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辅助性肝移植实验研究——血供变化对肝功能的影响

大鼠辅助性肝移植实验研究——血供变化对肝功能的影响

遆振宇[1]2003年在《大鼠辅助性肝移植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辅助性肝移植作为肝移植的一个重要类型,经过近40年的不断研究发展,在治疗先天性肝脏疾病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等方面获得了一些经验。但辅助性肝移植临床效果不甚满意,诸如在远期效果,如何建立正确的门静脉血流预防门静脉高压的形成,尤其是移植肝与自体肝脏的功能竞争、移植肝脏的萎缩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实验研究也仅停留在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肝脏组织学观察等方面。本研究通过建立两种不同门静脉血供的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观察辅助性肝移植效果以及影响移植效果的因素。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当门静脉血供发生变化时,自体肝脏和移植肝脏在形态、功能,凋亡与增殖等方面的改变,为临床辅助性肝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本一致,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法提高了大鼠辅助性肝移植成功率,两种辅助性肝移植均可作为研究辅助性肝移植的良好动物模型。 第二部分 血供变化对自体肝及移植肝功能的影响 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仅翻动肝脏各叶;肝功能衰竭组:切除肝脏的肝左叶、中间叶、右上叶(约占全肝的70%),制成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常规组:急性肝功能衰竭十辅助性肝移植组;动脉化组:急性肝功能衰竭十辅助性肝移植十门静脉动脉化组。各组在手术后1,3,7,15,30,45天取材,对自体肝和移植肝行血清学,组织学观察,超微结构等观察。结果提示:1存活率:对照组48h存活率为100%;肝功能衰竭组术后48h存活率趴 常规组和动脉化组大鼠48小时存活率分别为76.7%,83.3%;2.转氨酶变化:术后常规组,动脉化组ALT,AST,GGT,ALP,TBIL值均显着降低,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组相比,具显着性差异 (P<0.05* 提示术后早期,自体肝十移植肝可维持机体代谢需要;3.组织学观察:移植术后15天,常规组和动脉化组自体肝细胞均明显增生,而移植肝开始萎缩,肝细胞变性,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至移植后期,两组移植肝仅存纤维网状结构;4.超微结构观察:常规组和动脉化组在移植前期无明显差异,自体肝线粒体,糖原增多,移植肝毛细胆管增粗,胶原纤维增生。5.核素扫描结果提示,在手术后15天,自体肝和移植肝功能均正常,术后30天,动脉化组移植肝的功能较常规组差,存在显着性差异(/0.05)。 第叁部分 血供变化对自体肝及移植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实验分组同第二部分,应用原位杂交、梯状电泳、TUNEL末端标记、RT-PCR等技术检狈两肝中 TRAIL及其受体 DRS 以及 ST肌3等有关凋亡和增殖基因的表达。结果提示:术后15天,常规组,动脉化组在TRAIL及 5其受体无显着性差异,至移植术后30天,动脉化组移植肝TRAIL及其受体表达均较常规组为高(p<0.05),凋亡指数即 TUNEL标记率提示同样结果,说明动脉化组细胞凋亡增加。结论:①建立门静脉动脉化辅助性肝移植和常规辅助性肝移植模型,操作简 单,耗时短,模型稳定,但门静脉动脉化辅助性肝移植难以单人完 成;②门静脉动脉化辅助性肝移植和常规辅助性肝移植,均能有效的防治 急性肝功能衰竭;③移植肝无论维持门静脉血供与否,在移植后期,均难以避免萎缩;④门静脉动脉化效果不如常规的辅助性肝移植,细胞凋亡程度和移植 肝萎缩程度都大于常规的辅助性肝移植;⑤常规组因自体肝无肠系膜上静脉回肝血流,自体肝功能恢复和增生 明显降低。

