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与产业化促进农业合作经济发展_农产品论文

标准化与产业化促进农业合作经济发展_农产品论文

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着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创造了许多奇迹,世界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重要标志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供给基本告别短缺,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产品净出口国,面临着国内和国外都属供大于求的双重市场困难。

供大于求的局面,必然导致消费日益倾向于提高质量。同时,供给者为在市场上有效地实现其生产价值,必然要求合理平等的贸易,迫使过去以保证数量供给的市场管理条件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农产品供给告别短缺,农产品出口国面临双重市场困难,农产品“标准化”概念应运而生,并推广开来。严格地讲,世界性标准化概念的产生,只有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可能,而这一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贯彻,必将继续受到这些发展的支持才能实现。

因为农产品生产具有生物的综合性质,而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主要出自保障生活的基础性质,因此,在短缺的情况下,质量差异通常会受到数量不足的冲击,难于充分体现,因而更加精细的科学标准在此难以贯彻。加之,在有关技术也欠缺时,农产品市场必然具有很强的相对地区封闭性,难以在各地区之间确定和建立具有相当普适性的统一标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工业化发展,农业生产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农产品供给不再短缺,讲求质量、建立统一的标准,以便表征统一标准的条件已经成熟,世界性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的时代已经开始。

标准化的推行,影响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产后加工业的发展。随着需求质量提高并实行一定的标准化,只经过初级产品市场便直接进入消费的农产品,在总产出中的份额会有所下降,必定鼓励初级生产中追求优质优价的行为,促进初级生产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由于只经过初级产品市场便直接进入消费的农产品份额的下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或者变化不大,那么会使初级市场上的剩余农产品份额有所增长。为保持和增加这些剩余的价值,产后加工业便必然发展起来。产后的工业化兴起,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市场,也间接影响到初级生产,使初级生产逐步纳入工业化生产的轨道。

发展产后加工和使初级生产纳入工业化轨道,都需要直接接受现代工业化科学技术的服务。由这种服务方式的特点加上农业风险的特征所决定,农业中的生产主体需要逐步组织起来。事实表明,这种组织的社会管理制度是可以很不相同的,具体结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其中,合作经济一直占据不小比例,并有着显著成绩,受到经济学界关注。

二、国际农业标准化的兴起

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标准化,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它首先出现在农产品市场交易上,现在正向初级生产阶段扩展。

由于供给不再短缺,80年代初期,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开拓,便成了引导和促进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市场开拓能否成功,其关键在于农产品的质量。因而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率先出现了要科学地确定质量、验证质量和改进质量的要求。这些要求,最早由经济发达国家明确提出,并在其国内得到一定贯彻。这些国家,或是由于自身供给能力的增强,或是由于进口能力的增强,都比较早地解决了本国的农产品供应问题,也比较好地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达,这些国家的农产品交易,日益融入工业品交易的规程,特别是超级市场的出现,使包括初级产品在内的农产品交易,逐步发展为连续、规整和统一形式的商品交换。为了确保农产品交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质量标准化问题在交换领域里受到了关注,相应的测度标准和检验准则在农产品市场上得到了贯彻。贯彻的结果表明:这些标准和准则,能够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不同质量在市场上得以客观地表示,使容纳质量里的科技因素可以得到较完整的体现;这些标准和准则无形中构成了一道屏蔽,阻挡了外国那些只具有资源和其他因素的优势,而并不具有科技优势的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不正常冲击,有效地稳固了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以国内物美与价廉更加一致的农产品,抵制了外来的相对质次价高的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可能进占;这种标准化的经济作用,能使经济运行中的相对效率外在化,保护科技进步的价值实现。它的有效实施,必定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促进农业生产的有效扩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经济发达国家,无论是农产品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尽管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交易困难,但本国的农业却都有相当的发展。北美两国(美国和加拿大)、澳洲两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盟大国(主要是法国),这些以往的农产品净出口者,继续保持净出口地位,农业都有着连续多年的平均2%左右的增长;德国,在两德统一之前,合起来计算属于农产品净进口国,自20世纪90年代统一以来,农业快速发展,1996年以后已跃居净出口国行列,至今仍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日本一直是农产品净进口国,20世纪70年代,净进口量曾达到国内总消费量的57%,现在下降到47%左右,国内农业的增长,有效地提高了自给能力。事实表明,在国内、国际双重农产品市场均供大于求,而对农业生产不利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的农业仍保持相当水平的增长,当然不能全部归因于农产品标准化的实施。然而,当人们仔细地考察这些事实,并进行科学分析时,也不难发现标准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准化有力地稳定了农产品市场,拓宽了农产品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标准化问题明显地开始向两个方向推进:一个是国际市场;另一个是初级生产过程。前者正与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结合起来,成为考虑和指定国际贸易自由准则的重要参照;后者日益与生产中的直接科技进步结合起来,使农业的初级生产进一步工业化。

