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竞争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_农产品论文

自由贸易竞争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_农产品论文

在自由贸易竞争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自由贸易论文,贸易论文,竞争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9年以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据海关统计,1996年我国农副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的出口值达到330多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1.2%。农产品出口值占全国商品出口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62.6%,下降到目前的21.8%。同时,我国还进口了粮、油、木材和农业生产资料等产品,其进口值达269.7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1.8倍。农产品进口值占全国商品进口总值的19.4%。农产品贸易不仅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全世界的农产品贸易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可比资料,到1994年底,我国农产品出口值仅次于美、法、荷、加、德等国,位列世界第6,进口值位列世界第9。

一、现状、特点

1.农产品进、出口种类和数量均有增加 1996年出口值10亿美元以上的产品有:棉花及其初加工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干果、蔬菜、皮革及其初加工产品、竹、木、藤等七类,比1989年增加三类。此外,出口8亿美元以上产品还有蚕丝和烟草二项。1996年进口值10亿美元以上的产品有:谷物、油脂、饲料用动植物副产品、化肥、橡胶、皮革、木材和棉花等八类,也比1989年增加三类。进出口产品种类和数量增加的原因是:(1)市场开拓的结果(如出口蔬菜、果类);(2)进口原料经过加工、再出口增值(如皮革、棉花、木材等);(3)国内需用量大,因而进口批量显著增加(如饲料、橡胶等)。

2.出口结构渐趋合理 90年代初期研究我国农产品贸易战略时,曾把我国当时进出口值500万美元以上的农副产品103种,分为:粮油、纤维原料及其初加工产品、传统产品、高值产品(High value products)、木材及其初加工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其他等7大类。近7年来,这7类农副产品的贸易有较大的变化(见下表)。

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方面,已基本扭转过去偏多于依靠棉花及其初加工产品出口创汇状况,并且大体上仍保持过去的出口额度水平;受国内需要增长影响,粮油出口数量明显减少,但由于价格有利于出口,创汇金额数量仍保持过去水平;传统产品和高值产品出口数量大多有所增长,创汇额显著增加,但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起来,仍有相当差距,今后还有潜力可挖;木材及其初加工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其他产品三项,过去没有出口,或是进大于出,由于我加工能力增长,也在开始进口原料,然后出口部分成品。总的看来,出口结构趋于合理,大体上反映了我国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3.一些农产品进口量和值均比7年前有较多的增长 1995年,我国进口粮食2040万t、食油353万t、原棉74万t、原木258万m3、锯材85万m3,均位于世界同类产品进口排名的前茅。1996年,粮、油进口量虽有所减少,但进口值比7年前增长1倍;木材、化肥等进口仍然有增长。7年来 ,我农产品的进口增长率显著高于出口增长率。农产品进口的增长,对满足我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以及加工后出口等需要是有利的,但短期内大幅度地增长,也引起了国际市场价格上的一些波动(如粮食)。

七类农产品贸易情况

进出口值单位:亿美元

类别

进口

出口

1989年1996年 1989年

1996年

进口值 占%进口值

占%出口值

占%

出口值 占%

粮油产品

32.02

34.064.06

23.8

27.1613.5 27.25

8.2

纤维原料及其初加工产品 14.05

14.973.50

27.2

80.4740.0 89.78 27.2

传统产品*

— —33.07

12.240.9420.3 87.18 26.4

高值产品*

— —16.726.246.9623.4 87.30 26.5

木材及其初加工产品 11.88

12.625.379.4-

20.65

6.3

农用生产资料

24.99

26.437.21

13.8-

-2.06

0.6

其他* 11.39

12.119.997.45.89 2.8 15.81

4.8

总计

94.33 100.00 269.92 100.0 201.42

100.0 330.03 100.0

*传统产品包括:丝、茶、烟草、蜂蜜、香料、中药、调料等;

高值产品包括:畜禽、水产、蔬菜、果类、花卉等;

