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加速度与地区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速度论文,经济增长论文,竞争力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3)03-0013-09
在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提高地区竞争力已成为各级政府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在地区竞争力研究中,如何客观评估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强弱是理论界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研究以综合加权的方法为常见。从形式上看,综合加权方法可以避免挂一漏万的错误,但是,这种方法却为评估的客观性留下了两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一是指标选取的片面性,不同的理论偏好选择的指标是很难统一的;二是指标间权重的差异性,如果说指标选择的统一并不容易达到,那么,在指标的权重赋予上,主观偏好的差异性就更显突出。在对一地竞争力的评估与分析中,主观随意性是不可饶恕的,它使得研究成果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与统一性。本文将通过经济增长加速度概念的提出,试图较好地解决地区竞争力评估中的科学性与客观性难题,为进一步解析地区竞争力问题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一、对地区竞争力的再认识
评估结果的分歧首先来自对地区竞争力概念理解的不统一,概括起来,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竞争力是综合经济实力。将竞争力理解为一国综合经济实力(也有人称之为综合国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学术观点,其中又以世界银行的观点最为典型,世界银行每年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主要依据对各国竞争力进行排序。为了更完整地反映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人们通常的做法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础上,各自选择一套有价值取向的评价指标,并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出各地区得分,据此排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位次。如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对我国城市综合实力的比较,采用的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子系统、15个二级子系统及51个具体指标构成。
(二)竞争力是经济增长能力。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定义国际竞争力为一国能获得经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能力,或者说是一国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一些国家可能很富有,却不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一些国家资源比较贫乏,通过高效的转换过程,可以极富竞争力。IMD比较注重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经济实力,即各国目前拥有的财富,评价结果往往是美、日、西欧等国排序在前。WEF更强调一国经济增长对提高国民财富的能力,即各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并认为一国的制度与政策对竞争力影响重大,因此新加坡、香港、瑞士等国家(地区)被WEF排在前位。
(三)竞争力是地区竞争优势。将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相联系的观点,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波特教授提出。结合我国的实际,樊纲撰文认为(注:参见《管理世界》1998年第4期樊纲文。),狭义地说,竞争力指的是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简单地说,是同样质量的产品具有较便宜的价格,所以,竞争力的概念最终可以理解为“成本”概念,即如何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同等质量的产品,或者以同样的成本生产质量更高的产品。因此,提高竞争力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改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樊纲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时间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还是靠“穷、土、后”等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仅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不能最终解决落后问题,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却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高新科技产业的必由之路。
有关竞争力的说法还可以举出不少,但最终都可以归于上述三种基本观点。以上对竞争力的不同认识虽然各有长处,存在的不足却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将竞争力与影响竞争力的因素相混淆。由于对竞争力缺乏权威与科学的界定,为了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现有的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大都存在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倾向,对竞争力的评估成为对一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竞争力离不开众多社会经济因素的支撑,但竞争力并不直接等于影响竞争力的社会经济诸因素,正如评估跑步运动员是否优秀,只需用速度一项指标来衡量,没有必要将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心理素质、教育程度甚至家庭背景等影响其成绩的众多因素都拿来与速度一起考量一样。这些因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运动员成绩为什么优秀,但决不能直接等于优秀成绩本身。将两者混为一谈,只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第二、用静态或相对静态指标说明动态的竞争力。力是物理世界的普遍现象,竞争力概念显然是希望表达一种存在于经济世界的“力”。根据牛顿力学原理,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力,竞争力的存在将表现为事物某种运动状态的改变,用描述事物状态或速度的量是无法表现竞争力强弱的。目前的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多采用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与速度指标,通过这些状态与速度指标的综合,可以较完整地反映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却无法科学显示一国或一地的竞争力强弱,这也是竞争力容易为综合经济实力、经济增长能力、地区竞争优势等概念所取代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地区竞争力应当在一地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上来把握。WEF与IMD也将竞争力定义为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但从评估指标体系来看,更多地是对经济增长能力而不是对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评估。将竞争力定义为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解决了与相关概念的模糊不清问题。经济实力,特别是人均GDP的高低,的确反映了一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只是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能力是经济实力与发展速度的统一,与经济持续增长能力有关,但不等于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后者是经济增长的增长能力;地区竞争优势是相比较而言的,是地区竞争力的力量源泉,但同样不是竞争力本身。
二、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加速度
地区竞争力评估是一项比较敏感的工作,由于认识的不统一,人们更愿意将地区竞争力看作是某些力量的综合,因此,在评估中,人们习惯于用综合指标群而不是单一指标进行度量。但是,正如本文已经指出的那样,综合加权方法是用形式上的客观掩盖了事实上的主观。导致人们这样做的另一原因,是在目前常用的指标体系中,并不存在可以直接用于度量一地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指标。经济增长加速度是本文专门提出来用于度量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描述经济增长速度的速度,是表明一地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主要指标,该指标具体构造如下:
