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国人口学研究述评_人力资本论文

1999年:中国人口学研究述评_人力资本论文

1999:中国人口学研究回顾与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学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 (2000)03—0071—07

1999年是世纪转折之交的一年,这一年对于人口学研究而言有许多契机和挑战。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在中国刚刚进入老龄社会之时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学界对老龄化的研究;从国家宏观经济背景上看,受亚洲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但是转型时期伴随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更为加剧,如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造成原有的隐性失业日益显性化,失业下岗成为困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在这种宏观背景下,1999年的中国人口学研究状况如何,学界关注的热点有哪些,其主要成果是什么?我们在迎来2000年之后有必要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概括的回顾,因此本文对1999年人口学界主要研究成果作一回顾与评述(注:本文仅对1999年国内学界的几个主要人口学核心刊物做了文献检索,包括《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中国人口科学》、《市场与人口分析》、《南方人口》、《人口学刊》、《西北人口》、《人口与计划生育》、《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等。),试图以此对中国目前人口学研究的状况有所了解,并就未来人口学研究的走向作简单的展望。

总体而言,1999年的中国人口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人口与经济、生育健康与计划生育、人口流迁等研究领域。

一、老龄研究

联合国将1999年确定为“国际老年人年”,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全世界对老龄化趋势及其带来的挑战的关注,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老龄研究将成为国内人口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这一历史契机及中国步入老龄社会的现实把中国本已初具特色的老龄研究推向新的高潮, 成为1999年人口学研究的第一主题。粗略地讲,1999 年老龄研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研究

了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现状和趋势,是开展老龄研究的重要基石和出发点。自老龄研究在中国诞生起,就有一批学者致力于这一基础性的工作,利用普查或抽样调查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轨迹,比较详尽地探讨和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原因。1999年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对现状的分析及对未来半个世纪老龄化趋势的预测。这些研究不仅使学界及其他各界对世纪末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有了一个清晰明朗的认识,更为可贵的是,它们提供了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种趋势和可能性。虽然这些研究在预测的数值上存有差异,但若我们将这些表面的、微小的差异剥去,就会发现这些预测的异曲同工之妙,即结果向世人宣告中国在未来半个世纪将经历快速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的速度之快及老年人口规模之庞大将是以往经历过老龄化过程的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预测性的研究目的并不在于数据的精确性,而在于提供一种趋势,描述一种可能。1999年的这些研究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揭示了中国未来半个世纪老龄化的快速性和老龄程度的严重性,推动了各界对老龄化的关注。在这里值得一提的一项研究是《人口研究》编辑部所作的中国何时进入老龄社会的推断。根据他们的推断,如果以60岁为划分老年的标准,从1999年2 月开始中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若以65岁为标准, 中国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的时间是在2000年3月份。[1]这与过去认为中国将在2002 年左右步入老龄社会的预测结果有出入。两个研究都是推断和预测,故而我们不能评论孰对孰错,但是依据时间的贴近性、资料的可得性及对现状把握的准确性,我们更容易相信《人口研究》编辑部的研究结果较为贴近事实。《人口研究》编辑部的这一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宣告老龄社会的逼近,从而唤起政府决策者的紧迫感,促进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推动各界对老龄化的关注和研究。

