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_民族自治地方论文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_民族自治地方论文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若干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自治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对策论文,地方经济发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民族自治区分布较广。据统计,199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9个设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其中地级行政区77 个, 县级643个。〔1〕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全国水平比较,存在较大差距。1994年,全国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7731元,而民族自治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353元,比全国水平少一倍多。〔2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关对策。

一、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薄,教育滞后,既不利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经济,也不利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区域经济欠发达,按自然资源可分两种类型。其一是自然资源贫乏型;其二是自然资源富有但欠开发型。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总体来看,是属于第二种类型。从表1 可看到,民族自治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4.2%,牧区、半农半牧区草原面积占全国的75%,森林面积占43.9%,林木蓄积量占55.9%,水力资源蕴藏量占65.9%。另外,据统计,1994年民族自治地区石油(保有储量)有12.29亿吨,煤(保有储量)66.05亿吨,铁矿石(保有储量)122.95亿吨。〔3〕

表1 1994年全国与民族自治地区自然资源比较

项 目民族自治地区全国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616.37

960

牧区、半牧区草原面积(万公顷) 30000 40000

森林面积(万公顷)

5648 12865.6

林木蓄积量(亿立方米) 52.49

93.9

水力资源蕴藏量(亿千瓦) 4.46

6.7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资料整理计算。

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区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过渡,必须围绕着开发丰富自然资源,解决劳动力投入问题。但现实状况是,由于人口稀薄和教育滞后,既不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也不利于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

我国民族自治地区人口密度较稀薄,1994年,我国民族自治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25人,其中人口最稀薄的三个地区分别是西藏的2 人/平方公里,青海的4人/平方公里和新疆的9人/平方公里。〔4 〕相比之下,当年全国人口密度为122人/平方公里。〔5〕

民族自治地区的土地资源、矿藏、水力资源、气候等条件在空间上是不能移动的,赖此建立起来的农业和矿产业只能就地取材,就地发展。人口稀薄的民族自治地区发展这些产业必须解决劳动力问题。

民族自治地区的劳动力投入,既需要一定的密集程度,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但民族自治地区教育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1994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平均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为414.15人,平均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专任教师29.27人,平均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毕业生为109.24人; 〔6 〕同期比较, 全国平均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为499.5人,比民族自治地区多74人; 全国平均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的专任教师35人,比民族自治地方多5.73人;全国平均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毕业生为134人,比民族自治地区多24.76人。〔7〕

二、工业化水平较低,主导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落后

从表2可看到,1994 年民族自治地方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比全国水平低近20%。虽然,民族自治地方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大于农业总产值,但与全国水平相比,工业的比重仍太小。

表2 1994年全国及民族自治区工农业总产值

指 标民族自治区

全国

绝对数 结构百分比绝对数结构百分比

%

%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5379.2100 92659100

农业总产值(亿元)

1982.9

36.8615750 17

工业总产值(亿元)

3396.3

63.1476909 83

资料来源:同表1。

在民族自治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不足,一个系统的区域产业体系应有相当规模的“龙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大批辅助产业。表3 表明,在民族自治地方,除了农产品外,主要工业产品人均产量与全国水平有较大差距。其中,人均年钢产量少0.035吨/人; 人均年原煤产量少0.21吨/人;人均年原油产量少0.036吨/人;人均年发电量少186.93千瓦/人。在民族自治地方,领头的主导产业实力不足导致主导产业部门与辅助产业部门的分工不协调,并在国内产业分工和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失去平衡。最终导致社区产业发展失去稳定性依靠。

表3 1994年全国与民族自治地区工农业主要产品人均产量

指 标

民族自治地区 全 国

人均年粮食产量(吨/人) 0.36

0.37

人均年棉花产量(吨/人)0.0056 0.0036

人均年钢产量(吨/人)

0.042 0.077

人均年煤产量(吨/人)0.82

1.03

人均年原油产量(吨/人) 0.084

0.12

人均年发电量(千瓦/人)587.45 774.38

资料来源:同表1。

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落后,新兴的“朝阳”工业不发达,“夕阳”工业较多。民族自治地方需要发展新兴产业,如航天与航空工业、电子与电讯业、办公室自动化产业、科学仪表业、高级化工业、高级材料业和生物技术等等。但现实情况是,民族自治地方普遍存在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其中还有大批传统的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三、农业生产资料集约化投入水平较低,地区差别较大,影响农林牧渔总产值水平

