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报告系统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

定位报告系统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

王伟[1]2001年在《定位报告系统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定位报告系统(PLRS)是集导航定位、通信和识别为一体的综合性战术系统,而网络管理是系统的神经中枢。 本文在介绍了PLRS系统的功能、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和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全面论证了系统的集中式自适应网络管理方案,设计了网络的拓朴结构和基本的网络协议,详细论述了网络管理中各种功能的实现方法和处理过程,给出了高效可行的路由选择和时隙资源分配的算法。 最后,介绍了主控端网络管理软件的基本设计思想和软件流程的主框架。按该方案设计的网管软件,已经应用到“九五”的试验系统中,实现了网络管理的各项功能,达到了系统预定的要求。 本文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处理方法和算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夏钢[2]2006年在《战术互联网组网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制信息权被认为是现代战争取胜的关键,已成为交战双方必然争夺的焦点。随着战场态势感知信息量的增大和计算机指挥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战场数据业务需求量也不断地增长。为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显示和分发,以支持高度的移动指挥控制,美军在互联网发展基础上,最早提出战术互联网,并初步建立起自己的战术互联网。战术互联网也受到世界各国军方的普遍关注。战术互联网是互联的战术无线电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集合,它以无线自组网络技术为基础,支持TCP/IP协议,互联网控制器和战术多网网关是两种重要互联设备。战术互联网的组建需解决很多的关键技术问题,比如,用户移动、拓扑变化、互联集成、扩展性、安全性等,这些问题也是目前战术互联网的研究热点。我军目前的无线网络难以满足战术互联网的性能、容量、抗毁、自愈、安全和可靠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主要问题是通信体制复杂,无线电台种类繁多,数据交换速率低,彼此间互连互通难以实现。尽快组建自己的战术互联网已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本文着眼于我军战术互联网建设需要,根据当前部队战术无线通信装备实际,对战术互联网组建的总体框架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重点研究了团级战术互联网的组建方案。方案从总体设计角度,借鉴了美军战术互联网的MIL-STD-188-220B协议标准,主要利用我军广泛使用的超短波电台组网,内容涉及团级战术互联网的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栈、互联网控制器与战术多网网关总体设计、战术电台、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性分析及设计等方面。

高长江[3]2005年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目标定位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半导体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由PC时代和网络时代进入后PC时代。集成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网络和无线通信四大技术而形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既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又是一种新型的无基础设施的无线网络,能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传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飞机投弹靶场系统中的弹着点进行准确定位。如何给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是当前传感器网络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这也是传感器应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野外由于天气情况和障碍物的影响,基于物理效应进行工作的物理传感器,当探测光、热、电等信号时将会产生很大的测量误差,很难达到应用的要求。目前依靠叁球定位原理和光电经纬仪工作的靶场定位系统都需要感知光信号,在实际应用当中定位精度都不是很高。声音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特性,波长较长,能有效的绕过障碍物进行传播,而且还可以根据理论公式补偿由于风速、温度等外界因素对声速造成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声音信号在探测目标方位上将起到主导作用。 根据靶场定位系统中对弹着点定位精度的要求以及实际的环境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常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目标的定位技术,对比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从中找出适合本项目要求的基于TDOA估计的双曲线定位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改进,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求叁角形重心的方法算出定位点,然后运用多数据融合技术对结果进行了处理,减小了在实际应用当中由于单个传感器时间不同步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对定位精度造成的影响。最后运用MATLAB软件对算法进行了仿真,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

