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教学走进新的思想政治课堂_新课堂论文

让对话教学走进新的思想政治课堂_新课堂论文

让对话教学走进思想政治新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泛对话”、“空对话”、“假对话”等现象。许多课堂看起来对话也在进行着,但再仔细一看却是教师提问,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或者看起来很热闹却是东扯西扯,过于放任,与教学却无任何关系。这样的对话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个性去自由地理解表达,更谈不上创意地表达。这样的对话必定视野狭窄,思想僵化,浪费宝贵的时间,影响教学的实效。

所谓“对话式教学”,就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互动”开展教学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把原先灌输与被灌输、我讲你听的教学,逐步变成民主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弗莱雷在《被压制的教育学》中讲得好:“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互动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里,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如何让对话教学真正地走进政治新课堂,笔者认为应当坚持以下几点:

一、平等是对话的基础

对话的存在和产生要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人格上的平等是教育应有的美学价值。教学上的平等性,意味着学生作为对话一方的独立性和内在的自由的承认,而不是钳制和束缚;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共享经验基础上相互促进,而不是以一家之言去垄断与灌输;意味着通过对话使学生进入一个未知领域共同探究,而不是以教师的先知先觉让学生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意味着对来自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内在关注,而不是过早地将学生带入成人世界。在这样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话,使“模糊”变“澄清”,使“隐约”变“敞亮”,从而给学生以焕发生命力的滋养,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因而教师不应以“权威者”或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融合在一起思考、讨论。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自由、坦然的教学氛围,要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对话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放下身段,和学生一起放声大笑,高声歌唱。

二、倾听是对话的保障

当对话教学逐步走向深入,我们还需要学会倾听。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更关注学生的倾听,倾听教师的谆谆教诲,倾听同伴的精彩话语,课堂教学中常常由于教师不善于倾听而使交流中断。其实这从本质上讲,教师还是把学生放在一个被动的学习者、接受者的位置上。今天我们要让对话教学走向深入,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习惯于沉默的大多数人不沉默,让他们说自己的话而不是别人的传声筒。为此,我们首先要强调对话情境中教师的“倾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交流对话中充当虔诚的聆听者,倾听学生的疑惑,及时解惑,倾听学生的思想,及时引导。

虽然有时学生的语言可能仅为“全豹之一斑”或者只是“冰山一角”,然而从这“一斑”和“一角”中,我们却可以窥见我们学生真实的课堂感受。即使孩子们的声音再不完美,但至少也是真实的。因此在对话中存在的有失偏颇的观点,教师更应积极引导,切不可讽刺和嘲笑。在训斥中失去的只会是学生的信任,得到的是永远的缄默,从此再也无法进行平等的对话。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与学生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使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智慧。因而作为教师要重视并善于捕捉学生发出的交流信息,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来选择学生发出的信息,要用专注的神情、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认真倾听每一个声音,让学生在积极的对话中达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佳境界。

三、启发是对话的动力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引导学生质疑教材的结论、同学的观点,可以为课堂教学的对话互动提供活力,为师生的对话互动提供精神准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有意释放疑点,并鼓励学生对所谈问题起疑。寻疑是创新意识的开始,也是对话互动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引起学生积极对话。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研究问题。教师要巧妙地启发学生各抒己见,不露声色地点拨学生。当学生与学生交流时,教师需直接引导,校正、概括、提升、评价、赞赏。当课堂陷入沉寂时,要运用教学策略适时启发、激励,给学生黑暗中带来光明。这时教师是对话的“促进者”和“引领者”。在教师有意无意地引领下,使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思维“舞”动起来,课堂沸腾起来,从而使课堂有了我们期待的效果。

同时要让学生有强烈的寻疑欲望,教师自身也要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作为政治教师,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心,对国内外时事的关心。这样就必然会去多看书看报,搜集资料,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学就会因此而生动活泼,从而影响学生。

四、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是对话的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需要在实践不断探索,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实施新课程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面对枯燥的理论,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如果我们还抱着教师口授、学生耳听笔记的方式不改,必然引起学生的腻烦,使学生不屑参与课堂对话。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一个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不能坐等,而应主动建构起能唤起学生情感、对话的教学情境,在良好的氛围中,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对话。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讲读法和讨论法等,切忌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要加强学生的活动,突出其主体地位。还可运用科学有效的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例如,通过录音、录像、多媒体和实物、挂图等,创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环境,通过感官刺激充分促进大脑的认知、体会和记忆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互动对话教学的实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话教学的课堂中的声音应该是五音齐备,嘈杂热闹才会生机勃勃。如果权威取代嘈杂,课堂就不再是自由生长的空间,而成为寂静的夜空,那就可悲了。我们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生机的促成者,让对话教学达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怦然心动,浮想联翩,妙不可言”的最佳境界。

标签:;  

让对话教学走进新的思想政治课堂_新课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