其他产品包括:糖、橡胶、饮料、酒等

4.农产品贸易仍保持“有出有进,出大于进”的格局 近7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急骤增长,从过去“只出不进”或“多出少进”的格局,转为目前“有出有进,出大于进”的局面。1996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总值相当于出口总值的81%,进出口比率比工农业发达国家(美、法、荷、加、英等国)都要高2%~9%;荷兰的农牧业用地人均有0.13hm2,比我国人均要少得多,但荷兰人均农产品出口值达2286美元,比我们大80多倍,说明我们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仍有潜力。我国人口虽然众多,但农业耕地和草场面积不少,还有山区和水面尚待开发,某些特产世界少有,发展出口贸易是有条件的;而且从促进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出发,也要积极发展出口贸易。当然,为改善人民生活,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应该进口一些我们紧缺的商品。

5.进出口市场稳中有升 进出口市场有扩展,但主要仍是日、美、欧和周边国家或地区。多数农产品的贸易价格趋涨,尤以粮、油产品价格在1994~1996年期间涨幅较大,成为农产品进口总值增加较多的因素。

二、面临自由贸易的挑战

在进入市场方面,新的国际规则要求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和农业补贴制度,把关税降低到最低限度,以鼓励实行“自由贸易”制度。这对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许多农副产品具有特色的我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从长期来说,是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尤其是有利于传统产品和高值产品贸易发展的,它将推动我国农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但从当前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农业规模窄狭;市场基础薄弱;商品生产质量不高,且品种混杂;许多农民基本上没有抗御市场风险的经验和能力。放开市场以后,在粮油、纤维、高值等多项产品方面,有被外来商品排挤和取代之虞,这又对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不利。此外,在进入市场方面,目前还受着日益加强的地区性贸易集团的竞争和排挤,也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开辟新的、更多的出口市场。

在价格方面,粮、油等主要产品的价格扭曲现象,将因补贴逐步取消、保护减轻,而逐步复位(即稍高于成本),并趋于上涨;林业和水产品,因资源有限、需要日增,供不应求的趋势,将带动价格稳升;在许多传统产品方面,有些正在受到其他生产国的有力竞争(如茶),有些则因市场销路有限(如丝),价格波动不可避免;纤维和其他一些产品(如橡胶),正在受到人工合成产品激烈竞争并逐步取代的威胁,价格走向一时还难以捉摸。总的价格形势,可能迫使我以较高价格进口,粮、油和其他必需的农产品,而我大多数出口产品,将受到激烈的价格竞争。这将给我国与国外市场价格接轨的工作,带来许多麻烦。

在农产品的贸易保护和生产支持政策方面,欧、美两大集团主宰了谈判,在平衡双方利益的情况下,达成妥协,逐步取消出口补贴,并削减对农业的支持。我国除对某些商品实行过必要的保护(如收购粮食按保护价格、建立粮、油贮备、建立对茧丝绸的风险基金等)外,无力像欧、美、日本等国那样,对大宗农业实行出口补贴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甚至不如某些发展中国家推行投入物补贴政策,来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个不利的方面。但执行这一协议,有一个不长的缓冲过渡时期,并对发展中国家给以“区别对待”的政策。

面对当前农产品贸易“全球化”、“自由化”发展的趋向,要了解世界农产品贸易需求、市场发展动向和有关贸易规则等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互相支持;在有关农产品贸易的谈判和交易中,照顾全局,坚持“发展、公平、互利”的原则,努力创造一个较好的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

三、关键在于改革

1.继续调整我国农业结构,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多元化 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开拓,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胚胎。到1996年,纤维原料及其初加工产品、传统产品和高值农业产品,已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三大支柱。今后仍应坚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严格按照国内外市场的有效需求”的方针,继续进行必要的调整。

高值农业,是一种需要较多投人和集约劳动的新兴产业。农业和贸易发达国家高值农业产品的出口值,一般占其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0%以上。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潜力,随着各地农业产业化活动的兴起,已出现不少“贸、工、农”一体化的实体,为进一步开发我国山区、沿海和牧区资源,提供了条件;今后还应从加工、贮藏、分级、包装、运输等方面加以改进,努力提高这类产品的销售价值。

