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行歌曲成为汉语课堂的嘉宾_红山果论文

让流行歌曲成为汉语课堂的嘉宾_红山果论文

让流行歌曲做客语文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行歌曲论文,语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据我所知,不少同学都喜欢抄记歌词。俺也如此,尽管平日里较忙,但还是会留意歌词,遇到钟情的歌词会把它记下来。大家有没有兴趣看看老师喜欢的歌词?

      【插评】从学生抄写歌词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同时把自己的爱好和学生一起分享,激趣得法。“俺”字用得亲切自然,课堂氛围营造得轻松和谐,教学铺垫了无痕迹。

      众生:有!

      师(笑):好吧!那就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这节课咱们来放松放松。

      播放歌曲《东方女孩》(屏显歌词):

      寻遍山外山,

      找遍水中水,

      谁是你梦中的女孩?

      走遍海内外,

      巴黎到上海,

      谁能比东方的女孩?

      她的眉呀眉,

      像双雁飞过长江水;

      她的眼呀眼,

      好像西湖水含烟;

      她的唇呀唇,

      像栖霞山上枫如醉;

      她的心呀心,

      天山雪般晶莹。

      千万里的胸怀,

      五千年的色彩,

      孕育了东方的女孩。

      师:同学们,咱东方女孩美不美?

      生(男生特兴奋,女生特骄傲地):美!

      师(笑):俺也这么觉得。东方女孩美在哪里?咱们一起来找找。可以独立找,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小组交流——看谁发现美的眼睛更明亮。

      【插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本就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从这个“兴趣点”打开话题,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品读的滋味自然是美美的。

      (学生“寻美”三分钟)

      生1:东方女孩美在她的眉,“像双雁飞过长江水”的眉,特别富有动感。

      师: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讲,这叫——

      生1:化静为动。

      师:说得好!眉如双雁,充满活力,咱东方女孩确实美!但是老师有个疑问,“双雁”飞就飞呗,为什么偏偏就是飞过“长江水”呢?为什么不是飞过“黄土坡”呢?

      【插评】老师适时巧妙换词,激发学生探究,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让眉“美”有了意境,有了层次,抽象的“美”变得具象可感,可描可画了。

      (学生短暂交流)

      生2:因为眉毛长在眼睛上方,女孩的眼睛常被形容为“清澈如水”,所以“双雁飞过长江水”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生3:“双雁飞过长江水”显得有诗意,有意趣——若是“飞过黄土坡”,那是多么凄凉的景象啊!

      (众生大笑)

      生4:大雁生活习性喜水,一般生活在水域附近——“双雁飞过长江水”更自然真实。

      生5:歌词一般讲究押韵,如果改成“飞过黄土坡”就不押韵了。

      师(笑):难怪现在的男生都管女孩叫“美眉”,本人今天终于明白了,那是因为东方女孩“眉美”。

      (屏显“双雁飞过长江水”图片)

      师:东方美眉仅仅“眉美”吗?

      【插评】设问巧妙,过渡自然,引导学生由“眉”到“眼”阅读,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生6:东方女孩眼美呀!“好像西湖水含烟”,多温柔,多迷离呀!刘亦菲的眼就是这个样子的!

      (生爆笑)

      师(笑):超级赞同你的观点。不过,如果把这里的“西湖水”跟前面的“长江水”互换位置,各位高徒以为如何?

      【插评】通过调换词语位置,严老师进一步点燃了学生品析的激情,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东方女孩眼睛的“意境美”也在品析中显现了出来。

      生7:我认为不能调换,还是“西湖水”更能凸显东方女孩眼睛的清纯和温柔之美。“长江水”多混浊呀!

      (众生笑)

      生8:不调换为好。在人们的印象中,“西湖水含烟”是一个常态,意境多优美呀!而“长江水含烟”好像只在雾霾天。

      (众生笑)

      生9:再说了,滚滚长江像个男人,至少也像个女汉子,哪有女孩特有的温柔可爱呀?

      (众生大笑)

      师:有道理!