赵聪[4]2012年在《异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构无线网络是多种不同类型无线技术共存、多种不同类型终端共存、实现网络和应用无处不在的“泛在业务环境”的融合性网络,是无线网络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为了满足异构无线网络下用户的移动性需求,提供泛在的业务,支持不同网络间的无缝切换,移动性管理技术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围绕异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了位置管理的策略与架构、位置数据库结构、寻呼和垂直切换技术,以及应用场景下的位置管理优化算法,并取得如下成果: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统一化位置管理架构,并在此架构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地理坐标的动态位置管理策略。基于地理位置的统一化架构在星地一体的异构网络环境下,基本不改动现有网络内部结构、不影响现有用户的正常使用,将终端在各异构网络的地址信息与其实际的地理位置进行映射,将地理位置作为终端在各异构网络中统一化的位置信息,以满足兼容性、开放性和扩展性的需求。仿真分析表明,该架构比现有架构在位置数据库规模和无线链路开销等指标上具有更好的性能。基于坐标的策略在现有研究以地面接入为主的异构网络场景中增加了低轨卫星网络,通过终端自主定位确定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计算得到最佳位置更新半径,脱离了地面小区的限制。仿真分析表明,该策略降低了系统位置管理的资源总开销,比现有的动态位置管理策略具有更优的系统性能。然后,本文将用户的移动特征纳入考虑范畴,提出了一种基于速度的叁层数据库结构。该位置数据库结构增设了一个中心指针数据库,并对不同速度的用户设置不同的归属数据库和访问数据库,分别对应不同大小的位置区,进行不同的操作。仿真分析表明,该数据库结构比现有的分层数据库和树型数据库在系统开销等指标上具有更优的性能。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被叫用户反向呼叫策略和一种基于时间序列预测的异构网络接入选择算法。在被叫用户反向呼叫策略中,针对异构网络多重覆盖的特点和系统很难知道用户所有信息的问题,将寻呼流程和垂直切换流程结合起来考虑,由用户选择网络建立通信,并选用覆盖性最好的网络发起寻呼。仿真分析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该策略的性能在系统开销、呼叫成功率和平均时延等指标方面比现有先寻呼后垂直切换的方法更优。在基于时间序列预测的网络选择算法中,针对网络流量存在自相似性,在用户终端选择网络进行接入时,基于时间序列对备选网络的未来流量进行预测,在最优备选网络可能拥塞时选择次优网络建立通信链路。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降低了系统的呼叫阻塞概率和切换中断概率,减小了系统开销。最后,针对公共交通这一应用场景,本文提出了用户聚合算法。该算法利用移动用户的相关性特征,借鉴移动子网的思想,通过组成逻辑群,用群首用户代替群内其他用户进行位置管理相关操作。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在基本不改变网络物理结构和增加寻呼开销的同时,降低了位置更新开销,并可与现有的优化算法迭加使用,提高了系统性能;该算法与具有相似思路的移动子网方法相比,不增加额外设备,不对用户接入的选择进行限制,在系统开销上也具有更优的性能。本文的研究内容丰富了对异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研究,所得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为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赵秋[5]2004年在《通信传输网中的监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两个层面,一是光纤自动监控技术,二是传输网络监控管理技术,讨论通信传输网中的监控技术。论文分析了通信传输网监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详细阐述了通信网传输物理层和逻辑层监控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和功能构架,并结合内江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程以及四川省传输网络管理系统一期工程的实施情况,对传输监控技术的实现与创新进行了论述。 首先,在传输物理层的光纤自动监控技术方面,本文在论述光纤自动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提出采用光功率备纤监测和GIS光纤资源管理技术,通过与光纤资源管理系统接口,成功实现了光缆线路远程、实时、在线的性能监测、故障监测以及告警定位监测。 其次,在传输网逻辑层的网络监控管理技术方面,本文通过对TMN的基本原理、结构功能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了传输网络管理、资源管理和TMN的关系,阐述了引入资源管理系统的必要性,通过与传输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接口,实时与客户信息关联,从而成功实现从传输物理层到逻辑层的整体监控以及不同传输网管系统的统一配置和集中告警监控。 这些工作的实施和进展成果,不但为综合网络管理系统TMN的实现开辟了新的思路,而且提供了可操作方案。

丘源[6]2015年在《汽车远程在线检测监控平台及信息管理系统研发》文中认为随着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能源与环保问题以及舒适性、安全性的更高要求促使电控化成为汽车的发展趋势,电子器件及电控单元开始逐步广泛的使用在汽车上,其控制系统普遍实现电控化,OBD-Ⅱ(On-Board Diagnostic-II,车载诊断系统二代)概念的提出和手持式故障检测仪的使用局限性,因而研究具备无线信息传送装置的OBD(On-Board Diagnostic,车载诊断系统)系统是有必要的,本课题项目研究将检测到的车辆信息输送到远端的中央服务器,再利用中央服务器在处理速度和信息容量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对不同车辆的故障信息资料进行汇总,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图技术,对有故障的车辆进行实时定位,并结合研发的程序进行故障诊断和状态提醒,实现车辆行驶状态的实时管理,以达到避免故障对车辆安全行驶带来不利影响的目的。因此,在充分利用OBD-Ⅱ功能的前提下,针对现有手持式故障检测仪的使用局限性存在的不足,本文对汽车在线检测监控及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展开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研究了满足与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通信的车载通用通信业务需求,开发了车载OBD-Ⅱ系统通信功能模块,实现与车辆电控单元的硬件通信;研究兼容多种车辆总线通信协议的协议匹配技术。(2)研究了支持汽车在线通信电信级数据传输平台,实现车辆检测数据、车辆定位数据的在线回传与融合。(3)研究了车辆信息与GIS信息的融合技术,实现车辆信息与商用地图及GIS系统集成整合;而且研究了一种车辆信息高效的管理方法,可以进行车辆故障的全链路信息反馈与应用。(4)运用实车测试的方法验证实际开发系统的有效性。

