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台湾资本海外投资的增长趋势及流向分析_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危机后台湾资本海外投资增势与流向变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流向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增势论文,海外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危机后的台湾经济

1997年由泰国肇起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不大(在东亚、东南亚地区中,即在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8个国家与地区中,台湾经济所受的影响最轻),1997年台币汇率仅下跌15.47%,股市价格反倒上升15.93%,经济增长率比1996年增加0.6个百分比点,从1996年的6.1%增大到6.7%。就以1997年7月到1998年6月底一年的影响程度看,台湾经济所受的影响也是最小的,台币汇率仅下跌21.2%,股市价格仅下跌21.5%。

1997年台湾经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甚微的原因有:(1)与香港、新加坡一样,台湾拥有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有较为健全的金融管理体制,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而又不象香港和新加坡那样有东南亚各国的公司在其证券交易所上市和与东南亚各国有那么紧密的经济联系。为此,它比新加坡、香港更少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2)与韩国的经济模式相反,台湾主要依靠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本地区经济,而不是主要依靠借入外债发展本地区经济;与韩国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极少数的庞大企业集团的政策不同,台湾的大企业集团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与发展的。台湾的经济与出口主要依靠大量的中小企业支撑。(3)与东盟三国(泰、马、印尼)拥有许多因“经济过热”与“泡沫经济”所引起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不同,台湾的经济发展比较稳健,它的较大范围的“泡沫经济”已在1990年前后形成并破灭了。因此,台湾经济并没有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

台湾经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特点有:(1)轻度;(2)间接影响(由亚洲地区的国家与地区因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进而影响台湾的出口贸易所造成);(3)滞后。台湾经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到1998年下半年才开始显现。1998年台湾的经济增长率从1997年的6.7%下降到4.6%,出口贸易减少9.5%,创1995年以来最大降幅,贸易收支出超额比1997年减少20%,失业率上升到3%,创1986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民间投资额在1998年第四季度出现了3.8%的负增长,倒闭企业的数目达6788家,比1997年增加了133.75%;1998年下半年起因为经济衰退导致民间消费萎缩,民意投资意愿减退;1998年的制造业产值增长率从1997年的6.1%下降为2.7%。

台湾有一些大企业没有吸取1990年“泡沫经济”危机的教训,近年来仍然依靠向银行、金融机构借入贷款,投机股市与房地产。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持续多年疲软的台湾房地产市场未见回升,股市价格也出现下跌,其中有17家大企业(仅占台湾200多家大企业的一小部分)陷入财务危机,无力偿还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进而造成银行与金融机构的营运困难,超期贷款比率到1998年底上升到4.87%,超期贷款金额达700亿元新台币。这17家大企业于1998年9月向台湾政府当局“财政部”纾困小组申请援助,从而爆发了台湾的金融危机,由于这次危机不是台湾全局性的,没有影响台湾的经济全局,而且不是由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引发的,一些台湾岛内经济学家称之为“台湾本土性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延续到1999年初,并有加剧的趋势,进而影响到台湾金融机构紧缩信用,使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乃至破产、倒闭。台湾当局鉴于政商关系的复杂化、大企业集团的压力,以及面临“总统选举”不希望出现经济、社会的动荡,便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采取了维护大企业集团与金融机构利益为主的“治标”措施,如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大幅度放宽外资投资台湾股市的比率、降低银行与金融机构的营业税税率、降低利率等。这些措施在1999年第二季度起开始发挥作用,工业生产与出口贸易均出现回升。根据台湾“经济部”于1998年8月20日公布的统计数字,1997年7月台湾收到的出口订单达109亿美元,为历史的第二高记录,出口市场需求转趋增长,尽管岛内民间投资在1999年上半年仍有大幅度的萎缩,但出口贸易的复苏程度高于岛内民间投资与消费的萎缩程度,为此即使1999年9月台湾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但1999年台湾经济仍取得了5.7%的增长率,比1998年上升1.1个百分点。其他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出现了复苏的趋势。

