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信息化之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论中国信息化之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专论 中国式信息化道路探讨——Inquiring into the Way of Informatio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论论文,道路论文,Inquiring论文,Characteristics论文,Chines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论述了信息化是国策性的战略问题,探讨了中国式信息化道路。

关键词 信息化 道路 中国

1 信息化是国策性的战略问题

自本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压缩和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世界掀起了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技术革命必然导致产业革命。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由先导产业逐渐变为主导产业,并将于不久的将来成为最大的产业。①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这是一个动态演进的信息化过程。信息化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人类进步的新标志。

从1993年9月美国率先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②行动计划”,到1994年9月美国又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③的倡议。据此,七国集团于今年2月下旬聚会布鲁塞尔,讨论未来的信息社会问题,并提出积极促进公平竞争等8条原则和建立全球信息库等11项计划。这标志着信息化已成为全球议论的热点。全世界所有国家包括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都将对信息化的呼唤作出反应。

发展中国家面对着发达国家占领信息化这一制高点的挑战,不得不考虑如何采取相应的战略对策。一些敏感的战略家已经意识到,信息时代到了21世纪将出现“信息威慑”,高度信息化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控制”的王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潮流,已经作出了自主的积极反应。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把信息化作为当今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是一个国策性的战略问题,其意义与40年前把工业化作为国策性的战略问题提出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信息化,既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也是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还是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使其发生质的变化的需要。同时,信息化又是国内经济、贸易、金融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据考证,我国学术界提出信息化,比法国晚10年,比日本晚20年,比美国差不多晚25-30年。现在到了举国上下在继续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时候了。

推进信息化,就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速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扩大信息活动的规模与作用,而这首先要规划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作。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大量涌现,通信业、电子工业、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去年以来,金桥、金关、金卡等工程开始实施,特别是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省等)正在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在我国的动向十分引人注目。

因此,我国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设想时,理应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方针与紧迫的现实问题加以研究、安排。

2 走中国式信息化的道路

任何成功的发展战略必须既顺应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又符合本国的国情。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是个重要的前提。那么,从我国的国情看,实施信息化战略,应注意哪些主要特点呢?我们认为:

2.1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别较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人多地广,是中国的一大特点。它意味着市场的容量大、需求多样化,其潜力不容忽视;也意味着差别的存在及其扩大的可能性,“一刀切”的做法应予防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从而不能不考虑在发达地区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同时,如何对欠发达地区进行信息扶植的问题,以便通过信息资源的均匀配置,有利于经济差距的缩小。

2.2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农业比较落后,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它解放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1978-1994年,农业增加值年增长率在大部分年份为4%以上,个别年份不到4%或达到10%以上。但是,1992年以来,工业与农业的发展速度的比率,连续保持在5∶1以上,远远超过现阶段工农业发展的正常比例。因此,农业发展滞后,对国民经济的制肘越来越突出。当前,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还未实现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始终是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有些地区的农村虽已开始城镇化,但从全国来看农村城镇化尚不普遍。这些情况明显地不同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开始信息化时农业早已过关的条件。

再从工业化的情况看,建国以来,用了40多年时间,建立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总量已从世界的后排逐步跃居前列。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基础工业比较落后,高技术产业还不发达,工业化尚处于中期阶段。1993年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8%,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89%),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75.5%)。相当大一部分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准还有很大差距。要真正使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还需调整产业结构,使其优化与高级化,并增加产品的信息和知识的含量。

在上述这种农业基础不稳、工业的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度不高的情况下,中国既不能脱离大力加强农业的需求和放松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努力,来搞信息化,也不能对信息化置若罔闻,错过信息化带来的机遇,而必须在一方面用信息化促进农业的加快发展,使这个古老的传统产业尽快变为现代农业,并积极向农民和农村提供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企业化、集约化的水平,适度扩大其规模经营,并为今后农村提高教育水平和改进医疗保健创造条件。同时还必须在另一方面使工业化和信息化互补共进,用工业化来培育信息化,用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这就需要处理好发展传统产业与扶植新兴产业的相互关系。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努力用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用新兴产业服务传统产业,在技术上改造传统产业,在管理上革新传统产业,从而逐步使“夕阳产业”“朝阳”化,并努力通过产业政策的倾斜,使现在尚较幼稚的先导性的信息产业这一类“朝阳产业”变成未来的主导产业和最大的产业群。

