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_央行论文

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风险的生成与传导机理分析

(一)金融风险的外部生成机理分析

第一,金融风险生成的经济机理。

金融风险生成的经济机理主要表现为:首先,经济效益的下降必然带来金融业的信用风险。其次,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国有企业的风险基本由国家负担和解决,最终聚集为金融风险。再次,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信贷,这样企业的风险也就直接传导为金融风险。

经济金融化程度决定了经济风险转嫁为金融风险的程度,中国金融深化过程的主要指标——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 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GNP之比美国为59%,德国为70%,韩国为44%,新加坡为89%,中国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表明金融已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一旦社会信用关系不正常,货币供求均衡就有可能被破坏;而金融政策和金融功能失误和不健全,就会加大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发展。

第二,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将使金融面临着一系列风险。

1.政府不合理行为必然导致金融风险增大。主要表现为:①政策失误、贯彻不力。政策不适应经济发展,都会使金融资源的配置不是优化的,只能是扭曲增量,恶化存量,增大风险损失。②政府的政治经济职能使其存在内在扩张冲动。这种扩张性冲动行为最终都反映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物价上涨和经济运行状况上,从而使金融风险加大。③政府的寻租行为与不适当的干预行为加大了金融风险。如政府为了社会安定与公平的需要,发放的亏损企业贷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贷款,使银行信用活动脱离了效率原则,把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作为公共物品加以安排,而不是作为私人物品实施市场分配,失去其信用有偿特质,资金起不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作用,反而恶化结构,贷款难以收回,使金融活动充满着众多社会风险。

2.政府行为对中央银行活动干预生成金融风险。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时关键是看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均衡点。如果这个均衡点被破坏,就会出现负效应。在货币政策的具体贯彻执行中,假定货币政策目标制定是合理的,但如果社会稳定出现问题,通货膨胀加大,失业率提高,则政府将会采取断然措施加以解决,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实行紧缩性或扩张性货币政策。这时为贯彻政府的意图,不得不对原来的信用行为目标作重要的调整和修正,迫使银企信用关键链条重塑,但企业这个经济活动微观主体未必能适应,导致经济生活中信用活动链条的某种强迫性中断,产生金融信用风险,像“三角债”拖欠,资金循环不畅形成对银行的不良债务就是例证。②对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影响。当政府行为偏差需要纠正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中央银行作出的相应的反应,采取直接的行政手段管制,这样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意图,但最为直接的负效应就是使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紊乱,加大长期潜在的风险概率,商业银行为配合中央银行政策,使银企关系陷于被动的扭曲状况,要么釜底抽薪以牺牲正常资金循环换取目标实现;要么停止正常信贷活动,增量上按现行原则办理,形成二元扭曲不协调,这些活动都是以存量风险积聚和增量风险加大为代价,把风险置于现实的扩大之中。③政府行为对中央银行信用活动的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无论是贴现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还是存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贷款规模等,都要受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制约,若政府行为不合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就会产生偏离正常函数值。如政府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时,则反映中央银行持有商业银行债权减少,有可能失去对商业银行信用活动的合理约束,产生经济主体资金不足、拖欠增加和商业银行不良债权扩大,使资产负债的经营风险增加。

3.政府行为对商业银行生成金融风险的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政府对信用活动的直接参与和对信贷活动的干预两个方面发生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用活动的直接参与反映在对某些行业、企业的扶植发展资金供给上,商业银行在发放这种贷款时,往往不能区别对待,把政府风险转嫁给银行身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政府令商业银行完成政府的职能,像必须购买政府债券,尤其是提到优化产业结构,商业银行就必须按政府优先发展次序配置资金投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活动的影响,地方政府优先发展项目并不一定符合贷款标准,尤其政府在不承担项目风险责任情况下,银行贷款往往是没有安全保证的。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企业即使能还款,也要拖欠,上述的种种行为使银行信用活动失去有序性,带来:①银行行为非自主性;②资金非商业化经营;③信贷软约束。政府影响的直接后果便是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使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

