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_出国留学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_出国留学论文

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世界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的人民共和国走过了50个年头。50年里,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不但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大量向苏联派谴留学生

一个国家对开展国际教育交流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国际教育交流的基本政策走向。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5 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同年8月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同志谈话中, 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包括:我们向外国学习,不但现在要学,一万年也要学;向外国学习,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要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要更多地向外国学习;向外国学习,要越搞越中国化。这些思想,是对我国建国至1956年期间与外国的文化教育交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彻底唯物主义的精神,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己的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方面如何处理自己的发展与向外国学习的关系。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的主体基本上是自然农业经济。要发展现代工业,必须有技术人才。1949年以前的36年间,高等学校毕业生一共只有21万人,其中有70%是文科专业,发展工业所需要的人才凤毛麟角。根据毛泽东同志学习外国的长处是加速我们自己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的重要思想,在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派遣出国留学生,就成为国家的政策。鉴于当时苏联具有比较发达的工业、较高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及苏联政府对我国发展工业经济的大力支持,使我们有可能利用苏联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条件,为我国培养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科学技术人才。

1951年,我国当年就向苏联派遣留学生375人。从1951年至1960 年,向苏联派出各类留学人员总数达8208人。1960年以后,我派往苏联的留学人员随中苏关系的恶化而大量减少,从1961年至1965年的五年期间,仅有206人。派往苏联的留学人员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人员, 数量上以大学生为主,三分之二是学习工科。从1955年开始,我国选拔派遣高等学校的在职教师到苏联短期进修,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时间短,收效快,效益高的方法,特别有利于我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期,我们还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我国这批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之大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突出的,而且当时所派的留学人员和实习生全部是公费,表现了中央决心之大。

从实际效果看,由苏联学成回国的留学和实习人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经济部门的中坚力量的一部分,他们中的许多人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健、周光召等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历史已经做出结论,我国政府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生和实习人员的政策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是一次成功的国际教育合作,也是我国利用国际力量为自己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二、我国成为世界上接受外国留学人员的大国

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等的,即我国派遣留学生的同时,也要接受外国留学生来我国留学。50年代初期,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派遣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多,主要是学习人文和社会学科。越南和朝鲜的留学生数量较大,学习科目范围也广。从1950~1977年,我国共接受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7100名留学生,其中5360名是来自越南的留学生,占这一时期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总数的75%。

1956年以后,我国扩大了交换留学生的国家范围,1956年以前,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国家共有9个;到1965年, 派遣留学生来华的国家数增加到19个。对一些还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我国也争取通过民间渠道交换少量留学生。1972年以后,我国的国际环境大大改善之后,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扩大了交换留学生的国家范围,到1978年,派遣来华留学生的国家数目达到72个。改革开放以来,派遣来华留学生的国家数继续增加,到1998年,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国家数增加到164个。目前,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留学生在我国的高等学校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大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1978年,在华的外国留学生总数为1236人,到1998年,在华留学生总数增加到43084人,是1978年的35倍。在这20年时间里, 我国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名额有显著增加。1978年为1178人, 到1998 年增加到5088人。但是,来华留学生中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的比例却显著下降。1978年在华留学生中只有29人是自费生,当年在华留学生几乎100%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而1998 年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仅占当年全体在华留学生的12%。

自费来华留学生的大幅度增加,标志着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取得重大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由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许多在华的外国企业,为他们国家的青年提供新的工作机会。而要获得这种工作机会,他们还必须懂得中文,因此,来我国学习中文以及相关学科的人员增加;②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使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③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的来华留学生剧增,这两个国家除了与我国有密切的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在文化上与我国有许多相似性;④中医发源于我国,中医在世界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来华学习中医的学生剧增,特别是来自韩国等国家的来华学习中医学生的数量增加很大;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接受留学生的方式趋于灵活,不但接受长期留学生,也举办适应国外需要的短期班。我国高等学校对外国留学生的学费相对不高也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一个因素。

三、目前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从1972年开始,当时国家虽然恢复了与外国的教育交流,但是直到1977年,派遣的出国留学生的绝大多数是学习语言的。1978年6月, 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提出大量派遣留学生,主要派遣自然科学方面的留学人员,要成千成万地派。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国家做出从1980年开始每年派出3000人出国留学的决定。