农业标准化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相结合,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农业日益受到现代科技进步的冲击和促动,削弱了它们所具有的自然资源的优势或者低素质要素数量的优势,使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特别使那些净出口国的农业处于更不利地位。农业标准化由市场扩展到初级生产,会使农业生产进一步科技化,会进一步增大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来说,将是很大的促动,已有的历史经验、生产布局和生产者素养都将受到审视和考验。在一定时期里,生产与销售都可能会出现相当程度的危机,迫使农业生产有非常大的技术改进,以便增进产品质量,拓宽市场。

三、农业产业化:拓宽市场的必要途径

随着初级农产品标准化的贯彻,在其他条件不变或者变化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初级产品剩余的现象。即由于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并贯彻高质量上市检验标准,能够直接上市的初级产品占总产出的份额有限,因此,一部分初级产品必然不能作为直接消费品为初级市场所吸纳,便成为这个市场上的剩余成分。这种剩余,在一般情况下都不是真正的经济剩余,即不是在经济上已缺少价值、必须以废弃物的形式加以处理的剩余。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正日益成为精加工的对象,作为原料正引起有关后加工业的兴起。事实表明,这样的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拓宽农产品市场的必要途径。

人们还不难发现,即使没有明确的贯彻标准化的运动,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产品供给的形式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消费需求的成品和半成品份额在明显增加,即使在初级市场上,出于保质保鲜和整洁方便等方面的需要,很多初级产品也增加了简单的产后加工工序。产后加工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农产品供给告别短缺,农业生产的结构会不断地依赖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通常会在保持和提高以往大宗农产品数量质量的同时,开拓特种农产品的生产。一般地讲,特种农产品缺乏大宗农产品那样稳定的市场和比较确定的消费形式,在依据以往的市场情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这部分农产品供给,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出现相对的市场饱和现象。如果没有相应的产后加工业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损失。近几年,中国的农业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果品和蔬菜生产突飞猛进。1999年全国的蔬菜产量达3亿多吨,人均占有300多千克,果品人均占有40多千克。按说,这样的人均消费水平并不很高,但不时出现的卖菜难、卖果难已给农业发展平添了不少困难。

经仔细考察可以发现,中国的菜果难卖,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即因为缺乏标准化概念,初级产品、低档产品市场供给偏多,高档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偏少,尤其是加工产品更少并且价格偏高。这样的市场饱和,不仅具有明显的相对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加工潜力性。事实表明,现在国内和国外的菜果市场都还有相当大的空间,而对于中国现有的菜果价位来说,这个空间更大。据估计,中国的菜果出口不足总产量的3%。产后加工不足,或者说产业化缺口过大,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90年代以来,中国南方的柑橘出现4次丰收,同时出现过4次明显的卖果难,精选后的大量果实被丢弃或霉烂在果园里。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柑橘产量大于中国,质量也与我国接近,但他们国内有三大柑橘加工企业,产后加工能有效地吸收初级剩余,从未出现过卖果难问题,并在近10年中,稳稳地控制着大约47%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国山东莱阳地区,依托出口大力发展蔬菜加工,明显拓宽了市场,增加了农业收益。1998年以来,这个市的1/4的劳动力在这些加工企业中就业,企业的固定资产、销售收入、上缴利税分别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1/3以上,农业加工产值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47%,成为该市的经济支柱。

