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文化教学研究

文化差异与文化教学研究

唐智芳[1]2012年在《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大力推广本国语言,传播本国文化己成为世界各国语言教育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对外汉语教学是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它强调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前提,整合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外国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汉语学习和文化理解的机会,以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增进国际理解和合作,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发展。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影响外国学生汉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巨大的合理性内核,能为当今世界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中国文化,有助于树立中国国际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因此,文化理应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使教学反映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特性。然而,当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导致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常产生文化的障碍,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在当前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理应将中国文化精华有机地融入对外汉语现行教学体系中,以反映语言和文化融合的观点,并保持中国文化的必要张力,构建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充实,并对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而且也可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现实支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从论文的选题缘由入手,阐明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与研究的价值,在对与本论题相关研究的综述中,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和论文写作中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情况,最后明确界定了本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汉语语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打破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第叁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历程。文章以1950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端为起点,将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60年历史中的发展进程分为“自发参与”和“自觉探讨”两大阶段。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文化出于与语言的天然联系,自发地进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中,但文化教学的意识尚未觉醒。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语言教学理论和国内学术界“文化热”的升温,有关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讨论迅速展开,并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地位、目的、内容、原则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四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困境。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揭示了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化教学目的的狭隘抽象;文化教学内容的莫衷一是;文化教学方法的简单粗糙;文化教学评价的片面封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缺失等,并分析其原因。第五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沿着历史——现状——未来的思考路径,提出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即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以传播中国文化为旨归”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目标;以价值性、针对性、客观性、多元性为选择标准,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影响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文化、中国基本国情文化、中国特色文化艺术为重点领域,以主题、经验、活动的组织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文化体验教学、文化对话教学、文化比较教学等策略来实施教学,实现文化的理解和融通。

张新[2]2008年在《《初级汉语课本》中语用文化的考察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而学生母语文化与汉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容易造成交际失误,因此,文化因素教学必不可少,特别是文化因素中的语用文化,由于与日常交际息息相关,因而尤为重要。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文化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编排是否科学合理。本文针对《初级汉语课本》中的“语用文化”的复现和分布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其内容和编排上的优点与不足,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材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数据,对文化教学有所促进。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揭示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其次通过对对外汉语的教材研究综合评述,进而指出将《初级汉语课本》作为考察对象的选择依据,并且对《初级汉语课本》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再次在综合前人对“文化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对“文化因素”做一个全面的认识,阐明了何谓“交际文化”和“语用文化”,从而确立文化因素的分类标准;最后介绍考察内容及考察目的。第二部分是对《初级汉语课本》中的语用文化的内容进行考察。首先从语用学角度将语用文化归纳成五大类;进而结合复现次数对各项语用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考察,考察它们是否按照“增益功能优先”原则、“常用”原则、“实用性、多样化”原则和“文化特色优先”原则,来确定语用文化的具体内容。第叁部分是对《初级汉语课本》中语用文化复现和分布的编排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从复现率和分布率入手,对各项语用文化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然后,对各项语用文化的复现和分布具体分析,分析它们是否按照“急用先学”的原则编排先后次序、是否按照“分散”原则将各项语用文化项目分散分布、是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分散的知识点由易到难地复现。第四部分首先通过对前面考察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进而概括出确定语用文化内容的四项原则:“增益功能优先”原则、“常用”原则、类型和句式“实用性、多样化”原则和“文化特色优先”原则。然后归纳语用文化编排应遵循的叁条规律:按照“急用先学”的原则系统编排、按照“分散”的原则合理分布、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复现。最后指出新版《初级汉语课本》对于课文内容的修订之处,并得出对汉语教材编写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些启示。

黄新玉[3]2016年在《教育文化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济一体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即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重要基础必修课,在培养学生基本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锻造未来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仍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偏重语言教学,对文化教学重视不足,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真实的反映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理清高职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转变以往以语言学为主的研究视角,从教育文化学的理论出发,采用问卷、访谈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叁所高职院校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剖析高职公共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策略建议。最后,通过作文文化教学案例设计和分析,以期为高职英语文化教学提供真实的实践借鉴。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分析,从教育、语言及文化叁者关系的辩证解读中,建构文化教学的教育学理论基础。第叁部分通过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院、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和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分别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相应的调查结果,并分析文化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结合第叁部分调查结果,分析高职英语文化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结合第叁和四部分的分析,提出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第六部分选取英语作文文化教学,通过梳理作文文化教学的研究发现问题,设计一堂作文文化教学的案例,以供教师借鉴和思考。第七部分为结语。

