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升级之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_藏族论文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型升级之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孜藏族自治州论文,特色论文,之路论文,文化产业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面,川西北高山峡谷地区结合部,地形多为高原和山地。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辖18个县。人口约90万,其中藏族人口占78%,是我国除西藏自治区外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该地区经济长期以第一产业为主,三产比重约为5:3:2,城镇化率仅为24.4%。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9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4641元,在四川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甘孜州有发展经济、活跃市场、改善民生的强烈愿望,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多数矿产资源不宜开发,造成该地经济发展滞后,市场和社会发育程度都比较低。迫切需要在发展工业经济之外另辟蹊径,寻找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的新路。

      通过对甘孜州的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当地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甘孜州需要深入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推动特色工艺品从自然形态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利用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推动从单纯观光式旅游向以体验式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转型;发挥政府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等,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改善当地民生,并形成一条对广大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有示范意义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路。

      一、推动特色工艺品从自然形态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

      甘孜州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产品种类多,技艺精湛。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为例,目前,甘孜州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的民族特色技艺共22项,在四川20多个省市州中名列第二。

      特色工艺品是该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如甘孜州白玉县的金属制品(如法器和刀具),炉霍县的唐卡,荥经县(属雅安市,但其特色文化产品主要销往藏族地区,故一并叙述)陶艺沙器等。这些特色工艺品制作水平较高,销售状况良好,很有发展潜力。但问题是,其生产方式仍属于家庭作坊式,制作工艺简单,“点对点”式销售。要提高工艺品质量,扩大市场,形成规模经济,迫切需要从自然形态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具体来说,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品牌意识

      对于该地区而言,如何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溃产转换为当地品牌,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甘孜州和雅安市有一定数量的特色工艺品生产制作者为国家级或省级非遗成果传承人,但是,这种传承人的名号在其生产的产品中基本未得到体现,产品缺乏可辨识性。在现代社会,文化产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作人(或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东部发达地区在此方面的意识很强,如苏绣,在苏州镇湖镇苏绣博物馆展示的苏绣精品中,都明确标明作者;再如浙江龙泉的青瓷,每一个(套)作品都有某大师的制作标记,且包装中均有对该大师的细致介绍。如同绘画艺术一样,产品的传播往往是首先通过对作者经历和手工特点的介绍,再对产品本身进行介绍推广,这样的结合方式使得制作人与其产品相得益彰。然而,目前该过程在当地并没有体现,也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唐卡也应该如此。有人担心对唐卡进行署名标记会对神灵不敬,而遭藏族人反对,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藏传佛教文化产品都不署名,德格印经院中的部分经文刻板,为保证其质量,印经院便有意让制作人在制作时将自己的姓名刻在板上,以增加刻板制作人的责任感。这说明,藏传佛教文化传统并不一定排斥制作人署名。

      2.推进实用型产品向审美型产品转型

      少数民族地区工艺品的生产,起初一般都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目的。如陶艺砂器自原始社会起即作为烹煮工具等生活实用型产品而生产,金属工艺品则大都作为寺庙中进行宗教活动的祭祀用品而生产。而现代社会,消费者的需求早已不再仅仅停留于实用功能,工艺品更需要结合具有时尚和审美元素的设计,增加其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实现实用型产品向审美型产品转型。在此方面,调研中所参观的雅安市荥经县的陶艺砂器可成为一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案例。

      荥经县主要有两家制作砂器的企业:曾氏庆红砂器有限公司和四川省砂器艺术研究院。前者所生产的产品以砂锅、茶具为主,主要提供满足实用需求的产品;后者的产品规格较高,通过聘请专业设计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由传统煤窑烧制改为电气化运作,提高生产的可控性,生产出一批既保有传统砂器古朴、厚重特质,又具有较高现代审美价值的产品。据企业负责人说,该研究院(企业)所设计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

      这一道路虽然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但对于绝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人或家庭企业而言,要完成从实用型产品向审美型产品的转型过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推动旅游纪念品向现代家居生活产品转型

      目前,甘孜地区的传统文化产品已开始由旅游纪念品转向家居实用型产品。以白玉县河坡乡所生产的金属刀具工艺品为例,曾经佩刀为藏族男子的随身必备品,而如今长刀更多被作为家庭装饰的一部分体现其价值,目前其销售状况良好。