喻智勇[2]2005年在《无肝期门腔分流对背驮式肝移植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类肝炎、肝硬化、肝癌、先天性与代谢性肝病等造成不可逆的肝脏损害,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则是目前治疗上述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自1963年Starzl施行第一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应用于临床的肝移植术式有多种:经典原位肝脏移植术、背驮式原位肝脏移植术、劈离式肝脏移植、减体积肝移植等。术式的改进使手术操作趋于简化、对机体生理内环境的干扰减小,预后不断改善。其中,背驮式肝移植术(PBOLT)无肝期附加临时性门腔静脉分流术(TCPS)是否有益,尚在争论之中。 PBOLT附加TCPS对受体生理机能影响方面的研究,多数作者一致认为有助于稳定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对心输出量影响小;减少输血量;对尿生成影响小,术后肌酐上升幅度小,有助于保护肾功能,也有利于术后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复习文献,关于PBOLT附加TCPS的两个问题尚未阐明:(1)PBOLT无肝期门静脉阻断是否显着改变腹内脏器内环境?其后果是否导致复流后移植肝脏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加重?(2)PBOLT无肝期附加TCPS的适应症?为此,本实验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临床PBOLT附加TCPS和不附加TCPS(non—TCPS)各10例的两组病例进行初步观察,结果发现non-TCPS组门静脉血液内毒素异位和酸碱平衡紊乱比TCPS组严重,non-TCPS组中部分病例改变尤其显着,提示PBOLT无肝期阻断门静脉对腹内脏器内环境稳定有影响。 进一步以犬为实验研究对象,研究了如下内容: 观察犬肝解剖生理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改良犬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于移植肝脏复流后再移除用于“分流”的右肝叶,其优点在于术中门静脉和腔静脉血液回流通畅,突破犬对门静脉/腔静脉阻断耐受力差、需进行分流或者转流措施的限制。为了尽可能减少免疫排斥、血管吻合并发症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我们又建立了“改良自体模拟肝移植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实验干预因素少,重复性好,无须对门静脉/下腔静脉进行转流或者分流。 阻断犬门静脉的实验中发现,犬门静脉阻断后腹内脏器淤血缺氧,肠黏膜损害,

夏云展[3]2007年在《大鼠脾切除脾窝异位辅助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大鼠脾切除脾窝异位辅助肝移植并门静脉动脉化动物模型,观察术后大鼠生存率,研究供肝对大鼠肝功能衰竭的支持作用和供肝门静脉动脉血供对供肝早期的影响,并观察术后移植肝和原肝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切除85%肝脏的急性肝功能衰竭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二组:A组(n=30),切除左肾及脾脏。将30%的供体肝脏植入大鼠左上腹,分别将供肝门静脉与受体左肾动脉、供体肝肝下下腔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行支架管连接。门静脉采用内径为0.3mm左右的聚乙烯支架管与受体左肾动脉吻合来对供肝门静脉进行一定程度的限流。将供体肝脏胆总管用支架管插入受体十二指肠内行荷包缝合固定;B组(n=10),为对照组,进行85%肝脏切除术和脾切除术。观察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生存情况,分别取A组大鼠1天3天5天7天血清做肝功能检测,并且于第7天将存活大鼠处死取出供体肝和原肝切片,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A组30只大鼠中1只死于手术中大出血。术后4小时内有2只死亡,死于术后出血。2只大鼠死于术后48小时内,死于胆漏、肠道梗阻、胆汁性腹膜炎。3只死于术后3天,原因为移植肝脏门静脉血栓。1只死于未知原因,21只存活超过一周,一周存活率为70%。而B组10只大鼠中8小时内死亡2只,48小时死亡6只。2只大鼠存活1周;肝功能检测:A组大鼠血清ALT、AST、PT、Tbil值随时间变化逐渐接近正常值,一周后肝功能值与术后第一天相比有明显的降低(P<0.5)和对照组大鼠肝功能相比也具有显着差异(P<0.5)。移植术后7天,发现A组残肝体积一定程度增大,移植肝颜色轻度改变,显微镜下见残肝内肝细胞明显增生;而移植肝汇管区出现少量淋巴细胞侵润,肝细胞未出现明显增生或凋亡等组织学改变。B组存活1周的大鼠残肝体积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大。结论:1、成功建立了大鼠脾切除脾窝异位辅助并门静脉动脉化肝移植动物模型。探索出了一种可行的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2、一周后原肝体积有一定程度增加,原肝肝细胞出现一定程度再生。在原肝功能恢复过程中移植肝短期内未出现明显的变化。3、辅助肝脏为急性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作用,有效的帮助肝衰大鼠度过肝衰早期。4、由于本实验过程中未触及原肝胆总管,门静脉等重要结构,也为临床肝移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5、我们在本实验中仅仅研究了供肝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内的影响,但供肝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长期影响、两肝之间增生、萎缩和血流变化等关系还有待今后实验进一步研究。

