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保门诊中婴幼儿喂养困难原因及措施论文_杜娟

杜娟

(四川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保科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研究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原因,为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保门诊,因喂养困难就诊的婴幼儿214例,评估喂养困难好发年龄、原因及发生情况。结果:6~24月的婴幼儿为喂养困难的好发年龄,其喂养困难的主要原因为喂养人喂养行为不当。结论:婴幼儿期为喂养困难的易发阶段,喂养人应适时喂养、多鼓励儿童自行进食、重视进餐过程中亲子互动和交流,避免婴幼儿缺乏尝试新食物的机会,致口腔功能问题,以致于错过了添加辅食的最佳年龄。

【关键词】儿保门诊;婴幼儿;喂养困难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199-02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该时期合理喂养不仅可以保证婴幼儿良好的营养状况,促进儿童时期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而且,还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早期智能开发、以及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据估计,约25%的婴幼儿存在喂养问题。常见的喂养困难包括:进食太少,偏食,自我进食迟缓,进食中不良行为异食癖等。婴幼儿喂养是一个复杂和需要学习的过程,婴幼儿期喂养困难和儿童期以后的认知力发展缺陷、行为问题和进食障碍等都有联系[1],故我院通过对1000名婴幼儿进行调查研究,对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保门诊,因喂养困难就诊的婴幼儿214例,其中男118例,女96例,平均年龄为(11.5±8.5)月。所有婴幼儿均排除患传染病、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性疾病,调查研究均获家长知情同意。

1.2 喂养困难评定标准①口腔功能问题

拒绝半固体和固体食物,这类食物进入口中即出现明显的恶心或呕吐,无基本的咀嚼动作。但同时有食欲摄入乳类和泥状食品;②饮食行为:挑食、偏食;进食时过度玩耍;在某些情景下或某人喂食时出现喂养困难;③疾病:原饮食情况正常,急性疾病中或疾病康复后食欲减退;④是否存在活动过少:每天基本无与年龄相当的、自主的运动,以坐位、仰卧位或被抱的活动为主;⑤其他:环境或照顾者的变换。

1.3 方法

自制喂养人喂养行为统计表,分析喂养人喂养行为因素与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相关关系:要求孩子定时进餐、鼓励孩子尽量不剩饭菜、进餐时与孩子有言语性鼓励和情感交流、用奶瓶吃辅食或单独给孩子制备食物、允许孩子吃零食等均是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的相关因素。见表1。

表1 婴幼儿喂养困难与喂养人喂养行为关联表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喂养困难儿童的年龄分布6~12月102例(47.7%),12~24月112例(52.3%)。通过幼儿喂养困难与喂养人喂养行为关联表可以看出,喂养人要求孩子有定时进餐习惯的仅有14例(6.5%);进餐时喂养人经常鼓励孩子尽量不剩饭菜,与孩子有言语鼓励和情感交流的分别为101例(47.2%),82例(38.3%);喂养人用奶瓶给孩子吃辅食或单独给孩子制备食物为114例(53.3%),喂养人不限制孩子吃零食为128例(59.8%)。

3.讨论

婴幼儿因为自身发育阶段的特殊性及喂养行为的复杂性,喂养困难仍是该阶段喂养人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发现,喂养困难主要发生在6~24月的婴幼儿,喂养人喂养行为也是影响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的重要因素。人的吸吮动作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进食的技能,咀嚼、吞咽固体食物的本领却是要通过后期训练、学习才能掌握的,6~24月的婴幼儿是添加辅食的年龄阶段,婴儿逐渐从吸吮开始向咀嚼过渡,正常情况下当食物体积较大或食物纤维较粗时,需要靠舌、唇、颊部作协调的运动,因部分婴幼儿咬、嚼、吞咽的不协调,拒绝进固体和半固体的食物,或进食这类食物很困难,而部分幼儿进辅食后,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情况,但有些婴幼儿喂养者不能正确认识添加辅食后的这类反应,为了避免婴幼儿哭闹,为了避免婴幼儿因恶心、呕吐等可能产生呛咳的一些危险,喂养者未能及时给幼儿添加辅食,或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将体积较大食物,或粗纤维食物精细处理,甚至将食物做成泥状或流质状态进行喂食,以致于贻误了婴幼儿学习进食新食物的机会。哭闹是较小婴儿表达饥饿的一种信号,喂养人若能正确识别婴幼儿的饥饿信号,并及时给予回应,能促进婴幼儿正常进食能力的发育;对于较大的幼儿,应培养按时进食的习惯,鼓励孩子不挑食,不剩饭,对进食规律的形成产生正面影响。在进餐时喂养人和幼儿有言语性和情感交流,是婴幼儿期的喂养行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互动,喂养过程中亲子间的积极、有效互动对婴幼儿心理和情感的健康发育同等重要,因而,喂养时喂养人应与婴幼儿有目光交流、言语和行为鼓励,并及时关注婴幼儿进食的细小信号,准确分辨出儿童是否需要继续进食或者停止进食,并且控制儿童适当的进食速度,合理摄入,从而消除或降低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发生。婴幼儿的进食行为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与家长的素质、观念、行为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有效而成功的婴幼儿喂养,不在于千方百计地让幼儿进食,而是要建立良好的喂养关系和帮助幼儿掌握进食技能。

综上所述,喂养人应该掌握不同时期婴幼儿营养需求规律及发育特点,正确选择喂养时机,适量喂养,做重喂养过程中的亲子良性互动,塑造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有助于降低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小燕,徐海青,熊忠贵等.喂养行为与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42-543.

[2]严燚.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对心理发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12):1430-1431.

[3]赵职卫,徐海青.婴幼儿喂养困难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2):145-148.

[4] Chatoor I,Surles J,Ganiban J,et al.Failure to thrive and cognitivedevelopment in toddlers with infantileanorexia[J].Pediatrics,2004,113:44-447.

[5] Keen DV.Childhood autism,feeding problems and failure tothrive in early infancy.Seven case studies[J].Eur Child AdolescPsychiatry,2008,17(4):209-216.

论文作者:杜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儿保门诊中婴幼儿喂养困难原因及措施论文_杜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