      但是,能够较好完成这种转型的成功案例并不多,文化产品仅仅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在出售,使用功能单一的问题广泛存在于藏羌彝和其他地区。游客往往是出于纪念、赠友的目的进行购买,严重束缚了文化产品的发展空间。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及品牌,开发与现代生活有高关联度的文化产品系列,是该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可喜的是,已经有一些企业家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在德格县举办的非遗产品展示会上,一家名为藏艺通的企业,展示了依托藏文化元素设计的箱包、垫子、礼品等时尚产品,令人耳目一新。

      4.由满足藏区市场需求,到适用于更大的市场需求

      在全球化时代,极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因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往往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特色工艺品的生产销售,需要在此基础上以丰富的产品类型和创意水平,开拓更广阔的现代市场空间。目前,甘孜和雅安的传统工艺品主要仍以满足周边藏族居民宗教祭祀和生产生活需求为主,导致其产品形态和销售群体单一,市场狭窄,广阔的全球市场空间亟待开拓。

      虽然在德格非遗产品展示会中的藏艺通民营箱包企业,以藏文化元素为基础对传统毛毡等织物材料进行创新,改良设计出相对新颖的箱包款式。但因其材质和款式与现代时尚消费趋势仍存在一定距离,这些产品是否能为市场所认同,尚待考察。以笔者之见,仍应该从一些稳妥、可靠的产品做起,如将牦牛皮、毛毡等具有原始粗犷风格的材料制作为地垫、桌垫等简洁风格的现代家居产品,可能会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

      5.由家庭作坊式生产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以甘孜州白玉县河坡乡的刀具制作户为例,从创意到选材,最后至生产,整个过程均由单一个体在家中手工完成,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并持续至今。且这些手工作坊大多比较偏远,没有宣传渠道,只能依靠固定的客户定期订货、提货的方式销售产品。此类家庭作坊式生产组织,固然有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其缺乏精细分工,生产效率低,创新动力不强,与现代市场营销完全脱节,市场空间很难拓展等弊端更显突出。

      要改变上述状况,急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例如在设计、营销和销售环节,引入专业和有实力的公司,与传统工艺制作者构成一个设计、生产和销售产业链,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以河北省蔚县剪纸为例,自1956年成立“蔚县特种工艺生产合作社”开始,蔚县剪纸便开始了规模化生产。上世纪90年代,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剪纸艺人逐渐开始建立规模不一的个人剪纸企业,而其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名气的剪纸厂家均实行的是设计、生产和销售部门合作紧密、分工明确的公司化经营方式。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产品产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有重要作用。

      6.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的开发

      目前,甘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的开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以素有“雪山下的宝库”等盛名的德格县德格印经院中经文刻板为例,作为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现存木刻印版30余万块。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已然成为了德格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品牌。但是,德格地区尚未出现由该品牌开发出的衍生产品。目前,国内多地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开发方面取得较好成果,如驰名中外、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目前,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上已形成了多类独具特色的衍生品,主要有陶瓷、玉器、刺绣、地毯、漆器、金属工艺品、饰品等工艺美术品,靠垫、丝巾、T恤、挎包等图案印制类产品,灯具、玩具和各种创意小产品等,且市场反响较好。借鉴上述发展方式,德格印经院的古雕板印刷技艺、唐卡和经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借助藏文化、佛教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和较强的知名度与感染力,设计开发出代表着藏文化精髓的多种衍生产品,如镇纸、挂件、加持纪念品等,充分利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不断拓展产业链。

      此外,还必须看到的是,要实现上述的转型,仅靠当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善于借助外力。以李连杰“壹基金羌绣帮扶计划”为例,其是一项旨在帮助灾区妇女就业和保护羌绣文化遗产的计划,通过长期购买和帮扶羌绣产品,羌绣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而且产品创意、设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甘孜地区可借鉴此方式来帮助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的开发。

