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研究&以上海市城市老年人为例_上海体育论文

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研究&以上海市城市老年人为例_上海体育论文

城市老年人余暇生活研究——以上海城市老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城市论文,余暇论文,为例论文,老年人论文,老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有关老年人参与余暇活动的讨论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活动被认为是老年人社会活动与生活满足感之间的一种积极关系。只有一个积极参与余暇活动的人,他(她)才是幸运的并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本文根据调查资料,对上海老年人余暇生活的形式、内容、特点和质量等作一分析。

一、关于老人余暇生活的讨论

余暇活动应该是老人力所能及、愿意去做并能有益于老人身心、使老年人愉悦并得到享受的活动,即用于自学、创作、兴趣爱好、户内外活动和社会交往以及静养休息的时间。老人退休以后的生活和余暇时间的安排,一方面与其健康状况组合在一起,这首先是指体力上具有参加相应活动的良好基础,而慢性疾病(如行走障碍)常会使从事家务以外的活动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没有可能。另一方面,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形态也取决于经济要素(购买力)、社会状况、家庭情景、性别、早期的体力活动水准和社区所能提供余暇活动的内容等因素。

一般认为,现代社会的余暇生活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物质特点,包括用于娱乐休闲相应的自由时间;二是社会特点,余暇生活应当成为社会的基本需求;三是制度特点,余暇生活将得到现行社会制度普遍的承认,并由相关的行政单位和社会组织帮助在群众中普及、实施。如果说余暇时间是发展现代余暇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在全体民众当中普及一些娱乐方式更是基本因素。

从另一个层面看,人类的生活行动大体可以分为三次行动:“一次行动”以维持生理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睡眠、饮食和日常起居等;“二次行动”以获得和维持生活基础为主要目的,包括工作、学习、家务劳动等;“三次行动”以维持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目的,包括交际、休养、文化娱乐活动等。人类生活的时间结构也依此而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学中,往往把能获得收入的活动称之为工作,反之,则被称为余暇时间,即非工作的时间为余暇。但是由于用于做家务、照料婴幼儿及子孙的时间将节约雇佣钟点工、保姆等的隐性成本,因此,一般不能将家务、照料婴幼儿笼通地看成是余暇活动的一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上海老年人的生活时间结构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用于一次行动的时间无明显变化;在二次行动中,用于工作的时间明显减少,而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则有所增加;用于三次行动的时间大幅度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模式已由工作型转入余暇型。根据参加某项活动所需的认识、情绪、体力的参与程度,可将老年人的余暇活动划分为四个层次:

(1)参与程度最低的一个层次是放松休息活动,包括休息、 打瞌睡或独个儿养神。这一层次的活动不算社会活动。静养休息时间过长,会导致老年人余暇生活单一枯燥。

(2)第二层次是“消遣”,包括读书、看电视、 与人聊天和从事琴棋书画等个人爱好。尽管这一层次活动需一定的认知和参与,但对其的要求并不高。据资料统计,我国老年人的余暇活动大部分属于这一层次,是老有所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3)第三层次是“发展”,比前面两个层次对精力、 认知的参与要求高一些,特别是对认知的参与要求更高一些。这一层次的活动包括认真看书、旅行、参加志愿者协会和参与集体文化活动。其中大部分活动需花费较多认识、精力和体力,属于老有所学范畴,甚至有的老人完全沉浸于这些活动当中。

(4)第四层次是创造性活动, 包括很多老人作为专任职业而从事的各种活动,如写作、义诊等。这部分活动多属“老有所为”的范畴。

在上述四个层次中,参与第二、三、四层次余暇活动的社会成员互动频率较高,有利于老年人在精神上、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各部门应为其提供相应的物质设施,予以支持。总之,余暇活动应该是老人力所能及,愿意去做并能有益于老人健康,使老年人身心得到享受的活动,也即老人用于自学、创作、爱好、户内外活动和交往以及静养休息的时间。

二、当前老年人余暇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当前城市老年人余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主要表现在以适量体育活动形式为主的轻松体力活动,以读报看书、看电视、听广播等为主的精神文化活动,以短途旅游为主的休闲活动。从整体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老人的个性化发展,他们的余暇生活正在日趋多样化。