欧阳晔[7]2006年在《通信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流与通信,是由物流中信息流传递这一本质特征将两者互相联系起来。在本论文中,我们将发现,现代物流技术无不都是伴随着通信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后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的。通信与物流都是两门应用型学科,但是两者在相结合发展时,通信就成为了一门基础学科,作为发展物流应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而现代物流技术作为一种特殊性行业应用,各式各样的物流业务需求都离不开通信技术的保障。在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通信技术更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移动通信逐渐取代固定网络通信,软交换技术逐渐取代传统交换技术,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引入,以及传统语音与数据通信网络的融合等等,都为物流技术的再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本论文努力将当今先进的通信技术与现代物流相结合,选择了适合与物流相结合的有线局域网,广域网络通信系统,无线宽带接入系统,无线射频终端(RFID芯片),无线公用移动通信系统(3G, Wi-Fi)等技术,将其整合进当前的物流系统之中。从基础物流通信设施网络的构建,到对物流的通信控制,再到最末端的物流信息终端,通信技术对整个物流系统的整合设计无处不在。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作者分析物流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追述了物流的发展历程,从系统学的观点研究了物流的深层次含义并且将物流从系统的角度,作了系统部件,尤其是涉及通信技术的硬件部件的详细分析。第二,作者研究了可用于物流系统的主要几项通信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电子标签和定位技术。有别于传统的一味研究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作者从物流系统的构建上来研究互联网技术,选择互联网技术中最适合物流系统的相关技术,并且由此引出的局域网,广域网等网络,构成了物流系统的通信主干;移动通信,作者将其作为无线接入,引入物流通信主干网络的方式,也可以在有线网络所不能到达的区域内,作为物流信息采集的另一种延伸手段;定位技术,如Wi-Fi,是物流信息系统中重要的信息采集技术,;电子标签,如RFID作为物流系统的最末端——物流信息终端的应用,又作为整个物流系统中信息采集的源头——即物流信息提供点而存在。这里,作者首次提出将RFID与Wi-Fi相融合,不仅可以在物流系统摆脱读卡器的距离限制进行远距离RFID标签识别,而且可以利用整张Wi-Fi网络对物流系统中的任意需要监控的物品进行定位,受到香港,美国同行及专家的重视,进一步的合作研究即将进行。第叁,结合应用于物流系统的通信技术,作者提出了通信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闭

徐慧[8]2008年在《网络安全协同报警分析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网络安全领域,网络攻击者和用户之间的矛盾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种类繁多的工具和海量的安全信息对网络安全管理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特别是现在综合攻击趋势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单一安全管理模式难以应对。随着网络用户对智能安全管理不断增长的需求,一种新型的整体网络安全管理解决方案——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已发展成为新的流行。统一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用于总体配置、调控整个网络多层面、分布式的安全系统,实现对各种网络安全资源的集中监控、统一策略管理、智能审计及多种安全功能模块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地简化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提升网络的安全水平和可控制性、可管理性,降低用户的整体安全管理开销。在这一背景下,有两种技术被众多的实践从业者和学院研究者所提倡,即协同与关联。同时,入侵检测系统IDS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安全监控的一种重要工具。而统一网络安全管理一个显着的发展趋势则是采用以IDS为中心的关联模式。但是,传统IDS的检测机制具有细粒度、孤立性和弱的环境意识等缺点。于是,旨在协同与关联的后入侵检测技术成为研究的焦点。从这一角度看来,协同报警分析一般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报警聚合、报警评估和报警相关。然而,现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保证安全报警的环境资产信息的综合采集与统一表达。目前,针对这一问题仍缺乏一个实践可行的有效方法,这将直接影响到统一网络安全管理的最终实现。本文关注于网络安全协同报警分析技术,旨在报警分析过程中引入基于XML的综合网络管理技术以确保协同与关联的交互,并通过使用CIM模式扩展的OWL+SWRL安全本体来统一表达信息与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极具潜力的方法用以完善基于综合网络管理的协同报警分析技术,作为实现统一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步骤。本文同时也提供一些主要的实现细节,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有助于降低误报率与优化攻击场景的建立。