      二、利用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推动以体验式为核心的文化旅游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川、滇、藏、青四省六地交界处,是历史上民族频繁迁徙的走廊和茶马互市的中心。作为传统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域,也孕育了享誉世界的名歌《康定情歌》和享有“东方伊利亚特”之称的《格萨尔王传》等最亮丽和耀眼的康巴文化。同时甘孜州也是藏传佛教派系保留最全,藏族文化典籍、文献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作为藏区三大文化中心的德格县更是素有“藏族文化宝库”之称,甘孜地区恶劣多变的自然险境,也造就了人类战争史上的长征奇迹。纵贯全境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形成了甘孜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东部地区拥有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该区内被誉为“蜀山之王”的贡嘎山是享有盛名的国际高山探险圣地;海螺沟以亚洲东部低纬度和低海拔冰川、高温沸泉、原始森林为主要特色,宽1000多米,直落1080米的大冰瀑布举世罕见;跑马山因一首《康定情歌》蜚声海外。加之高山湖泊木格措景区、伍须海景区、人中海景区等,共同构成了该地集雪山、温泉、森林、冰川、湖泊等地貌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南部地区拥有“最后的香格里拉”、“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之一”、“最美的地方”等美誉的稻城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且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截至2010年底,甘孜州拥有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奇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康巴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织呼应,共同造就了甘孜地区独特神秘,且极富观光和艺术魅力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具有极强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但对消费者而言,商品、服务和景点是外在可观的,而体验是内在感受的,通过其内心的情感交汇、感性思维和知识储备等共同作用形成。这种个体独有的文化体验是引导消费者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藏羌彝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寺庙文化、藏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最原始、最淳朴的文化价值缺乏符合现代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便捷、时尚和娱乐元素,文化产品在文化体验与文化认同方面吸引力不强。笔者认为,该地区由于文化和生态资源拥有很强的独特性,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打造带有独特体验价值的体验式旅游项目显得十分必要。

      体验式旅游,从旅游目的和旅游成果上可以大体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探访和体验当地独特的生活方式为目的。针对这类需求,可以设计对当地传统手工业制作家庭、藏羌彝各类博物馆、高原民居、藏寨群、藏传佛教寺庙等探访服务,以亲身体验该地区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二是强调深度学习与交流,重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沟通、理解和学习的过程。如荥经县云峰寺的禅修,德格印经院的印经过程,藏民原始传统的生活方式,唐卡的绘制传承及其文化内涵等,均可作为此类旅游项目的载体。同时,还包括一些具体活动的体验,如跑马山可以藏文化为依托,设计一些具有神圣感和传统宗教色彩的爱情仪式,增加深度体验感。三是主题旅游,强调旅游线路的相互关系、旅游产品的互动开发等。目前该地区可形成主题游的种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秘境探险。藏羌彝地区处于我国的二级阶梯,具有丰富的地形地貌、多变的环境、错落的风景层次以及多样性的生态,如雀儿山的险要垭口、玉隆拉措的高原湖泊风光、从德格到白玉地区起伏盘旋的高原丘陵、理塘巴塘周边开阔的草场,以及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沿途所体现的山川之美,均在该地区有着非常集中的体现,这样的景色与路线安排带给游客奇妙、神秘、变幻的丰富感受是其它地区所不能及的。

      2.茶马古道。这一区域中的雅安、康定、甘孜、德格、白玉几县市,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极具历史、人文和经贸价值,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现有的经贸功能都具有极为鲜明的特点,值得进行深入挖掘,打造成茶马古道与藏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一个旅游主题。

      3.寺庙文化游。甘孜州的各大寺院对于藏传佛教的确立、传播和规范起到非常突出和重要的历史作用,是藏传佛教在中国积累极为厚重的一个部分。寺庙文化、寺庙经济以及寺庙的运营方式都值得游客进行了解、观赏和体验。如作为藏文化、科学、艺术综合传播的八邦寺,目前仍保持学院机制招收学徒,是传统藏传佛教寺庙教育非常典型的代表;结合了印度风格的白玉寺,有着区别于其他寺庙的独有特征;作为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的德格印经院,亦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枢纽所在,至今仍使用最传统的藏纸、藏墨和经板,虔诚的印制工人边膜拜边进行经文和唐卡的印制,极具传统宗教色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凡此种种,构成了一条以藏传佛教寺庙为主题的寺庙文化路线。

      

      

      4.藏民族生活形态游。甘孜州是除西藏外,我国藏民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保留着藏民族最原始、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里的藏寨、高原民居、手工作坊等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宗教传统和生产活动方式等,可以作为一种“藏民族生活形态主题深度游”进行开发。