民族自治地方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与全国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从表4可看到, 民族自治地方除大中型拖拉机每公顷耕地拥有量与全国一样外,其他几个指标的指标值都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其中,每公顷耕地用电量不到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只相当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二左右,每公顷耕地小型拖拉机数量只有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相当全国水平的五分之四,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比全国水平少4%。

表4 1994年民族自治地方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与全国比较

地 每公顷耕地 每公顷耕地 每公顷耕地

农业机械总 大中型拖拉 小型拖拉机

区 动力机拥有 拥有量

(千瓦/公顷) (台/公顷)(台/公顷)

全国 3.56

0.0070.09

自治 2.29

0.0070.06

灌溉面积与 每公顷耕地每公倾耕地

耕地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

(%) (千瓦小时/公顷)(吨/公顷)

全国51

1552 0.25

自治47524 0.22

资料来源: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国民族统计年鉴》199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根据以上资料整理计算。

民族自治地方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差别较大,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较多。从表5可看到,在民族自治地方各地区中, 广西有三个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指标值最大,分别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载重汽车和农村用电量。其次是新疆,其大中型拖拉机和有效灌溉面积指标值最大。

表5中的变异系数表明每一指标的各个地区之间的平均差距大小。变异系数越大,表明地区差距越大。从表5可看到, 全国分地区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指标中,有三个指标即大中型拖拉机、乡村水电站发电量和农村用电量的变异系数大于1,其他五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1。与之比较,表5 中民族自治地方各地区所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指标的变异系数都大于1。显然, 民族自治地区之间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差异比全国各地区在这方面的差异更大和更明显。

表5 1994年全国及民族自治地区分地区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差异

指标全国

最大值地区最大值数值 变异系数

农业机械总动力河北 3783.74 0.83

(万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 山东 103072 1.08

(台)

小型拖拉机河南 105.2 0.96

农用载重汽车 广东 80304 0.79

乡村办水电站发电量广东113 1.48

(万千瓦小时)

农村用电量江苏206 1.06

(亿千瓦小时)

农用化肥施用量山东 326.64 0.8

有效灌溉面积 山东 4642

0.78

(千公顷)

指标

民族自治地方

最大值地区最大值数值变异系数

农业机械总动力 广西 1011.51.33

(万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新疆 49366 1.82

小型拖拉机 内蒙古30.46 1.55

农用载重汽车广西 22716 1.21

乡村办水电站发电量 辽宁 10.03 1.25

(万千瓦小时)

农村用电量 广西 20.77 1.3

(亿千瓦小时)

农用化肥施用量 西藏 162.28 1.4

有效灌溉面积新疆 2798.641.64

(千公顷)

资料来源:同表4

说明:变异系数=指标标准差/指标平均值

民族自治地方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水平较低,地区差别大,直接影响其农林牧渔总产值,关于这方面可展开定量分析,表6 选择了民族自治地方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四个主要指标与其农林牧渔总产值进行排序比较,从定量角度显示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关系。

从表6可看到,在农林牧渔总产值后10 名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地区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排名后10名的分别有8个地区, 农村用电量和化肥施用量分别排名后10名的有7个地区,可见, 后两个指标值的滞后与其农林牧渔总量值滞后有较大的相关,理应引起更广泛的注意。

利用表6的资料还可以进一步作量化分析。在表6中,农林牧渔总产值低于民族自治地方各地区平均水平1049561.7万元的地区有14个。 在这14个地区中,农业机械总动力低于民族自治地区平均水平217.76万千瓦的有13个地区;农村用电量也低于平均水平49518.65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低于平均水平29.34万吨,有效灌溉面积低于平均水平469.1千公顷的地区分别都有12个。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低于民族自治地方19个地区平均水平的地区中,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投放量高出平均水平的极少。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高出平均水平的只有宁夏,其指标值为228.6 万千瓦;农村用电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是海南省,其指标值为126196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只有辽宁和西藏, 数值分别为35.09万吨和162.08万吨; 有效灌溉面积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一个都没有。