      (屏显“西湖水含烟”图片)

      生10:东方女孩还美在她的唇:“好像栖霞山上枫如醉”——我们刚才查了资料,栖霞山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深秋的红枫叶美得有名。

      生11:虽然枫叶是掌形的,但它的裂片形状跟唇相似,再加上同是红色,比喻十分贴切。

      (屏显“栖霞山上枫如醉”图片)

      生12:最妙的是,词作者不说东方女孩的唇像红枫,而说像醉了的红枫,这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东方女孩像醉酒贵妃似的红唇。

      生13:东方女孩的确美!但是最美还是在“心”。“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莹”一句,突出了东方女孩纯洁的心灵之美。

      (屏显“天山雪”图片)

      【插评】在前面的两个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发现了东方女孩的“眉”“眼”之美,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主动自觉地发现了东方女孩的“唇”的色泽美,“心”的纯洁美。教师引导得法,生生合作收获累累。

      师:所言极是!从结构上看,这4个比喻句属并列关系。如果把“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莹”挪到最前面或者其他三句中间,你们看行不行?

      (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小组1代表:这4个比喻句,前3句写容颜之美,第4句写心灵之美。从这个排序不难看出,作者虽然也赞叹了东方女孩的外表美,但其重点强调的却是东方女孩的内在美。所以,如果把第4句挪到最前面,就违背了词作者的创作初衷。

      小组2代表:若将第4句挪到其他3句中间,文字就失去了条理性,如若挪到其他句中间,则会使逻辑关系混乱不堪。

      小组3代表:前3句也不能互调位置,从眉到眼、到唇,是按照“地形地貌”的顺序写的,不可以打乱。

      【插评】前面几个环节是细部品析,而这个环节是从局部来品析女孩的美,由个体到小组,对应由点到面,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学生品析自然水到渠成。课堂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是这么看的。(生笑)综合来讲,这四句词写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这首歌词如果仅仅只是比喻精妙,那老师还不一定选取这首歌与大家共同欣赏哩!我们不妨以喻体的地理位置作切入点,试着从整体上品一品《东方女孩》的美妙之处。

      (小组探究后汇报)

      小组4代表:长江自西向东横贯中国,杭州的西湖、南京的栖霞山地处我国东部,新疆的天山位居我国西部。词作者选取这4个喻体是有深意的,象征着中国女孩皆有东方之美。

      小组5代表:红枫白雪,一东一西,为后面“千万里的胸怀,五千年的色彩,孕育了东方的女孩”巧妙铺垫,颂扬了东方女孩胸襟之博大、心灵之美好!

      师:生动的眉,温柔的眼,绯红的唇,纯洁的心。是啊,走遍海内外,谁能和咱东方女孩相比?

      生14:老师,我有一个疑问。

      师(笑):速速道来!

      生14:歌曲名为《东方女孩》,东方女孩自然应该包括韩国美眉、日本美眉等。(生笑)但词作者在选取喻体时,为什么没有提及这些国家的女孩呢?

      师:问得好!难道这是词作者的失误?我们不妨讨论一下。

      【插评】学生质疑,巧妙生成,逆向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深化对歌词的品析。

      (小组交流后汇报)

      小组1代表:我们认为,这是词作者有意为之。写东方女孩不必面面俱到,不必将每个东方国家的女孩都写进歌词中。中国女孩是东方女孩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中国女孩之美可以代表整个东方女孩之美。

      小组2代表:我们也认为是词作者有意为之,但具体理解不完全一样。“五千年的色彩”分明就是写我国历史之悠久,由此可见,词作者表面是在赞美整个东方女孩,而实际上重在赞美中国女孩。

      生14:那歌名为什么不定为《中国女孩》呢?那样岂不是更准确更具体?

      生15:难道中国女孩不是东方女孩吗?

      生16: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难道中国女孩不足以代表整个东方女孩吗?(热烈的掌声)

      生17:词作者是在通过赞美中国女孩来赞美整个东方女孩的。(热烈的掌声)

      师:对文艺作品的理解难免见仁见智,从歌名与歌词内容来看,我个人比较认可你(望向生17)的理解。

      师:看得出,同学们今天的兴致很高。这样吧,请大家利用双休日,就某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行品味,或者就某一类流行歌曲进行探究。下周,咱们再次邀请流行歌曲到我们的课堂做客。

