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与脑梗塞的研究进展论文_袁小华, 冶学兰

颈动脉与脑梗塞的研究进展论文_袁小华, 冶学兰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青海西宁810001)

2015 年美国心脏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占15%-20%。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预后或严重程度有明显的正相关。由于颈动脉多普列彩超的检测方法快捷方便,可以广泛的应用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监测,更好的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本文将对颈动脉与脑梗塞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与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颈动脉IMT是超声检测中最直观检测到的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相关的指标。以往诸多研究发现,颈动脉IMT增厚在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

华扬、陶昀璐和李梅等人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吸烟、糖尿病及心房颤动患者,而单纯肥胖并不能增加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发生率,若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可能增加其风险,但需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加强对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随访,将有助于早期诊治颈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对于上述人群颈动脉狭窄的风险评估,加强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会有助于延缓颈动脉狭窄率≥50% 病变的进程[1]。

3.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降脂药与病变进展

高血压、吸烟与他汀类降脂药对病变进展的风险显示,高血压及吸烟是影响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是减缓颈动脉狭窄进展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程度是预测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作为检测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首选无创#经济的手段,颈动脉狭窄程度进展与病变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对于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

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早期发现和纠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会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 的形成,而脑梗死的发病主要因素是斑块的不稳定性,而不是斑块的大小,通过颈动脉超声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并结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给予早期的干预对脑梗死的预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比值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早期发现和纠正高L/H能会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尤其是不稳定斑块) 的形成,而缺血性脑梗死发病主要危险因素是斑块的不稳定性,而不是斑块的大小,通过颈动脉超声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结合L/H水平给予早期的干预对缺血性脑梗死的预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4]。

6.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关系

任海艳、林黎明和彭芳研究表明血清内脂素与脑梗死的发病和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有关,其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损害程度; 内脂素可能也是一个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5]。

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其复发的影响

肖章红、丁立东和柯开福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仅对脑梗死的近期病情有着不良影响,同时还明显增加了脑梗死复发的风险$颈部动脉的检查不仅能观察颈部血管的病变状况,也可以反映颅内血管的病变状态$对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和混合斑块的患者一定要加强重视,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减少脑梗死的复发[6]。

8.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近年来关于RDW与动脉硬化的研究逐渐增多,Wen[7]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 RDW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Yang关于156例年龄在60-8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RDW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张明华等[8]研究显示,RDW是Ⅱ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校正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且RDW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宋芷珩,范凌霄[9]等初步观察到RDW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性质和血液中RDW水平密切相关,高水平的RDW预示着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检测颈动脉斑块性质和RDW水平,可能对脑梗死风险的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9.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颈动脉斑块的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的进展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可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减少脑栓塞的发生率,防止脑梗塞的复发,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华扬,陶昀璐,李梅,等. 多中心超声筛查中国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结果的初步分析[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2):617-623.

[2] 刘然,华扬,王力力,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3):118-122, 133.

[3] 许寅宏,徐恩,林清原,等.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07):603-605.

[4]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浓_省略_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_李兴强[J].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改_省略_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关系_任海艳 - 副本[J].

[6] 肖章红,丁立东,柯开富.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其复发的影响[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04):269-272.

[7] 刘湘华,张瑶,唐铭翔. 高敏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分布宽度预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价值[J]. 海南医学,2016,15(02):201-204.02):201-204.

[8] 张明华,张华,王素莉,王麒,刘冀琴,等.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J]. 中国医药, 2011, 06(8):930-932.

[9] . 宋芷珩,范凌霄.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08):708-711.

论文作者:袁小华, 冶学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颈动脉与脑梗塞的研究进展论文_袁小华, 冶学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