第三,企业风险转嫁为金融风险。

金融企业是物质生产和流通部门的资金融通机构,工商企业的风险可直接传递给金融企业,直接构成金融风险。

1.生成于企业产权制度及其结构的金融风险。在不同的企业产权结构下,企业行为是不同的,因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是有所差异的。一是产权制度安排或所有权结构决定了金融制度的框架配置和效率状况。二是产权的可转让性和灵活处置权决定了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状况和风险大小。三是企业对产权的收益状况与金融风险成相关关系。

2.金融风险的大小受企业组织结构的制约。一是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造成产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一定的金融风险。二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企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对于前两种自然人企业,银行在信用活动上所面临的风险是较大的,因为这种企业组织结构所产生的信用关系是极其不稳定的,而且他所承担的风险能力有限。对于公司法人企业,银行信用活动面临的风险就相对要小些,分散和转移的途径也就多些。在我国由于当前企业产权改革滞后,企业组织形式不规范,使法人企业名不符实,呈现为国家管理和行业垄断的类似自然人企业,因而风险因素较大。

3.企业投资行为中风险的大小是决定金融风险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我国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中,流动资金的80%和固定资金的30%以上是依靠银行贷款维系的。企业投资行为中的风险与金融风险关系的波及联度是不言而喻的。

(二)金融风险的内部生成机理

其一,生成于中央银行活动的金融风险

1.中央银行独立性程度生成的金融风险体现在通货膨胀风险,即货币风险上。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运用17个工业化国家1951年到1988年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的实证分析,中央银行独立性越低,通货膨胀风险就越大,反之亦然。

2.中央银行的监管机制直接左右着金融风险的大小。金融机构本身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如偿付能力风险、市场风险等,若是中央银行监管机制不健全就会存在风险。①监管市场缺陷,市场联系松散,缺乏调控的整体联动效应。②监管手段的缺陷,如我国存款准备率长期僵化、结构不合理,起不到调控银根松紧的目的,再贷款功能弱化,其中一部分演变成长期占用的铺底资金和专项贷款调剂资金。③监管范围不力,特别是对表外业务以市场创新为主的银行业务监管跟不上,带来很大风险。

3.中央银行的行为特征左右着金融风险的大小。首先,中央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政府体制序列的政府属性与稳定货币管理行为发生矛盾,在政府的政治和经济两大职能驱使下,中央银行无法真正管理好货币,监督社会金融活动,结果导致了金融活动中的风险系数加大。其次,中央银行的行为特征混乱与稳定货币管理之间的矛盾扩大了金融活动的风险。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和信贷融资属于基础货币范围,都具有货币乘数的放大功能,它们活动的结果会改变社会货币流通的格局,增加中央银行行为特征混乱的因素。此外中央银行若渗进经营特征行为,货币供应就会成为它经营扩张的增函数,这种行为的异化加大了银行信用关系中的风险度,例如,我国1985—1996年中央银行行为现实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稳定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变动频繁,成为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加大了金融风险的因素。

其二,生成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行为如何是决定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来自银行的金融风险因素主要有:①银行队伍的人员素质不高造成金融风险。②表外业务状况。表外业务具有透明度差,风险高与收益高的特点,有可能因管理不当而影响银行的生存,像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倒闭就是因为过度从事表外业务所导致的。③经营管理机制状况:考察我国现实,贷款方式单一、信用约束低,贷款的集中与分散程度不合理,经营管理方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经营规模过大存在着明显的垄断现象,效率低下,这样既限制了竞争,又使风险无法及时转移。④利率水平状况,当顾客发现金融市场上的证券工具比银行存款具有更高的收益时,就会提取存款转向投资于这些高收益的证券等。这样就会引起两个后果,一是客户竞相提取存款,减少银行资金来源,发生负债风险;二是银行为了满足客户扩大资金的需求,贷款增加又会扩大资产风险。⑤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决定信用违约风险,如在我国现有产权制度下,银行是国家的,企业和项目也是国家的,形成了政府和企业吃银行“大锅饭”,导致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错位,造成对金融资产关切度不够,信用约束软化,质量下降,风险增大。

