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国家对中亚五国的政策_中亚民族论文

浅析西方国家对中亚五国的政策_中亚民族论文

浅析西方国家对中亚五国的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西方国家论文,五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亚,作为内陆亚洲的战略要地,自19世纪以后,成为俄、英、美、德等西方列强觊觎的焦点。十月革命后,中亚归入苏联的版图,西方列强的势力暂告退出,但它们一直未停止向这一地区渗透。苏联的解体,为它们重返中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西方国家纷纷派遣高级官员前往该地区访问,一时间成为世人瞩目的热点地区。然而,当下的中亚时局千头万绪,潜在的民族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中亚民族关系非常紧张。西方国家如何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定位,成为它们能否控制中亚局势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秩序已由二极向多极格局转变。中亚民族国家的兴起,使国际关系顿起波澜,导致世界政治力量的失衡。把中亚纳入全球战略的框架,是西方国家平衡外交的必然产物。因此,在政治上,西方国家不断向中亚各民族施加影响,总体上维持中亚民族国家的民族—领土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尽可能地“西化”,建立以西方“民主”为导向的政治结构。

美国自以为处处高人一等,在向中亚各民族贩卖其所谓优越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同时,意识到了中亚民族问题的尖锐和复杂性。美国学者菲鲁兹·卡泽姆扎德指出“美国对中亚是陌生的,对其历史、语言和传统非常不熟悉, 因此它对这一地区的政策应注意谨慎和节制”〔1〕。这就决定了美国对中亚民族政策的基调,一方面要维持现阶段中亚各民族间的现状,避免插足中亚民族的内部事物,促进中亚政治的平稳过渡,对民族冲突的和平解决加以引导,切忌过深地卷入地方争端,从而损害美国在该地区的形象。另一方面要“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它们,以符合美国利益和绝对不会牺牲我们原则的方式对待这些新兴国家”〔2〕,逐步使它们走向“民主”化的道路。1991年底和1992年2月,美国国务卿贝克对中亚五国的穿梭访问就遵循了这一政策。在贝克访问期间,多次声称美国尊重中亚各民族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干涉它们的内政,无意谋求在中亚的私利。同时又强调,美国对中亚的“核武器和铀”特别关注,担心它们落入“敌性”国家手中,以危害美国的安全。1992年5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问美国, 在哈萨克斯坦同意放弃核国家地位的前提下,美国答应“一旦哈萨克斯坦受到侵略或威胁,美国将立即采取援助行动”。同时,在不触动美国利益的前提下,尽力扶植中亚出现的“民主”力量。1995年3月,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宣布解散议会,美国驻哈萨克斯坦的大使明确表示支持哈萨克斯坦总统的决定。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致函纳扎尔巴耶夫,欢迎哈萨克斯坦的民主化进程。另外,美国又要求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改善“人权”待遇,允许反对派政党活动,并放宽对改革进程的监督,为乌兹别克斯坦“民主”势力的壮大创造条件。

德、法、英等国对待中亚民族政策上除了在保持其民族现状、推行西方民主政治等方面与美国有共同之处外,又有其各自扩大在中亚势力范围的目的。德国对中亚时局和民族关系尤为重视,因为在中亚各地生活着一百多万德意志人,他们的前途和命运直接影响到德国对中亚民族政策的走向,德国当然期望中亚保持长期稳定。在西方国家中,德国是最为积极主动地发展同中亚国家交往的国家之一。1995年2月5日,德国外长金克尔在慕尼黑欧洲安全政策会议上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德国对中亚民族政策的精神实质。他强调指出:“我们(德国)必须建设性地发展与俄罗斯和原苏联后继国家的关系。”《德国亚洲政策》又把这一原则进一步具体化。该政策重申“德国要充分利用我们在亚洲的机会”,“应有助于亚洲国家和集团充分履行其对保障和平、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贸易和金融关系以及对环境和人权等的共同责任。”英法两国主张对中亚民族政策应谨慎从事,反对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国家所推崇的利用土耳其来阻遏伊朗影响的“大突厥主义”的简单作法。英法认为西方此举不但可能导致中亚各民族间的关系紧张和民族冲突,而且可能会引起中亚国家与俄罗斯、阿拉伯国家等的矛盾。1992年5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法期间, 同法签署的哈法友好合作和相互谅解条约就是法国对中亚谨慎外交的产物。