      【插评】这个环节是巧妙借助喻体的地理位置,从整体上品析东方女孩的美。由细部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品析顺序,思维指向清晰;先个体后小组的品读方式,既展示了独特的体验,又彰显了合作的智慧,铺垫有序,层递恰当。教者用兴趣牵引学生自觉阅读理解和探究品析,注重方法内化,重视能力形成,为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选材品析做足了铺垫。这一课时的缺憾是没能把学生的“兴趣点”同教材中的一些“美点”有机联系起来并相互印证——若能做到这一点,学生的赏析收获会更趋丰硕,阅读会更有实效。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再次邀请流行歌曲到我们的课堂做客。请各小组依次展示你们的成果。

      【插评】这是让学生利用在第一课时所掌握的知识和习得的方法,选出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赏析。学生依据老师的要求,课前做好展示准备——各组学生准备的材料都是各自喜爱的,这就为活动的充分开展奠定了基础。

      小组1展示(屏显):

      一朵花,一棵树;

      一座房子,一条路。

      一座山,一条河;

      一只小船,一个我。

      一颗心,一把火;

      一个木瓜,一个你。

      划着船,过了河,

      你在水边看着我。

      赏析(口述):我们是“安与骑兵”的粉丝,选取的是他们演唱的《红山果》。歌词开头全部是短句,不用形容词,12个“一”一字儿展开,一点也不臃肿,显得特别有美感,极易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完整、清晰、浪漫的画面。

      师:不瞒你们说,“严师”也是“安与骑兵”的粉丝。我很欣赏他们的原创歌曲,歌曲的旋律与歌词都很清新、自然,相当接地气。你们的欣赏水平跟我一样,(竖大拇指)很高!(生笑)

      【插评】该小组抓住歌词中的“一”进行赏析,凸显了“一”字呈现的画面铺排和浪漫清新之美,体现了学生对词语的独特感悟力。严老师的激励,富有针对性。

      小组2展示(屏显):

      ①爱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累了……

      ——《记事本》

      ②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

      ——《山不转水转》

      ③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

      ——《弯弯的月亮》

      赏析(口述):我们觉得歌曲中的“顶真”很有意思。“顶真”就是上一句话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话的起头。歌曲运用顶真手法,可使歌曲表意连贯、流畅,同时还能增强歌曲的趣味性,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师:句句顶接,层层推进,结构整齐,语气贯通。歌词运用顶真,不仅形式美观,而且便于表达回环复沓的情感。

      【插评】该小组是从顶真修辞的角度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挚浓稠的。这也是一种语言运用规律的发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

      小组3展示(屏显):

      ①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幽幽。

      ——《小河淌水》

      ②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

      ——《敖包相会》

      ③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呀摇;姑娘哟,你也在我的心海里摇啊摇。

      ——《绿岛小夜曲》

      ④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在那东山顶上》

      ⑤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东方红》

      赏析(口述):我们探究的是运用比兴手法的歌曲。比兴在《诗经》中出现频率很高,流行歌曲也常采用这一技法,民歌和戏曲名段则用得更多。运用比兴手法的歌曲,先由眼前的景或物唱起,然后引出想要歌咏的人、物、事、情。开头的景物多是月亮、山水等,起着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师:民歌是最经典的流行歌曲。你们的探究了不起,居然拓展到戏曲领域!赞一个!

      【插评】该小组的赏析从比兴手法切入,同时注意以已有的知识积累加以佐证,这无论是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还是对学生的写作都有极大的帮助。

      小组4展示(屏显):

      ①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传奇》

      ②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爱的奉献》

      ③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

      ——《当》

      ④春风吹在旅途的起点,夏雨打湿同一片云天,秋叶收到你的明信片,冬雪转眼又是一年……怀里有你紧拥的温度,眼里有你微笑和痛哭,心里怀念每一年围炉,梦里你在回家的路……

      ——《想你的365天》

      赏析(口述):排比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辞格,流行歌曲常借助排比,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例④中,“春风”“夏雨”“秋夜”“冬雪”四句和“怀里”“眼里”“心里”“梦里”四句,是排比连用,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之深和念之切,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师:这几个例句,其实还同时使用了另外一种修辞——。

      生(纷纷地):反复!