史留斌[4]2002年在《新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新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前言 目前已经公认肝移植手术是治疗肝硬化、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肝脏代谢性疾病、早期肝脏肿瘤等所有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肝移植新的术式不断诞生,从传统的肝移植标准术式即1963年Starzl创制的全肝原位移植发展到减体积肝移植术式、“一肝二受”的劈离式肝移植、背驮式肝移植术式及多种异位肝移植术式。可以看出,技术的创新在征服病魔的斗争中起重要作用。90年代中期,随着减体积性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和活体部分肝移植技术的发展,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Auxiliary partial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APOLT)开始受到重视,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兼有原位肝移植和异位辅助性肝移植的优点。从理论上讲,APOLT有不少优点,可保留原肝从而减少术后风险,是临床理想的纠正宿主肝某些代谢障碍和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新术式,相对于原位肝移植而言,APOLT对肝脏先天性酶代谢疾病及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人具有独特的优点。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行APOLT的目的是帮助原肝恢复功能,随后去除辅助移植肝,从而免除终生免疫抑制剂的治疗。而肝脏先天性酶代谢疾病患者除缺乏某种特异性酶外,肝脏的其他功能良好,APOLT既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又可以减少术后抗排斥药的用量及其毒副作用,也为今后基因治疗肝脏先天性酶代 史留斌 2002年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Si Liu Bin DisstrTatlon for PhD. 谢疾病提供机会。1990年Broelsch首次将该术式应用于临床,国内第四军 医大学西京医院窦科峰教授首先报道一例APOLT,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 很多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肝移植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性大动物肝移植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鉴 于目前仍缺乏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大动物实验研究模型,我们在导师彭 淑睛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在既往猪原位肝移植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 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同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材秆和方法 选用健康良种幼猪12只,随机配成6对,基础麻醉加气管插管静脉复合 麻醉。 二.供体手术:离断胆总管,远端结扎,近端置硅胶管插管固定。游离门 静脉主千,肝素化(Zing/kg)后,同时行腹主动脉及门静脉插管,以 4’C肾保 存液向肝脏行重力灌注至肝脏呈黄白色。游离肝固有动脉并离断,完全离断 肝周韧带,移出供肝。在4℃肾保存液中行供肝修整。切除胆囊,修除下腔 静脉周围多余的隔肌健膜,修剪肝动脉及门静脉周围多余组织,切除供肝左 叶。6-0 prolene线缝合近端肝左静脉及门静脉左干。 2.受体手术:常规进腹,游离肝周韧带和血管,脾脏切除,刮吸法切除 受体肝脏左外叶,肝断面缝合止血。离心泵转流,将门静脉(脾静脉)和股静 脉血流转至颈外静脉。阻断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及肝十二指肠韧带, 将供肝植入,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肝肝上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l]静 脉与受肝门静脉行端侧吻合,吻合成功后,停止转流。依次开放门静脉,肝 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从供肝肝下下腔静脉放血100ml后结扎之,见 供肝充盈良好。拔除各转流管,游离受体脾动脉并在结肠后与供体肝动脉端 端吻合,重建动脉血供,胆总管置管外引流。手术完成后,行门静脉测压, 将宿主肝门静脉缩窄1/3,使移植肝门静脉压力低于宿主肝门静脉压力。术 中热缺血时间为omin,冷缺血时间为63士4.omin。 2 史留斌2*2年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Shhu BhDb田山山mbr Ph.D. 3.观察指标及术后处理:切肝前10min、全肝阻断后10min、供肝植入开 放门静脉后30Mn取血检测电解质和全血缓冲碱(BB)及标准碳酸氢根浓度 (SB),并观察各个时期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 术后常规处理,未用抗排斥药。部分存活猪在术后5天彩超观察门静脉血流, 同时行病理切片检查。 a.统计学处理:结果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结 果 1.一般情况 6次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术后存活5头,手术成功率83.3%。其中 1头术中因高钾血症及严重酸