二、海外投资增长趋势的变化

由于台湾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为此它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对外直接投资实力没有减弱,金融危机后台湾资本海外投资的增长率没有出现减弱趋势,其海外投资仍然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这和韩国资本海外投资增长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呈现大幅度减弱的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危机前的1996年海外资本投资额为基数(=100),那么危机后韩国和台湾的海外资本投资的增长指数如下:

第一表 1997-1999年韩国和台湾资本海外投资增长指数的变化

(以1996年的海外资本投资额为100)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上半年

韩国

 100

75.9 91.54 32.1(1)

台湾

 100

212.9 157.04 128.3(1)

注:(1)指与1996年上半年相比,即以1996年上半年的海外投资额为100的指数。

资料来源:韩国银行;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

在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中,台湾与新加坡的海外资本投资增长在危机后没有出现减弱趋势,而韩国与香港则出现有较明显的减弱趋势,这和它们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是相一致的。

三、海外投资流向的变化

台湾资本海外投资始于1959的对马来西亚的投资,其后台湾资本海外投资流向的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59-1979年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80年代上半期台湾资本海外投资主要集中于美国,属“回避贸易壁垒”的“市场保证型”投资。(3)1986-1996年期间,由于1986年以后台币对美元不断升值,迫使台湾中小企业向亚洲地区一些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进行转移出口工业生产基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亚、中国大陆,属“出口工业生产基地转移型投资”。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资本海外投资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投资流向转向美洲

1997-1999年期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资本海外投资的流向开始从亚洲转向美洲(美国与中南美),它们在台湾资本海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97年的22.1%增大至1998年的45.7%、1999年上半年的37.3%(详见第二表)。与此同时,亚洲地区(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泰国、越南)所占的同类比重则从1997年的67.2%下降到1998年的46.9%、1999年上半年的40.6%。

注:合计额不包括对中国大陆的资本投资额;总计额包括了对中国大陆的资本投资额。

(1)指英属中美地区的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免税区。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日报》。

自1994年以来,英属中美地区历年一直是台湾资本海外投资的首位投资方向,这是由于台湾的跨国经营企业:(1)把英属中美地区的免税区作为资金的汇集与中转站,以回避台湾当局的外汇管制;(2)看好中美、南美地区的投资前景。亚洲金融危机后更加强了这一发展趋势。

(二)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明显趋于减少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由于东南亚地区的主要投资对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出现了金融动荡形势,经济严重衰退,甚至出现政治不稳定,菲律宾、越南也出现经济衰退形势,1997-1998年台湾资本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出现明显下降,1999年比1998年有所回升,但仍远远低于1996年甚至1997年的水平。