此外还有贷款的约束方式,贷款的分散程度不合理,风险存量大小,融资机制等影响风险的因素。如我国融资机制单调,一方面“超贷”、“超借”扩大信贷风险;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资金80%靠存款解决,这样既加大了银行利息负担又造成了信用链条不稳,一旦经济生活中出现问题,银行经营就会出现危机和风险。另一方面在存款能满足和贷款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扩大另一融资渠道向中央银行借款以弥补缺口,这又形成基础货币扩张和再贷款长期占用难以收回,加大信用风险。

(三)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从金融风险传导过程来看,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发生在商业银行,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从下图1 我们基本上勾画出我国转轨时期金融风险传导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对金融风险的不同环节的关键点实施控制。

二、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与度量模型

(一)金融风险识别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金融风险及其类型总是交织在一起的,而生成金融风险的机理及原因又是错综复杂,风险识别正确与否对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成败关系极大。所谓风险识别是银行对金融预期风险和事实风险的类型及其根源作出判别。就金融风险识别的基本要求而言主要有二:一是正确判断某种金融风险类型,二是准确寻找某种金融风险根源,当然这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不可孤立地去分析和评价,因为不同的风险根源影响和制约着不同的风险类型,而不同的风险类型又是对不同的风险根源的“反射”,如图2所示。

(二)建立金融风险监测的原则

我们建立金融风险监测管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①要与《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风险指标、概念保持基本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②尽量与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督指标》要求一致,便于各级人民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监测、易于实施与度量。③通过金融风险综合度量可准确地反映出可控风险真实状况,以便建立风险约束机制,有效地防范、监测、转化风险,促进金融业稳健运行。④本监测体系主要着眼于整体或宏观风险的控制,包括非系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而商业银行应着重对自身风险进行监测,着眼于单个或微观的风险监测。金融风险控制的基础和关键,是其内部自我控制。

(三)非系统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构造

风险监控是各国和地区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核心内容,我们把各种金融风险监测比例指标分为两种,即关键指标和普通指标,关键指标是监控的关键,这些指标的恶化将直接决定着金融风险增大,普通指标的恶化是关键指标恶化的原因和先兆,是关键指标变化判断的参照物,对金融风险有着重要影响。我们的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是根据非系统性风险而设计的。

1.信用风险的度量:信用风险的监控一直是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监管当局关注的重心,这种风险主要有:一是国家银行或国有企业对社会公众存在着信用危机,存款者挤提存款而存款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给银行造成风险。二是国有企业对银行存在着信用危机,借款人到期不履行合同,无力或不愿偿还贷款,致使银行因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而遭受损失。信用风险可用下列几项指标来衡量:呆帐贷款率、呆滞贷款率、愈期贷款率,前两项指标为该风险监控的关键指标。由于我国企业筹资渠道单一,大中型企业80%的资产是银行贷款,贷款过于集中,而企业又大面积亏损,还贷意识不强,同时企业在机制转换中,通过合并、兼并、收购、分解或破产甩债等方式使银行资产潜在损失严重,所以信用风险是构成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也是监测的重点。

2.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流动性风险是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个方面。流动性风险大小取决于存贷款结构、资产结构及经济条件。可用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比例、存贷款比例、拆入资金比例四项指标来衡量,其中备付金比例为关键指标。需要说明的是:①存贷比例指标在我国可以起到制约贷款任意扩张的作用,这一比例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极限值为75%,我们认为存款准备金调整到10%以后,这一比例有必要向上调整到80%。②备付金比例,各商业银行对该比例规定指标值看法不一,这与资金状况与资金来源的构成有关系,我们认为这一比例极值在度量时定为5%。