(1)与体力运动及体育有关的余暇活动。 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的频率是与其所受教育、职业、收入、家庭状况、性别、居住地点和年龄密切相关的。近几年来,由于上海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全民健康活动,使得参与适量体育活动的人数显著增加,特别是年龄在60—70岁的老年人中,从事与体育有关活动的人数在迅速上升。在这一年龄段的人口中,参与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成了一种大众化现象。然而,1998年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在高龄老人组当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呈逐步下降趋势。这不仅反映了年龄的作用,因为一般而言,人到70岁以后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将会下降;而且也是一种代际转变:老年人较少从事体育活动,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喜欢体育,而是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在年轻时就很少从事体育活动。

与体育这一概念紧密相关的范畴是“去公园”(散步、做操、体锻或会见老朋友等),这是老人余暇活动的另一种模式,这一活动在高龄老人群组中有增长趋向。年龄在60岁和80岁之间的老年人中,每天都去公园的人数比例在直线上升。

在男女比较中,更趋明显的是男性老人一般要比老年妇女具有更高的体育活动积极性。在退休的年龄组当中,男性老人参与体育活动要明显高于老年妇女。在城乡比较中,一般而言,城市居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显然更加积极一些,但他们在生活中接触体力活动的内容明显少于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是线形的。在接受调查的人中间,那些文化程度为中小学毕业的人,相比较而言较少从事体育活动,而且从频率上说,他们也较少出现在某个公共体育场所。在调查中,相对较年轻的老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特征反映在参与体育活动上的差异,要比老年人更加明显。传统要素(如社会阶层、性别)对于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水平来说不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似乎是他们年轻时候,是否或者在何种程度上喜爱并将体育活动纳入自己的生活。

(2)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趋向富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他们越来越追求并渴望与时代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情趣更高雅的,融娱乐性、知识性与自身健康发展为一体的文化活动。然而,由于现实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实际上当今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贫乏,大多数老年人除了参加晨炼,就是家务劳动,看看电视。另外,有部分老年人自身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不少人喜爱短线旅游、登山、游泳、气功、钓鱼、球类活动,还有的爱好书画、收藏、跳舞、花鸟养殖,却由于年龄偏大,行动不便,又缺乏就近开展群体活动的场所,所以他们的余暇活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从老年人享有的余暇时间量来看,据抽样调查数据,老年人自愿地用于身心享受和个人发展的余暇时间量占全部时间的21%。从老年人对余暇时间的利用情况看,有10%的老年人不进行任何余暇活动,而大多数老人对余暇时间有所利用,其中看电视的老年人最多,达89.7%,平均每天看1小时57分;其次是读书报、杂志,比例占58.37%,人均每天49分钟;再次是收听广播,比例占51.8%,人均每天43分钟;在余暇时间进行宗教活动、文娱活动的比例最低,分别占5%与12.6%, 人均每天4分钟与10分钟。统计数据还表明,平均每位老人开展3.3项余暇活动。

表1 老年人兴趣爱好分年龄组比例 (%)

兴趣爱好/年龄组

60-64 65-69 70-74 75-79

读书看报36.230.0 29.524.4

书法诗画2.3 2.3

3.8 2.9

下棋打牌19.621.2 19.014.9

种花养鸟12.613.2 11.28.9

听音乐 24.720.6 21.316.2

看电视 77.672.3 64.556.8

看电影 8.1 4.9

4.5 3.1

唱歌跳舞4.5 2.5

2.4 3.1

戏曲表演8.4 9.1

8.8 5.8

体育锻炼35.434.7 33.531.7

上公园 14.719.2 17.213.3

收藏鉴赏0.9 1.2

1.6 0.4

摄影1.2 1.4

1.8 0.2

旅游7.0 6.9

4.5 2.9

垂钓3.2 3.1

2.6 2.0

与人聊天36.834.7 39.638.8

兴趣爱好/年龄组 80-8485-8990-94

读书看报 21.0 17.0 18.5

书法诗画 2.0 1.0

下棋打牌 11.5 12.0

种花养鸟 7.1 4.0

11.1

听音乐17.1 15.0 7.4

看电视56.7 41.0 44.4

看电影2.4 1.0

7.4

唱歌跳舞 1.2

戏曲表演 5.6 11.0 3.7

体育锻炼 21.8 18.0 14.8

上公园9.9 9.0

收藏鉴赏 0.4

摄影 1.2 1.0

旅游 2.4 3.0

垂钓 2.0

与人聊天 38.1 37.0 29.6

资料来源:1998年上海市老龄委调查资料。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将活动内容进行了排列。对活动种类的编排出自于我们对各种要素分析的结果。在比较中,注意到了在调查问卷按年龄编排中出现的差异。