李峰[4]2008年在《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知识教学》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正向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因此日益频繁。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显着,更由于国外相关研究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引发了中国外语教学领域中文化教学研究的热潮。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原则的研究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整体精神与许多具体部分的表述与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了交际性原则。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在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及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些模糊认识与不大理解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初、高中)外语教学主要目的应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另一点是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他们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即使部分教师意识到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却很少有人真正将之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因为他们认为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与学生在此阶段教与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最终取得高考的胜利。课堂上如果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文化教学势必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耽误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基于此,本文试图探讨在高中英语课堂中重视文化知识教学,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本文先阐述了语言和文化,文化知识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是论文的理论依据;接下来论述了高中英语课堂进行文化知识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对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在论文最后阐述以武大附中高一年级的学生为受试对象,对高中英语课堂上文化知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为期五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证明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进行文化知识教学,不仅不会对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听力、阅读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王万智[5]2015年在《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文中认为西方国家大学聘请国际教师执教由来已久,大学一般被认为是一个“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地方”。但在我国,政府大量引进外籍教师在大学执教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大批外国专家、外籍教师来华工作,高校每年聘请从事跨文化教学的外籍教师越来越多。外籍教师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伴随外籍教师的日益增多,目前,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实施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急需解决。回顾发达国家学术界对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研究就会发现,其研究主要着眼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强弱语境的研究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探究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学者们主要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高校外籍教师课堂教学不适应及文化障碍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刚刚走向研究视域,尚未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来探讨、研究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选题的视角有创新。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跨文化管理工作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而以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几乎都是从事高校外事管理的工作人员,研究的视角大多聚焦于外事管理工作本身,研究内容多为对外事工作的体会、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和建议。本研究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体现了选题视角及研究问题的创新。本研究在运用相关理论方面的创新点是,跨学科研究------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理论这叁个维度来研究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目前,国内尚无人通过用上述叁个维度的理论对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因此,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学理论用于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特殊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对其管理的特殊性的研究应该是一全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除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围绕我国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主题,紧扣影响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体现了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运用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分析,并把相关理论有机地嵌入到本研究中,特别是在实证分析研究中,紧扣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与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联,体现了理论运用的创新。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实证案例分析为主线,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的跨文化管理的全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到教学激励、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深刻地挖掘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凝练出应对策略及措施。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以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理论为指导,揭示高等学校跨文化教学管理核心概念、对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进行介说、在实证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举措与创新路径,体现了内容创新。本研究在阐释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和创建真实语境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应该是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特定情境中的崭新构成要素,体现了管理要素创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跨文化教学管理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明晰跨文化管理目标是有效实现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跨文化教学管理队伍是提升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明确管理任务与内容是富于针对性地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前提;采用科学且完备的管理方法是有效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关键;客观认识“跨文化间性”是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主体的核心特征,有利于跨文化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周松岩[6]2007年在《交际文化与对英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很难与中国人进行正确得体的交际,有时不得体的交际方式还能导致彼此间的误解或冲突。因此,交际文化作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英语国家留学生如何进行交际文化教学这一问题,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课题以中英交际文化对比为切入点,论述了实施交际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描述交际文化教学的现状,系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拓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赵芳[7]2013年在《“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本研究聚焦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研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发现。“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是研究者构建的一种适用于高校外语/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进行了研究,之后进行了“渗透式”培养模式的构建,并对该模式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者进行了跨文化交际人士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开展了高校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论证。有以下发现。研究者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由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部分不仅包括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还包括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部分包括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态度部分包括交际态度和个人态度;素养部分是指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个人素质、素养。此框架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指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素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强调能力部分中的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强调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本研究构建了“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探讨并明确了该模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目标、原则、培养内容和培养涉及环节。首先,“渗透式”模式的培养理念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渗透:一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线渗透至高校外语教学,形成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二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旨在通过高校外语教学,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能够有效、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逐步成为跨文化人,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再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培养内涵明晰化,培养实施体系化,培养方式多样化,培养过程循序渐进,以能动发展应对变化。另外,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特定的培养内容;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显性和隐性要素的共同培养,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最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师资、测试和评估等环节和要素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研究探讨了“渗透式”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聚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实践、师资、教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有五点发现。其一,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应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堂文化教学包括知识、意识、态度和能力四方面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文化知识范畴;文化教学的主要方式包括:提供文化信息、构建跨文化语境、进行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体验;应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紧密融合。其二,课外活动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将课外活动与实践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学习、实践、研究叁者合一,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跨文化课外活动与实践。其叁,外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应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应注重教材的真实性、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应考虑和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其四,外语师资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观念、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师资发展和师资结构应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其五,应将外语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跨文化语境、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助推学生的自主学习。