      师:对!反复就是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以此来突出某种意思或者感情。排比与反复连用,可使“气场”更足。

      【插评】该小组抓住歌词中的排比手法来感受铺排的力度和情感的深厚。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到位,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小组5展示(屏显):

      ①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东风破》

      ②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菊花台》

      ③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青花瓷》

      赏析(口述):这几首歌都由方文山作词。方文山写歌用词很“拽”,词语的搭配总爱突破常规,看似不合理,但实际上却能使词句更生动,更有诗意,别具一番韵味。像“一盏离愁”“月弯弯勾住过往”“笑容已泛黄”等,都属词语的超常规搭配。

      师(笑):方文山的词作确实很“拽”,难怪他是周董的“御用词人”。像《千里之外》中“透明着尘埃”“诗化了悲哀”“把结局打开”等,打破日常生活的用语习惯,或词类活用,或变换词序,或化虚为实,以“出奇”来“制胜”。我们也可以学着运用,但要注意一个原则:切忌故弄玄虚!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超常搭配,都不要影响意思的表达。

      【插评】该小组学生眼光独到,从新颖而富有意境的歌词中发现了打破常规,错位搭配的词语组合规律,显示了丰厚的积累和较高的文学鉴赏素养。

      师:今天的“菜肴”着实丰盛,看来大家挺欢迎流行歌曲做客语文课堂的。老师根据各小组提前交来的歌词材料,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点心”,请慢慢享用(屏显):

      1.叠词:恰当运用叠音词,可以突出词语意义,强化表达的形象感,增添音乐美感。

      ①小河弯弯向南流……月儿弯弯夜色深深……沧海茫茫……

      ——《东方之珠》

      ②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往事一幕幕,伤心一幕幕。

      ——《情深深雨蒙蒙》

      2.对偶:对偶是汉语独有的辞格,整齐匀称,富有韵律,流行歌曲中运用很多。

      ①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好想好想》

      ②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为了谁》

      3.语气词:来自口语的语气词,充满生活气息,令人感到亲切。

      ①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爬上来,请你们歇歇脚呀……

      ——《踏浪》

      ②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烦恼还那样多吗?

      ——《祝你平安》

      师:除了“菜肴”和“点心”,流行歌曲还经常使用比喻、拟人、借代等“调味品”,以后在欣赏歌曲时,大家不妨细细品尝。一首歌词就是一篇精美的短文,通常会同时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今天列举的歌词,好些就同时运用了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

      【插评】老师呈现“点心”,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补充完善,也是一次师生合作的实践。老师的积累,也是对学生阅读积累的示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在下周的语文课上,流行歌曲与我们还有一次约会。为了不辜负流行歌曲的这番盛情,我提议咱们试着写写歌词——个人创作也可,合作打磨也行;独立成篇也可,三言两语也行。徒儿们,老师期待着!

      【插评】如果说第一课时是“引”的话,那么第二课时则是“扶”,第三课时就是“用”。这样围绕兴趣点系统而有梯度地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创新,落脚于学生,突破点则选在学生的兴趣上,这才是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如果再能在“嫁接”上注意与教材的关联,挖掘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那就会进入另一个境界了。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呢?

      有人说“有教无类”的课是好课,有人说“因材施教”的课是好课,有人说“生命在场”的课是好课,也有人说“相机诱导”的课是好课,还有人说“为思维而教”的课是好课……

      在笔者看来,时下的课堂教学很有必要把上面这些关于“好课”的标准奉为圭臬,并让这些标准发出迷人的光芒,从而让学生迷恋上学习。倘若这样,课堂教学对师生而言就成了一次次美妙的精神之旅,令人流连忘返。湖北荆州严君老师的课例《让流行歌曲做客语文课堂》就是一堂令学生迷恋的好课。

      这堂课“味儿甜”——上得“有意思”

      如果我们把这堂课上所呈现的一首首优美的流行歌词比作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的话,那么学生就是大快朵颐的食客,而严老师则是食客中的美食家了。

      这堂课之所以“味儿甜”,源于严老师独特的选材(歌)视角。面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儿不足的尴尬,严老师竭力寻找突围的途径,他要突破“枯燥无味”这一令学生痛苦的教学现实。最终,他从少年学生的立场出发,把视角定位于青少年所喜欢的美食亦即流行歌曲上。

      严老师独具慧眼,撷取的第一道美食——《东方女孩》,像锚一样,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谁是你梦中的女孩”这一句能让男孩春心激荡,按捺不住;“谁能比东方女孩”这一句能让女孩心花怒放,陶醉其中。正是因为严老师在第一节课推荐的美食(诗)特别诱人,所以第二节课中才会有那么多的美食(诗)被一一牵引出来——不管是第1小组展示的《红山果》、第3小组展示的《幸福的两口子》这样的“佳肴”,还是其他小组展示的《同桌的你》《小河流淌》《传奇》《菊花台》这样的“点心”,都美得无与伦比。这些,全得益于严老师这位美食家的智慧示范,值得效仿!

