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结构的实证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青少年论文,素质论文,结构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之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于2008年12月通过结项鉴定。本项目由沈德立任首席专家,先后有来自全国26所高校的32位心理学工作者参与了这项研究,调查了全国6大行政区的23个省市自治区的51399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结果显示:各分量表得分处于“高水平”和“中等水平”的人数百分比约为96.5%-98.8%,处于“低水平”的人数百分比为1.2%-3.5%。整个研究过程经历了理论探讨、研究方法的确定与量表研制、全国调查、数据资料的整理和成果总结等四个阶段,历时5年,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5本专著,50余篇研究论文与研究报告,1套心理测验工具。

1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

为推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心理学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我们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结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现状,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青少年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决定着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内源性。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来自于青少年内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积极的心理品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每一名青少年都必须存在的。青少年之间在心理健康素质上的差异,不是“有”或“无”的差异,而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高”或“低”的差异、“完整”或“不完整”的差异和功能发挥程度上的差异。

(2)稳定性。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青少年个体先天生理基础和后天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晶和沉淀,是经过“内化-外化-内化”反复多次的相互转化而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性及其结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

2 在国内第一次构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

由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它既包括指向于自我的各种心理品质,又包括指向于其他对象(包括人和物)时所需要和表现的各种心理品质,如个性素质、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付风格等。由于青少年个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所以还涉及到人际素质。作为社会的一员,青少年能否健康地生存与发展,主要表现就是适应。

因此,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建构如图1。

3 编制了国内第一个能全面反映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表

3.1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结构及维度

能否客观地了解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现状,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为此,本课题组根据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定义及结构,编制了能全面反映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全貌的调查表,量表的具体结构及维度如表1所示。

图1 心理健康素质结构示意图

3.2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特点

课题组在编制《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时,有几个原则和要求[2]:

(1)以服务于青少年教育为目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编制的目的是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也是为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服务的。

(2)坚持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理念不是“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健康”理念的翻版,而是从积极的、健康的角度去思考,即坚持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主要研究。并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3)将评估素质与评估状态相统一。《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重点在于评估素质,但又没有割裂素质与状态的关系。具体来说,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中,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付风格、动力系统、自我、个性素质和人际素质等7个分量表是测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适应分量表则测评心理健康状态。适应分量表既与前7个分量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能独立地作为其它分量表的一个效度量表。

(4)考虑答题者的心理倾向。《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回答问题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回答者的心理倾向性,即为避免中国人特有的中庸之道的思考方法—即多选择中间项的倾向,在最终取样时,调查表的回答方式设计成4级评分。

3.3 反复验证《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质量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编制成以后,经过三次质量验证。第一次是以51399名(根据删除有缺失值数据的原则,余44063名青少年的有效数据)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3];第二次是以天津市425名正常大学生和115名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为被试的数据进行验证[4];第三次是通过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5]。具体情况如下:

(1)信度。《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信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采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有:①内部一致性系数。以全国44063名青少年为被试,计算各分量表的α系数,结果在0.491-0.887之间,除两个分量表外,有六个分量表的α系数在0.80以上。②重测信度系数在0.605-0.884之间。

(2)效度。《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具有较为理想的效度。采用的效度指标有:①结构效度。以全国44063名青少年为被试,以适应分量表为效标,结果发现各分量表与适应分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192-0.813之间。②区分效度。以天津市425名正常大学生和115名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正常组大学生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和适应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表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能有效地区分正常和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③实证效度。通过采用MP150型16导生理记录仪,对不同应对风格者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记录,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应对风格者的生理指标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应对风格分量表》有较好的实证效度。

4 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调查了13个民族5万多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

4.1 全国青少年的取样

4.1.1 取样的年龄范围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对“青少年”(adolescent)的年龄阶段的界定是依据心理学界的普遍共识,即指11、12岁-17、18岁的个体。课题组在确立被试取样方案时,以年龄段最符合青少年界定标准的初中生与高中生为主要取样对象,适当向两头延伸,即包括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大学生。

4.1.2 取样方法和取样结果

本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南、西北等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从小学到大学的51399名青少年。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最后获得44063名被试的数据,有效率占总调查人数的85.7%。

4.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总体现状

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按两个标准差对调查结果进行判断,结果发现全体被试在各分量表得分中处于“高水平”和“中等水平”者比例较高,即(1)在认知风格上占97.8%[6];(2)在归因风格上占96.5%[7];(3)在应对风格上占98.4%[8];(4)在动力系统上占98.8%[9];(5)在自我上占98.24%[10];(6)在个性素质上占98.20%[11];(7)在人际素质上占97.80%[12];(8)适应状态分量表上为98.0%[13]。

而处于“低水平”人数所占百分比很低,具体为:(1)在认知风格上占2.2%;(2)在归因风格上占3.5%;(3)在应对风格上占1.6%;(4)在动力系统上占1.2%;(5)在自我上占1.76%;(6)在个性素质上占1.8%;(7)在人际素质上占2.2%;(8)适应状态分量表上为2%。

所以,课题组的调查结论认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总体状况是好的。各类心理健康素质“低水平”的人数的百分比很低。

4.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年龄特征

4.3.1 年龄特征

通过44063名从小学高年级到大学的青少年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年龄特征是:在青少年初期,得分稍高;之后随年龄的增长,得分出现起伏;在青少年晚期,得分又出现了回升。

4.3.2 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年龄特征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所得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年龄特征,是由青少年期个体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首先,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其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女孩子性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3岁,男孩子性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4-15岁。身体的发育,特别是性的成熟,与他们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之间出现不平衡,导致青少年产生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高傲与自卑、勇敢与怯懦等心理矛盾。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青少年期的心理矛盾有一个发展过程,在青少年初期,心理的矛盾性较低,个体能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和策略加以解决;在青少年中期,心理的矛盾性加大,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已不容易解决这些矛盾,而新知识和新策略又还没有完全形成;在青少年后期,心理的矛盾性虽然仍很大,但他们已形成解决心理矛盾的新知识和新策略,从而能比较有效地化解心理矛盾。上述心理矛盾性的发展过程导致了青少年初期得分较高,中期得分出现起伏,青少年后期得分回升。

其次,青少年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青少年期思维发展要经过:二元论阶段,即个体对问题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要么对,要么错,这种思维方式相对简单且不成熟;相对性阶段,即个体不再把知识看成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比较,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比较复杂,但还未完全成熟;约定性阶段,即个体在分析问题时有自己的立场,认识到两种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这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全面且成熟。由于处于青少年初期的个体思维方式相对简单,因而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倾向于选择评分高的选项。

最后,青少年自我评价标准的变化。青少年初期,对自己进行评价时,常以外在的标准来评价,评价内容也相对简单,因而易出现高估倾向。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更多地依赖于内在的标准来评价,评价的内容更为全面且复杂,因而常出现低估倾向。当他们成熟后,其标准更加客观,所以评价的成绩又出现上升。由于处于青少年初期的个体倾向于以外在标准来做出评价,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常选择那些成人(即他人)认为好的选项,所以导致他们得分较高。

4.4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关注了青少年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他们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其中(1)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2)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两类。其中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类型;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所在地、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家庭收入、家庭人员结构等。结果发现:(1)青少年自身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素质有明显的影响;(2)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

标签:;  ;  ;  ;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结构的实证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