余娟[8]2011年在《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外语课程研究的深入,教育界把外语课程分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大范畴,使人们对外语课程的认识更为科学,同时为外语课程研究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但是,外语文化教学作为新的概念和研究范畴,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对它在跨文化交际上的特殊功效的认可尚待加深。21世纪,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是急需深入研究的领域,当代外语教学研究中最大的突破在于将文化置入语言环境去审视,特别是从文化的立场去理解外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今后课程论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从文化立场研究外语课程顺应了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基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对外语课程教学的现实要求,把外语课程的语言学习置于文化理解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文化的定义、文化立场的意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外语教育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文化回应性教学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文化理解和外语文化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更为科学地指导跨文化交际实践。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叁、四、五、六章是重点,其中第二章中的外语教育的文化适应性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观点或创新点。论文的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从关系论视角探讨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叁者的关系问题。探讨外语作为一种文化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答“文化是什么”这一本源性的问题。虽然人们对于文化已经耳熟能详了,在生活中也经常使用,但是对这一概念的说法却有很多种。因此,本文用大幅篇目从厘清叁者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外语课程的内容、功能、实质进行探讨。论文的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从多元文化视角探讨外语教育与文化转型的问题。进行外语教育研究,必然要全面地把握文化发展的历程,从当前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到后现代文化为外语课程的文化教育提供思考的方向。本章还从探讨外语教育的文化立场和外语教育的文化适应性两方面,来把握外语教育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的第叁部分,即第叁、四、五、六这四章,从实践论的视角探讨了具体外语课程的文化教学问题。在这一部分,分别从目标、内容、方式几个方面对外语教育的文化性进行研究。论文基于“教学为何”、“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的思考,对当前外语课程的文化立场缺失进行了问题考察,对传统的外语教学的知识观进行了批判,明确了外语教学中理想文化立场的构建,并就如何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策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阐述。

陈桂琴[9]2013年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地位的确立,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却是长期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给予文化教学、文化学习以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进行跨文化交际。为了真实再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摸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采取策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综合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叁分模式为统领理论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阐述了语言、文化与交际叁位一体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跨文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研究针对作者从教多年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叁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析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文化学习与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很低。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对于文化的定义和认识、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信息来源情况、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精力分配情况,其中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影响最大。影响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的态度、教师对跨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含量、文化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或态度,其中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影响最大。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发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在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师自身跨文化综合素养、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与教学实践、教材文化内容呈现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对文化学习看法模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两个层面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教学理念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文化内容欠缺失衡、教学环境不足、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影响等是引发问题存在的的根本原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叁个层面内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体系明确阐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处理好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英语功用性与人文性、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系列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树立跨文化自觉意识,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从而解决跨文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研究打破了以往为数不多,又以零落、散乱为内容特点的跨文化教学实证研究的格局,调查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针对性。研究选取的学校是众多中国高校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状况。研究结果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有益尝试和必要补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参考。

宁丽[10]2016年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发展汉语》初、中级口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也应包含文化的内容。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得体、自然地运用汉语与中国人交流,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一种语言,要注意“说”始终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而对于初、中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口语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对教材的模仿。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探讨学习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留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消除对异文化的误解和交际障碍、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且,本文选取当下使用广泛的《发展汉语》初、中级口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初步尝试对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归类和量化,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了教材中文化因素编写的优点,包括具有整体性、代表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文化因素出现的比重不平衡、未体现礼貌文化特征、未涉及非语言类的文化因素以及未体现趣味性。针对教材中文化因素编写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文化因素的教材编写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包括协调语义、语用文化因素的比重;应体现礼貌文化特征;加入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和注重文化因素编写的趣味性。研究教材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在关注教材的同时,还应考虑对外汉语的教学。本文提出了文化因素的教学策略,具体的方法包括增强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等。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文化因素的教学及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献出微薄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唐智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 《初级汉语课本》中语用文化的考察和分析[D]. 张新.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 教育文化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研究[D]. 黄新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4]. 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知识教学[D]. 李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5].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D]. 王万智. 东北大学. 2015

[6]. 交际文化与对英汉语教学研究[D]. 周松岩. 吉林大学. 2007

[7]. “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 赵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8]. 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 余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9].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 陈桂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10].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发展汉语》初、中级口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 宁丽. 苏州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文化差异与文化教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