■经济增长加速度 ◆人均GDP
图1 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持续增长能力
(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经济增长加速度是相对于基期年而言的,用于度量特定时间段内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大小,它与某一时间点上的加速度是有区别的,后者只有在经济增长速度函数存在的条件下才可能计算,点加速度对于描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并不有效。)
有了经济增长加速度指标,我们就能对一地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即地区竞争力进行客观的评估。地区竞争力评估公式(注:此公式的意义与经典物理学的牛顿公式类似,牛顿公式是用于描述物理世界各种力的基本公式。)如下所示:
F[,t]=M[,o]×A[,t]
在上述公式中,M[,o]是反映一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表明一地经济增长惯性的大小,根据国际惯例,我们选择人均GDP表示。A[,t]是相对于基期年的经济增长加速度。从图1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不一定有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强,两者是非线性相关的。
从竞争力评估公式可以看出,较强的地区竞争力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较强的经济持续增长能力。需要指出,竞争力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并不是同一回事,在相同或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竞争力差别主要由一地经济持续增长能力,也就是经济增长加速度的差异所致。
理论上还可以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不变,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度不是保持不变,而是逐年提高,地区竞争力也随之逐年增强。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时,地区竞争力与该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能力成正比,在表1中,基期年人均GDP同样为10000元的1、2两个地区,由于每年的增长速度不同,导致两地的地区竞争力明显不同。年增长速度为8%的地区2,2001年的竞争力指数只有1131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的地区1,5年后的竞争力指数达到了3117点。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的两个地区,由于增长速度的不同,在若干年后虽然达到了同一水平,但两者的地区竞争力是有差别的,经济增长能力较强的后进地区(如地区3)竞争力将明显高于增长能力较弱的先进地区(如地区2、4)。表1还告诉我们,经济增长速度与竞争力间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比例关系。
表1 经济增长加速度与地区竞争力
三、对31个省、市的竞争力评估
依据上述评估原理,我们以1996年为基期年,计算得到2001年全国东、中、西部各省、市地区竞争力的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01年度全国各省、市地区竞争力评估(注:有关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2年卷。)
从表2可以看到,在全国31个省、市中,地区竞争力指数超过1000点的省市有8个,其中超过2000点的有北京、天津与上海三个城市,超过3000点的只有上海市。就全国而言,竞争力指数超过1000点的省、市全部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些省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而且经济持续增长能力也高于全国。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而且经济增长后劲也不强。让人欣慰的是,西部地区的竞争力在整体上并不明显落后于中部地区,其中西部的西藏、新疆、青海、内蒙与陕西,经济增长的后劲均高于中部地区。然而中、西部地区多数省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且经济增长能力也十分有限,其中最弱的贵州与最强的上海两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10多倍,经济增长加速度相差1倍左右,而地区竞争力指数则相差20倍。
从纵向发展来看,北京、上海与天津这些直辖市的地区竞争力近几年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北京提升幅度最大。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目前仍然是最强的,地区竞争力指数始终保持在3000点以上,在经过97-98年的小幅下跌后开始平稳上扬。重庆在直辖市中竞争力是最弱的,只有全国的平均水平,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来,重庆的地区竞争力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下滑后开始出现反弹。
图2 北京、上海、天津与重庆的地区竞争力比较
图3 东部各省地区竞争力比较
东部沿海省市是我国地区竞争力较强的区域,其中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海南等省、市的地区竞争力近年来都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地区竞争力下降的省、市主要有河北与福建,海南省虽然竞争力基础较差,但近年来发展很快,竞争力指数几乎翻了一番。
中部地区的竞争力与西部的差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中部八省市,除湖北、黑龙江与后来居上的吉林省外,其它省市的地区竞争力大多徘徊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包括湖北与黑龙江在内的6省、市,地区竞争力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最快的数山西省,竞争力指数几乎下跌了一半。
西部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对西部12省、市的地区竞争力评估表明,不仅有为数不少的省、市地区竞争力超过中部,而且西部多数省、市的地区竞争力还表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竞争力下降的只有广西、云南、新疆与重庆。
图4 中部各省的地区竞争力比较
图5 西部地区竞争力提升的省市
图6 西部地区竞争力下降的省市
四、地区竞争力分析模型简述
评估竞争力不是目的,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地区竞争力通常是众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众多力量的综合,在此种意义上,我们更愿意将地区竞争力称作地区综合竞争力。由于有了对地区竞争力评估的客观结果,我们有可能对不同地区竞争力强弱的原因进行分析,正面回答一个地区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难题。应当指出,这种分析只能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完成,其实质是对评估结果(合力)与相关变量(分力)间的相关分析。与现有的多数理论框架不同,我们的评估与分析是分离的,评估竞争力强弱是一回事,分析竞争力强弱的原因又是另一回事,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地区竞争力模型既需要解决对一地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客观度量问题,又需要对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各种力量的贡献大小进行科学分析。因此,完整的地区竞争力模型应当而且必需包括两个部分,具体表示如下:
∑F[,i]=F=MA
不难看出,∑F[,i]=F为竞争力分析模型部分,F=MA为竞争力评估模型部分,从上述模型中还可以看出,竞争力评估与分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件事。在地区竞争力分析中,正确认识不同竞争分力的作用是提高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由于资料与篇幅所限,我们根据1996-2001年广东省21个地区的统计数据,运用本文提供的评估与分析原理,只提供深圳与广州两城市的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估与分析结果如下:
表3 1998-2001年度深圳、广州地区竞争力评估
从表3可以看到,深圳与广州两市的地区竞争力,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到2001年止,深圳的地区竞争力还略强于广州。但是,一个同样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广州这几年来,地区竞争力表现出强劲增长的趋势。
表4 六大竞争分力对广州、深圳地区竞争力的贡献
表4进一步分析了诸多因素对深圳与广州的地区竞争力影响。其中,制约广州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还是城市问题,“三年一中变”并没有让这座城市应有的功能获得根本性改善。而对于深圳,诸如“三来一补”的产业布局等因素,也明显制约了这座城市应有的竞争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