3.资本风险的度量:资本风险指银行资本量过小不能抵补亏损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的风险。该风险监控指标采用资本资产比例、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三项指标,其中资本/总资产比例为关键指标,后两项均属《巴塞尔协议》要求。在我国资本金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国人民银行而言,我们在这里增加了资本与资产比例指标,这是一项目前在各国银行广泛使用的传统指标,它既反映资本与整体资产风险的联系,也反映银行对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最低清偿保障,许多国家在运用《巴塞尔协议》资本/风险资产比例指标的同时,把这项指标作为决定是否判处银行极刑的指标。

4.资财风险的度量:资财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致使银行资金和财产遭受损失的一种风险,银行经营对象是货币,具有不可阻挡的诱惑力,内部盗用、侵吞、挪用、短款、外部抢劫、盗窃现钞的可能性始终存在,资财风险可用各项资金损失率、自有资金比例来度量。

5.结算风险:指银行在办理银行结算过程中,因工作失误或违反结算规定和纪律,造成损失并需承担责任的一种风险,如结算延误、延压、挪用、截留等所付赔偿金,结算风险主要发生在支付现款、凭证处理、票据承兑、资金划拨等方面,加之现行的结算体系发展到多边结算水平,各种银行进入了这种结算体系,银行间的结算规模大幅度增加,现金流动的相互关联愈加复杂,其造成的信用相关性便愈难分解,我们的支付清算体系存在的如此大规模的信用风险敞口,正是银行业系统风险的潜伏之处。如果其中的一个系统失效,就不仅是银行将处于严重困境,甚至整体经济都会受严重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各种分组分项金融风险监测指标及预警值参见表1。

表1

(四)系统风险的因素分析及监测指标

在金融领域中,“系统风险”系指由于受政治、经济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一个或多个银行出乎意料倒闭,导致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瘫塌的危险。

1.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银行资产和负债利率变动不一致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可用利率“缺口”表示,利率风险的测量主要通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计算机模拟模型系统来进行,其基本方法有,资产负债差额报告、资产负债净持有期分析、净现值分析以及利率风险动态分析。

2.货币风险是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引起货币贬值而带来的风险。银行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统一,这种风险的损失会相互抵消,而对贷差较大的银行来说,将会严重抵销部分本金,同时,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银行的资金来源将会枯萎,我国货币供应状态已近合理范围,但当前中国超高M[,2]/GNP值标志着中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已成一个相当危险的局面,这一比值,由1978年的32%增到1995年的105%,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的M[,2]/GNP可与中国相比(如日本为114 %),但它们的人均收入水平都大大高于中国,如果我们不能主动抑制储蓄存款的过速增长,中国是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通货膨胀的威胁的,货币风险将极为可怕。

3.政策风险是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而造成的损失,它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西方国家如美国等经济增长5%, 物价上涨3%就开始控制,我们是否也一样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在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长10%左右,物价控制在5%以下确定为合理的目标。

4.国际收支风险是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如外汇买卖风险,交易结算风险和存贷风险,这一风险会引起国内的金融危机和某种程度上的经济危机,墨西哥1994年的金融危机正是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也必须借鉴这一教训,通过一组能够进行预测预警指标,准确地判断出是否会发生国际收支危机。我们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些研究人员建立的指标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提出我国的国际收支监测预警指标(参见表2), 以防止输入型金融危机的发生。

表2

(五)金融风险度量模型

我们根据上述监测指标的设计用数学模型来度量金融风险,设计出了准确、简单且能反映金融风险度的具体的量化模型,对风险的概念向量化转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我们认为金融风险(记做G )主要由以下的量化指标(以下称为变量)确定,而其它风险被视为偶然的,分别进行因素分析,记X=(X[,1],…,X[,13])[t],我们不妨设G是X的连续函数。

这里我们根据监测指标,金融风险用函数关系式近似地表示G与X=(X[,1],…,X[,13])[t]之间的关系:

上式中A=(a[,ij])[,13×13]是二次项系数矩阵,是对称矩阵,B[t]=(b[,1],…,b[,13])是一次项的系数向量。怎样确定系数矩阵A和系数向量B。我们在这里不详述。