据统计,从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万人,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近10万人。根据教科文组织1995年的统计数字,当年世界各国出国留学生最多的10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韩国、日本、德国、希腊、马来西亚、印度、土耳其、意大利、香港。在改革开放的20年时间里,无论是派出留学生的总数,还是目前仍然在国外高等学校就读的留学生的数量,我国都是人数最多的国家。

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带动下,其它形式的出国留学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扩大。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政府资金支持派遣的出国留学人员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多的国家之一。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近5万人。国家专款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发展, 带动了地方和单位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发展,许多省、市、自治区,以及其他各类地区和单位,也纷纷筹集经费,派遣出国留学人员。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中单位公派留学人员总数达9.4 万人,高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少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数量,成为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费出国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完善起来的一项新政策。从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等七单位的《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这是第一个有关自费出国留学的文件。到1993年,原国家教委采用世界各国对自费出国留学通用做法的文件出台,前后达12年之久。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发展轨迹证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越走越宽,自费出国留学政策也越来越宽。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5年底,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仅为8000人,而到1998年,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16万人之多。

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服务。所以,出国留学工作如何,不是派出的人越多越好,而是派出的人员是否能够回到国内工作,他们在国内的工作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等。因此,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一直是出国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国家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除了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还有建立“出国留学基金”,支持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允许留学人员来去自由,使他们能够以各种方式为国家服务;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办企业,国家提供优惠条件等。1990年后,原国家教委设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费。至1998年5月已对5487名回国人员进行资助。1996 年实施旨在支持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的“春晖计划”, 一年多来, 已资助的人数达600余人。据统计,到1998年,我国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5万人,其中4万多人已经回到国内工作;单位公派留学人员9万多人,其中5 万多人已经回国工作。1995年,国家改革了公费出国留学人员的派遣方法,实行“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社会的欢迎。实行这个方法以来,不但提高了派出留学生的质量,而且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按期回国率达到90%以上。

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学成回国率在世界各国中是最高的国家之一,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内发展中的作用也是明显的。据1995年的统计,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有157人是近些年从国外回国的留学人员, 占院士总数的52%;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中的2/3是近些年回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家人事部的“百千万工程”中,团中央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中,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中青年专项人才基金”中,国家科委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863”计划等工程和计划中, 近些年来从国外回国的留学人员均占半数以上。这些数字充分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派遣出国留学人员工作已经在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出国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四、全方位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世界各国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针和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对这种交流与合作的总的方针政策以及交流留学生、教师,交流研究学者和进行学术交流,交流图书,高等学校间开展交流,承认高等教育证书、学位,合作办学、教育对外援助政策等。根据过去50年我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践,以及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政策,可以说,目前我国的对外教育与合作政策是全方位的,也基本上沿用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

不同国家的学校之间交流教师,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做了。我国首先派遣出国任教的是汉语教师。60年代,我国根据一些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派遣包括汉语和其他自然学科的教师到非洲国家任教。改革开放以后,教师交流突破了国家派遣的唯一渠道,增加了地方政府渠道和民间渠道,应聘来华任教或讲学的教师以成千上万计。我国出国教师到国外任教的国家范围也扩大了,除了去发展中国家任教外,到发达国家的教师也有明显增加;除了汉语教师外,还有其他专业的教师。

开展高等学校间校际交流是国际上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通用方法。在50年代,我国高等学校开始与苏联的高等学校开展校际交流,但这仅仅是初步尝试,交流也是个别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高等学校与外国高等学校间的校际交流,使校际交流活动有了很大发展。从80年代初期开始,国家拨出专门经费支持我国学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支持我国高等学校在国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学者参加由我国主办的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大大推动了这种学术交流的发展。现在,我国每年出国参加这种学术交流的人员有几千人之多。

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世界性人才流动趋于增多。我国过去50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实践证明,虽然它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但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发展,不但我国将在这种交流与合作中受益,而且我国将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标签:;  ;  ;  ;  

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_出国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