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策略(二)_教学评价论文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策略(2),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验教学论文,高中物理论文,策略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卷的命题

根据双向细目表,就可以进入A卷试题编制。因能力是本测量的唯一目的,所以在编制试题时应遵循一个原则——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待测能力得以发挥。基于这个原则,在A卷命题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第一,题型的选择应与能力层次的具体内涵相统一。一般地,如无特殊要求,尽量使用开放题型。例如在测试观察能力的A卷中,当以反映观察能力的敏锐性和细致性目标为重点、观察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细节特征为物理能力层次取样,来命一道观察乒乓球下落与反弹的题目时,若采用判断或选择题型,则可能会对学生有所提示,从而难以客观评价此层次的能力水平。

因此,本题选择开放形式就更加合理:“观察三次教师演示的乒乓球下落实验,记下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并指出主要现象是什么。”

第二,A卷题目中不要介入与A卷所测物理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当这些能力密切相关时,应特别予以注意。如用实验来测试观察能力时,就不应介入实验操作能力;因为对实验观察来说,实验操作仅是实现实验观察的前提条件。测试观察能力也不应介入抽象思维能力,因为观察中的思维属于具体思维,它与抽象思维有质的不同。如果这些问题处理得不好,A卷的区分效度就要受到质疑。

第三,为了便于对A卷测试结果进行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分析,A卷中的一道题目一般不宜兼顾所测能力的不同层次。在上表中,如果考查“应变实验中突发情况”这一能力层次时,若同时又包含了对“基本工具的使用”的考查,那么对基本工具的使用水平将影响应变能力的表现,因此就将不能判断出该能力层次的真实水平,也将无法区分到底是哪一层次的因素影响了该题的成绩。这也正是在命A卷试题时该题采用问答题,而不采用让被试进行实际操作的原因。

第四,编制试题时,语言叙述应简单易懂,从而排除因阅读能力的不同给所测能力带来的干扰。试题中问题的关键处要给予提醒,防止学生因读题不仔细而影响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在“各种”和“主要”两个词下都标注了波浪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五,A卷各题的单位分值的确定。一般地,在确定时要分为固定计分点和非固定计分点两种情况。前者设在学生必须实施能力的地方,如设计实验表时每栏表头内的单位;后者设在学生自由实施能力的地方,如解答开放题型的过程中。同一题可同时含有两种计分点。各题中的,有较好可行性的可取0.3。

另外,由于学生对能力试题不熟悉,施测过程与试卷评价也与平时常见的测试不同,所以A卷命题时还要注意试题不宜太难。也就是说,被试使用与双向细目表中既定的能力教育目标相对应的行为来完成与既定的能力层次取样相应的具体任务时,并不感觉十分困难。否则可能由于学生的情绪而影响能力水平的发挥。

K卷的命题

对每一份A卷,都应至少有一份相应的K卷。K卷命题应该全面覆盖A卷所用到的物理知识。为此,先根据被试解答A卷各题时可能用到的知识,列出各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细目及运用知识的水平或程度;再将各题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合并,简化成一个总的知识点一览,并确定各知识点的最高(难)运用水平;最后选择适当的几种题型,将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纳入其中,完成命题。对K卷命题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可采取下面的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为了防止K卷试题对A卷试题的暗示作用,K卷中不宜出现与A卷中物理条件、物理现象和过程都一样的题目。A卷中一道题常涉及多个知识点,在K卷编制时要注意把它们分散到几个题目中去,并把试题的编号适当调整,使其和A卷使用这些知识的顺序有所不同。

第二,对学生已经理解且A卷中要求不高的知识,K卷可不予处理。例如,在测量观察能力时若设计了这样一道A卷试题。“将水注入一个无色透明的厚底玻璃杯。在暗室中,让光从不同角度入射到杯内的水中,观察现象并写出你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在这里,各种颜色和光的直线传播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知识,因此在K卷中就不必再考查。但考虑到学生在解答开放题时,可能会用到反射、折射、反射角、折射角、色散等概念,因此这些概念都应纳入K卷命题之中。需要指出, A卷中采用开放题型时,需要估计题目可能的答案,找出其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再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命题。当估计有困难时,宁可将知识运用的程度适当做稍深稍广的扩展。