2.养老方式及社会养老保障研究

随着老龄化而来的养老压力的加大,加之家庭结构的变化、流动人口的增多、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子女无暇照料父母,家庭养老将出现独木难支的局面,学界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和趋势,故从90年代以来对养老方式多元化的探讨日趋增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及应当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体系似乎为学界所承认,然而养老方式各概念的模糊、混淆和内容的不明确曾经一度困扰着学界,这使得一批学者致力于基本概念界定和区分的研究。穆光宗和姚远曾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概念的界定做了总结性探讨,并以两种划分标准(养老的经济来源、养老支持力)区分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基本缕清了两个概念及其间的关系。[ 2]中国应采取何种养老方式也曾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陈功总结归纳了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观点,认为基本可以分为“结合说”(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并存说”(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存发展)、“主辅说”(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综合说”(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依托,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和助老事业)和“替代说”(社会养老将替代家庭养老)五种。[3]1999 年学界减少了这种争论,而研究的焦点更侧重于发现和解决某一养老方式内部存在的问题。在家庭养老方面,学界更为关注的是探讨家庭养老存在的基础、机制及强化家庭养老方面的措施。中国的尊老文化赋予家庭养老以文化和伦理上的基础和支持,从而使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而在社会养老体系极不健全的条件下,家庭养老不能退出历史舞台,应采取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促使现代家庭养老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学界认为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通过子女与老人签订赡养协议书强化家庭养老;鼓励女儿养老及女娶男所形成的新的家庭养老方式;以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同居或紧邻居住。在社会养老方面,学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当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缺陷及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方面。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目前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已初步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医疗保险正在改革和健全,社区为老服务也正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体系内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如由于养老保险费的历史欠账造成的资金缺口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行及保值增值问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低等。相形之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更是困难重重,如覆盖面极窄、保障水平低、缺乏法制化的管理和规范等等问题。1999年学界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将成为未来学界研究的热点。

3.老龄产业研究

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必然要研究它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这是人口老龄化研究的引申和逻辑上的归宿。田雪原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归结为三大“冲击波”:社会负担“冲击波”、婚姻关系“冲击波”、社会参与“冲击波”。[4]不过,我们还要看到, 人口老龄化同时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999年对老龄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老年人口消费特征和潜力;其二是老龄产业的内容项目、开发措施。通过一些实证调查分析和理论探讨,学界分析了老年人口的消费特征,归纳综合起来有如下几个:第一,老年人的消费大体可以分为老年物质产品消费、精神文化消费和照料服务消费;第二,老年人具有较为明显的实用、安全、方便、经济的消费趋向;第三,老年人的消费具有强烈的惯性;第四,同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老年人的消费同样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最后,相对于其他年龄别的人群,老年人有其特殊的需求,如对家庭服务和生活照料的需求等等。学界普遍认为,由于老年人口总量的急剧增加,即使老年人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没有增强,也会形成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规模,未来的老年消费潜力是巨大的。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学界认为老龄产业体系可以包括以下一些项目:卫生健康服务业;家政服务业;日常生活用品业;保险业(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房地产业(老年公寓、托老所、护理医院等);金融业;旅游和娱乐业;教育产业(老年大学,老年职业培训等);咨询服务业(心理咨询、婚姻介绍所等)和其他特殊产业。开发和培育健康的老龄产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对发展老龄产业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开展老年人口购买力和消费意向的调查研究;第三,制定和完善国家产业政策,政府采取适当优惠政策扶持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第四,营造新型的老年消费文化,提高老年人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第五,不断进行老年用品的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此外,1999年的老龄研究还对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老年人的再婚和再就业、老年人权益等问题给予了关注和探讨。

二、人口与经济领域的研究

面对转型时期失业问题的加剧及人们对知识经济的呼唤,1999年学界在人口与经济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其一是对失业、下岗和就业的研究,其二是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1.就业问题研究

随着失业、下岗人员的增多,学界对就业形势及对策的探讨亦趋增多,这反映出人口学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1999年探讨主要集中于失业、下岗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综合学界的主要观点,可将当前失业和下岗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1 )劳动力人口增长快,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人口规模庞大,约为四百多万;(2 )当前宏观经济相对低迷,社会总需求不足,市场萧条,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发挥;(3 )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一部分丧失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部门排挤出大量劳动者;(4 )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原来以冗员形式存在的隐性失业变为公开的下岗或失业。