从余暇精神文化活动内容看,老年人的余暇活动是以个人的居家活动和就近户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兴趣爱好相对比较集中于看电视和听音乐,老人们对此项活动的参与率高达84.6%,散步逛街的参与率居第二位。感兴趣人数较少的是书法绘画、棋类牌类、摄影集邮、打猎钓鱼、参加比赛,比例仅占2.3%—6.0%。由此可见,老人余暇活动内容层次不高,以消遣为主,而且比较单一。

表2 上海市老年人参与各项余暇活动比例

项目 体育锻炼 散步逛街

参加老人比例 48.3% 70.3%

项目 看电视、听音乐 看书报、杂志

参加老人比例 84.6% 44.3%

项目 听戏和弹奏乐器 参加舞会、卡拉OK

参加老人比例 21%1.5%

项目看电影和学习书法绘画编织、做衣服

参加老人比例

5.2%

18.8%

项目

玩游戏、扑克、麻将 种花、养动物

参加老人比例

25.7% 18.8%

项目

本市参观游览

出门旅游

参加老人比例

19.7% 18.5%

资料来源:《上海市代际关系与家庭互助调查数据汇编》,上海市老年科学研究中心1997年3月。

(3)老年旅游业的兴起。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参与团队旅游或者和家人一起外出度假。由于老年人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充裕,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提高,开展远程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潜力也越来越大。同时,老年人的阅历丰富,对异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另外,基于一种怀旧情结,老年人大多希望重游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只要价格适当,旅途舒适,且有医疗保障,老年人旅游市场必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很多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用平时积攒下来的钱,出门甚至出国旅游,他们一般乐意接受随旅行团或结伴同游。然而调查表明,在上海,老年人只占旅游者总数的5 %。原因一是由于相对较贵的旅游价格,二是由于上海很少有旅行社专门组织老人旅游团,导致老人和青年一起混游,往往力不从心。加之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也与青年人有所不同,因为旅游中老年人不需要太多的刺激和喧闹。为了鼓励老年人更多地参加旅游,建议旅游社可设计一些集中游览、节奏较慢的“短线游”,避免疲劳游,并在旅途中配备必要的医务人员、细致入微的导游或服务人员以及常用或急救药品。

表3 分年龄老人参与旅游的比例

年龄65-69岁 70-74岁 75-79岁 80-84岁 85-89岁

近三年旅游过的比例 4.8% 8.1%4% 1.3% 0.5%

资料来源:《上海市代际关系与家庭互助调查数据汇编》,上海市老年科学研究中心1997年3月。

三、老年人参与余暇活动的主要特点

从老年人开展余暇活动的动因来看,为了丰富生活而参与活动的比例最高,达32.6%;其次是为了增进健康,占19.1%;再次是为了消磨时间,占16.1%。刻意追求人际交往而进行兴趣爱好活动的比例极小,仅占0.4%;漫无目的的比例也较小,占6.8%。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一起进行兴趣爱好活动的频率最高,达26.3%,其次是独自活动,占18.9%,再次是与邻居一起进行兴趣爱好活动,占16.4%,与老乡、老同学一起进行兴趣活动的比例极小,分别占0.3%与1.5%。因此,未来安排和组织老年人余暇活动的重点应当注意向老人与家庭成员组合的状态倾斜。

从老年人对余暇生活的自我感受来看,有45.7%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不很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仅占5.7%。 不满意原因中埋怨自己身体不好的比例最高,占14.2%;抱怨没有时间开展活动的和无合适伙伴一起活动的老人也占一定比例。有22.2%的老人希望社区在邻近多开办老人活动室,有8.4%的老人要求政府积极办好各类老年学校。 根据老年人余暇活动的动因及其特点所进行的各种调查研究及获得的数据,下述几个有关老年人余暇活动的特点显得特别清晰:

(1)余暇活动的总量问题不能完全按照年龄来勾画。在60—70 岁的年龄组中,可以发现有一个略微提高的活动水准。但在涉及所有余暇活动的总量方面,各人口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是微弱的。然而,在涉及到专门余暇活动的内容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比较年轻的老人在谈到余暇活动的范畴时,较多地提到了“影院和舞厅”,“大规模娱乐活动、音乐会和戏剧节”,“社交”(与朋友和熟人约会)。在较年轻的人口年龄组当中,体育活动明显占有更重要的位置。相反,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在谈论余暇活动时便常常提到“看电视”、“听音乐”、“读报看书”和“逛街散步”等。

(2)在老年人的余暇活动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特别是老年妇女和男士的活动模式在许多方面是有区别的。已婚的妇女以及家庭妇女在自己丈夫退休后大多仍然继续操持,长期以来所从事的家务劳动。部分妇女也希望在自己以后的生命阶段中,要不断扩大对外的行动空间。而对男士来说,他们更多地是关注一个恰恰相反的过程,即对自己的行动空间充满自信。

(3 )有些老年人的行动空间——被迫的或者是自愿的——集中在自己的家里,许多余暇活动都是在自己房间里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高龄阶段中出现的趋向是:退回到四面墙壁的房间里,对一些社会性事物只能采取更加消极被动的态度。因此,老年人能否真正与社会实现一体化,取决于能否扩大超越家庭和家庭事务框架以外的各项社会活动。

(4)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和无线电, 对老人闲暇生活具有更大的意义。最近几年来,老年人口的媒体消费急剧上升(当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在媒体消费方面远远低于城市的老年人口)。诸如教育、收入和性别的这些社会特征,在年龄方面也会对媒体的利用强度和媒体设备的频带宽度有强力的效应。大众媒介局部地承受了超越社会的功能,尽管这些媒体的单方面交往运作,但老年人对电视和无线电消费的提高从时间上看,是对缺乏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一种补偿。老年人对媒体利用似乎首先是一种年龄异质性关系的替代物。因此,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常常很难获得更多年轻的观众和听众。媒体的作用分析显示,要从媒体角度对老年人的兴趣和观念产生影响,这可能是一个几乎毫无希望的冒险行动:老人的兴趣和观念早在进入“第三”年龄段以前就已经固定下来,即使由于生活状况的重大变化和命运的打击(社会资源的损失)也仅仅是表面上发生变化。用大众媒体进行老年教育,其效果应当说是比较有限的。

(5)确切地说,在一些只有少数社会交往伙伴的老人们中间, 真正的社会活动(如作客和接待来客)由于传统居住方式的变革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是越来越少见了。同时,缺乏经济实力也会导致参与户外社会活动的种类受到限制。老年人的文娱活动从需要和可能的角度看,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要提出的问题是: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根据年龄的需求,举办混合型的老年人文娱活动来取代专门的老年人活动节目,以便达到老年人一体化的更高水平。

(6)老年人缺乏热情的余暇形态和不满足感是互相关联的。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对余暇时间的利用,目的是能够让知识和才能得到训练并得到进一步扩展,从而使人们能够适应某种环境,以享受幸福与快乐。我们在社区的样本调查中获得了同样结果:在走亲访友、协调人际关系以及聚会活动中,乐意为举办这些活动做些事情的人们通常要比那些不乐意搞类似那些活动的人们具有一种更好的生活质量。体育性质的活动、旅行和参与聚会活动,一般都有助于造就更好的生活质量。因为人到老年,适应新的知识和养成新的生活习惯要比维持现存的东西更加困难,所以,我们强调在年轻时就应当关注一种富有热情的余暇形态。

总而言之,老年人口的余暇活动模式——只要他们并不因为健康上的障碍而受到限制——和其他年龄组情况一样,同样是具有社会和性别特点的。劣质的或单一的余暇活动都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针对上海的具体情况,我们应开展一些纵向研究,致力于揭示在何种程度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老年人的余暇活动将会经历某种发展或者限制的状态,并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四、老年教育与余暇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人余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新一代的老人更注重于追求余暇活动内容的多样化,更注重于余暇活动的内在含义。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进入市区各级老年人大学,以追求新的知识结构,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进一步提高自己余暇生活的内在质量。因此,老年教育成了当前上海老年人丰富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1.老年教育——余暇生活的核心内容