西方在经济上历来就有掠夺其它民族财富的传统,对中亚民族也不例外。苏联的解体使西方国家把进入中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中亚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潜在的巨大市场,又使西方国家更加重视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西方国家制定了对中亚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即依托西方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步占领中亚市场,视中亚为西方国家攫取廉价自然资源和倾销剩余商品的集散地,以缓解日趋衰退的西方经济;通过适当的经济援助,扶持中亚民族经济的发展,使中亚尽快地摆脱原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轨;恢复中亚的民族经济,避免社会政局的动荡和民族冲突的发生,但不希望中亚民族国家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西方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经济上牢牢控制中亚各民族。美国认为给中亚民族国家适当的援助是必要的,但要求它们必须在遵循国际法理的前提下合作发展,并应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美国各公司纷至沓来。据报道,美国谢夫隆公司与哈萨克斯坦达成协议,合办“田吉兹—谢夫隆公司”,利用美资开发田吉兹油田,该公司为此将分期分批注入200亿美元的开发资金,产品由双方分享。 另据报道,自1994年下半年起,美国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了贸易优惠,近10家美国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开设了代办处,建立了100 多家美乌合资企业,并在塔什干开设了扶持经营活动基金会和美国商业中心代办处。1994年,美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民主伙伴关系宪章》,美方答应哈萨克斯坦在经济、贸易、金融银行等方面享有最惠国待遇,并允诺组织成立1亿美元的基金会,以扶植哈萨克斯坦的企业经营活动。〔3〕德国对中亚民族经济采取了较为灵活和务实的政策,向中亚国家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鼓励德国企业界积极向中亚投资。《德国亚洲政策》明确指出:德国“通过继续为企业创造活动环境来扩大我们同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首先是进行更多的直接投资”。德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德国在经济上占领中亚奠定了物质基础。据报道,1992年9月, 哈萨克斯坦总统访问德国期间,同德国梅塞德斯—奔驰汽车厂签订了在哈萨克斯坦建立“梅塞德斯—奔驰”汽车组装厂的协议。目前,德国在乌兹别克斯坦总投资已超过3亿马克,设有35个德国企业代表处,并建有15 家合资企业。法国也积极参与中亚的经济活动。据报道,1992年9月, 哈萨克斯坦总统访问法国,同法国签订了提供贷款、培训专家的协议。

西方国家在文化领域也积极向中亚各民族渗透,这是它们的惯用伎俩。美国认为应该制定一个使新独立的共和国的人民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案。通过双方交换留学生、学术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音乐团体和表演艺术家互访,等等,来对中亚各民族灌输西方文化,逐步使它们从思想文化上倾向西方,以达到控制整个中亚民族的目的。德国也十分重视对中亚的文化输入。《德国亚洲政策》特别强调“应加强德意志电台的卫星电视工作,从1995年起,扩大卫星覆盖面,使亚太地区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国家和我们的立场”。

总之,西方国家在中亚所推行的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主观上都是为了在中亚取得控制地位,以实现它们的全球战略构想。但其结果客观上又给中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亚的全面变革。

注释:

〔1 〕(美)菲鲁兹·卡泽姆扎德:《美国对中亚的政策——谨慎与节制》,美国《生存》杂志1992年春季号。

〔2〕美国《纽约时报》,1992年2月16日。

〔3〕陈明山、何希泉:《中亚地区目前形势特点及发展前景》, 载《现代国际关系》,1995年第2期。

标签:;  ;  ;  

浅析西方国家对中亚五国的政策_中亚民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