表6 1994 年民族自治地方各地区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排序

地区

农业总产值 农业机械总动力 农村用电量

数值排序 数值排序 数值

(万元)

(万千瓦)(万千瓦小时) 排序

广西 5372096

11011.5

1

207700 1

内蒙古3093195

2858.34

2

154582 2

新疆 3064721

3625.27

3

143520 3

云南 2003693

4452.71

482430 5

贵州 1249211

5144.87

620151 9

四川

885255

6130.83

734499 6

辽宁

720698

7 117.2

8

湖南

574942

8 90.46 10 1673511

吉林

500966

9 76.17 11 34393 7

宁夏

458022 10 228.6

5 55.217

湖北

450040 11 33.17 17 1183413

海南

366695 12 39.19 15126196 4

青海

353556 13109.13

9 1231312

河北

259081 14 44.34 14 21346 8

西藏

230600 15 58.5 13 1.4918

甘肃

214911 16 68.81 12 1996310

广东60118 17 37.1 16 294314

黑龙江 59428 18

8.1 18 178415

浙江24446 19 3.12 19

89016

平均值 1049561.7217.76 49518.65

地区化肥用量 有效灌溉面积

数值(万吨)排序 数值(升公顷)排序

广西 111.7

2

1488.033

内蒙古44.66

41751 2

新疆

57.3

3

2798.641

云南 37.98

5 705.74

贵州 27.95

7248.095

四川 13.06 11184.386

辽宁 35.09

6 87.811

湖南 11.66 12171.037

吉林 14.36

9115.949

宁夏 14.71

8

湖北 13.64 10 50.04

14

海南

3.02 14 58.7

12

青海

4.27 13137.728

河北

0.97 17 57.86

13

西藏 162.08

1

甘肃

2.45 15 90.78

10

广东

0.75 18 14.8

15

黑龙江 0.61 19 9.75

16

浙江

1.25 16

4.6

17

平均值29.34 469.1

资料来源: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国民族统计年鉴》1995年资料整理计算。

四、交通落后,商品经济较不发达

在历史上,少数民族较多地分散居住在较偏僻的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交通条件相对落后,自给自足经济占较大比重,商品经济欠发达。

到1994年,民族自治地方在交通与商业方面与全国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每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是27.09公里, 每万平方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为506公里,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061.38元;〔8〕与之相比,全国每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56.25公里,比民族自治地方多29.16公里,全国每万平方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为1164.38 公里, 比民族自治地方多658.38公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1357.09元, 比民族自治地方多295.71元。〔9〕

时至今日,民族自治地方的交通运输条件有较大改善,但其基本结构是由线性主干线组成的网络化程度较低的框架。线性运输结构的线路分布多数限于连接主要城镇之间。有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及农村在此结构之外,与交通运输落后直接相关的商品经济受前者的制约。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在民族自治地方相当一部分村落,产品只是偶尔当作商品在村落之间的连结地带上进行非正式的市场交易,而且常常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这种交易是自给自足经济的补充。

五、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战略是全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实施缩小与全国差距这一战略目标,围绕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问题,制订相应的发展策略。发展策略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在发展的薄弱环节上狠下功夫。

(一)劳动力流动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疆界逐步开放,劳动力双向流动既成事实。发达地区的熟练劳动力向不发达地区流动,利用自身的技术及资金优势开发自然资源,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不发达地区的廉价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向后者提供廉价劳动力资源。

民族自治地方同样也要扩大区域间的劳动力双向流动,并在这种双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为本地多吸收劳动力。一方面,利用其自然资源优势吸引有开发能力的外来熟练劳工,让外地人口到民族自治地方经商办企业,从事各种维修业务,租种土地,开发资源,承包建筑工程,开设旅馆饭店等第三产业,使这些外来劳动力深入民族自治地方的县城、乡镇和农牧区。另一方面,让土生土长的本地劳动力,走出深山老林、草原牧区和民族村落,加入外地产业劳动大军,接受必要的技术训练及工业化洗礼。经过若干年后,这些外出的劳动力成为熟练劳动力后,再以相应的劳动力政策把他们吸引回流民族自治地方,把外地产业技术及资金一起带回本地,开发民族自治地方的自然资源。