毕建新[9]2016年在《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文件是信息化时代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是新时期国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确保国家信息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广泛使用,尤其是政府部门,海量的政务电子文件在政府业务中被使用。但是,我国对电子文件资源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在一批学者的推动下,国家将电子文件管理列入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云计算的概念被提出,其应用也逐步由商业领域向政务领域拓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一直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问题—方法—贡献为主线,以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为研究对象,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与政府管理实践相结合,探讨云计算环境下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的模型与实施。本文通过对政务电子文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协同理论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经历了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模型到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了解文件的背景及现状,认为文件的利用才是重点。文件连续体理论还特别强调跨机构的合作。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为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了一体化管理的思想。通过协同理论和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指导,电子文件管理各要素、各系统之间能够协同地工作,从而获得电子文件管理的整体放大效应。本文比较了云计算环境与传统网络环境下的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从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组织制度等叁个层面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论文研究了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问题。分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互动关系,揭示了区域性政务云构建的六大动因。论文认为政务电子文件具有大数据的特征,政务大数据与云计算之间将长期保持密切关系。通过对私有云、公有云与混合云叁种云计算部署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模式和体系架构。论文从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入手,分析其概念及动因,并运用(ISO/TR26122:2008信息与文献—文件过程分析》为工具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分析和序列分析。论文分析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模型,并分析了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最后,通过对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理论与模型。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对传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进行修正和扩充,引入协同理论,丰富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2)政务电子文件的一体化管理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中动态实施;(3)提出了一种能与政府职能转变动态匹配的政务云构建方法,使得政务电子文件管理所依赖的技术环境能够灵活应对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政府业务流程的变化;(4)构建了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实现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协同化、集成化、一体化。

陈子平[10]2014年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防定位管理系统研究和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在各领域得以深入应用和高速进步,现代安防产业以此为依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与传统以人力视频监管方式为主的安防系统相比,现代安防系统对于即时性、智能性、精确性都有更高的需求,同时,安防系统本身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性也需要更高标准的技术支撑。为满足安防系统在一些安全级别较高的应用场合中对于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等问题的新需要,本文基于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等,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本系统的新的无线传感网络管理技术、一种新的自适应加权质心定位(Adaptive Weighted Centroid Localization, AWCL)算法、一种新的多因素安全认证(Multiple Factors Security and Authentication, MFSA)算法等,解决了传统安防系统中存在的功能单一、依赖人力、实时性和鲁棒性欠缺等缺陷,为安全级别较高的场所提供了一种适用的安防定位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及现代安防产业的发展概况,阐述了两者结合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介绍了物联网相关技术,接着阐释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及算法的理论设计。最后根据现代安防定位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安防定位管理系统,并进行系统实现和性能评估。本系统以CC2530/2531作为主要硬件设备平台,结合CC430芯片、ARM平台等,采用异构混合方式实现系统组网;设计了新的算法,并运用于其中,包括:无线传感网络管理技术、自适应定位算法、安全认证算法等;从系统架构、硬件布局、功能模块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安防定位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并基于实验室模拟环境搭建测试系统,进行了系统模拟运行与性能测试。运行和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在丢包率和吞吐率、定位精度、环境适应能力、安全认证算法的功耗与有效性、系统功能及要求实现等方面,较传统技术与算法均有更优的表现。本文设计和实现的安防定位管理系统,将传统被动的安防监管方式转变为主动、智能、精确的实时安防管理模式,在安防系统的鲁棒性、安全性、可靠性上均有所提高,为高安全级别的场所提供了高效、安全的应用保障,为现代安防产业定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定位报告系统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D]. 王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1

[2]. 战术互联网组网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 夏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3].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目标定位系统中的应用[D]. 高长江. 东北大学. 2005

[4]. 异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D]. 赵聪. 电子科技大学. 2012

[5]. 通信传输网中的监控技术[D]. 赵秋. 四川大学. 2004

[6]. 汽车远程在线检测监控平台及信息管理系统研发[D]. 丘源. 广西大学. 2015

[7]. 通信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欧阳晔. 东南大学. 2006

[8]. 网络安全协同报警分析技术研究与实现[D]. 徐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 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D]. 毕建新. 南京大学. 2016

[10].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防定位管理系统研究和设计[D]. 陈子平. 复旦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定位报告系统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