在当代的老年研究中,人们特别强调:

(1)那些以横向比较为基础的早期研究, 由于没有注意到代际间特有的转变而产生了致命的错误。鉴于教育事业的不断扩张,后几代人接受良好培训教育的机遇获得了质的改善,而且职业继续教育形式在近几十年里也获得了重要发展。今天的老年人,在许多领域中因此要比前几代的同龄人获得了更完善的认识能力。眼下,迅速转变的国内外环境,要求人们比前几代人具有更强的、更灵活的适应能力。

(2)在智力和记忆力测试中, 许多活动能力差异并非完全因为年龄的问题,也涉及到其他要素。在智力的老化过程中,个人的内在差异是非常大的。人生良好的精神活动习惯对老年期的精神状态具有关键影响。为了遏制老年期出现能力衰退的现象,采取记忆训练,即接受继续教育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方法。

(3)经验知识一般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提高。 老年人的学习和思维速度的减缓可以通过经验知识来补偿。有些人认为精神活动能力的变化主要是年龄的因素,人进入老年期,他们的精神活动能力就会衰退。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对人的精神能力变化的判断不能完全以年龄为依据。确切地说,至少在许多健康的老年人中间,他们具有普遍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长期来,这两种不同观点一直争论不休。近年来,人们更多地运用才智的概念。才智被定义为是对自我不才智的觉悟。其他学者也将才智理解为对事物的反应和直观能力,或者是对社会和情感的智力表述。

(4)高龄老人的学习首先是一种不寻常的学习, 一般要比年轻人的学习效率差。老年人在学习上出现困难,常常是一种不健全学习战略的结果。为了使老年人退休后能在学习过程中重新获得上升机会,需要根据老年人特有的经验背景在教材上采取一种适当的、有意义的投入。今天,老年人的继续教育不仅仅是有意义的,而且事实上,即使是高龄老人——只要他们没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

近几年来,老年教育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兴趣,社会各界正在进行种种努力来致力于发展一门真正的老年教育学。确切地说,老年人学习是一种成人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必须以学习进程、学习者的兴趣和学者专家运用教材的连贯性为发展方向。调查表明,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乐意参加老年大学,希望通过学习来丰富生活情趣,增加知识,结识更多的同龄朋友,提高“老有所为”的本领。有8.4 %的老人认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其中,以年轻型的老年人(60—69岁)居多,约占该总数的68%。上海市、区(县)、街道(乡镇)和居委(村)老年教育四级网络目前已经初步形成, 现有市级老年大学4所,共设216个班级,老年学员8221人次;各区县级老年大学、 工矿企业、部队的老干部大学和上海老年大学分校共50所,学员共19675人次;街道(乡镇)老年学校241所,学员42507人次。从1995年起,上海市老龄委、上海老年大学和上海电视大学还联合创办了“空中老年人大学”电视栏目,三年多来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放了六门课程。此外在上海闸北区还开办有特色老年学校,专门为聋哑残疾老人服务。

与此同时,老年教育的办学条件正逐步得到改善。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于1998年初迁入了“青松城”。上海市教委调拨3000平方米的教学用房,支持老年大学办学。许多区、县还将中、小学校和成人学校向老年人开放,免费或优惠提供教室;街道(乡镇)在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为老年学校提供了教室,改善了老年教育的条件。此外,1992年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建立了老年教育专业委员会,1993年成立了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的理论探讨。

2.继续老年教育,丰富余暇活动

由于知识结构的改变和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程度的提高,目前,上海市区越来越多的老人走出家门,享受多样化的社会余暇生活,积极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上海黄浦区举行了老年体育大会操;闵行区推出千位老人腰鼓表演;闸北区举行“夕阳红”广场音乐会;宝山区吴淞镇举行管乐音乐会;松江区千名老人登山游园……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吸引了众多的老人走出家门,投入社会,享受生活。

根据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老年文化娱乐业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行业。目前绝大多数老人的娱乐场所无非在家里、马路边和公园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年轻老人更多地需要适合自身特点的消遣、休闲和娱乐设施,诸如老年休养所、老年娱乐室、老年文化站、老年俱乐部等,有22.2%的老年人希望政府能在邻近地区开办更多的老人活动室。

