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品德及其影响因素_思想品德论文

大学生看大学生思想品德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因素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次调查重要发现:

1.社会责任感和人生理想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旋律。不分性别,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不分家庭背景,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核心内容为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尤其得到群体的认可。与这种认识相适应,绝大多数同学的社会参与倾向很强。

2.在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家庭因素中,家庭关系和家庭社会交往远远领先于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而居于大学生心目中的首位。

3.大学生普遍认为上大学后学校对自己思想品德再社会化的作用最大。但影响思想品德发展的主流不是正式的思想政治课而是校园亚文化。正式的德育教育方式虽以政治理论课和专题讲座为主,但两者的受欢迎程度相去甚远,专题讲座大受学生青睐。

4.报纸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最活跃的媒体,此外,电影和录相的作用比重也在上升。

5.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的整合程度不够,需要加强的呼声很高。

6.大学生的社团参与率略低于总体的二分之一,对社团活动的评价分歧较大。

7.大学生的交友半径集中在同班、同系和同宿舍。

8.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系和班的活动评价偏低。

总体结果如上所述,下面我们分别从性别、学科、年级、家庭背景几个角度来进一步分析我们的调查结果。

一、性别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在家庭维度上,家庭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男生的影响比对女生的影响显著;而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及家庭关系和家庭社会交往对女生的作用比对男生的作用明显,具体如表1:

表1 男、女生对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家庭因素的认同差异(%)

在大众传播维度上,报纸和影像对男生的作用较大,而杂志、电视和收音机对女生的影响更明显,具体如表2:

表2 男、女生对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大众传媒方式的认同差异(%)

报纸 电影录相 杂志 电视收音机

男31.2916.34 15.3918.80 13.75

女28.4712.24 19.3421.48 15.94

在影响思想品德的行为变量上,男女也表现出很大差异。首先,男生的交往半径大于女生,具体如表3:

表3 男、女生交友半径差异(%)

同宿舍 同班同系同社团一起上课的系

其它

男30.17 42.18 6.896.55

13.99

女38.05 37.93 6.626.85

10.33

另外,男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也大于女生,时事话题占男生平日话题的21.12%,而只占女的9.93%,男女生谈话主题居前三位的见表4:

表4 男、女生关注题的差异(%)

名次 男女

内容

百分比 内容 百分比

1理想、人生 36.38 理想、人生47.14

2时事21.12 社会责任 23.79

3社会责任19.14 义与利14.10

最后在社会参与上男、女生的参与倾向强度差异显著,女生的参与热情高于男生,我们用青年志愿者活动这一指标来测试这种差异,见表5。

表5 男、女同学社会参与意识强度差异(%)

知道青年志愿者活动,有机会也要参加 知道青年志愿者活动,但无兴趣

61.0617.31

70.41 9.45

总之可以看出,影响女性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相对比较微观,比较具体,而影响男生的因素则比较宏观,比较抽象。

二、学科差异

按粗线条的学科—文理科划分的学生群体,在对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外部静态因素的感受方面差异不太大。

在个人行为和行为倾向上,两个群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社团参与率不同,文科生的社团参与积极性更高,参与率也高,见表6:

表6 文科、理科同学在社团参与率上的差异(%)

参加社团 未参加社团

文科

51.35 47.97

理科

43.85 55.29

而且文、理科同学所参与社团的活动跃程度也不一样,文科生所在社团更活跃,见表7:

表7 文科、理科同学所在社团活跃程度的差异(%)

人多活动多

人少活动少

文科 42.67

18.10

理科 32.38

26.02

文、理科生的社会参与倾向差别也很显著,文科生的社会参与倾向远远大于理科生。见表8。

表8 用青年志愿者活动衡量的文、理科生的社会参与倾向差异(%)

知道有机会要参加知道但无兴趣

不知道

文科70.258.28

14.99

理科63.62

15.71

15.05

文、理科生在行为及行为倾向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是由各自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文科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理科则侧重训练人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科学及实验的接触更频繁。不同的行为会催生不同的思想品德的内部结构,不同的学科通过影响大学生行为倾向性进而影响其思想品德的构成。

三、年级差异

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同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强,见表9:

表9:不同年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在思想品德中的比重的认同差异(%)

新生 本科生 研究生

社会责任感 43.86 45.66

55.91

对于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的反应也随着年级升高而愈加灵敏。见表10。

表10 不同年级学生对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对思想品德的重要性的认同差异(%)

