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为何贬低中国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孟德斯鸠论文,中国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论法的精神》是孟氏的一部涉及广、多视角的不朽之作,不同背景的政治家、法学家和伦理家从各自的角度切入,得出的结论也各有千秋。随手翻翻,于不经意间出现的闪光点,使你不得不流连品读,咀嚼、领悟、回味……如在拿中国人和西班牙人比较时,孟氏对西班牙人大加赞赏:“无论哪一个时代,西班牙人都以信实著称。他们保管寄托物是恪尽忠诚的,常是宁死也要保守秘密的。”而中国人呢,他认为恰恰相反:“中国人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具有一种不可想象的活动力和异乎寻常的贪得欲,所以没有一个经营贸易的国家敢于信任他们。”孟氏缘何得出:“中国人不忠实”这样的结论来呢?
说“中国人生活的不稳定”,这倒是当时的国情。那时,政权更迭频繁,战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哪来的稳定呢?即使出现贤明君主也只是保持“片刻的宁静”,更多的是“城头变换大王旗”。
至于“不可想象的活动力”,对一个民族来讲,未尝不是好事。没有活动力,就像一汪死水,毫无生机,这样的民族还有希望吗?鲁迅先生告诫我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一个民族之所以在沉默中死亡,不就是缺少了活动力吗?
但“异乎寻常的贪得欲”这一说法,肯定会招致国人的义愤,说得严重点是刺痛了民族自尊心,伤害了民族感情。扪心自问,中国人贪么?好像不是。我们有着重义轻利的历史传统,我们的人民知足、温厚、善良、淳朴,怎么说是贪得无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只是我们自己在看自己!孟氏用外人的眼光来看我们,难怪会得出不同结论来了。他认为正是“社会生活的不稳定”才产生了“不可想象的活动力”和“异乎寻常的贪得欲”,自然由于贪心又带来了不忠实。且不论他的逻辑能否成立、他的结论是否正确,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兴趣:是什么人使他产生了中国人不忠实的结论?是所有中国人,还是部分中国人?
书中写道“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这特别表现在他们从事贸易的时候。虽然贸易会很自然地激起人民信实的感情,但它却从未激起中国人的信实。”还说,中国商人有三杆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出用的轻秤,一种是准确的秤。由此观之,给孟氏不忠实印象的是那时的中国商人,决非所有中国人。如此看来,似乎他有“以偏概全”之嫌,自然其逻辑和结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18世纪的中国商人给孟氏不忠实之印象,那么,我们今天的商人又是什么形象呢?
提起商人,人们经常用“无商不奸”来形容,这种说法对大多数守法经营、诚实讲信的商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实中确有“坑、蒙、拐、骗”存在,“假冒伪劣”充斥市场,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时有发生,欺骗成诈、不讲信用成为社会公害,这些严重损害了商人形象。
可以说,不幸的是18世纪给孟氏“不忠实”印象的中国商人如今变成了不讲信用的现实;幸运的是我们的民族已认识到了信用缺失的严重性。
如今,我们的双脚已跨入WTO的门槛,国内的法制建设也步入了快车道,社会对诚信的预期度也越来越高,作为社会重要的主体,商人应顺应时代、遵守规则、以诚信为本、树立良好的形象。当然,从合理公平角度看,老百姓也该讲信用,政府也要守信,唯如此,才能建立起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与呼唤。
作者:李兵兵
标签:中国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