管文贤[5]1999年在《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_(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肝脏移植还是心脏移植,目前都已成为治疗中末期肝病和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唯一有效手段,至今临床肝脏或心脏移植全球累计总例数都已逾6万例,并且移植疗效良好。而我国在肝、心移植领域与国外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本研究的选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围绕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的模型进行了有关器官保存和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还对1例临床活体肝移植患者作了长期的随访观察,并就免疫监测与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第一部分 有关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研究一:“叁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在国内现有条件下探讨“叁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以SD大鼠为对象,通过自制血管袖套、手术牵开器,按Miyata法复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经60余次预试验后行正式试验18次,术中死亡5例,术后4h内死亡4例,24h存活率50%,1周存活率11.1%。术后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气胸、血管套接失败、出血。结论:现有实验条件下“叁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难以获得稳定的长期生存率,不适合慢性实验研究。

杨永君, 徐克森, 张楠, 马玉燕, 侯金玲[6]2003年在《白细胞介素-6在辅助性肝移植肝脏功能竞争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IL 6)在辅助性部分异位肝移植后两肝功能竞争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分 3组 :正常对照组 (A组 ) (n =10 ) :抽下腔静脉血 0 .5ml做为正常对照。另两组为手术组 ,均采用Hess法。手术实验组 (B组 ) (n =10 ) :切除受体大鼠肝的左外叶 ( 3 2 % )和乳头叶 ( 10 % )行辅助性部分异位肝移植 (APHLT)手术 ,移植肝门静脉与受体的肠系膜上静脉行端一端吻合。手术对照组 (C组 ) (n =10 ) :切除受体右肾 ,保持受体原肝完整无损 ,移植肝手术同手术实验组。观察关腹时和手术后 1~ 4d下腔静脉和门静脉血IL 6含量变化以及术后 4d的移植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 1)IL 6水平手术实验组明显升高 ,手术对照组升高不明显 ,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 (P <0 .0 5 )。 ( 2 )术后手术实验组移植肝组织增生 ,手术对照组移植肝萎缩。结论 :移植肝的增生与IL 6的水平密切相关。当辅助性肝移植受体肝脏部分切除后IL 6水平升高 ,刺激移植肝增生 ;当辅助性肝移植肝脏完好无损 ,IL 6水平不升高 ,移植肝因缺乏增生刺激而萎缩。APHLT的两肝功能竞争的本质可能是由肝脏增生的不同刺激途径诱导决定的

赵耀, 王海强, 刘阳, 曹罡[7]2014年在《门静脉动脉化的基础与临床》文中指出门静脉动脉化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动脉血引入门静脉,以提高门静脉血供和血氧分压或维持肝脏血供的方法。该文就其对肝脏在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功能及储备功能、再生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及对肝内血管和肝内外胆管的影响的基础研究,以及在肝移植供肝血管重建、肝门部肿瘤联合血管切除后血管重建、急性肝衰竭及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肇毅[8]2004年在《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大鼠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为研究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提供良好的对照模型。 方法 选用封闭群SD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节段性小肠移植。带补片的肠系膜上动脉和受体肾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和受体肾下下腔动脉端侧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下腔静脉前壁“一”字形切口,间断缝合的技术改进。肠道重建采用切除受体部分回肠,将供肠近端与受体肠近切端端端吻合,供肠远端与受体肠远切端端侧吻合后把供肠远端拖出,腹壁造口的方法。 结果 正式实验40次,术后5天成活率90%。手术未能成功的4只大鼠死亡原因分别为静脉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不明原因1例。供体平均手术时间42分钟,受体平均手术时间58分钟,其中动脉吻合平均8分钟,静脉吻合平均10分钟。 结论 采用改进的方法行静脉吻合明显减少了静脉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为小肠移植实验研究提供了稳定的模型。