新生 本科生 研究生

家庭关系和家庭社交38.69 40.95

47.37

报纸和影像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电视的作用在逐渐下降。见表11。

表11 不同年级学生对不同传媒方式的认同差异(%)

新生 本科生

研究生

报纸27.60 31.53 32.13

影像13.46 15.09 20.00

电视25.57 16.83 13.04

这种结果一方面与不同传媒方式传播信息的内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所能选择传媒方式的自由度有关。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交友的宿舍半径在收缩,班、系半径在延长。见表12:

表12 不同年级同学交友半径的变化(%)

新生

本科生 研究生

以宿舍为半径 41.0928.86 26.85

以班系为半径 34.6743.81 44.44

在社团活动的参与方面,新生、老生的差别不大,基本上与总体的状况一致,但新生、老生所在社团的活跃程度有所不同,从新生到研究生,活跃程度基本呈急剧下降之势,见表13:

表13 不同年级学生所在社团的活跃程度比较(%)

新生 本科生 研究生

人多活动多 41.09 28.86 26.85

人多活动少 34.67 43.81 44.44

对于从社团活动中得到回报,新生和老生的感受也不一样,新生从中取得的回报更大。见表14。

表14 不同年级同学从社团活动中得到的回报差异(%)

新生 本科生 研究生

放松32.91 40.93 53.09

陶冶精神32.91 24.88 20.99

关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题,新生和老生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见表15:

表15 不同年级学生居前三位的关注主题比较(%)

名次 新生 本科生研究生

内容 百分比 内容 百分比 内容 百分比

1

理想44.69 理想

39.44 理想 30.95

2

社会责任22.43 社会责任19.23 时事 27.38

3

时事14.84 义与利 18.42社会责任22.62

年级不同,思想品德的主导内容也不同。新生仍以个人理想为核心,但已经开始把个人、国家和社会综合起来考虑。研究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相当突出。本科生对义与利的思索较多。但理想和社会责任作为人生的一条主线始终是大学生的关注热点。

四、家庭背景差异

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子女对该因素影响思想品德的反应灵敏度也不同。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对该因素反应就越灵敏,具体见表16:

表16 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对该因素的反应灵敏度比较(%)

文盲 中小学毕业 大学本科

父亲文化程度 14.84

17.03 25.79

母亲文化程度 13.11

19.28 27.82

母亲文化程度高,子女的社会参与倾向也强,但这种差异主要在文盲和中小学毕业之间比较显著,在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更高的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比较微弱。具体见表17:

表17 用青年志愿者活动衡量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倾向(%)

文盲中小学毕业大学本科

知道有机会要参加61.3766.74

66.99

知道但无兴趣15.0212.98

12.62

父亲职业不同的大学生对该因素影响个人思想品德的作用反应不同。父亲的职业越接近白领,子女对该因素强调的越重。见表18:

表18 父亲职业不同的大学生对该因素影响个人思想品德的反应比较(%)

农民工人 知识分子

父亲职业 7.118.339.33

居于家庭经济地位两端的同学对该因素影响个人思想品德的作用最敏感,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对该因素反应更强烈。如下表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中有22.65%的同学认为这个因素对个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最大,经济条件很好的同学也有15.15%的同学持此认识。这两个群体对该因素感受的内容和感受方式也许不同,但家庭经济地位对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却可窥见一斑。

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对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倾向也有影响,在知道且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人数中,经济条件很好的同学所占的比例遥遥领先,见表19:

表19 经济条件不同的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比例(%)

不好

一般 较好

很好

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5.03

4.39 6.82

24.32

仓禀实而知礼节,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家庭经济条件对的子女思想品德实现的强大力量。

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大学生,对影响自身思想品德作用最大的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不同于其他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大学生认为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于学校的作用。利用大众传媒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付费消费,它作为一种影响个人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已无可争议,但它实际作用于个人的时候,还要经过个人支付能力这一中间步骤。所以大众传媒对个人思想品德的作用实际上在相当大的成度上要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

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虽然可以简单概括为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和个人,但每个因素的作用机制都相当复杂,特别是几种因素往往互相交织,使得控制这些因素以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难度更大。事因难能,所以可贵。逐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体保证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全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大项目。

注释:

[注: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抽取6所高校,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1965份,有效回收百分比为59.63%。]

标签:;  ;  ;  ;  ;  ;  ;  

论大学生思想品德及其影响因素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