      5.红色游。该地区的红色游与井冈山和延安的红色游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印证了当年红军经历的惨烈战争(飞夺泸定桥)、恶劣多变的自然险境下极为困苦的生存状态,以及极大的文化沟通障碍。沿着红军走过的道路,在整个区域设计各类文化旅游项目,以体验和感受红军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各类艰难险阻,建立一个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地。

      三、发挥政府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加强规划指导

      加强政府规划指导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整体性和长期性。由于该地区奇特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聚居的人文环境,以及长期包括了宗教传承在内的精神内涵之间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性,决定其必须着眼于文化资源、自然生态、精神内涵等方面的整体性保护与开发。这不仅是促进区域文化经济与自然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可以形成区域内各类文化产业业态间多层面的交汇、碰撞和联动发展,具有长期性的意义。

      围绕以上,政府要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治理理念层面,以探寻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宣传和倡导一种整体价值理念,并与城镇化整体并行来开展此项工作。以这种不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独特的发展信念,让社会意识到藏羌彝文化的意义,并激发消费者探索欲望和吸引投资者对该地区的关注。而同时政府整体性规划目标的实现,更应该在实施层面做深、做细。首先,项目的选择应该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规划的目标追求相一致,可以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目标追求概括为“文化星火计划”,该计划是以体现特色文化核心内涵的小、优、特企业、个体、活动、产品为重点,借助一定的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以市场为依托,对这些文化产业予以帮扶。其次,应不应该扶持,是否优先扶持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有利于文化传承;二是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促进就业;四是有利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

      鉴于此,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支持的项目应该是:重点支持当地文化产品品牌化;重点支持传统文化产品向有现代需求的现代文化产品转型;重点支持主题、个性化的旅游路线;重点支持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销售方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营销方式转型;重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开发;重点支持特色节庆展览;重点支持人才引进和培训。

      2.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

      藏羌彝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与提高居民素质相结合,使其不仅是在探索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而且是在探索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路径。

      (1)提升居民的积极性。藏羌彝地区的民众由于长期与外界交流甚少,且由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等不同,在与内地游客沟通、交流和心理接受度上仍存在一定的障碍。故宣传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调动当地民众的积极性是一项基础任务。

      (2)加强培训。该地区除唐卡绘制有部分培训外,其他如法器、刀具等的制作均缺乏相关内容。应注重培训基地的建设,让当地生产者接受现代知识,加强产品生产与现代市场和技术结合的理念,这些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

      (3)创造一个与现代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相适应的环境。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地生活环境的优化,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营造,都是增加该地区与外部的接触与交流,吸引更多外部游客,促进现代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形成的必要条件。

      3.吸引和激活社会资本

      通过各种途径,设立各类型扶持资金进行产业化运作,以多元投入替代政府的单一渠道投入。针对不同类别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扶持。动员各类社会资本对该地区的文化发展进行有效地投入,加大国内与国际市场拓展力度,例如壹基金与路易·威登的合作。壹基金通过长期购买帮扶中心的羌绣产品来帮助阿坝州内的羌族家庭,此前壹基金通过自身平台优势,成功推介羌秀与国际奢侈品牌路易·威登产品的结合,为羌秀建立和拓展了新的海外高端销售渠道。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1)财政支持。政府财政对于该区域项目的支持,应实行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资金划分。设立专项扶持引导资金,对藏羌彝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扶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要在文化、旅游、商业和教育几个行业与部门进行重点扶持与培育,包括对当地群众的教育培训和文化提升,以更好的姿态面向外部市场。

      (2)推广与推介。调动政府行政及新闻宣传的各种资源和手段,对当地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推广平台,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宽并丰富推广、推介渠道,加大推广力度和广度。同时注意结合如西部博览会等地方重大活动来进行推广。

      (3)加强研究。建议建设藏羌彝文化经济研究院。及时、动态、长期的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增量及最新经济要素进行的跟踪、分析与研究,将区域经济、民族经济、特色经济与经济形态市场和消费相关联,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决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4)建立项目协调机构。建立合作平台,建立沟通机制和渠道,建立资源配置的科学方法,合理利用各地资源,做好跨省、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工作。

      (5)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有效利用政府资源,尊重地区内产业的客观性和阶段性,强调硬件建设要实时、同步和配套,对硬件投入要慎重,避免扎堆盲目投入,避免“园区热”现象。

      (6)基础设施建设。改良路况,完善交通,加强该地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旅游环境。

标签:;  ;  ;  ;  ;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升级之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_藏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