叶晟[9]2002年在《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在全世界广泛开展,移植例数和疗效均不断提高,很多终末期肝病病人等待供肝作移植,但人体供肝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另一方面,很多轻微病损的供肝(如脂肪变性)因担心影响移植术后的疗效而丢弃。从而使本已匮乏的人体供肝资源更为短缺。 临床上有关脂变供肝肝移植已见诸报道,一般认为术后易导致原发性植肝无功能。但其确切机制及对全肝移植或减体肝移植的影响远未阐明,亦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以大鼠脂肪变性供肝为模型,研究脂变供肝用于肝移植的合适病理类型、适宜的植肝量、术后肝再生及有效的预处理措施等,从而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为临床肝移植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可能的治疗新线索。 首先,应用高脂高胆固醇加酒精的方法建立了大鼠脂肪变性供肝的模型。结果显示:(1)大鼠造模4周、6周、8周分别出现Ⅰ、Ⅱ、Ⅲ级脂肪变性,病理主要以大泡性脂变为主,部分伴不同程度的炎症或坏死;(2)造模10周(或以上)时则以小泡性脂变为主;(3)脂变供肝肝内抗氧化能力下降而脂质代谢产物增加;(4)重度脂变时出现肝功能的异常。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方法可成功诱导大鼠脂变,与人类自然发病类似,模型制作较简便,死亡率低。 其次,应用上述不同级别的大鼠脂变供肝用于原位肝移植,观察术后存活率和合适的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Ⅲ级大泡性脂变其术后的存活率低,大多死于早期的肝功能衰竭,肝细胞坏死多;(2)Ⅰ级大泡脂变供肝术后生存率和健康供肝无明显差别,术后脂变可较快地逆转;(3)Ⅱ级大泡性脂变供肝术后存活比健康供肝要低(2W存活率66.7%),但检第叁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的实验研究验无显着性差别,术后病理示脂变不同程度减轻并有肝细胞再生;(4)小泡为主的脂变供肝其术后存活率反而较高;(5)脂变肝脏炎症活动度计分大于2.7者术后的存活率低,采用此类供肝应慎重。 第叁,采用二袖套、胆管端端缝合法建立70%、60%、50%、40%和30%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模型,观察正常供肝和脂变供肝术后受体鼠的生存时间、肝剪体重、移植肝/受体原肝的适宜比例及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显示:(1)正常供肝全肝移植和70%、60%、50%、40%和30%大鼠减体移植的2周存活率分别为85%、80%、75%、60%、o、0;相应的GBWR分别为3.53土0.36%、2.86土0.37%、2.45士0.25%、1.96士0.26%、1.59士0.18%、1 .22士0.23%;因此大鼠正常供肝减体移植GBWR应至少大于1.%士0.26%(50%ROLT)才有较高的存活率;(2)40%ROLT、30%ROLT术后早期虽有一定的再生,但常死于肝功能衰竭;(3)1级脂肪变的全肝移植和70%、60%、50%减体移植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91.67%,75%,75%,25%;2周存活率分别为83.33%,75%,58.33%,0;(4)11级脂肪变的全肝及70%ROLT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83.33%和25%;(5)小泡性脂肪变性为主的供肝其全肝及70%、60%、50%减体移植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83.33%,75%,75%,33‘33%;2周存活率分别为75%,“ .67%,“.67%,O;(6)术后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病理可见肝再生及脂肪变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研究表明:要获得较高的术后存活率,大鼠I级和以小泡性脂变为主的脂变供肝减体移植其GBWR应大于2.28士0.12%(即移植肝/受体原肝>60%);而11级脂变供肝不宜作为减体积性肝移植的供肝。 第四,采用I级脂肝和正常供肝60%减体移植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来研究术后肝再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脂变供肝减体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下降,增殖高峰时间延后;(2) PCNA和BrdU免疫组化结合流式细胞术可较好反映肝细胞的再生状况;(3)脂变供肝的脂质过氧化、能量合成障碍、肝窦微循环障碍等可能与再生受损有关。 最后,针对脂肪变性供肝其能量代谢功能障碍和肝内抗氧化能力下降的特点,采用还原型谷肤甘肤术前短期大剂量预处理和冷保存时通氧的方 Vlll第叁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的实验研究法来保护脂变供肝,观察其术后存活率的改变,并通过Annexin和Pl凋亡双标记染色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和死亡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术前短期大剂量谷肤甘肤预处理和冷保存时静脉通氧可明显补充脂变供肝肝内GSH水平和增加ATP含量,保护肝窦状隙和改善微循环血流,并可明显提高肝移植的存活率:(2)脂变供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坏死占优势,而给予预处理后坏死减少,凋亡相对增多,供肝损伤较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大鼠1级脂变供肝可较安全地用作供肝,m级脂变供肝不宜采用,11级脂肝要考虑缺血性损害等其它因素,而小泡性脂变供肝术后存活率反而较高,术后大多脂变供肝可较快地逆转:(2)I级和以小泡性脂变为主的大鼠脂肪变性供肝减体移植其移植肝/受体体重应大于2.28士0.12%(即移植肝/受体原肝>60%);而n级脂变供肝不宜作为减体积性肝移植的供肝;(3)脂变供肝减体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下降,增殖高峰时间延后,?