2.3 中国的信息产业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仍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邮电业、电子工业、广播电视业、信息服务业等以超常的速度向前发展。以通信网络为例,已基本完成了由人工向自动、由模拟式向数字式的过渡。拿与信息化有关的电视机来说,其发展可以说是跳跃式的。我国仅用15年左右时间,国产彩色和黑白电视机不仅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还作为拳头产品大量出口。到1993年,电视机总产量达3033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为1436万台),已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中国的信息产业,无论就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或者就其劳动力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看,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说明我国的信息化程度低,也说明我国的信息化基础差。从电话、电视、电脑“三电”的普及率等有关条件看,我国的信息化基础是比较差的。例如,美国的电话普及率已高达94%,而我国仅为3.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美国的电视与广播覆盖率均为99%,而我国分别为81.3%和76%(这应该说还是比较高的);美国的家用电脑普及率已超过30%,有40%的家用电脑已联网,全国联机率达60%,而我国的电脑进入家庭还刚刚开始,与印度相仿,每千人约有1台电脑。这一类明显的差距,还可举出许多例子。它说明我国推进信息化要充分考虑到基础条件比较落后所带来的困难。

然而,一些外国大企业家却认为,中国实施信息化,由于没有原先信息网络分散发展的不合理负担,正好轻装前进,进行“蛙跳”,达到后来居上的目的。

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后进的国家追赶先进的国家都有一个过程,只要我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在总体决策上不失误,在信息化过程中利用“后发效应”是会有成果的。

就拿计算机产业来讲,台湾在15年前比大陆还要差得多,如今他们已挤进了世界计算机市场,而且有一定竞争力。1993年,台湾计算机硬件产值为96.93亿美元,超过英国、法国居世界第5位。其中,键盘占世界市场的49%,监视器占51%,扫描器占55%,鼠标占80%,主机板占83%。以上5项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额平均居世界第一位。笔记本型计算机年产130万台,居世界第二位。在美国销售额最大的100家微机厂家中,竟有40家为华裔所有。

中国有悠久、辉煌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字和汉化工作又独具特色,而且我国大陆的技术专家在汉字处理、中文系统、排版系统、语音识别和翻译等方面,都已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何况我们还有12亿人口的大市场,只要我们努力,使现代信息技术深深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认真借鉴大陆发展电视机和台湾发展计算机的成功经验,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即使不算过去已经走过的弯路,再用15年(1996-201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把我国信息产业推上先进国家行列,是可以做到的。

在分析了中国信息化要注意的上述三个特点之后,我们认为一定要走中国式信息化道路,既不照抄照搬外国的信息化模式,也不搞自我封闭,拒绝学习和借鉴他国信息化经验;既要循序渐进,避免回过头来不得不“补课”,又要抓住机遇,在可能的情况下跳越一些并非必走不可的阶段。同时,不能就信息化论信息化,而应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和解决信息化问题,既要多方论证、尽力而为、积极推进,又要慎重准备、量力而行、防止冒进。为此,我们提出,还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这就是:

a.在信息化的重点领域上,要正确处理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关系,走经济信息化为主兼顾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信息化的发展遍及各个领域,由于国力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应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领域。按照现时期党和政府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选取国民经济作为信息化的重点领域是必然的趋势。在经济信息化领域中,根据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即金桥工程;实施外贸专用网联网并建立对外贸业务有效管理的系统,即金关工程;建设全民信用卡系统或卡基交换系统,即金卡工程,是我国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中,金桥工程是我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金关工程、金卡工程,以及其他“金”字头工程都是要在金桥工程这一基础设施上运行的基础性信息化应用工程。如果“金”字头工程铺的面很宽,客观上就会有一种“一哄而起”的副作用,导致国家的有限资金不能形成拳头集中使用,反而会影响重点工程的落实。

在经济信息化中,应逐步把重点转向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产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有信息化的问题,这对企业研究竞争环境、了解竞争对手、制订竞争对策,以便在竞争中取胜至关重要。