此外,我们可以取定一串数值,G[,1]<G[,2]<…<G[,s], 将风险划成S+1个区来进行度量和评估。

上述的风险度量是一个综合风险度的客观反映,但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金融风险发展到危机主要是由各种风险中的某一种风险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导致破产或危机的爆发,如在日本自1994年以来,风险债权这一项已使5家中小信用社破产。为此我们根据表1可以在综合风险度下再根据风险数据分组分项考虑,得到分组分项风险度H[,i](X),其中i=1、2、3、…、11。

除上述的分组风险外,仍然还有一些其他风险在一定的时候,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对整体风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由这些风险引发各种危机局面的出现,例如,竞争风险(H[,5])、创新风险(H[,6]),涉及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H[,7]、国际收支风险H[,8]、货币风险H[,9]、政策风险H[,10]、其他隐性风险H[,11]等等,若H[,i](X)风险达到引起危机的地步时,上述综合风险度F(X)就由H[,i] (X)来表示。因此我们的综合风险度就应表示为M(X),即:

这就是既包括非系统性风险又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的完整模型。

三、金融风险监控预警系统构造

(一)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构筑

金融风险预警是风险预测中的金融突变分析,利用它可以使我们防患于未然,开展金融风险预警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金融变革阶段的国家是非常必要的。

金融风险监测有垂直系统和横向系统两种监测方式。垂直系统由宏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各总行等),中观(省级银行、商行等),微观(地级、县级银行及合作银行等)三个子系统,其监测的组织形式及风险情况的传递次序一般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两种,由于这种垂直系统符合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故较为适用。横向系统是指形成宏观、中观、微观的各个元素的具体组合,其监测的组织形式是由宏观、中观、微观各有所辖的中央银行为监测中心及被监管商业银行、合作银行等金融企业密切配合,这样可以保证金融风险信息的传递在时间上的及时性,在实施上的可操作性,在总体上的完整性,构成高效的风险监测网络。

人民银行系统建立风险监控的信息流通和政策协调系统,由于人民银行对金融企业的监控组织分工越来越细,划成许多的条条和块块,这有利于风险监控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但为了保证金融风险监管的整体协调性和有效性,就必须解决监控数据信息的纵向横向畅通和监控政策的统一协调,在此基础上,建立:

1.中央银行在目前计统司、稽核局、银行司、非银行司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部门的基础上,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中心。

2.省地县三级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包括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风险数据情况及信息监测预警网络,及时保证本系统的财务报表等有关信息传达给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在做出分析和评估后,再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3.在人民银行总行分行及监管司局内部要组织一个精干的小组负责研究和制定统一的监管政策和有关的监管法规,同时对各监管部门中带有交叉性的问题进行协调。

(二)预警系统警示种类及警示传导设置

人民银行总行及分行在对各商业银行机构的风险进行测量并做出风险评估报告的基础上,要及时向有关商业银行及其整个体系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提醒各商业银行及监管部门予以高度警惕,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和防范。根据风险的轻重缓急程度,预警信号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紧急预警三种,或者根据综合风险度M(X)设置六种警示,即无警、轻警、中警、次重警、重警和危机(参见表3)。

表3

警示临界线是根据金融风险波动的状况,通过一组反映风险状况分布的敏感性指标合并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即G[,1]、G[,2]、G[,3]、G[,4]、G[,5]、G[,6],由一组类似台阶的界线作为标识,对当时的风险波动状况发出预警信号,通过观察信号的变动情况判断未来风险的变动趋势。

我们从信用指标、流动性指标、经营指标、资本充足指标中选取了满足具有关键性、稳定性、敏感性和可测性的十三项指标为预警指标(参见表1)。并由(1,2)式得到综合风险度并结合实际, 可用上表(表3)来判断并预报风险情况,其中M(X)由数据代入(1,2 )式而得。

对各指标的临界值,首先按照各指标的状态区域概念确定,然后由有经验的专家根据各指标,历史上的风险强弱程度和系统风险因素分析以及总体运行状态加以修正,从而得到全国及各区域的总体综合风险警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_央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