为解决当前严重的失业和下岗问题,学者提出的对策包括:(1 )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需求,吸纳就业,是促使劳动力人口与就业协调发展的最根本战略原则;(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加大吸纳过剩劳动力人口的力度;(3)可以采取控制造成劳动力自然增长的人口增长、 实行劳动预备制(新生劳动力必须经过培训才能就业)、逐步实行带薪休假制等措施控制劳动力供给,减缓就业压力;(4 )加速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以职业介绍和培训为中心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失业保险制度;(5)利用国际劳务市场, 促进劳务输出;(6)建立失业预警和监测系统。 有些学者还分析了目前企业和政府采取的一些反失业政策的弊端。蔡昉指出,从地方性的政府反失业政策来看,倾向于采取以消除外来劳动力就业竞争为目标的对策,许多地方政府把外来劳动力看成是本地城镇职工的竞争对手,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排斥和歧视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不仅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也无助于减轻城市的失业率。此外还有一种普遍性的政策倾向,就是要求以企业内部消化为主,而地方政府往往通过行政命令、道义劝告和利益刺激等手段鼓励企业少裁员和接纳失业人员,这些都以降低劳动效率为代价,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相去甚远,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5]总而言之, 学界的这些研究给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但是仍然过于宏观,某一方面的具体化的、可操作性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如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具体措施,劳务输出的可行性、政策性研究等都留有极大的空间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

2.人力资本研究

通过前几年的研究探讨,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为学界所共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人们对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视,1999年学界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在于人力资本开发上。人力资本的开发包括教育、培训、评估、配置等多种方式,可概括为两类:人力资本的合理投资和利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就是对人力资本进行纵深方向的开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目前的任务是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人力资本投资不合理的状况,加强职业培训。人力资本的利用过程是投入后的产出过程,在相同的资源条件下,利用和配置方式的好坏决定着投资收益的高低。学界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善人力资本的利用:促进人力资本的流动;优化人力资本的组合;引进和输出人力资本;重视人力资本的测评。

三、生育健康与计划生育研究

1999年对生育健康的研究主要在于分析特定人群尤其是育龄妇女生育健康知识、现状和需求。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生育健康,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也不够深入,只限于表面上的泛泛描述,这一问题一直为学者瞩目,但至今没有发展出一个被认同的统一的指标体系,使定量研究显得十分混乱。

对生育健康的理论探讨和定性研究在前几年似乎发展到了顶峰, 1999年则有些回落。令人遗憾的是,一直困扰学界的究竟该使用“生殖健康”还是使用“生育健康”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一些学者采用生殖健康的说法,另一些学者则使用生育健康。概念的不统一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看起来十分混杂。从理论上,尤其从实际概念的内涵上对采用哪一概念进行立论,将是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程度的加深,学界普遍认识到,世纪之交的中国有必要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一些学者对现行生育政策提出了质疑,生育政策的调整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学界对这一问题仍然十分关注,但是研究角度与以往不同。前几年,学者倾向于用预测和模拟来说明现行生育政策对人口结构老化的负面作用,并通过各种生育政策的比较来确定最优的生育政策。这种仅仅建立在技术性预测基础上来制定生育政策的做法是不够慎重和严肃的。学界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1999年对生育政策调整问题的研究加强了理论上的探讨,更多地从定性的角度进行细致、深层的剖析。陈友华分析了现行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调整的幅度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6]乔晓春撰文对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的思路、 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理性的讨论,为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7] 从学界的研究结果来看,现行生育政策应当加以调整,但调整的幅度、调整后政策的定位仍有争议,是今后学界应当大力研究的内容。

计划生育领域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对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方式的探讨。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内容的改变,对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方式的转变提出了要求。目前,应当发展完善计生管理体系,立足于大人口观念,建立全方位、广视角、多层次的工作机制;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建立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综合服务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加强计生法制建设,把计生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调整计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寻求计生工作新的突破点。近年来,依托社区开展计生工作的思路和实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1999年,一些学者调查研究了某些城市依托社区开展计生工作的现状,探讨了这一方式的可行性和优势。研究表明,各级计划生育部门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把计划生育融入社区服务中,不仅能扩展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推动基层计生工作的发展,而且能够普遍加强区、街和居委会的社区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8]。计划生育与社区发展相结合是适应新形势、 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需要,是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两个转变的最佳途径。 [9]合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是计划生育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学界进一步的尝试并加以实践的检验。