      不过,仅仅在教材以外寻找教学的兴趣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应是在每一篇课文里寻觅教学的兴趣点——毕竟选入教材的课文才是教学的重头戏。也就是说,兴趣点和教学点的合理嫁接,理应多在课文上用心。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每一篇课文里都有这样的嫁接点吗?其实,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这样的嫁接点像满天的星星一样在课文中闪烁。在这一点上,同为湖北荆州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早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美点寻踪”让无数语文教师为之倾倒。

      这堂课“味儿甜”,还源于严老师那灵动而幽默的课堂用语。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一种味道鲜美的佐料。有了这种佐料,“菜肴”会更加可口。严老师这堂课,把幽默这种佐料使用得恰到好处——雅则大雅,例如“在下”“所言极是”“速速道来”“英雄所见略同”等文言;俗则大俗,如“咱”“俺”“徒儿”“超级赞”等口语。这些话语,既入耳又入心,令学生着迷,使得这堂课“味儿”愈发甜美。

      这堂课“个儿大”——也就是说,这课上得“有意义”

      严老师深谙“学习要深钻细研,吃饭要细嚼慢咽”之理,所以,他在引领学生品味美食(诗)的过程中,就先带着学生一块儿细细咀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个儿慢慢品味。

      细细咀嚼是第一课时的主打教学法。一上课,严老师就把《东方女孩》这道美食(诗)端上来,用“换”“调”“补”这些言语品味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品咂。首先是“换词语”,把“长江水”换成“黄土坡”;其次是“调位置”,把“西湖水”与“长江水”这两个词语的位置对调;接着是“补资料”,让学生展示课下所查阅的关于“栖霞枫”的形与色的资料;最后是“调结构”,把“心如天山雪”调至“眉如长江水”“眼如西湖水”“唇如栖霞枫”三句的前面。经过这样的四次品咂,那诱人食(诗)味就扑面而来。每一次的品味,都建立在抓牢诗歌“意象”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换换词语比一比”“调调位置看一看”“补补资料瞧一瞧”等切实有效的言语咬嚼方式,直抵食(诗)之意境。此举既“尽得滋味”,又“意境融彻”,可谓“恰到好处”。

      更难能可贵的是,众食客(学生)中的一佼佼者因此得以露了一手:他活学活用“换词法”,在比对品味时抛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讨话题——可不可以把“东方女孩”换成“中国女孩”?问题一抛出,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学生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自得自悟了。这种学以致用的本事,显然得益于严老师科学的设计,这能不让人拍手叫好吗?

      自个儿慢慢品味是第二课时的主打教学法。在这一课时,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依次独自品尝到了《红山果》中数字“一”的传神、《记事本》《山不转水转》《弯弯的月亮》中“顶真”的奇妙、《幸福的两口子》中“子”字的情韵、《小河淌水》《敖包相会》《绿岛小夜曲》《在那东山顶上》《东方红》中“起兴”的温婉、《传奇》《爱的奉献》《当》《想你的365天》中“排比”“反复”的情深意切,还有《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的奇崛用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学生“秀”才艺时,严老师不仅适时点拨,而且还端上了“点心”——《东方之珠》《情深深雨蒙蒙》中的叠词运用、《好想好想》《为了谁》中的对偶运用、《踏浪》《祝你平安》中语气词的运用,这些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不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从“味儿甜”的角度讲,这节课还可以更甜一些。流行歌曲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它便于歌唱——既然如此,教学时为何不吟唱起来呢?从“个儿大”的角度来讲,这节课的课堂容量还可以再大一些——既然教学时可以吟唱,那为何不在反复的吟唱中引导学生积累呢?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堂瑕不掩瑜、令学生着迷和兴奋的好课。说它好,是因为它既有趣又有效,既有文又有人,既有鱼又有渔,既接地气又有生活。

      最后提个建议,希望这样的“个儿大”“味儿甜”的好课不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客人”,还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

标签:;  ;  ;  ;  

让流行歌曲成为汉语课堂的嘉宾_红山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