经济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如果把经济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那么国民经济信息化也就意味着社会信息化;如果把社会视为非经济系统,那么国民经济信息化在实践中也会扩展到社会信息化。例如,我国金桥工程的建设,可同时用于非经济的目的,诸如科技、教育等多种应用系统的加载。因此,全面确切的提法应当是以“三金”工程为重点或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民经济中的“国民”指的就是社会,国民经济信息化也就是社会和经济的信息化。如果这样来理解,那么只提国民经济信息化也未尝不可。

b.在信息化的地区布局上,要突出重点地区,兼顾一般地区,走以重点带一般、分步渐进的道路

走中国式信息化道路,就应选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作为信息化的重点地区,集中力量先进行示范建设。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以及上海、北京、深圳等一部分地区具有一些综合优势。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信息化的需求强烈和迫切,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经济比较发达,技术力量相对较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相对较高。国家应选择这些重点地区,集中力量瞄准国际先进的信息化标准,进行试验性示范建设,以便重点突破,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国家对这些信息化重点地区应在方针政策上级予扶持,包括在某些信息立法和标准、规范方面进行先行一步试验的权利等。

建立信息化重点地区,不能局限于沿海地带。内地省区的一些中心城市或城镇,也有具备相应条件的。而且从长远看,要缩小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差距,在内陆地带部署个别信息化先行点,也是一种可用的有效手段。

对于非重点的一般地区,国家应适当兼顾,为其逐步信息化创造必要的条件,而这些地区也应为推进信息化作准备,不要坐等信息化的到来。国家和地方都需使信息化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地区振兴。

c.在信息设备制造、通信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这三者的关系上,要特别重视信息资源开发这个最薄弱的环节,走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unication)、信息内容(Content)三“C”并举、相互促进的道路

在信息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历史上出现过的“重硬轻软”、“重技术装备、轻信息内容”的错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信息设备制造、通信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这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差距最大和最薄弱的环节还是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设备和通信技术落后,还可以花钱引进,或者通过研究开发,利用“后发效应”变为先进。而开发信息资源的客观困难和复杂程度则更大。这同国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也同历史上形成的现行体制密切相关。不言而喻,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信息资源只能靠自力更生开发,靠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更新,靠艰苦的协调与组织。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因此,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积极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了摸清现有信息资源的底数,国家计委等单位正在组织力量调查全国的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应大力振兴数据库业,搞好信息网络的连接与管理工作,特别要扩大网络用户。

d.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建路”与“清障”的关系,不要先分散“建路”后统一“清障”,坚持边“建路”边“清障”,或先“清障”后“建路”,走合作共建、利益均沾的道路

过去有些专家学者曾认为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是ATM(异步传输模式)技术、SDH(光纤同步数字序列)技术,以及多媒体终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化。现在看来包括这些技术在内的关键技术均已日臻成熟,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最大难点和主要关键在于如何打破业已被不同利益集团瓜分的网络分割壁垒和资源垄断地位,进一步探索信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达到信息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共享的目的。

美国AT&T的有关专家认为,现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难点,主要问题在于怎样通过经济有效的管理,使这些技术在统一的网络中发挥效能并形成市场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通信和有线电视的合网。贝尔实验室的一位专家说:“从CATV(有线电视)到影视交互通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飞跃,电话、电脑、电视完全可以利用原有线路混合使用。但是美国政府对影视业的管理政策与电信、自来水、煤气的管理政策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三电’合一到‘三线’合一,政府将如何管理,就急需重新研究了。”

另据日本一个多媒体网络公司的总经理撰文称,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日本提出ISDN(综合数字通信网)计划比美国早9年,但由于已形成的行政体制的限制,主要是邮政省与通产省“无聊地争吵不休”,使企业无所适从,导致日本在多媒体的几项基本技术方面进展缓慢,与美国拉大了差距,影响日、美的信息霸权的争夺。

由上所述,可见要“建路”得先“清障”,及早动手,清除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的种种障碍。如果障碍不除,原来只需要建一条路的,就不得不重复建更多的路。即使路建了也难以通行。所以,一定要果断地进行“清障”,严防重走经济发达国家开始时各部门各企业热衷于自行“建路”,到后来难以连通和共用的弯路。正确的办法是:共同“清障”,合作“建路”。

收稿日期:1995-07-26

注释:

①据预测,1995年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将达到8500亿美元,1996年进一步增至10000亿美元,届时信息产业将超过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

②、③信息基础设施的英文为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为NII,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简称为GII。有人把II译为信息基础结构。我们考虑到我国的习惯用语,仍采用本译名。至于把II称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虽然较为形象。但是不够准确,且易引起误解,美国还把GII称为信息空中通道(Information Sky-way),那就不是“高速公路”了。

标签:;  ;  ;  ;  ;  ;  ;  ;  ;  ;  

论中国信息化之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