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南细柳

(浠水县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 湖北黄冈 438200)

【摘要】目的:分析对脑胶质瘤进行诊断与分级时应用磁共振多模态影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5例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胶质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检查,获取多模态影像,对其检查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26例为单发肿瘤,9例为多发肿瘤,34.3%为低级别患者,65.7%为高级别患者,高、低级别患者的肿瘤瘤体、肿瘤水肿带rFA、rADC值比较有差异存在,(P<0.05)。结论: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有较大应用价值,不但可使诊断准确率提升,而且能够进行准确分级,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性依据。

【关键词】磁共振多模态影像;脑胶质瘤;诊断;分级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99-02

在临床上,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属于一种原发性的肿瘤,此种肿瘤一般没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时,常会与脑膜瘤、转移癌、脑脓肿等混淆,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1]。近年来,临床上将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应用到了脑胶质瘤的诊断中,此种方法由传统的磁共振检查发展而来,将人体功能、解剖、可能对人体功能造成影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可使脑胶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提升。本次研究对35例脑胶质患者的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检查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脑胶质瘤诊断与分级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呈现如下。

1.对象以及方法

1.1 研究的对象

在2015年1月—2016年8月这一期间因患脑胶质瘤进入我院治疗的患者中选择35例为此次研究对象,男性例数/女性例数=18:17,35岁~65岁,平均年龄(50±6.5)岁,所选患者均在相关临床检查下被证实为脑胶质瘤,已经手术病理学证实。入院时,有不程度的恶心、头晕、视物模糊、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存在,已将经心脏起搏器、除颤器、动脉夹等治疗、有人工关节植入、非钛金属植入、存在严重精神障碍等患者排除在外。已将此次研究详细告知患者,都同意参与。

1.2检查方法

所用仪器为MAGNETOM Avanto 1.5T MRI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完成磁共振检查的常规准备工作后,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对矢状位、冠状位实施常规扫描与增强扫描,扫描的相关参数如下:(1)T1FLAIR:TR是2000ms,TE是22ms,矩阵控制为320×192;(2)FSE-T2WI:TR是4500ms,TE是100ms,矩阵控制为256×256;(3)T2FLAIR:TR是9000ms,TE是140ms,视野是22厘米×22厘米。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传输到工作站中,对图像进行多模态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35例患者病变部位、大小、肿瘤数量、形态等进行确定,并对患者肿瘤进行分级,并对高级、低级患者的rFA、rADC值进行比较。

1.4 数据处理

本次以SPSS 20.0软件进行数学统计分析,其中,涉及到平均数由“(x-±s)”展开研究,百分比以“(n/%)”进行分析,数据之间进行客观比对后,若有差异性出现,(P<0.05)。

2.结果

2.1 分析35例患者诊断及分级结果

35例患者中,26例为单发肿瘤,9例为多发肿瘤,8例位于额叶,9例为颞叶,7例位于顶叶,5例位于枕叶,3例位于颞叶与顶叶的交界处,3例位于小脑。

FA图形:3例可见纤维束改变、推移,信号无降低,29例可见浸润,FA的值降低。ADC图像:17例瘤体有稍高或不均匀的型号,11例为等信号或者低信号,其余7例为稍低的型号。

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有12例(I级的有3例,Ⅱ级的有9例),占34.3%(12/35),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有23例(Ⅲ级的有3例,IV级的有9例),占65.7%(23/35)。

2.2 高级别与低级别患者rFA、rADC值比较

低级别患者的肿瘤瘤体、肿瘤水肿带rFA均较高级别的患者低,低级别患者肿瘤瘤体、肿瘤水肿带的rADC值较高级别的患者高,(P<0.05),如表1。

3.讨论

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是对不同功能的磁共振进行融合,将其应用在疾病诊断中的一种技术,能够同时对颅脑组织解剖结构、脑部代谢情况、脑部细胞功能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提供。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将此种技术引入到了脑胶质瘤的诊断中,不但可对脑胶质瘤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使脑胶质瘤漏诊、误诊的几率降低,而且能够对脑胶质瘤进行明确分级,对低级别脑胶质瘤、高级别脑胶质瘤进行区分。而应用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时,病理发展时间越长,分级就越高,在多模态影像中体现在ADC、FA值的变化中,ADC值越低、FA值越高,分级越高[1]。本次研究对低级别患者与高级别患者的rFA、rADC值进行比较,发现两者间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对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证实。另外,本次研究对35例患者实施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检查,对肿瘤个数、发生区域进行了明确。

综上所述,在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与分级中,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有较大应用价值,可明确病变的具体情况,使诊断准确率提升,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推荐选用。

【参考文献】

[1]滕宏伟,薛新潮,周静,等.磁共振波谱分析应用于脑胶质瘤分级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1(3):76-77.

[2]张毓婧.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9):1738-1741.

论文作者:南细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南细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