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互动作用论文

师德建设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互动作用论文

师德建设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互动作用

吴婷婷*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6)

摘 要: 师德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工匠精神所体现出的敬业、专注、求索、创新精神特质完全符合师德建设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合到师德建设中新时代师德建设发展趋势,对师德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师德建设;工匠精神;敬业;专注;求索;创新;融合互动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教育成就显著培养造就众多建设人才,也让众多优秀教师从中不断成长。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稳定前行,但也要看到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问题,这其中师德失范问题尤为突出,如不能有效解决会对整个教育体系建设带来严重影响。教师师德失范现象有其形成的诸多因素,形成复杂解决难度较大,除了要逐步消除外界的影响之外,更要从教师自身内部进行动力促进,使其形成自我修正动力体现师德,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道德资源有助于师德建设自我成长,能给师德建设注入信心和力量,所以将师德建设与工匠精神融合互动是师德建设成功的关键。[1]

为了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分析重大地质灾害产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从而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对于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国家要建立并完善搬迁机制,来预防重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规模大、危害严重的灾害点原则上是采用专业设备监测,专业设备监测法指机械-电子位移传感器观测法、精密大地测量观测法(视准线法、交汇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观测法,一般只用于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的精密测量。

一、“工匠精神”所体现的精神实质

“工匠精神”是近些年来备受各界推崇的职业道德精神,是由各类职业工匠对职业精益求精职业道德的提炼与升华,是被社会普遍认可的精神价值。“工匠精神”体现了社会不同阶层劳动者以认真求实工作态度共同塑造的社会精神,通过不断努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精神融入到社会精神群体中,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新生动力。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实现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也由“中国制造”步入“中国智造”工业标准行列,这也对我国现代各行各业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职业精神要求,“工匠精神”也正是在此社会环境中得到重新审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劳动建设的职业精神,通过“工匠精神”强化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工匠精神”凝聚了社会劳动者千百年来不断创新努力奋发的职业操守,非常适合当今时代发展,其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敬业、专注、求索、创新内涵中。

(一)爱岗敬业

人类社会从远古演化至今,不同的职业彼此形成符合其发展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精神就是其具体表现。爱岗敬业就是需要人们从事各行各业都应从内而发敬重态度,要依据职业规范做好职业工作。这种爱岗敬业对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历代勤劳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成就,无不体现“工匠精神”带来的文化影响,同时爱岗敬业态度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的核心内容,成为我国文化中职业精神的标识。

(二)敬业专注

作为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要想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需要长期不断专研探究。在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工匠技艺都大多师徒传递,在特定范围内掌握一门技能。为学有所成一代代手工匠人潜心专研,用毕生心血打磨技艺,在不断探索专研过程中掌握技艺并不断推陈改良,使职业专长不断在精进中发扬,这些都是“工匠精神”最有力的体现。

(三)探索精神

工匠的技艺传承有着一定保守性,但同时也在行业操作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使技艺能够更好地展现新特色和新高度。正是工匠的这种创新精神,极大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使人类从原始逐步发展形成社会文明。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发明创造过程中,正是工匠们不断探索有了四大发明,有了众多能工巧匠的创新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推动文明进步。这种创新是通过吸收前人智慧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创造,实现继承发展新旧交替。敬业、专注、求索、创新已成为“工匠精神”的精神核心,是职业精神典范,这种精神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完全契合,是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党中央非常重视“工匠精神”在各行业中的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多次深入基层鼓励褒奖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大力宣扬“工匠精神”,给劳动者带来工作动力和干劲,使劳动光荣爱岗敬业风气成为社会主流。

(四)创新精神

工匠所做出的成品以质量取胜,质量好坏在于工匠务实探究的工作态度。一件完美的作品最能体现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工作能力,为达到这一质量标准,历代工匠无不在各自工种范围内精工细作追求完美,不断用好的成品展现自身价值,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坎坷,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修饰不断追求工艺性,使之实现工艺与技术完美结合,工匠的不断探索精神,推动了各行各业发展进步,其职业作风更值得推崇。[2]

二、当前师德建设出现的问题根源

1.1.2 仪器设备 赛默飞UltiMate 3000 XRS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DAD检测器,Evolution 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超声机(中国),电子分析天平(十万分之一,美国)。

三、师德建设与工匠精神融合意义和互动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所提倡的爱岗敬业正是工匠精神所传递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敬业是所有职业道德的基础,是职业生存发展的生命,从古至今我国劳动者都视敬业精神为己任,这种敬业精神也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教师职业有着奉献和付出精神,选择教师职业就要全身心投入教育,将教育当作毕生所从事的事业来做,要用敬畏的态度对待教育,需要教师真正重视教育要爱岗敬业才能以身作则带动提升整个社会敬业精神。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师德教育要从工匠精神中获取精神素养,让每一个从教者能感知并认真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养成敬业精神,在提升自身素养同时去教育人。同时,各级教育机构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手段将先进典型、教育模范事迹进行表彰,用榜样力量鼓舞鞭策身边教育同事和社会中人,将教师敬业精神充分发扬以促进师德建设。

