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技术论文_薛,敏

利用多媒体技术论文_薛,敏

薛 敏

摘要:语文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如何充分展现语文的艺术美,让学生体会语文的艺术美,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学展现语文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情感,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文,在意境里赏美,在兴趣中生情。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艺术美;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更新陈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突破平板沉寂的教学局面,向一个多维的空间立体层次拓开,采用既适应课文体系,又适应中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笔者认为恰当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对语文艺术美的展现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效果。下面,笔者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看法。

一、展现艺术美是语文教学的客观选择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非常注重美育,从彩页插图、页面设计到选文内容都体现了美感;选文也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无论千古名著还是当代新作,无论文学作品还是科技文章,从优美的语言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扣人心弦的情节到挖掘深邃的内涵,无一不使人感受到美。比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朴素的情感美,《紫藤萝瀑布》中含蓄隽永的美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都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材料;自然的美、情感的美、人格的美都能引起美的感受。因此,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展现语文的艺术美。

二、多媒体技术的普遍使用为展现语文教学艺术美创造了客观条件

教育手段是实施教育内容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教育手段的先进与落后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教育水平、国民素质高低的标志,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能力高低,重视教育程度与否的标志,也是评价教师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光靠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口、一块黑板这样古老的教学方式已满足不了知识更新的要求。新的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电影、录音录像设备、电子计算机、卫星传输等现代技术正在引入教育过程,这样就使得教育理论、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革命,把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尝试,无论利弊多少,无论成功与否,它都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方向。

多媒体进入课堂的实践已有多年,期间争议颇多,褒贬不一。任何一项技术的使用,总是利弊相伴,关键是看使用者如何正确使用使弊减少到最小。随着多媒体实践的深入,正越来越向人们证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辅助教学,明显地节约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不需要当堂在黑板上写板书,不需要临时张贴挂图,不需要带录音机和盒式磁带,不需要带录像机和录像带,电脑极为听话的替教师做了各种该做的事,这样就扩大了一节课给学生的信息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多种信息载体的配合使用,加上教师的必要讲解,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活动非常活跃,讲课要点突出,一节课至少讲了平时一节半课的内容。又因为有图像、文字(有计划出现的板书)、声音(音乐及配乐朗读)等多角度的刺激,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很深,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大,教师可以自己动手,根据教材的内容,制作出不同风格,与课堂活动密切相关的课件等等。所以,现代化的多媒体广泛地进入课堂是大势所趋。

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的推广,人们也渐渐地熟悉这一新奇而有生命力的事物。多媒体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等作用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了。与此同时,广大的语文教学者正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朝展现语文艺术美的方向发展,对语文教学来说,这才是真正应该走的路。那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语文艺术美的展现具体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大方面:

1.转换学生的角色

让局外人去体会局内人所体会到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而让局内人自己去品味一切却是很容易的事情。学生对于作品而言,就是一个局外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转换学生的角色,使其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这一重任寄托于导语的设计上,事实证明,导语在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上尚能勇担重任,而在转换学生的角色上却是力不从心的。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却能非常容易地办到这一点。如我在上《再塑生命》这一课时,考虑到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特殊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渴求光明并不懈追求而创造出奇迹的盲人,笔者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开头来转换学生的角色:利用一张图片,内容是海边太阳将出未出时的情景,色调是淡淡的棕褐色,最近处有一排椅子。在海边的上空,笔者利用Flash动画设计题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这几个散发七彩光芒的大字在那里不停地但比较缓慢地放缩,同时配上著名盲艺人瞎子阿炳那凄凉、哀怨的《二泉映月》。这样,学生在形、声、色的共同作用下,马上会产生联想和幻觉,似乎自己就是那个渴求光明的海伦,之后再引导学生去看海伦笔下的世界,就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海伦美的内心世界。而这个转换的过程同样是语文艺术美的显现,多媒体手段在此显示了特有的优势。

2.创造具体的情境

这种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尤其是诗歌教学。我们知道诗歌是一种纯文学,它最注重的就是感受,诗人把自己的感受凝铸成优美的诗篇,而读者是要透过诗篇去再次体味诗人的感受,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重新构建诗人所处的情境,惟有如此,方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妙处,达到在诗的世界里翱翔,但是这样的品诗之路对学生来说是个高要求,有些学生是很难走通此路的,如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类似的或与此相连的情境,让其“身临其境”,就能容易地达到目的。在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笔者将与课文有关的画面制成TV形式,再与配乐的朗读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的情境,上下来效果不错。有位学生在谈体会时说:“随着这悲壮的乐曲的响起,我的心也一下子被这种场景拉近了,听着这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朗诵,感受着诗人悲惨的处境和博大的胸襟,我似乎看见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那临风而歌的高大形象。”而我要说这正是艺术美对人的震撼。只有入其境方解其中味,创造具体的情境能更好的让学生体味到其中味,能使其成为顺理成章的事的就是现代化的多媒体。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正确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学展现语文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情感,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文,在意境里赏美,在兴趣中生情。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乐清市石帆一中 325600)

论文作者:薛,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3

标签:;  ;  ;  ;  ;  ;  ;  ;  

利用多媒体技术论文_薛,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