第三,若A卷中涉及到学生未学过的知识,K卷中一般可不予处理。因为A卷中出现的未学知识大体属于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还不至于影响能力的发挥;二是这些未学知识已在A卷中直接给出容易理解的定义,这将使所有被试都处于“刚刚接触”这一相同的基础上,这样,由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而对能力测试带来的影响就等于已经被排除了。例如初中二年级没讲过“振动”概念,在初二学生的观察能力 A卷测试题中,若以振动来命一道检测观察物理过程和现象的全面性这一能力层次的题,就可采用如下处理方式:在题目的开头给出“将一竖直悬挂的弹簧小球拉伸或压缩,松手后你看到的现象就叫振动……”这种描述性的定义,使学生一看就懂,相当于已达到知识点,而不用再在K卷中进行测试。

第四,关于实验能力测量中操作技能的处理。实验能力的测量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操作技能,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无疑会影响能力测量。但如果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优之后再等价排除其影响,则要求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实践上也有很大困难。考虑到技能可在知识和能力之间起中介性作用,我们把学生课内学过的操作技能划到知识一边,作为K卷的内容;把未学过的技能划到能力一边,作为A卷的内容。对于心智技能,也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式。

A卷和K卷的命题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测量了。

关于能力测量的组织

首先测试K卷,再组织K卷达优者测试A卷。K卷测试过程与一般的知识考试没有区别。而A卷测试必须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才有意义,因此需要寻找让被测者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方法。为此,我们选择了要求每个被试将试卷中所有试题全部做完并记录自己所用时间的定量计量法。学生参试时间从教师宣布“测试开始”起,到个人交卷止。若测试中有教师演示或统一解释等教师活动花费的时间应由教师记录,不计入t。严格地说,虽然在教师演示成统一解释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观察思考,但是为了将本次测量和与本次测量等价的A卷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实测中我们暂采取了这种方式。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需让他们明了开放题的解答要求。因此,在学生答题前,主考教师要给他们讲清解答试卷的注意事项,特别是提醒学生注意画波浪线的字词,并讲清能力测试与一般测试成绩评定方法等方面的区别。测试结束时,提醒并检查学生记录自己的参试时间。

物理观察能力和物理实验能力的A卷测试中不可避免地有要求教师或学生操作的内容。因此在测试前,主考教师必须仔细阅读试题,理解要求,准备仪器,并试做其中的实验。在A卷施测现场,主考教师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演示操作,不要有超出要求的动作和对学生解答该题有暗示性的行为,同时注意记录演示占用的时间。由于操作题的测试需要现场打分,因此参加评定的人员必须在测试之前十分熟悉评分标准,并在预先制订的便于现场观察与随时打分的记录表上当场打分。若人手不够,也可以通过现场录像把参试学生的操作过程记录下来,然后据录像评分在某些操作题的测试中,还需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A卷的评定

为了尽量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在A卷的评定中还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第一,知识运用有错误但并不影响能力的正确施用的,可不扣分。例如在观察能力A卷的某题中要求“观察教室里的石英钟,并写出观察到的所有现象”,有考生的答案是“表盘发黄光”,“发光”属知识运用错误。但不影响对颜色的观察,因此可不扣分。

第二,正确运用所测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可不给分。如上例中,有学生回答“钟表受一对平衡力”,这显然属于思维能力的运用,不是观察结果,故不记分。

第三,语言表述虽不规范,但意思还可以清晰理解的,应按照得分点给分。例如“观察乒乓球下落的各种现象”一题中,答案中有“乒乓球刚着地时弹得很高,以后就一点点下降,直至最后着地不动”的表述。答案中虽未指明第一次弹得“最高”,也没指明弹起高度逐渐下降,但从其表述中可以清楚看出这些意思,因此,该答案按四次正确运用观察能力处理:“刚着地时弹”、“很高”、“一点点下降”、与“最后不动”,可以得

在实际判卷时,常常会碰到一些意料不到的答案,对此应依据能力测量的目的进行具体分析后判断。例如,在解答观察能力A卷“写出你进入考场时讲台上放置的物理仪器”一题中,有的同学将符合题意的仪器写出后,又写了“乒乓球、气球、手电筒”等。考虑到,本题目的是考查观察习惯,该考生多答的这些内容说明他具有这种习惯,应该给分;但由于乒乓球不曾在桌上放过,所以对该项

根据上述标准和注意事项,即可对A卷进行评定,学生能力等级则通过答卷质量和速度计算得出。

附录:A卷试题 物理实验能力的测量(能力卷)(注:阎金铎,续佩君.物理能力测量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2-154.)