四、人口流迁和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1999年对人口迁移的研究相对较人口流动的少,对人口流迁的研究主要在于分析流迁的状况,流迁人口的特征和滞留时间的变化;对概念的界定和区分以及对流动人口中妇女生育健康和生育管理的关注也是1999年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迁移和流动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较模糊。一些学者就概念的界定和区分作了探讨,如段成荣探讨了流动人口的含义,并给出了他对流动人口的定义[10],他同时分析了当前流动人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1]。1999年人口流迁的研究仍然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基础性研究诸如理论模型的发展等较为贫乏;现状或回顾性分析较多,预测性的前瞻性研究非常稀缺,这都是学界今后研究的方向。

在中国,研究人口流迁必然要涉及的是户籍制度。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一个必要途径是促进劳动者的合理流动和自由择业。而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严重地束缚了劳动者的自由流动,进一步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学界对这一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户籍制度的弊端不仅在于将人人为地分成有高低之别的两类,破坏了人人平等的精神,剥夺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的权利,而且在道德伦理和法理上都难以为人认同和接受;户籍制度的弊端还在于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育,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学者对“农转非”制度的弊端加以了详尽地分析,并呼吁取消该制度。[12]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户籍制度确实存在着许多弊端,然而如何进行改革是值得更为深入探讨的问题。如何强化动态情况下的户籍管理,是户籍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难题。有一种意见是将现有按常住地管理人口的办法逐步改为不分常住、暂住,一律按现居地登记管理,并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发展计算机管理系统。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待于根据中国国情进一步地深入和具体化。

五、其他领域的研究

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1999年未取得长足的进步,仍停留于概念的探讨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相对于前几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热潮而言,1999年这股热潮已经退去不少,逐渐进入持续研究的平稳状态。

1999年处于世纪转折之交,为了清晰地勾画出过去人口学界研究的轨迹以及带动人口科学的更加繁荣,学界出现了较多综述、总结和回顾性的文章。冯立天、马瀛通等总结了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13];尹豪等总结了二十年来中国人口科学发展的状况[14];陆杰华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征[15];张天路归纳了50年来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状况[16];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综述性总结性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出现,揭示了某一领域研究的进程、特征、成果及不足,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总结性历史素材。

人口史的研究是人口学研究领域比重较少但未曾中断的一块内容,1999年人口史的研究仍然散见于各个杂志之上。随着2000年人口普查的临近,对普查的研究也日趋增多。研究主要在于分析2000年人口普查的形势及如何搞准普查数据。

我们从前面的研究成果中看出,1999年人口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应用性、实用性研究较多,基础性研究、理论研究不多;定量研究的数据分析没有深入,对数据的简单运用较多,深层分析较少;单视角的研究较多,综合性研究较少。今后学界应当注重和加大基础性研究,研究发展某些领域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利用,并对数据本身加以关注,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六、未来人口学研究展望

由于老龄化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老龄研究仍然将是人口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内容,其中老龄化预测、养老方式及社会养老保障,特别是健康老龄化和老年产业等内容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会继续下去,严重的失业和下岗在短期内仍然无法缓解,对解决失业和下岗问题的研究仍将是2000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口学研究的一大领域。但学界研究的重点应当将人口学研究方法科学地应用到就业研究领域,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人口学科的研究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析失业人口特征来确定可操作性的就业对策。

人口流迁仍将受到学界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短期内不会消失,而因为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故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也将持续下去。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已深入人心,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人口学研究的焦点内容之一。

2000年将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学界将对普查给予关注。之后,学界将利用普查数据,进行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基于普查数据在各个领域所作的研究将会大量涌现,届时人口学研究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

收稿日期:2000—01—25

标签:;  ;  ;  ;  ;  ;  ;  ;  

1999年:中国人口学研究述评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