过腔在许多研究昆曲音乐的专著中都有不同的叫法,也有学者称之为“拖腔”[2]99。其实,过腔不等于拖腔,两者有区别。

当前我国在稳步推进师德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师德失范现象值得关注,造成师德问题根源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缺失,这些师德失范问题形成有社会变革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西方思潮的进入导致一些教师教育意识出现偏差,原有的社会功德意识和教育理念被侵蚀,导致教育工作敷衍、个人言行缺乏道德标准,严重损害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缺乏管理教育意识,工作重点放到升学率和学生成绩上,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引导。这一系列师德失范问题归根到底都体现了敬业、专注、求索精神的缺失,原有的爱岗敬业精神受社会商业化、功利化环境影响,造成教师不再以教书育人为道德思想核心,更注重对金钱利益的追逐。在商业化、拜金等环境中,一些教师心态发生失衡,为追逐金钱利益,一些教师不在关注教学,更多参与经济活动,教师职业性和社会作用被降低。在道德失范中一些教师的职业求索精神正在丧失,工作应付不再研究课题,为获得名誉和利益不惜造假投机取巧,一些学术成果存在严重抄袭问题,这种丧失学术道德行为败坏了教师声誉,成为师德建设的毒瘤需要彻底根除。一些人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上存在不足,一些教师虽然对教材熟悉了解,但一套教学手段方法经常数年不变,导致教学思想理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与时代不符,在整个教学体系以完全进入素质教育时代,仍有部分教师用应试教育老一套方法应对教学,没有创新意识和进取心。作为文化传承的传播者,教师的职责尤为重要,其自身师德意识决定了对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质量,师德建设好坏严重影响国家发展和民主未来。基于其重要性考虑,师德建设更要常抓不懈,教师要端正学时态度以身示范,减少师德失范发生概率,以职业精神给社会工作带来正能量引导,以“工匠精神”引领师德建设。[3]

(一)师德建设与工匠精神融合,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敬业精神

师德建设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重中之重,其建设涉及面广需要长期稳步发展,不断纠正问题因素,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工匠精神”作为传统职业道德精神典范,可利用其自身蕴含的能力因素,为我国师德建设提供更多帮助。工匠精神是所有职业精神的核心,社会上任何职业都能从工匠精神中获得共性理论。在教育领域师德建设更应引用“工匠精神”精神内涵作为工作实践中的动力来源,针对部分教师职业精神缺失这一现象,完全可从工匠精神中进行引导师德教育使其醒悟端正工作态度。教师师德建设不但要提升职业道德能力,更应锻造个人道德素养,作为具有为人师表形象的教师,一定要展现师德形象,体现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全面性。从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上看,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做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都符合标准,有的职业道德能力强,个人道德有所欠缺,有的个人道德达标,职业道德不足。因此,教师师德建设要权衡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修养关系,取长补短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师德建设体系中,推动教师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向更高标准迈进。师德建设与工匠精神融合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提炼升华,工匠精神为师德建设提供大力可借鉴精神资源,是师德建设重要落实手段。

由图6可看出在进口道饱和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车辆可穿越时距较大,设置预信号不仅没有降低延误值,反而会使延误升高;在进口道饱和度达到0.65及以上,由于车辆可穿越时距减小,此时设置预信号会使延误降低;当进口道饱和度超过0.95达到F级的时候,车辆排队长度会超过汇入点与停止线的距离,影响主线的交通运行状况,此时不建议设置预信号.

(二)通过工匠精神提升教师对事业的注重性

“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具有对职业的专注性,教师要想完善师德和工作需求,就要在工作中体现这种专注性,要在工作中勤学苦练不断探索求知,以专注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这样才能不断磨练自己、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多培养专注精神,认真执行工作规章制度要求,不断自学深造从学习中探究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不断强化职业道德标准提升师德建设。

(三)师德建设要以工匠精神为学习借鉴,全面提升教师对知识求索需求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理论很早就发现工匠精神特点,能将工匠精神中的智慧进行吸收引入,成为教育中的学习成长的关键。《论语·述而》就曾指出“三人行、必有师焉”,古代工匠所用的“切、磋、琢、磨”等吸收运用学习之道,也与求学之道相融合,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在《荀子·劝学》篇中对理论说明大量借用工匠术语如“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稿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体现了工匠精神与古代传统教育理论的融合。这些精神的相互运用体现了文化求索精神,因此现代师德建设要借鉴学习工匠精神,在学术上通过探索求解才能不断深入挖掘教育理论精华,产生新的学术精品,通过不断求索实现自我更新,用师德建设影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在求索过程中相应的教学手段、技巧方法将不断被挖掘,形成新的教学形态实现师德建设。为培养教师求索精神,相关教育机构会通过各种学习互动渠道开展活动,让众多教师能够沟通交流互动学习,全身心投入到探索新知学习中。经过求索认知达到科研效果提升专研职业技能,有助于提升师德建设。[4]

(四)师德建设融入工匠精神能促进创新精神

工匠精神所体现出的革新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趋势,对师德建设完善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师德建设要善于发现总结,多从其它方面汲取有用能源,多借鉴其它文化艺术中的工匠精神,通过走出去迎进了策略多方面开展学术交流,真正从求知角度感悟新理念吸收新方法,为师德建设注入匠心精神,提高师德建设职业精神境界。

[ 参 考 文 献 ]

[1]何琦(导师:李艺,朱彩兰).高中信息技术专家与新手教师教学设计的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高等教育论文格式|高等教育法规概论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我知论文网.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 // www. wozhilunwen. com/ jiaoyulunwen/ gaodengjiao yulunwen1/ index _ 46. html.

[3]浅谈多媒体课件及在教学中的运用[EB/OL].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 // www. xzbu. com/ 8/ view-3069476. htm.

[4]甄真.如何激发高校学生之学习兴趣——对孔子“为己之学”的思考 [J].才智,2017.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9-0009-02

*作者简介: 吴婷婷(1982-),女,江苏宜兴人,硕士,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建思政、教育管理等。

标签:;  ;  ;  ;  ;  ;  ;  ;  

师德建设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互动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