贾建伟[10]2013年在《参桃软肝胶囊抗肝癌作用及其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试验目的在于从体内试验、体外实验实验入手,研究参桃软肝胶囊治疗肝癌的机理。方法1.体外实验:制备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取处于对数增长期的肿瘤细胞,实验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正常血清组,低剂量含药血清组,中剂量含药血清组,高剂量含药血清组和阳性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含药血清对于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含药血清对HepG2人肝癌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含药血清对HepG2人肝癌细胞内bax和bcl-2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wb检测含药血清对细胞内bax、bcl-2和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的影响。2.体内试验: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组(参桃软肝胶囊混悬液0.35g/kg),中剂量组(参桃软肝胶囊混悬液0.7g/kg),高剂量组(参桃软肝胶囊混悬液1.4g/kg),阳性对照组(顺铂注射液2.0mg/kg),每天2次,共3周,停药后24小时取材。观察药物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以及促进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检测荷瘤小鼠血浆及肿瘤组织内TNF-α、IL-1β、IL-6的含量、检测荷瘤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荷瘤小鼠外周血及脾脏淋巴细胞CD4+和CD8+细胞比例,以药物对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影响;针对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和VEGF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bcl-2和bax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活化的caspase-3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l-2,bax和活化的caspase-3的蛋白水平,以探讨参桃软肝胶囊的抗肝癌机制。结果1.体外实验1.1参桃软肝胶囊含药血清作用于HepG,人肝癌细胞后,与用药前相比,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数量减少。1.2含药血清对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正常大鼠的血清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低、中和高剂量含药血清和顺铂都能够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P<0.05)。其中,低、中和高剂量含药血清处理组随着血清中中药有效成分浓度的增加,抑制细胞增殖的能力逐渐加强,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1.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普通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epG2自然凋亡率比较低,约为5%-10%左右,正常的大鼠血清对HepG2细胞的凋亡没有明显的影响,低、中和高剂量含药血清和顺铂都能够明显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1.4RT-PCR结果显示,正常大鼠的血清对人肝癌细胞HepG2胞内Bax和Bcl-2mRNA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低中高剂量的含药血清和阳性化疗药物都能够明显诱导Bax基因的转录(P<0.01),抑制Bcl-2基因的转录(P<0.01),明显上调Bax/Bcl-2基因的比值。其中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Bax mRNA水平的上调,Bcl-2mRNA水平的下调,同药物浓度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1.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正常大鼠的血清对人肝癌细胞HepG2胞内Bax、Bcl-2和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低、中、高剂量的含药血清和阳性化疗药物都能够明显诱导Bax蛋白的表达,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Bax/Bcl-2蛋白的比值,活化caspase-3。其中,低、中、高剂量组中,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这种作用不断增强。2.体内实验2.1模型组肿瘤最大,重量最重;阳性对照组肿瘤最小,肿瘤最轻;低剂量给药组、中剂量给药组和高剂量给药组介于它们之间,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瘤效果不断增强,同模型组相比,各组瘤重明显的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1)。2.2模型组小鼠肿瘤组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自然凋亡率,在2%-5%左右,低、中、高剂量给药处理和腹腔注射阳性化疗药物,都能够明显的在体内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其中以阳性对照组最为明显(50%-70%),其次为中药高剂量组(40%-60%),接着是中药中剂量组(30%-50%),最次是中药低剂量组(20%-30%)。