这一阶段,台湾企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了一系列企业兼并投资。如上所述,台湾经济在这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影响不大,台湾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倒闭的并不多,相反地反而有一部份台湾企业利用这次危机的机遇,利用台币与东南亚货币贬值的差距,利用东南亚各国当地企业面临的困境,在东南亚各国通过兼并、收购当地企业进行经营业务的扩大。例如,统一、万泰、新光、和信、东帝士、中华开发等6家企业集团各出资5亿元新台币设立东南亚投资控投公司专门在东南亚地区收购、兼并一些当地的上市企业,该公司已收购了泰国4家商业银行和一家大金融公司的股份。威京企业集团于1998年2月收购了泰国最大的证券公司Security One49%的股份,成为该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三)对祖国大陆的投资转趋增长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大陆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经济开放格局,台湾资本大量涌进祖国大陆投资,形成了台湾资本“祖国大陆投资热”,1992-1993年期间是台湾资本在祖国大陆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时期。为了抑制台湾资本在祖国大陆的“投资热”,台湾当局于1994年起提出并实施了“第一轮南向政策”,即台湾“行政院”颁布的“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经贸工作纲领”,鼓励台商向东南亚地区投资,抑制台商往祖国大陆投资。加上:1994年以后由于李登辉公开发表否定“一个中国”的言论,特别是1995年访美公开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导致两岸关系恶化;祖国大陆从1994年起实施紧缩财政金融政策等原因,1994年起,台资在祖国大陆的直接投资便趋于减少;金融危机初期,由于台商对在东南亚进行投资担心冒风险,与此同时,祖国大陆经济仍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台商看好大陆经济发展及市场前景,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有所增长;陈水扁上台后,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如果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没有松动、放宽,台资在祖国大陆的投资虽有可能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但受制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台湾当局僵化的大陆经贸政策,很难出现预期的投资高潮。2000年以后,由于东南亚地区经济全面复苏,台湾资本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将趋增长,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受两岸即将加入WTO的鼓舞将保持增长势头,但仍将受制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四、台湾当局推行“第二轮南向政策”的失落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台湾当局认为这是推行“第二轮南向政策”的大好时机:(1)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贬值幅度远远大于台湾,有利于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投资的台商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出口竞争能力;(2)东南亚各国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趋于衰退,殷望外资增大投资,可望扩大投资优惠;(3)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当地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有利于台商企业的兼并等。1998年1月台湾当局提出实施“第二轮南向政策”,鼓吹“南向第二春”,派出高级官员(连战、江丙坤等)到东南亚各国进行活动,以提供缓解金融危机援助为诱饵,企图换取东南亚各国政府为台商到东南亚地区投资提供安全保障与增大投资优惠,并采取了设立东南亚投资公司进行集团投资以减轻投资风险、由台湾银行为投资东南亚地区的台湾厂商提供优惠融资等优惠措施。并选择了马来西亚作为推行“第二轮南向政策”的重点试点基地。但是,事实证明,由于东南亚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当地金融形势未平稳;经济严重衰退、市场需求严重疲软、银行信贷困难、取得材料供应困难、出具出口信用证困难;欧美市场不敢贸然向东南亚各国台资企业发出订单等原因,台湾企业对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投资裹足不前,这样,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台商在东南亚地区的直接资本投资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大幅度缩减。根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公布的数字,除了马来西亚与越南之外(马来西亚是台湾当局推行“第二轮南向政策”的重点试点基地,越南是台湾当局推行“第一轮南向政策”的重点试点基地),台湾资本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的直接资本投资均有大幅度的缩减,以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年(1997年7月—1998年6月)与危机前一年(1996年7月—1997年6月)对比,台湾资本在东南亚地区的直接资本投资额减少78%;与此相反,同期台湾资本在祖国大陆的直接资本投资额却增长了78%(见第三表)。

第三表 金融危机发生一年后台湾资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增长趋势为此,台湾“经济部”国贸局于1998年9月24日发布了新闻稿表示,“鉴于东南亚地区政经形势不稳定,并恐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政府不再鼓励国内厂商到东南亚投资,因应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南向政策’”。台湾当局所执行的“第二轮南向政策”在1998年9月底便以失败而告终。

注:(1)印度尼西亚的数字为到1998年6月15日为止的数字。

(2)菲律宾的数字不包括菲律宾出口加工区与苏比克湾经济特区的投资数字。

(3)增长率是指投资金额的增长率。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

结束语

鉴于,(1)台湾经济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经济实力没有受到削弱,有一些电脑、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反而得到了有利的发展机会;(2)世界经济环境趋向好转;(3)亚洲地区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复苏,且其经济增长仍然高于其他地区;(4)两岸即将加入WTO;(5)拉丁美洲经济已出现好转趋势等原因,今后几年内,台湾资本海外投资可能出现以下的变化趋势:(1)海外投资仍将会有进一步加强;(2)台湾海外投资将进一步多元化,但仍将集中在亚太地区,对美、日的高科技投资将明显增长,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将会有所增长,对拉丁美洲、中东的投资将趋增长;(3)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将受到两岸关系僵局的制约,但考虑到两岸即将加入WTO,估计台商近期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仍将保持增长势头,且以高科技投资更为活跃,但很难出现如90年代初那样的大幅度增长;(4)在亚太地区、东南亚地区的企业兼并投资将进一步加强;(5)第三产业部门和高科技产业部门的海外投资将呈增长趋势。

标签:;  ;  ;  ;  ;  ;  ;  ;  ;  

金融危机后台湾资本海外投资的增长趋势及流向分析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