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建筑材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_王永合1,袁晓峰2,滕超3,王金伟4,孙慧5

重庆市建筑材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_王永合1,袁晓峰2,滕超3,王金伟4,孙慧5

①②③④⑤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 重庆 400015;①②③④⑤重庆市建筑节能中心 重庆 400015

摘要:建筑材料作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最基本单元,建筑材料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建材产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及质量安全。本文在调研重庆市建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建筑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重庆市、建筑材料、管理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材料作为建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最基本单元,其技术创新和质量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建材产业转型发展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因此,建筑材料的管理对建材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产业培育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发展现状

1.1 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全国建材产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旺、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重庆市建材产业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建材产业完成产值1387.2亿元,同比增长12.3%。据不完全统计,墙体材料、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预制构件、建筑涂料、建筑门窗、保温板材、建筑管材、成型钢筋、建筑防水等10大类建材生产企业数量约1960余家,2015年总产值约487亿元。

1.2 建筑材料管理

市城乡建委为推动建材推广应用,建立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一是建立了“禁限”与“推广”双向并举的工作机制,通过《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通告》和《建设领域新技术公告》,共禁限落后技术224项,推广新技术32项,有效推动建设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是建立了建筑节能技术备案制度,要求应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工程的建筑节能技术均应办理建筑节能技术备案,强化节能材料的管理,目前已有955家节能建材企业、1700余项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进行了备案。

三是建立了建设领域新技术和节能技术认定管理制度,对建设领域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应用推广,目前已通过新技术、节能技术认定800余项,新型墙材、节能门窗、高强钢筋等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应用。

四建立了住宅部品认定管理制度,加强住宅部品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目前已认定预制楼梯、保温板材等部品共25项,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保证住宅部品的质量。

五是建立了公租房工程建筑材料备案管理制度,对涉及结构、节能、环保以及重要使用功能的建筑材料实施备案管理。有利于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质量,有利于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在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对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存在问题

2.1 管理部门关注重点不统一

市经信委在建材行业管理中重点是水泥、玻璃、陶瓷、墙材、钢材等传统建材产业,而当前建设领域正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在建筑产业化发展初期,企业一次性投资大,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产业培育政策和激励机制,材料生产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部品构件的发展,无法满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2 多头管理,措施乏力

目前在建筑材料应用方面,主要的管理措施包括禁限落后技术通告、建设领域新技术认定、建设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节能技术备案与认定、绿色建材评价、住宅部品认定、公租房建筑材料备案等,分别由多个职能处室负责,各管理制度相互独立。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企业不能理顺各项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及对应的管理部门、甚至相同产品需要办理多次备案或认定,造成资源重复和浪费,同时各项管理措施没有建立协调统一、相互认可的管理要求。另一方面,除落后技术通告和备案以外的管理制度均为推荐、鼓励性要求,缺乏强制或引导激励制度,造成各项推广制度实施效果不明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建材产业小散弱

建材产业普遍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总体产能过剩等问题。据初步调查,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建材企业仅占建材企业总量的12.5%,总体产能利用率不足45%。新型建材产业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周边区县,渝东南、渝东北等边远区县产业发展相对较滞后。同时企业研发生产能力弱,满足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品质建材产品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建设施工单位基于利润不愿意接受新的建造模式,使得建设新技术、新材料的工程应用率低。

2.4 行业内市场竞争无序

建材行业市场门槛较低,部分企业技术含量较低,甚至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断降低原材料成本与施工人工成本,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低价中标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无序,施工现场各单位的不作为,也导致工程中使用的部分建筑材料质量堪忧[1]。同时企业违法成本较低,行业内没有建立建材生产企业诚信行为监管等,违规后能很快另起炉灶。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协调

建筑材料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应强化政策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职能,加强部门协作,各司其职,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调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职能资源,培育建材产业,加强建筑材料应用监管,推动建材产业发展。同时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业广泛参与,促进建筑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3.2 建立定位清晰、相互认可的工作机制

协调市城乡建委内部,建立定位清晰、相互认可的工作机制,整合各部门资源,强化各项管理措施的协调统一,进一步明确各种建材管理制度的适用对象及范围,已通过要求更高的管理手段监管的项目直接纳入低要求的管理范畴,简化工作程度,降低企业负担,规范建筑材料的生产应用。

3.3 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技改扶持力度,推动传统建材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建材生产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享受园区税收优惠政策。协调落实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并通过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企业进行新型建材产品的研发生产。

3.4 培育布局合理、特色突显的建材产业

在抓好建材产业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开展五大功能区建材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对产业基础薄弱的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积极引导新型建材产业布局。如重点支持綦江工业园区发展预制构件、钢结构等部品构件产业,铜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建筑铝材、铝合金型材等产业,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配套产业。

3.5 加强建材应用技术指导

开展建筑材料应用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鼓励各行业广泛参与,引导优秀建材企业(产品)扩大边远区县市场,提高建材行业生产、应用技术水平。并建立行业企业信息数据库,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行业政策、组织相关标准编制及科研项目研究提供支撑。

3.6 强化监管,建立诚信档案

充分运用各项管理职能,在初步设计审批、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等管理环节中不断加强建筑材料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得到良好落实。同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对工程中新型建材的检查力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应责任。建立建材生产企业诚信档案,杜绝以次充好、恶意竞争的市场行为,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结论:

通过制定强制与激励并举的政策手段,重庆市建筑材料管理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随着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兴起,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及市场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手段也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厚礼, 林学山, 陈红霞. 重庆地区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1: 57-59.

论文作者:王永合1,袁晓峰2,滕超3,王金伟4,孙慧5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1

标签:;  ;  ;  ;  ;  ;  ;  ;  

重庆市建筑材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_王永合1,袁晓峰2,滕超3,王金伟4,孙慧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