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在急救医学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_沈玲

急诊科护士在急救医学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_沈玲

(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平湖 314200)

【关键词】急诊科;医学设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0-0294-02

急救医学设备是指医护人员对伤病员实施抢救、诊治行为过程中使用的医疗设备[1],大部分是医院必备的常规医疗设备,急救设备使用越来越频繁,已成为抢救危重患者不可缺少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医疗急救装备正向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迅速发展。其结构也越发复杂,因此对操作使用和设备维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要完全掌握某些复杂的医疗卫生装备的操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只有保证急救设备完好率100%,操作人员操作熟练,确保发挥急救设备的急救作用,才能提高医院应对急救、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水平[2]。

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急救设备闲置时间长

由于闲置时间长,医护人员对设备性能不够了解,工作模式和参数调整不准确,造成操作问题,导致设备故障或严重危及患者或操作者的安全。总结部分我院常遇到的操作不当的情况:监护仪的患者设置报警值与患者基本参数有一定差距,造成报警的不正确,影响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呼吸机的过滤器使用时间长,湿度过大,没有及时更换,呼气阻力增加,造成黑屏;负压吸引器使用不当会造成患者呼吸道粘膜的损伤,负压吸力不足会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滞留,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1.2 缺乏认知

设备功能发挥不完全 我院的急诊设备许多是高科技产品,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科内一些护士对常用的设备只是机械地记住操作按钮,缺乏相应的原理知识,一旦设备出现异常变化时便不知所措。同时,由于绝大多数进口设备采用的是英文界面,很多护士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常规的操作,造成很多功能的闲置。如床边监护仪中,从界面PLETH进入,除了能测到SpO2,还能测到脉搏,并且可观察到脉搏是否规则。由于对急诊设备认知的缺乏,造成一些急诊设备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1.3 使用不规范,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1.3.1设备的安全隐患 抢救设备使用不规范是造成设备主件损坏的主要人为因素。如人工呼吸机使用时先开主机后开气源,会造成对主机的损耗;粗暴安装呼吸机管道会使管道螺纹撕裂;雾化吸入器在水槽内未加水即开机会损坏晶体换能器;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电除颤仪等带有蓄电池的设备,电池的电量未耗尽即充电会使蓄电池电量减少;除颤仪检测 时电极未放在仪器上放电;电动吸引器吸引瓶太满,会损害吸引器电动机等。

1.3.2患者的安全隐患 这是抢救设备使用时最应注意的问题。由于不熟悉设备性能,不能按设备操作规程使用,会给患者造成损伤。如使用人工呼吸机时不依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量调节参数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微泵静推硝酸甘油后连接一般输液装置,未考虑管中尚存的药液而快速滴入,结果造成患者一过性的血压下降等;使用简易呼吸器时未充分清理呼吸道等。

1.4 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明确

1.4.1由于管理的不到位可能造成急救设备未能准备完好到位 急诊护士在抢救患者,抢救器材的准备与应用是抢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延伸着医生的急救思维,是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气管插管时喉镜接触不良,未备好呼吸囊;除颤仪由于充电不足或电源关闭导致不能正常使用,延误抢救时机;电动吸引器由于压力不够,造成分泌物误吸,引起窒息;呼吸机使用时未能备好呼吸囊,一旦停电等意外发生则不能 保证及时通气;洗胃机由于进出液量不均衡,进大于出或只进不出等问题均贻误抢救时机,给患者造成人身损伤,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1.4.2设备的监护代替护士的巡视 在设备使用中要杜绝过分依赖设备及只见设备不见人的现象。目前心电监测大多有“系统回顾”的功能,有的护士直接将数据抄入护理记录单,而减少了直接观察患者的次数。另外,一些患者躁动不安,使无创血压袖带、血氧探头移动,进而影响测量数据,显示的数据不能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1.4.3设备保养维护不及时 设备使用后的保养维护对延长设备寿命、保证性能稳定是非常必要的。使用、保养、维护贯穿于设备寿命周期,设备的故障往往是由护理操作者最先发现的,早期发现某些故障能缩小故障范围,简化维修过程。个别护士保养意识不强,如设备出了轻微故障而强行运行,会导致仪器更严重的损坏。