纤维原料及其初加工产品的出口地位仍应保持;也可利用我国已形成的加工能力,进口原料,加工增值。

传统产品还有发展潜力,我国约有一半农区位于亚热带的暖湿地区(注:世界上其他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则多系干旱荒漠地区),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加充分利用,努力挖掘适于外销的新品种,逐渐形成规模生产,扩大外销。蚕丝、茶叶、鬃毛、皮革、桐油等传统产品,应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多种加工用途,并努力开辟新的外销市场。

粮食、油料和食糖的生产,关系人民日常生活,应立足于基本自给,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今后粮油贸易仍应有进有出,以满足调剂品种的需要;力争在一般年景下,保持粮、油进出口值大体平衡;密切注视世界粮、油、糖的市场情况,在价格低廉时,适当多进一点,留作储备。

农业生产资料的进口应适当控制,化肥、农药应着重进口高效、低毒品种。为弥补国内供应短缺,并保护我国林业资源,今后还要继续进口一些生产建设需要的木材、橡胶等。90年代中期,我国已着手进口一些原料,加工后再出口,或是出口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力创这几类产品有进也有出的新局面。

2.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之中 在发展农产品贸易中,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努力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销成本,建立适当的调剂力量。

增加生产是发展商品贸易的基础,没有批量生产创造的超过于国内消费的剩余,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农产品的对外贸易。要大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实行集约经营;要提倡合作(或合股)经营,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规模经济;要加强价格、税收和信贷服务,保护农民的经营积极性;要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贫困地区。

我国农业外贸的一个致命弱点,在于产品质量低次。因此,在努力增加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必须以同样的努力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适应市场需要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是为了实行优化组合,提高总体质量。同时,也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从育种等生产准备工作抓起,坚持质量第一,一直贯穿在田间管理、收获、分级、收购、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检验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一环都不能放松。当前,还应着重宣传国际上通用的质量标准(如绿色食品标准等),按标准做好产品出厂前的监测检疫工作,切实保证商品质量,树立信誉。质量标准,不是一个静态指标,它在不断提高和变化,所以只有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现代化农业需要大量增加投入,这也带来成本趋高的负作用。据世界粮食理事会调查,小麦平均生产成本每吨约200美元左右,发达国家为此付出了大量补贴,以廉价出售,但加重了政府负担,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成本。美国近年来推行规模经营和有机农业,节约了成本消耗,从而取得竞争优势。我国农产品过去打进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直接生产费用也较少。现在,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国家又无力补贴农产品的出口,出路只有努力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如提倡合理施肥、节约用水、用电,实行投入物限价,努力降低生产消耗;同时,要严格要求减轻和取消不合理负担;并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应逐步建立一个有调控市场能力的农产品储备体系,以便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无后顾之忧。对于国计民生有很大影响的粮、棉、油等商品,则应优先建立储备。

3.遵循价格规律办事,逐步实现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接轨 为推动贸易自由化,国际社会要求参与贸易的各国实现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接轨,逐步达到“一致”。1993年,我曾对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作过研究,当时有三种情况:(1)糖、食油、羊毛等农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小麦、棉花、猪肉的国内外价格接近;(3)木材、玉米、大米、牛肉、茶叶、水果、菜、水产品等多数农产品的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近年来,虽有一些变动,但总的看来,还是有利于我农产品出口的。但要逐步同国际价格接轨,还要作大量艰巨的工作。首先,要理顺我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关系,把农产品价格建立在比较合理的基础上;然后,按照我国贸易战略方针,引导价格逐步调整,使国内外市场价格同步变动,逐渐靠拢;最后,在兼顾国内农业发展、国际贸易利益和国内消费者的价格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逐项进行微调,一步一步地实现国内外农产品贸易价格的接轨,大体上一致。

标签:;  ;  ;  ;  ;  

自由贸易竞争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