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三维目标构建有效课堂&以“神奇激素”教学为例_生长素论文

融合三维目标构建有效课堂——以“神奇的激素”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激素论文,课堂论文,神奇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这是教师们经常思考的最为关心的问题。有效课堂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追求有效课堂必须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笔者以嘉兴市“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评选的参赛课“神奇的激素”教学为例,从上课者和听课者的不同视角来研究如何融合三维目标,构建有效课堂。

一、领悟教材思想,融合三维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神奇的激素”(第1课时)。教材的知识线索是先提出植物向光生长问题,接着介绍生长素发现史,最后讲述生长素的作用。教学任务是介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探讨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在认知结构中普遍缺少生长素这一知识。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怎样让学生沿着科学史去寻找生长素?②如何领悟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和温特实验的设计思想?

基于上述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①知识与技能:了解激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②过程与方法: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史,体验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实验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植物激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1.切入主题,感受神奇,激发兴趣

(1)创设情景,生成课题

问题1学校南围墙外的农田中种植了什么农作物?农户会采取什么措施除杂草?(学生争着回答,教师给予肯定与追问)

问题2你们知道除草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课堂突然沉默)

板书:生长素(引起学生好奇)。

师:听到生长素这种物质的名称,你的第一感觉会认为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生:促进生长)

师:那它为什么还能除杂草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2)借助视频,构建概念

播放“生长素的作用”视频。学生总结生长素的作用,教师引导回忆视频中的介绍,懂得浓度大小这一影响因素。植物生长素对植物具有双重调节作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图像讨论,深化概念

师: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浓度需求一样吗?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多媒体展示动画图像“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图1)。

讨论图中点、线表示的意义,获取相关信息。

设计思想: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采取倒叙式处理,以“除草剂”为话题,通过问题对话使学生对生长素这一神奇物质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借助视频课件了解生长素的作用,解释生长素杀死杂草的原因。

2.串连整合,剖析思想,凸现过程

师:生长素是怎样被发现的?让我们走进科学史去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最先进行该项研究的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进行生物进化论研究的时候,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他乘船到世界各地考查。漫长的旅途中,他在船舱里养了一盆植物陪伴自己。船舱中很暗,他把植物放在船舱窗口以便让其获得充足的阳光。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你们猜是什么?为什么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呢?1880年,达尔文开始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我们看他做了怎样的实验?多媒体展示(图2)并介绍。

问题1为什么用植物胚芽?(胚芽生长快,现象更明显)

问题2你认为达尔文的设计要比较什么呢?猜想实验现象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变化量和控制量,控制多媒体播放速度,让学生猜想以保持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现象(图3)进行比较。

学生比较A、B两组实验和比较A、C、D三组实验,把比较的初步结果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通过交流讨论,得出达尔文推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胚芽的生长会产生影响。

师(追问):为什么是推想?(生答:没有实验验证)胚芽的尖端是否真的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在达尔文之后,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介绍温特实验(1928年,图4):①将胚芽的尖端切下,放到琼脂上(说明:琼脂是一种培养基,在这里的作用是吸取胚芽尖端的物质);②把接触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一侧,观察其生长状况。

问题3温特实验的假设是什么?该实验设计合理吗?

小组讨论,引导并提示:胚芽尖端是否有这种物质?应排除琼脂的影响。交流时有学生提出应当用没有接触过胚芽的琼脂做实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了控制和对比的实验思想。多媒体展示改进后的温特实验及现象(图5)。

总结:温特实验说明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能够控制胚芽的生长。

介绍: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取名为生长素,经鉴定,它是吲哚乙酸。

设计思想:把生长素发现的三个实验有机串联,注重科学概念发展史的教育,剖析实验设计思想,让学生尝试再设计,领悟科学家实验设计思想的精髓,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知识应用,深化认知,服务生活

实物展示:向光性生长的植物(文竹和袖珍椰子的对比观察)。

师: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我家的这棵文竹怎么会长成这种形状?

小组讨论:为什么在均匀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直立向上生长?而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结合图片,师生总结:单侧光的照射使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

介绍: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物质。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素、乙烯等。

设计思想:有了生长素概念,但生长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呢?让学生尝试解释植物的向光性,在应用中归纳知识,达到了解生长素的机理和让科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二、体现课程理念,构建有效课堂

作为评委,听了这节县级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的参赛课,感到这是一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经典范例课:引入新颖、过程严谨、互动有效、应用凸现。

1.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的“重过程”理念

朗之万说过:“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利用科学史精心组织了原汁原味的达尔文、温特等科学家的生长素发现过程实验探索,让学生有亲自与科学家一起研究的体验感受,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等。以达尔文实验为基础,剖析温特实验这一教学资源的独特手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史实为依据,把知识和方法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这种方式自然流畅地传授给学生,实现知识、方法的联动。在这节课里,教师始终没让学生“闲着”,植物为什么有向光性?如果你们是达尔文或温特,会提出哪些问题?进行怎样的猜想假设?这一系列问题都让学生跃跃欲试,并落实在任务单上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话题。从学生学习角度说,与问题引导学习结合,能体验知识发生过程和学习过程,这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合作互动,真正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2.学习组织体现新课程的“重生活”理念

以“‘除草剂’的主要成分是生长素为什么还能除杂草”为话题引入教学,这必然引发学生思考:它是什么物质?生长素有哪些神奇的作用?问题的主题明确,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个人认知,为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探索新概念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际场景。组织“观察视频”和“问题探讨”学习活动,将一些课堂不能观察的实际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其体验,从中引申出来的概念更易于被学生的情感接受。小组交流时,引导学生踊跃补充,提醒要懂得尊重别人,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这有效的组织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度。

在课的总结阶段,教师搬出自家阳台上长势茂盛的文竹,和袖珍椰子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尝试解释植物侧向生长的现象,不仅体现了学以致用理念,也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蕴涵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3.学习环境体现新课程的“重情感”理念

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而真实的问题就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在温特实验的再设计和解决植物向光性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实践意识,有了成就感,也激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我们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想去探索自然,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科学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这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习更主动有效。

本课教学的着眼点是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着力点是重视科学探究,处理好方法和知识的关系,落脚点是学生学习主动有效。因而是一节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生活、重情感”理念的优质高效课。

标签:;  ;  ;  

融合三维目标构建有效课堂&以“神奇激素”教学为例_生长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