1.5 分布广,品牌多,管理不到位 全院各个科室都会涉及到急救设备,但是同一设备不同厂家、不同型号,造成对借调来的设备操作不熟练。

2.解决方法

2.1 加强新设备的培训和考核

引进设备时,厂家工程师对急救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现场短期培训,其内容包括操作流程、日常维护保养、传感器的校正、外围附件的消毒和适用禁忌症等,并现场进行考核,保证参加培训的医护人员都能进行简单操作,并把培训考核定为新进设备开箱验收报告中的一项必备内容。

2.2 加强急救设备的日常管理

(1)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急救设备管理制度,设立一位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医护人员兼职设备管理员,负责急救设备的日常管理;(2)制定各种急救设备的操作流程,流程要规范、合理、简洁明了,并悬挂于设备之上,对于操作流程也可以根据日后工作需求持续改进;(3)备用状态 设备只有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才能在紧急状态下用于抢救生命。备用状态的标准:设备性能完好、清洁消毒备用、按规定地点放置、电池充盈、配件齐全、各接头管道连接完好、辅助设备完好,挂上“备用”标识;(4)日常检查。对各设备进行每日状态检查,做好记录,如发现故障,及时联系分管工程师,并挂上“故障”标识。日常检查是保障安全的重要方面;(5)做好设备的使用、巡检、保养、维修、报废等记录。把急救设备列入临床科室每天交接班的内容,并作好记录;(6)清洁消毒保养。加强日常清洁消毒保养是防止患者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也对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起到关键作用,但一定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上的清洁消毒保养方法操作;(7)辅助设备的管理。有很多急救设备必须联合辅助设备才能使用,如呼吸机需要气源,吸引器需要负压等,因此这些辅助设备的安全备用状态与急救设备的安全状态有着同等重要作用;(8)对设备环境的安全认知。严禁在设备附近放置水杯、饮料等液体;对电磁干扰较为敏感的急救设备,尽量避免在设备使用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手机、对讲机等高磁场设备;根据说明书保持设备使用环境合适的湿度、温度。

2.3 实行急诊组长负责制的分管考核

我科现有39名护士,分成7组,设7个组长。科内按照技术操作常规,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打印下发给每一位护士,要求大家熟记。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力求简洁、明快,摒弃形式和教条主义的做法,强调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等理论基础内容,使护士们从理论到实践得到很大提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严格要求每一位护士必须规范化,出了问题不仅当事人要承担责任,组长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另外,护士长和组长每月还要对组员进行抽考,把每月的实际操作和抽考结果作为考核当月奖金的重要依据之一。

2.4 医院在采购急救设备时,同一类急救设备尽可能做到品牌统一、型号一致,一方面便于维护保养,另一方面便于医护人员的熟练使用。

2.5 临床医学工程科加强急救设备的巡回检查,定期维护保养,及时更换电池、氧浓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破损的导联线等,使急救设备处于100%的完好状态,并负责监督临床科室对各种记录的填写。

2.6 对于急救设备要分别建立使用记录和维护保养记录,把急救设备列入临床科室每天交接班的内容,并作好记录。

3.结论

急救设备的正确使用和规范化管理是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现代化综合医院的技术水平的体现,所以必须要引起医院各级领导和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为此,我院进一步加强急救科的建设,配齐各类抢救器材,并定数量、定位置、定专人管理,保证各类抢救物品器材的完好率达100%,同时制定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预案和抢救程序并列入考核范围,极大地提高了护士的急救设备使用技能,使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余世准,陈锦康,王小溪.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及应用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11):126-128.

[2]陈淑芬.急救设备在临床使用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医疗器械,2016,(18):129-131.

论文作者:沈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急诊科护士在急救医学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_沈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