四、新型合作经济稳步发展

单纯地从技术上看,标准化的贯彻并不决定经济的特定社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产后加工业的发展,也不要求必须以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应。因此,标准化与产业化的发展,与企业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也容易发现,在贯彻标准化和发展产业化的过程中,当代世界各国的农业部门,都程度不同地兴起了新的农业生产者合作经济,其覆盖范围、健全程度和经济作用都有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的某些共性正引起经济学界的注意。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农业产业经营的连续性延伸,如初级后加工链的延长,意味着市场拓展、风险降低、标准化深入和技术含量增加。但是,如果单纯地从生产效率上来看,特别是单独地从产后加工环节上的效率来看,在这里又很难发现不同经营制度的差别,更难发现标准化贯彻条件的差别。然而,通过对连续性延伸的纵向考察却可以发现,不同的经营制度,对标准化的贯彻和经济运行中内在的相对效率,是不完全相同的。

由各阶段的生产条件所决定,在农业经营连续性延伸过程中,各个阶段所承担的实际风险投入是很不相同的。在经营管理制度上,能否有效地体现这些投入的经济作用,并能否在总经营目标实现后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些投入的价值,便成了衡量不同制度之间实际差别的尺度。事实表明,为开拓农产品市场,随着标准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几种不同的经营制度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都有显示,都有发展。而其中的合作经济制度比较突出,也具有比较普遍意义,主要原因是,它在一般情况下,更适合于农业的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从而稳定经营、稳定生产,进而稳定技术标准化、提高经营体内部的相对经济效率。

目前,已有不少资料显示了世界各国农业生产者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德国有6个马铃薯专业化农场,在当地农民协会协调下,合作成立了一个淀粉加工企业,现金资本均摊,在种植马铃薯阶段(即初级产品阶段)农场之间实行协议技术合作,淀粉加工阶段企业实行股份合作,但仅以马铃薯实际种植面积作为核算股份。经营结果,使初级生产中所承担的风险投入可以得到比较公平的返还,从而经营稳定、生产稳定,技术标准化经验不断积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经营稳步发展,有效地开拓了市场。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小农场,近年来纷纷建立多种合作组织。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组织成员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督促农业标准化的贯彻;对外则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并特别注意产后额外利润对初级生产的补偿和辅助,合作经济效果显著。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农业合作经济再度兴起。据山东省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这些合作经济,也是遵循着对内提供技术服务、注意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对外追求盈利原则的,与目前世界上的流行做法基本一致。初步的随机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山东的农业合作经济中,有利于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初级生产技术改进和稳定产出的占到调查对象组中成员总数的89.1%,而直接依托一些加工、运输等龙头企业的,仅占到10.9%。如果仅仅从技术专门化的角度来看,实行农产品加工、运输专营,现有的农业生产简单地依托这些专营企业,即以这些企业为龙头,兴办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龙头企业、农户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机结合,似乎更容易发展。然而,山东的事实已经表明,这种形式的合作数量很少,而且发展前景并不完全看好。能够看到这种形式的合作,更有利于产后加工与初级生产的脱离,因而不利于风险的合理分担和补偿,自然不利于初级生产经营稳定和技术标准化贯彻。这样的合作难以发展,恐怕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为了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中国曾经存在的农业合作经济加以区别,中国的经济学家把现在再次出现的农业合作经济,称作“新型合作经济”。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它并不属于崭新的事物,而是已经存在多年了。事实表明,这样的合作经济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是顺应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要求的。今天,农业合作经济在中国再次兴起,它脱离了过去主观主义的羁绊,走上了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道路,实在可喜可贺。

标签:;  ;  ;  ;  ;  ;  ;  ;  

标准化与产业化促进农业合作经济发展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