揣摩深浅,选取针刺的腧穴,右手持针轻刺入皮下。针刺手法平补平泻调督和胃针法:采取承泣、四白、地仓、丝竹空、太阳、迎香、颊车、足三里、合谷、解溪、中脘、天枢、百会、大椎、神庭等穴位。大椎穴采取快刺不留针,之后针刺中脘、天枢,然后针刺头面部穴位,最后针刺合谷、足三里、解溪等四肢穴位。每一次选择头面部腧穴5至6个,轮流使用。健侧合谷,双侧足三里、中脘以及天枢等穴位。中脘、足三里采用补法,合谷、天枢采用平泻平补的针刺方法。

一周之内面部穴位轻浅刺,不补泻,一周之后在面部穴位采取平泻平补的方法。采用0.3mm×25mm毫针针刺头面部,采用0.3mm×40mm的毫针针刺其他部位。每天治疗一次,每次留针20分钟,10分钟行针一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总共治疗4周。

1.3 观察项目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采用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方式评判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临床指标恢复到轻度为显效、中度为有效,重度为无效。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在治疗前、治疗后6周分别进行评分记录。从额肌运动、眼睑开合、鼻唇沟深浅等12个项目进行评分,按病情程度分别计0分(正常)、1分(轻度异常)、2分(中度异常)、3分(重度异常),将12项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评定级别标准:轻度(积分<12分)、中度(积分12~24分)、重度(积分>24分)。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差异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疗程结束后两组面神经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调督和胃针法论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优于普通针刺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详情见表1。

3.结论

手足阳明经循行身前是多气多血的腑,脏腑的气血旺盛,所以在面瘫治疗中以针刺合谷采取泻阳明之火,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等穴其目的在于调理脾胃,壮气血生化之源,并取双侧用补法,合谷、足三里合用,用于调整阳明经脉,促使经脉调和以扶正祛邪[3]。对此,治疗面瘫,需要调和阳明为主,不仅有手足阳明经局部选穴与浅刺调整阳明经脉,同时还需要取手足阳明经远端腧穴调和经脉,并取大肠、胃的募穴,从经脉、经筋、脏腑等多个层次调整阳明经气而治疗面瘫,这也正是“和胃”的体现[4]。

而督脉是总督诸阳,“阳脉之海”,因为督脉和任脉相连接,同时任主一身之阴,所以为“阴脉之海”。督脉和十二经脉有着密切关联性[5]。另外,督脉走行于头部、脊柱内并两侧且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邻,督脉之别在于“别走太阳”,和足太阳经存在较多的重叠,经气交通,共主全身的阳气。五脏六腑的气均会经背俞穴和足太阳经联系[6]。对此,督脉和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较为密切,大多数的研究也证明了督脉对于中风、神经系统疾病有着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督脉也是经脉之海可以实现阴阳调节,总领诸经,所以是十二经之纲领和动力。

调督和胃论治面瘫时除选穴外还重视下针的顺序,皆以激发阳明经气作为主要目标,大椎快刺不留针以调督,然后针刺天枢、中脘,之后再针刺头面腧穴,最后针刺合谷、足三里与解溪等四肢腧穴,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一种体现,不仅保留了腧穴对刺激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最大程度预防了过度刺激面部肌肉而导致的痉挛肌倒错的现象,突出了中医缪刺法的宗旨。

本研究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两组面神经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调督和胃针法论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优于普通针刺组。这一结果充分证明针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调督和胃针法能够更好的突出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作为临床中首选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改进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美华,叶婷,王广武.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9):58-60.

[2]贾莹梅,高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8):1147-1149.

[3]廖时榆,徐雨彬.研究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J].世界中医药,2015,31(a02):933-934.

[4]甘恒益.巨刺灸法及水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53例[J].四川中医,2016,23(10):195-196.

[5]李莹,张中一,陈跃来,等.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1):7-10.

[6]刘铭,马晖,富晓旭,等.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86-89.

项目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度课题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编号:2015314).

通讯作者:王艳君(1962-),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中风、面瘫临床研究.

作者简介:谢素春(1975-),女,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面瘫、神经损伤.

论文作者:谢素春1,王志栋2,李艳红3,张丽华4,王艳君3(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  ;  ;  ;  ;  ;  ;  ;  

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100例的临床疗效论文_谢素春1,王志栋2,李艳红3,张丽华4,王艳君3(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