(二)产业结构改造

民族自治地方的产业结构改造要投入科技要素,淘汰属于陈旧产业部门的老企业,比较先进的新企业取代旧企业,或者对老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革新。经过这番改造,提高整体工业化结构水平,使产业部门的产值大幅度增加。

1994年,民族自治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有104所,中等学校有12677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学生有180630 人, 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有28030人。〔10〕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科技力量。 民族自治地区要参照国内外科技工业园的经验,以这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产业开发中心,把科研、开发与生产结合为一体,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考虑到民族自治地区的科技力量与其他地区有一定差距,亦可建立介于全国高科技产业开发区与民族自治地区企业之间的中介科研机构,通过这些服务中心为民族自治地区产业引路搭桥,使民族自治地区的产业结构更新,并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接轨。

民族自治地区的旧产业结构遗留下来众多的落后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淘汰的挑战。落后的中小企业与社区现代大企业之间极不协调。在生产协作方面,现代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无论是技术、资金、设备、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向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断层,难以彼此衔接。在产品交换方面,落后的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低、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差,难以为大企业接受。在技术转让方面,中小企业很难消化和吸收大企业的技术,以致技术辐射和扩散困难。

民族自治地区要致力于产业结构更新,努力改造旧企业。首先,民族自治地区政府要运用经济杠杆,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扶助落后企业,促进企业设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和产销一体化。通过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改善经营,使落后企业转轨变型,成为现代化企业。其次,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建立现代企业与传统旧企业之间的联系。第三产业可为新旧企业之间的协作提供良好服务环境,使大中小企业在高层次上结合。最后,大力改造民族自治地区的农村产业。民族自治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更新应在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实施。要通过农工商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化加强民族自治地区农业与工业的联系,使大批企业为农副产品生产体系服务。农村工业改造与农产品商品化相结合将彻底地为改造民族自治地方的产业结构奠定基础。

(三)交通及商业的网络化

民族自治地区要加快其交通结构从线性向网络化的转变。网络化的交通应以各级城市及农村为大小网点,全方位延伸道路和复式扩充,使通车里程大幅度增加,并使主干线道路扩宽,车辆行使高速化。

在交通网络架构基础上形成的商业网络以及与之相应的信息网络、金融网络、管理机构网络,可使民族自治地区的市场经济连成一体,并使民族自治地方市场经济在发育过程中高速度发展。复杂的商业经济体制和组织形式也会随之建立,最终实现市场化。市场化是商业组织化的表现形式和结果,其有序程度提高可使经济大幅度增长。

交通及商业的网络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明确其对交通及商业的投资责任,并通过组织社会集资扩充交通线路及增加商业网点和人员,产生与有关投资相连的连带效应。通过牵头引线,带动社会资金及资源投入交通及商业。在交通及商业网络化条件下,市场纽带可集合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使不同层次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单位结合成良性运行的经济集合体,形成高效益的规模经济。

(四)增加农业投入

农业投入是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工程,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投入增加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农业生产资料装备水平,使农业有较高的技术构成,发展农业集约经营。民族自治地方增加农业投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1.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扩大农产品收入增加农业积累,实现农业产出和投入的良性循环。通过扩大农业部门的收入,增加农业投入是农业集约化的长期有效方式。要建立和发展农产品贮藏与深加工,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加农产品的复加值,把单一初级农产品变为经过不同加工的多层次农产品。

2.政府增加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投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财政支出方面,要严格执行《农业法》,使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3.发展乡镇企业,“以工补农”。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壮大乡村经济,从而扩大村镇集体支农生产和村办公益事业的支出,包括农用固定资产、农用水利等等。

注释:

〔1〕〔2〕〔5〕〔7〕〔9〕《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出版。

〔3〕〔4〕〔6〕〔8〕〔1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1995年,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

标签:;  ;  ;  ;  ;  ;  ;  ;  ;  ;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_民族自治地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