答卷注意事项:

1.尽量让你的答案体现出你现有的物理实验能力。

2.用钢笔或圆球笔在附纸上做答,标清题号,不抄题。

3.仔细审题,理解后再行做答。

4.答卷语言要简炼,但表述要清楚,实验中注意安全。

5.注意在全卷做完后填写答卷所用时间。

一、测量自己桌上小烧杯中水的质量与体积,并记录杯的质量与水的质量、水的体积V与你做此题所费时间t。

二、用直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面积时,若各次测得的长为18.30cm,18.29cm,18.25cm,18.32cm,18.30cm,测得宽分别为12.65cm,12.70cm,12.68cm,12.72cm,12.72cm。请将所有数据和本实验的实验结果全部列入一个表格,并将表中各项填好。

三、物理实验一定会产生误差。请你尽量说出:用黑板上挂的电子表(该表为一方形表盘、圆形标度的电子表)测量物体从A点匀速运动到B点的时间,其可能产生误差的各种具体原因,并指出你认为哪些是主要原因。若某学生所测数据如表4所示,试指出这组数据存在的所有问题。

表4

试验次数1

234 5 678平均值

时间/s59

58

60

45

59.55 58.85 1

5950.05

四、按下述步骤操作并记录:

1.从桌上找出铅笔(或毛笔、圆珠笔),乳胶管、剪刀。

2.剪下<1mm宽的一小节乳胶管。

3.将笔的两端放在水平伸直的两食指关节上,然后两手呈半握拳状(如图1)。

图1

4.两食指缓慢地相向移动至相遇为止。

5.在笔上确定两食指相遇的位置:以食指的接触点为轴,转动左手,同时前伸拇指,使拇指右侧的外沿和触点对齐按在笔上,腾出右手确定两食指相遇的位置。

6.将剪下的乳胶管套在两食指相遇的位置上。

7.测定并记录该位置与笔上已有标记之间的距离。

8.写出:你对上述哪一步操作感觉最不方便,并试提出你想到的各种改进方案。

五、若你在实验中突然发现下述情况,试写出你想到的一切解决办法:

1.在第二题实验中,书外侧的两个角均己严格磨损变圆。

2.如图2,弹簧秤的指针不能回到零点,总停在刻度线0~25N之间某一刻度的位置上。

3.在用小木桌和沙子演示固体压强的实验中(如图3),木桌的一个脚突然折断。

六、请写出你想到的一切切实可行的代用品。

1.在课外小实验中,需量取150mL水,但没有量筒。

2.课堂演示阿基米德定律时发现溢水杯已被损坏。

七、阅读下面的小实验,然后写出实验目的、仪器、步骤。

“前面讲了几种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C。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用下面的简单的实验方法求出来。像图4那样,先通过物体上的任一点A用绳子把物体挂起来。当物体静止时,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知道,所受的重力一定跟绳子的拉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上。用铅笔沿绳子在物体上画出竖直A。再通过另一点D用绳子把物体悬挂起来,当物体静止时,同样可以知道,物体的重心C一定在通过 D点的竖直线DE上。既然重心C在直线AB上,又在直线DE上,所以AB和DE的交点C就是物体的重心。同学们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求出。”

图4

八、设计一个测定冰糖(或水果糖)密度的实验,请写出实验原理与步骤(含操作要点)。

九、从桌上找出相应工具和材料,将3个木螺丝在,标出的位置上拧入木板,将 4个机螺丝穿过木板的孔用螺母上紧(图5),记录你所用的时间。

图5

标签:;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策略(二)_教学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