2.3荷瘤小鼠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给予中药处理,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能够明显的增加血浆内细胞因子的含量,同模型组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1);阳性化疗药物处理的小鼠,血浆内这些细胞因子的含量并没有得到改善(P>0.05)。小鼠肿瘤组织内这些细胞因子的含量也有类似于血浆的趋势,中药组均能明显提高局部肿瘤组织内细胞因子的含量,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而阳性化疗药物则没有此作用。2.4同正常小鼠比,荷瘤小鼠外周血和脾脏T淋巴细胞中CD4+细胞比例明显降低,CD8+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4+/CD8+的比值明显降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改善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P<0.01),而阳性化疗药物则没有改善作用(P>0.05)。2.5同正常小鼠相比,荷瘤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减弱,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能够明显增强荷瘤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P<0.01),而且杀伤活性均高于正常非荷瘤小鼠。阳性化疗药物对荷瘤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没有改善作用(P>0.05)。2.6同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MVD计数明显减少,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之间VEGF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2.7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中药和阳性化疗药物都能够明显诱导Bax基因的转录(P<0.01),抑制Bcl-2基因的转录(P<0.01),明显上调Bax/Bcl-2基因的比值。其中低中高剂量组Bax mRNA水平的上调,Bcl-2mRNA水平的下调,同药物浓度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2.8模型组中,活化的caspase-3日性细胞比例最低,阳性对照组最高,低中高剂量中药处理组介于2者之间,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2.9低中高剂量的中药和阳性化疗药物都能够明显诱导Bax蛋白的表达,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Bax/Bcl-2蛋白的比值,其中低中高剂量组中,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这种作用不断增强。小鼠肿瘤组织内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表达趋势也与上面免疫组化的结果类似,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组小鼠肿瘤组织内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明显增加,其中低中高剂量组中,活化的casapse-3蛋白水平的增加同剂量呈现一定的依赖关系。结论1.参桃软肝胶囊含药血清可能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2.参桃软肝胶囊可能抑制H22肝癌小鼠肿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的作用。3.参桃软肝胶囊可能具有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的作用。4.参桃软肝胶囊可能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5.参桃软肝胶囊可能通过调节Bax/Bcl-2比值,活化casapse-3蛋白来实现抗肿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鼠辅助性肝移植实验研究[D]. 遆振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2]. 无肝期门腔分流对背驮式肝移植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喻智勇. 第叁军医大学. 2005

[3]. 大鼠脾切除脾窝异位辅助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D]. 夏云展. 昆明医学院. 2007

[4]. 新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D]. 史留斌. 浙江大学. 2002

[5]. 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_(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D]. 管文贤. 第四军医大学. 1999

[6]. 白细胞介素-6在辅助性肝移植肝脏功能竞争中作用的实验研究[J]. 杨永君, 徐克森, 张楠, 马玉燕, 侯金玲.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3

[7]. 门静脉动脉化的基础与临床[J]. 赵耀, 王海强, 刘阳, 曹罡. 医学综述. 2014

[8]. 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肇毅. 南京医科大学. 2004

[9]. 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的实验研究[D]. 叶晟. 第叁军医大学. 2002

[10]. 参桃软肝胶囊抗肝癌作用及其机理初探[D]. 贾建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标签:;  ;  ;  ;  ;  ;  

大鼠辅助性肝移植实验研究——血供变化对肝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