目前在上海,59.8%左右的老年人住地附近有专为老年人开放的社区活动中心,88.4%左右的老年人住地附近有老年活动室或中心,附近有各类老年学校的比例为56.1%;而参加社区活动中心活动的老年人仅为总数的4.1%,其中男性占46.6%,女性占53.4%, 参加老年活动室或中心活动的老年人为总数的7.86%,其中男性为61.7%,女性为38.3%,参加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年人比例最小,只占总数的2.3%, 其中男性为54.3%,女性为45.7%。

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老年活动场所活动的老年人的年龄与参加人数成反比,这与其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有关。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数随文化水平的增加呈两头少、中间高的趋势,但总的来说,从目前调查的一些社区看,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为小学和初中文化;参加各类老年学校的老人文化程度比在其他别的场所参加活动的老年人高,这与老年学校的活动内容相关。这里,从历史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一点在于: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各种要素和以往的各种政治运动,使得在80—90年代离退休的那些老人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相对很低。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我们未来新一代退休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将会远远超过目前的水平。

虽然,目前5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地周围有可供老年人活动和学习的场所,但利用这些活动学习场所的老年人却不到总数的10%,原因何在?

有57%的老人表示不喜欢活动中心和老年学校的活动;因身体不好而不去的占总数的14.2%;由于家务太忙的占10%;因工作太忙的占5.2%;因活动场所离家较远的占4.1%;因活动场所条件太差的占3.2%;由于收费高而不去的仅占1.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很多社区开展的活动并不适合老年人,不为其所喜爱,违背了老人活动中心为老人服务的宗旨,一些社区活动中心为增加收入,节省开支,将老人活动中心办成舞厅、卡拉OK厅,对外开放收费,这与老人的兴趣爱好不符,因此不再参加中心的活动;还有不少老人需帮助子女照顾孙辈、料理家务,没时间参加活动。

3.关于老人余暇活动开支的研究

目前,上海老年人月平均用于娱乐学习的费用按性别来分,男性为9.33元,女性为1元;男性的开支远远高于女性, 这主要因为女性老人大多需忙于家务或照料孙辈的缘故。娱乐学习费用按年龄组来分:60—64岁为9.25元,65—69岁为10.09元,70—74岁为3.86元,75—79 岁为2.57元,80—84岁为2.16元,85—89岁为1.05元,90—99岁没有娱乐开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娱乐学习上的开支先增加后减少,原因在于年轻型老人(60—65岁)往往尚未退休或再继续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闲暇消费;而当年龄超过70岁时,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行动不便,所以往往不再出门娱乐消费。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70岁以上的老人在娱乐学习上的开支比70岁以下的老人减少了61.7%,并随年龄增大越来越少。

表4 参加老年活动场所活动者收入水平比例(%)

收入水平(元)\场所 社区活动中心 老年活动室或中心 各类老年学校

<200 1.4

200-399

4.1 7.6 3.7

400-599

47.940.134.6

600-799

21.224.228.4

800-999

8.2 12.613.6

100-1199

11.68.7 9.9

1200以上 5.5 6.9 9.9

资料来源:1998年上海市老龄委调查资料。

参加活动的老人人数随着其收入的增加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趋势,其中,以收入在400元至599元之间的老人最多。当收入很低时,老人们忙于为生计操劳,无心参与社区活动,而收入较高时,能将更多的开支用于闲暇活动,出入更高档的活动场所,寻求更适合自己需要的节目,无需为节约开销在社区或老人活动中心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

通过对城市老年人余暇生活的塑造,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描绘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和生活满足感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这种关系的确立需要每一个老年人都具有一种积极的进取心,要热爱生活、乐于生活。大量研究表明,没有一个长寿者会对生活感到厌倦。进取心是老年人余暇生活的保证,是老年人的精神支柱,是抵御一切不良情绪的基础。一个快乐的老人,往往并不是他拥有的财富多,而是他拥有余暇生活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老年人口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组合正处在一个非常显著的转变中。众所周知,上海人口老龄化将日趋加速,到203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00 万,占总人口的36%左右,呈现出增长的顶峰。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出台一系列更加科学合理的老年政策,让更多的老年人发挥对余暇生活的积极性,对消费的热情,对余暇生活多样化的追求,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灿烂。

标签:;  ;  

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研究&以上海市城市老年人为例_上海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